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CK、CK-MB及cTnI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对经颅脑CT/MRI及临床表现确诊的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第1、3、5天进行CK、CK-MB及cTnI动态观测,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及患病后1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CK、CK-MB及cTnI异常的分别有70例、40例和22例。33.04%(76/23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存在心肌标志物异常;(2)大脑半球梗死的患者CK、CK-MB和cT-nI水平与其它部位脑梗死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的CK、CK-MB及cTnI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P〈0.01;P〈0.01;P〈0.05),而脑梗死患者早期CK-MB及cTnI水平与患病后1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值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可出现心肌标志物异常,且与脑部梗死部位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脑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52例ACI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无动脉狭窄组和动脉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卒中危险因素和预后;并比较无动脉狭窄组中前循环梗死亚组与后循环梗死亚组的病情和预后.结果 根据DSA结果,无动脉狭窄组70例,动脉狭窄组282例.无动脉狭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既往腩卒中、冠心病史者的比率明显低于动脉狭窄组(P<0.05~0.01);入院时及发病3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鼍表(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动脉狭窄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3个月卒中复发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动脉狭窄组(P<0.05~0.01);无动脉狭窄组中后循环梗死亚组患者入院时及发病3个月时NIHSS、mRS评分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前循环梗死亚组(P<0.05~0.01).结论 无明显脑动脉狭窄ACI患者的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但其中后循环梗死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病因机制和临床特征。 方法 选择脑桥梗死患者75例,分为基底动脉狭窄组9例和基底动脉无狭窄组66例,其中基底动脉 无狭窄组又分为穿支病变组33例和小动脉病变组33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变化。 结果 在各组的临床特征中,基底动脉狭窄组的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其 他颅内血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发生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 e,mRS)评分≥3比例较其他组增高(P<0.05)。穿支动脉病变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 红蛋白、入院收缩压、梗死灶大小、入院NIHSS、出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出院mRS评分比 例高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 结论 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桥旁正中动脉梗死及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的脑桥梗 死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病灶大,症状重,易发生进展,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心电图、心肌酶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心脏功能及心肌电生理的变化,探讨不同部位、不同病情程度的脑梗死患者心肌损害的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选择79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急性期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检查,恢复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56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一次心电图、心肌酶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心电图的异常率为40.5%,岛叶组的心电图异常率为60.7%,明显高于非岛叶组的29.4%(P<0.01);中型组的心电图异常率为68.2%,重型组的心电图异常率为78.6%,两者均明显高于轻型组的14.0%(P<0.01)。脑梗死组急性期CK、CK-MB、LDH和cTn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岛叶组的CK、CK-MB、LDH和cTnI均高于非岛叶组(P<0.05);中型组CK-MB、cTnI和Mb均高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心肌酶均高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CK、CK-MB、LDH和Mb均高于中型组(P<0.05)。急性期脑梗死组左房内径、A峰均高于对照组(P<0.01),E峰、EF、FS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脑梗死组二尖瓣返流率和主动脉瓣返流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电图检查的异常率和心肌酶的增高与梗死部位和病情程度有关,急性期脑梗死组左房增大,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室功能障碍,且发生二尖瓣返流和主动脉瓣返流的频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47例TOBS患者与132例大脑中动脉(MCA)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者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对TOBS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估预后,分析TOBS患者预后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TOBS组房颤发生率(36.2%)显著高于MCA梗死组(14.4%)(P<0.05).TOBS组入院30 d时病死率为10.6%;其病灶部位、病灶个数及并发症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0.01).结论 房颤是TOBS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与TOBS预后无关.TOBS患者病灶部位、病灶个数及并发症均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期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轴位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累及层面数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及信号改变的关系,并分析与PPI引起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早期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经DWI确诊的脑桥旁正中梗死急性期患者96例,根据轴位DWI累及层面数,分为一层组和两层组(包括两层及两层以上)。采用MRA将基底动脉分为无狭窄、有狭窄;在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WI)上将基底动脉管壁分为无高信号和有高信号改变。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临床早期病情进展。结果一层组49例(51.04%),两层组47例(48.96%),两组在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基底动脉高信号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脑桥旁正中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早期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桥旁正中梗死轴位DWI累及层面数增多时需结合MRA与T1WI综合评估基底动脉病变情况,且要预防神经功能缺损早期进展。  相似文献   

7.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观察梗死灶大小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含量变化,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选取8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越高,梗死灶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6个月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肌酶学、肌钙蛋白指标变化与24 h动态心电图改变,了解急性颅脑损伤对心肌损害的特点。方法 5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后即刻抽血检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cTnI),于入院后即刻和入院后1周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CK、CK-MB、LDH、cTnI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上述指标升高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P<0.05)。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出现多种心电图异常,入院24 h内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为81.36%,1周后心电图异常为28.8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且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较大面积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较大面积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的预后.方法 120例较大面积(梗死灶体积>45 cm3)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影像学改变及临床表现分组;分别观察发病后不同时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个月时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发病急性期头部CT低密度灶及恢复期软化灶体积,并分析出血性转化发生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入院第14天时,阻塞动脉血管再通后无出血性转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24.25±1.18),症状性出血性转化患者评分增加(38.74±1.72),病情加重,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随访1、3和6个月时,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和阻塞动脉血管再通后无出血性转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减少 ,神经功能显著改善,与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组和阻塞动脉血管未再通无出血性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发病后3个月时,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及阻塞动脉血管再通后无出血性转化患者Barhel指数(88.70±6.20,89.30±6.10)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52±0.78,1.53±0.76)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且优于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组和阻塞动脉血管未再通无出血性转化组(均P<0.01).经治疗后,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及阻塞动脉血管再通后无出血性转化患者无论低密度灶或软化灶体积均明显缩小且无占位效应(均P<0.01),治疗总有效率达97.50%,预后优于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组和阻塞动脉血管未再通无出血性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并非都会使病情加重,早期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为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的一种表现.经治疗后阻塞动脉血管再通者远期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阻塞动脉血管未通者.远期预后良好.症状性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较差,其临床症状是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转化的叠加.  相似文献   

10.
GCS和NIHSS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转归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筛选出符合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的64例患者,根据卒中后3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好转组(0~3分)和不良转归组(4~6分),对两组入院时GCS、NIHSS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转归组中GCS分值低于好转组(P0.01);NIHSS分值均高于好转组(P=0.011)。经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及治疗方式3个因素后,GCS评分OR值0.301(95%CI0.167~0.542);NIHSS评分OR值1.436(95%CI1.147~1.796),二者均为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以GCS分值10分作为预测TOBS预后的界点,其灵敏度87.9%,特异度83.9%;以NIHSS分值14分作为界点,灵敏度63.6%,特异度77.4%。结论GCS、NIHSS均是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转归重要的预测指标;GCS≤10分、NIHSS≥14分对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不良转归均有重要的预测价值,GCS预测效价高于NIHS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和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性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并探讨两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短期预后的情况。方法连续收集210例皮质下小卒中(small subcortical stroke,S3)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同型半胱氨酸、脑白质疏松和静息性腔隙性梗死等),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NIHSS)标准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发病5 d、10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根据头部DWI的梗死灶的位置、形态等将其分为SAO组(n=83)和BAD组(n=127),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及治疗期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SAO组和BAD组相比,脑白质疏松比例、脑白质疏松分数、静息性腔隙性梗死比例、静息性腔隙性梗死数目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AD组比SAO组患者入院当天NIHSS评分更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BAD组患者END发生率高于SAO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0);发病10 d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SAO组患者脑白质疏松和静息性腔隙性梗死比例更高且程度更严重,BAD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且END发生率更高,但两者短期神经功能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我院收治的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及栓塞,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临床主要症状是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和意识障碍,头颅磁共振显示梗死灶更多见于丘脑及中脑.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并全面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轻、中度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轻、中度基底尖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基苯酞软胶囊口服,疗程为14d.采用NIHSS评分与BI评分评价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两组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BI评分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轻度中度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伴或不伴基底动脉狭窄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情况,并分析基底动脉狭窄与患者出院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了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卒中单元连续收治的起病7天内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资料。比较伴或不伴基底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出院时的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101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与无或轻度基底动脉狭窄组患者相比,伴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组患者,中枢性面瘫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P=0.008和0.002),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P=0.002),同时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也较高(P=0.009)。调整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院时预后不良相关(OR 2.7,95%CI 1.07~7.02,P=0.04)。结论 伴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常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院时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脑心综合征42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脑心综合征(CC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在140例观察的急性卒中患者中,26例脑梗死患者和16例脑出血患者发生CCS.对这些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心电图(ECG)、血清电解质、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红蛋白(Mb)、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K.MB)的检测.结果 CCS者的Mb和CK-MB水平较无CCS的脑卒中者高;梗死型CCS与出血型CCS患者间的Mb和CK-MB水平及ECG异常例亦有差异;伴或不伴意识障碍的CCS患者的Mb和CK-MB水平存在差异.结论 合并CCS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较不伴CCS者严重,且脑出血者较脑梗死者严重.意识障碍者发生CCS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时心肌酶的变化。方法对1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清AST、LDH、CK、-αHBDH于发病2d内进行检测。结果血清AST、LDH、CK、-αHBDH、CK-MB水平急性脑血管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患者之间心肌酶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有意识障碍与无意识障碍患者血清AST、LDH、α-HBDH有显著性差异(P<0.05),CK、CK-MB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其程度与病变范围及意识障碍程度相一致,与病变的性质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288例轻型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系统分级,将0~1级定义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于出院时行NIHSS评分、发病90 d时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首发5 d内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NIHSS评分增加值≥2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90 d 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根据TICI分级,本组中66例患者(22.9%)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与不伴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轻型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增高(P0.05~0.0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的比例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发病90 d时mRS评分明显增高(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轻型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7.4,95%CI:3.4~15.9,P0.01)及预后不良(OR=7.8,95%CI:4.0~15.2,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较高,不应被视为"轻型卒中"。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9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其中10例患者行DSA检查均有脑底动脉粥样硬化;7例见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闭塞,2例双侧椎动脉严重狭窄,基底动脉顶端未见闭塞,而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闭塞。2例患者后交通动脉发育异常。全部患者均有血液流变学异常。10例有房颤史。结论:基底动脉尖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其次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如合并后交通动脉畸形,则更易发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SD)的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2例发病在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将62例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和PSD组,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HAMD)和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评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确诊PSD患者27例(43.5%);入院第2、7、14天时,PSD患者HAMD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纯脑梗死组(P<0.01);单纯脑梗死组及轻度PSD组患者SSS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呈先降低而后逐渐增高,且轻度PSD组患者SSS评分较单纯脑梗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PSD组患者SSS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降低,单纯脑梗死组患者则显著增加(P<0.01);单纯脑梗死组患者及轻度PSD组患者HAMD及SSS评分结果无相关性(t=1.351,P>0.05),中重度PSD组患者HAMD及SSS评分结果具有相关性(t=1.894,P<0.05;t=3.638,P<0.01).结论 PSD的发病率为43.7%;中、重度PSD患者的HAMD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63例首次发病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估病情;同时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根据心肌酶是否高于正常值分为:观察组(心肌酶增高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心肌酶正常组)。观察组于治疗4周后复查心肌酶和量表再次评估。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清LDH、α-HBDH、CK及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中以CK、CK-MB值增高显著(P均0.001);治疗后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前观察组SAP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SAN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1),BPR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PRS、SAPS评分显著下降(P均0.01)。观察组SAPS评分与血清CK、CK-MB水平呈正相关(r=0.42,P=0.02;r=0.37;P=0.04)。结论:女性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阳性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