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超  周景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1):58-58,I018
患者女性 ,35岁。发现左颞枕部肿物 1年 ,近期增大伴搏动性疼痛。查体 :左颞枕部头皮下肿物 ,大小 10cm× 5cm ,无红肿及触痛 ,界限清 ,移动性可。MIR示左颞枕部皮下肿物 ,颅内未见异常。病理检查 巨检 :灰白间灰红色分叶状瘤组织 ,大小 7cm× 6cm× 1 5cm ,包膜完整 ,切面灰白间灰红色 ,分叶状 ,实性 ,质韧。镜检 :肿瘤主要由外周神经纤维和横纹肌组织组成 ,另可见到脂肪、纤维血管组织。其中部分神经纤维呈束状分布 ,有束膜 ,神经纤维排列与正常外周神经类似 ,可见午非节 ,与肌肉组织分界清 ;部分神经纤维无束膜 ,内部排列…  相似文献   

2.
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尚咏  张正之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77-2078
目的 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切断左侧腓神经1cm,造成神经缺损,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桥接缺损。B组:切断左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C组:方法同B组,但束膜开窗。各组分别于术后8、12周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 自体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的数目、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端侧吻合的外膜、束膜开窗组(P<0.05);外膜开窗组与束膜开窗组之间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 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其再生神经纤维质量优于端侧吻合法。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的CT表现共性和特征,提高术前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全身不同部位周围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CT资料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79岁,中位年龄36岁。多数病人为发现无痛性肿块而就诊,少数病例有胸腹痛及消化道症状。CT检查采用Siemens AR-X扫描仪,层厚和层距5~10mm,其中2例仅行CT平扫,65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灶分布于头颈、胸腹和四肢,其中单发神经纤维瘤26例,神经鞘瘤37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其共同CT特征为走行于神经干所在部位的圆形、类圆形或半球状肿块,良性者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63/67,94%);恶性者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与邻近器官界限较模糊(4/67,6%)。其特征性表现在密度变化上,神经纤维瘤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20/26,76%),肿块较大者密度稍不均匀(6/26,24%);良性神经鞘瘤呈均匀囊性低密度者6例(6/41,14%),密度不均匀者31例(31/41,76%);4例恶性神经鞘瘤密度明显不均匀:内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囊变区或高密度出血灶,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其中2例尚见肿块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影(4/41,10%)。结论:掌握不同部位周围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CT表现的共性和特征,有助于肿瘤的归类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6例由病理证实的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MRI表现 ,并与病理比较。结果 神经鞘瘤 1 1例 ,神经纤维瘤 7例 ,节细胞神经瘤 1例 ,神经纤维瘤病 1例 ,恶性神经鞘瘤 4例和神经纤维肉瘤 2例。 2 6例中 2 1例与神经血管束伴行 (占 80 8% ) ;3例神经纤维瘤出现“靶征” ;5例出现肿瘤邻近或远端肢体肌萎缩。结论 综合分析肿瘤的部位、形态、信号及其邻近的神经血管束 ,有助于确立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 ,但MRI对其良、恶性的鉴别有较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染色体基因突变所造成的。神经纤维瘤起源于神经外膜、神经束膜或神经内膜,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大多分布于真皮或皮下等浅表组织,严重者可侵及内脏及骨骼等深部组织。生长于躯干及四肢的瘤体常随年龄增长而缓慢生长。常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结节或肿块,当肿块增大到一定程度,往往导致局部和邻近器官的下坠移位。我科收治1例背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并脊髓损伤的病人,予以行背部巨大恶变神经纤维瘤切除术,术后伤口愈合后出院。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背景: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用的方法。目的:探讨化学去细胞神经修复大鼠骶1神经缺损的效果,以期寻找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和材料。方法:取SD大鼠骶1神经,采用化学去细胞法处理大鼠骶1神经的免疫原性成分,使其成为去细胞神经。将Wistar大鼠右侧骶1神经制成1cm缺损模型,用SD大鼠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骶1神经的缺损。结果与结论:与术前相比,术后8周逼尿肌漏尿点降低,膀胱最大容积和膀胱顺应性升高(P〈0.05)。神经纤维细丝蛋白染色结果显示,右侧经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的神经吻合口断端被染成绿色,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一,再生神经轴突长入远端神经。左侧正常神经形态均一,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一未见轴突长入远端神经。结果表明,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的抗原性明显降低,可修复高等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背景: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用的方法。目的:探讨化学去细胞神经修复大鼠骶1神经缺损的效果,以期寻找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和材料。方法:取SD大鼠骶1神经,采用化学去细胞法处理大鼠骶1神经的免疫原性成分,使其成为去细胞神经。将Wistar大鼠右侧骶1神经制成1cm缺损模型,用SD大鼠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骶1神经的缺损。结果与结论:与术前相比,术后8周逼尿肌漏尿点降低,膀胱最大容积和膀胱顺应性升高(P<0.05)。神经纤维细丝蛋白染色结果显示,右侧经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的神经吻合口断端被染成绿色,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一,再生神经轴突长入远端神经。左侧正常神经形态均一,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一未见轴突长入远端神经。结果表明,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的抗原性明显降低,可修复高等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神经纤维瘤是周围神经的一种良性肿瘤,由神经鞘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两种主要成分组成。神经纤维瘤分为单发性及多发性,前者罕见,后者又称神经纤维瘤病,属于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在出生后即可发病,一般在小儿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9.
不同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的形态和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移植体结构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3组。双侧耳大神经各切下1.2cm长一段神经,A组将其原位缝合桥接缺损,B组用隐神经移植体桥接,C组用股外侧皮神经移植体桥接,修复方法采用外膜缝合。术后12周采用电生理检测方法测量神经最大动作电位和传导速度,采用美兰染色方法观察神经结构,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图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2周,B组在远侧段动作电位幅值和动作电位幅值恢复率均大于A组和C组,A组大于C组;B组在远侧段神经传导速度大于C组;B组远侧段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和面积大于A组和C组,A组大于C组;B组髓鞘平均厚度大于A组和C组,P<0.05。结论:神经移植体结构对自体神经移植再生效果有影响作用,神经束面积大、轴突密度大且神经截面积小的神经移植体再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于家兔后肢坐骨神经中植入自制神经束内微电极,采集周围神经的即时电生理信号,并与Bion-ic单电极进行比较,探索获取周围神经电信号方法的更多选择。方法以95%铂5%铱合金制模均匀拉丝成直径60μm金属丝外加5μm聚脂类绝缘体涂层制成微电极。用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将微电极直接插入家兔坐骨神经一神经束中作为记录电极。以神经束外同样微电极作参考电极,远端连接肌电图仪,在神经束插入点近端以两个钩状电极刺激,记录神经束电信号。同法埋入Bionic单电极作为比较。结果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稳定地记录到周围神经的电信号。除1只外在4只家兔后肢中成功导出电信号。经分析已导出的电信号波形具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特征。结论以神经束内微电极直接插入神经束对家兔坐骨神经神经束电信号进行采集可获取周围神经束即时电信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过体内预变性的神经用于周围神经缺损桥接修复的效果。方法 SD大鼠20只,制作右侧坐骨神经压榨伤动物模型,3 d后,取坐骨神经用于对侧行神经桥接,在桥接后0 d、3 d、7 d、14 d取材,应用ED1和NF200染色比较双侧神经再生速度及神经纤维内巨噬细胞浸入情况。结果压榨伤后3 d,远端神经纤维内见大量ED1染色阳性巨噬细胞侵入,NF200阳性染色成棒状或碎片状;神经桥接后3 d、7 d、14 d,预变性组与对照组桥接远端均可见大量ED1染色阳性巨噬细胞侵入,经过预变性的神经内神经再生速度明显提高。结论 经过体内预变性的神经用于周围神经缺损桥接修复可明显促进神经再生,其机制可能是巨噬细胞的早期侵入,有利于神经生长抑制物的清除。  相似文献   

12.
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切断左侧腓神经1cm,造成神经缺损,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桥接缺损。B组:切断左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C组:方法同B组,但束膜开窗。各组分别于术后8、12周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自体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的数目、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端侧吻合的外膜、束膜开窗组(P<0.05);外膜开窗组与束膜开窗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其再生神经纤维质量优于端侧吻合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自制神经束内微电极采集周围神经即时电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晓枫  陈中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66-3367,I003
目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于家兔后肢坐骨神经中植入自制神经束内微电极,采集周围神经的即时电生理信号,并与Bionic单电极进行比较,探索获取周围神经电信号方法的更多选择。方法:以95%铂5%铱合金制模均匀拉丝成直径60μm金属丝外加5μm聚脂类绝缘体涂层制成微电极。用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将微电极直接插入家兔坐骨神经一神经束中作为记录电极。以神经束外同样微电极作参考电极,远端连接肌电图仪,在神经束插入点近端以两个钩状电极刺激,记录神经束电信号。同法埋入Bionic单电极作为比较。结果: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稳定地记录到周围神经的电信号。除1只外在4只家兔后肢中成功导出电信号。经分析已作为比较。结果: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稳定地记录到周围神经的电信号。除1只外在4只家兔后肢中成功导出电信号。经分析已导出的电信号波形具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特征。结论:以神经束内微电极直接插入神经束对家兔坐骨神经神经束电信号进行采集可获取周围神经束即时电信号。  相似文献   

14.
党政华  白云霞  刘婕 《临床荟萃》2000,15(22):1054-1055
贫血是不同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的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的量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组症状群。贫血后由于血液的载氧能力降低 ,可引起多器官、组织的缺氧状态 ,故可出现全身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由于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 ,所以神经精神症状更为繁杂多样。1 贫血的神经、精神症状1.1 一般表现 表现为神经症状群 ,有头痛、头昏、耳鸣 ,甚至昏厥、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除了一般表现外 ,各类型的贫血的神经症状表现各有其特殊表现。1.2 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 贫血的患者由于缺氧导致周围神经营养不良 ,可表现为四肢远端轻度对称性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MRI检查对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本文对36例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同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8例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MRI对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8%。但不能确定其组织类型。结论:MRI能鉴别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良、恶性及病变范围,并认为MRI在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病变部位、其内部坏死、囊变及外周组织关系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早期检出病变及确定病变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鞘膜瘤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常规成像和结合短TI反转恢复时间成像(3D-STIR)增强序列扫描。分析和评价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比较常规MRI成像及3D-STIR序列增强扫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征象和价值。结果27例外周神经鞘膜瘤患者,磁共振常规成像可以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体积、信号特征。3D-STIR增强扫描序列上均可清晰显示周围神经走行及病变同周围神经关系。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及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神经束膜瘤的病理形态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正中神经恶性神经束膜瘤(MP),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复习文献。结果肿瘤来自神经束膜细胞,呈上皮样排列,局部可见旋涡状排列方式,在肿瘤周边可见残留的神经轴索;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上皮标记物,CK和EMA均强(+),CD34(+),而S-100(-)。结论恶性神经束膜瘤罕见,预后较差,临床需注意与恶性神经鞘瘤、丛状神经纤维瘤、上皮样肉瘤、滑膜肉瘤鉴别,可以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及与神经的关系结合免疫组化鉴别。  相似文献   

18.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脊神经、颅神经等处的感染后再激活,可扩散到受累神经分布的靶组织(皮肤、角膜、黏膜等),引起皮疹(带状疱疹)的爆发并损伤分布区域的神经纤维。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任何周围神经分布区域,但最常见的是胸段脊神经分布的皮区。不同区域的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预后差异可能和受累皮肤表皮内的神经纤维密度及其受损情况有关,这一问题的阐明或将有助于理解PHN的临床症状及病理机制。本文总结不同部位PHN对比研究的结果,重点关注PHN病人皮肤神经纤维损伤情况,并提出PHN疼痛区域分布差异和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 IENFD)联合分析可能有助于了解皮损及预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创伤性神经瘤的声像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证实的周围神经创伤性神经瘤的超声表现.结果 38例中2例神经不完全损伤性神经瘤超声未检出,1例神经不完全损伤性神经瘤超声误诊为神经鞘瘤.神经不完全损伤性神经瘤和完全离断性神经瘤的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2.4%和100%.38例神经瘤均表现为低回声,其中33例呈梭状,5例呈驼峰状.结论 超声可清楚地显示创伤性神经瘤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临床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上肢神经束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对13例上肢神经扭转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分析其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临床外科手术进行对照.结果 高频超声均可清晰显示神经束的走行及内部结构,并精确定位扭转的神经束,以及神经扭转的位置及累及范围.神经束扭转声像图表现为单发或者多节段性沙漏样改变,沙漏样改变两端神经束增粗,回声减低,内部筛网状束膜结构显示不清.结论 高频超声是诊断上肢外周神经非创伤性扭转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