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休克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67岁,ASAⅡ级,在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前病人Hb为122g/L;Na^ 139mmol/L,体重53kg。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麻醉前BP120/76mmHg,HR55bpm。在右侧卧位下经L3、4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当时病人主诉右下肢出现“触电感”,随即拔出穿刺针与导管。后经原间隙重新穿刺置管时,病人又主诉左下肢异感,遂将针缺口转向脚端,顺利置入导管。改为平仰卧位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测CVP为13.5cmH2O。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年龄72岁,体重54 kg,ASA分级Ⅱ级,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余.诊断:中段食管癌.拟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下行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术前实验室检查、ECG、胸片及胸部CT检查结果未见异常. 入室后常规监测ECG、HR、SpO2和BP.局麻下行颈内静脉和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CVP和MAP.于T8.9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硬膜外注射1.5%利多卡因5 ml,5 min后感觉阻滞平面上界到T4、下界T10.  相似文献   

3.
丙泊酚诱发惊厥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54岁,66kg,术前诊断胆囊结石,拟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下施行胆囊切除术。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58次/分),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1mg、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连续监测ECG、SpO2及NIBP,测BP 140/90mmHg,HR65次/分,SpO296%,于T9~10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导管回  相似文献   

4.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是麻醉管理的关键之一,对于术前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应高度警惕麻醉诱导后出现的顽固性低血压。现分析我院两例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后发生顽固性低血压的原因及处理措施。例1,男,65岁,体重65kg。诊断为右肾肿瘤,拟在全麻下行肿瘤切除术。患者有高血压史15年,平时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BP,BP控制不理想(180~140/110~80mmHg),ECG显示T波改变。术前请心内科会诊,口服硝苯地平10mg、卡托普利25mg、消心痛30mg。入室后监测ECG、SpO2、BP。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BP180/110mmHg,HR60次/分。全麻诱导咪达唑仑3mg、依托咪酯10mg、维库溴铵8mg、舒芬太尼30μg,顺利气管内插管。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CVP6cmH2O。气管插管后3min,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0例ICU危重患者分为PICC组(40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0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PICC组较锁骨下静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92.5%vs 75.0%,χ2=4.501,P=0.034),穿刺时间短[(15.7±5.3)min vs(23.9±6.3)min,t=-6.263,P=0.0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10.0%vs 27.5%,χ2=4.021,P=0.045).结论 PICC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在危重患者中PICC置管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57岁,因十二指肠癌行手术根治。术前彩超发现室中隔明显肥大,左室流出道狭窄,ECG示左室、左房肥大,V_1—V_5T波倒置,室性早搏,Q-T延长,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HR60次/min,BP110/70mmHg,心功能Ⅱ级、肺功能提示限制性通气障碍,其它尚有贫血,低蛋白血症。麻醉方法:术前用药为阿托品0.5mg,咪唑安定2mg。入室后HR60次/min,BP85/60mmHg。T_9—T_(10)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在硫喷妥钠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82岁,身高148cm,体重45kg。因带状疮疹后神经痛(右乳房下附近,T_4—T_6)拟行硬膜外阻滞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接受过治疗。于T_(5-6)间隙傍正中穿刺,根据空气阻力消失法确认硬膜外腔后,向上置管6cm。注入1%利多卡因4ml,约15分钟后,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诉胸闷,随之意识消失。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行心电监护,同时吸氧。静注麻黄碱10mg,2分钟后,血压回升到130/80mmHg,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2岁,ASAⅡ级,常规检查及心电图无明显异常,因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双股骨头中心减压术。术前药为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g肌注。入室BP140/80mmHg,HR65次/分,持续硬膜外麻醉,L_(2~3)间隙穿刺,头向置管4cm,予试验量 2%利多卡因5ml,观察5min后无脊麻征象出现,注入1.5%利多卡因10ml,麻醉平面固定于T_(10)~L_5,45min后追加0.5%布比卡因5ml。术中未用辅助药物,血压、心率平稳,手术共历时2h。术毕行硬膜外术后镇痛,并静脉应用地塞米松10mg防治术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用经食道超声多普勒技术在麻醉中监测心输出量(CO),并结合MAP、CVP监测指导术中处理,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择期手术病人22例,其中20例腹部手术者ASAⅠ~Ⅱ级,年龄21~67(451±136)岁,体重543±87kg,主要观察全麻下行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2例为全麻下行嗜铬细胞瘤手术病人,术中行CO监测并指导血管扩张药应用。术前用药为哌替啶1mg/kg,局麻下左桡动脉、右颈内静脉穿刺,监测血压及中心静脉压。经T9~10或T10~11硬膜外间隙穿刺,置管后注入1%利多卡因5ml并在诱导前测试阻滞平面。以咪唑安定3mg、硫喷…  相似文献   

10.
哌替啶、氟哌啶治疗硬膜外麻醉期寒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用哌替啶、氟哌啶(简称哌氟合剂)治疗硬膜外麻醉期寒战反应120例,均为成人,主要是腹部和下肢手术。常规于T_(8~9)或T_(11~12)椎间隙穿刺置管,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和0.25%丁卡因混合液(含肾上腺素1:20万)。寒战均发生于开放静脉、硬膜外注局麻药后或手术野消毒期间。当寒战出现并持续2min以上不消失时即给哌氟合剂(哌替啶25~50mg、氟哌啶2.5~5mg)经莫非氏滴管静脉滴入,同时给予布单覆盖病人非手术区以保暖。 120例病人中静脉滴入哌氟合剂后5min内寒战消失者116例,有效率占97%。另4例寒战反应有所减弱,结合保暖后寒战停止。用药后,1/3病人呈嗜睡状态,  相似文献   

11.
<正> 患者男,52岁,住院号:234629。因肝硬化晚期行深静脉穿刺补液和支持治疗。穿刺前患者神志清,心肺功能正常,全身浮肿,低蛋白血症。局麻下行右侧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7F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一次穿刺成功,置管12cm,穿刺后无局部血肿等。于穿刺后第2天始,患者右手肿胀,并渐加重,第3天  相似文献   

12.
罗比卡因引起毒性反应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63岁,体重72kg,身高165cm,ASAⅠ级,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既往无癫痫及脑血管病史。术前心、肺、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及电解质未见异常。麻醉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BP145/85mmHg,HR90次/分,SpO298%。患者右侧卧位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头端置管3.5cm,平卧位后给予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5min后测试阻滞平面不明显,疑T12左右,随即给予0.75%罗比卡因10ml,5min后再测平面时,患者自述头晕、舌尖发麻,随即丧失意识,嘴角有抽动表现,BP150/90mmHg,HR100次/分,SpO…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8岁。因肺炎与冠心病致心功能及呼吸功能不全住ICU治疗。患者意识清楚,血压90/54mmHg,心率75次/min,机械通气SpO2100%。因病情监测需要,选择右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静脉给药和硬膜外给药对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EC_(50)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硬膜外麻醉的下肢及下腹部手术患者75例,年龄20~51岁,体重45~71 kg,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利多卡因15 mL硬膜外注射,n=25),右美静脉组(利多卡因15 mL硬膜外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外周静脉泵入,n=25),右美硬膜外组(利多卡因混合右美托咪定0.5μg/kg 15 mL硬膜外注射,n=25)。采用硬膜外麻醉,腰椎2/3间隙穿刺置管成功后,各组分别注入利多卡因或利多卡因右美托咪定混合液15 mL,采用序贯法测定各组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皮肤钳夹的半数有效浓度(EC_(50))。观察各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0 min和20 min Ramsay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利多卡因的EC_(50)及95%CI分别为1.39±0.12μg/mL(95%CI:1.29,1.49),1.35±0.14μg/mL(95%CI:1.23,1.47),0.79±0.05μg/mL(95%CI:0.75,0.84),右美硬膜外组与对照组和右美静脉组相比,EC_(5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静脉组与对照组相比EC_(50)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后10 min、20 min右美静脉组与对照组和右美硬膜外组比较,Ramsay评分升高(P0.05);在麻醉后10 min、20 min右美硬膜外组与对照组比较,Ramsay评分升高(P0.05),但升高没有右美静脉组明显。三组MAP、HR、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注射可降低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的EC_(50),其可能通过脊神经局部阻滞起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 ,97岁 ,回盲部肿瘤伴肠梗阻、肝硬化伴轻度腹水。术前呈消瘦、贫血、衰竭病容。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总蛋白 4 6 1g/L(白蛋白 2 4 5g/L) ,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 ,行回盲部肿瘤切除术。术前用药苯巴比妥钠 80mg、阿托品0 4mg肌注。入室后BP16 0 / 80mmHg、HR 72次 /分 ,RR2 0次 /分 ,SpO2 94 %。选T11~ 12 椎间隙穿刺置管顺利 ,经导管注入 1 5 %利多卡因 2ml试验量 ,5min后测麻醉平面L2~T7。BP、HR无明显变化 ;又经导管注入 1 5 %利多卡因 3ml,5min后BP略有下降 ,14 2 / 74mmHg。静注氟哌利多1 2 5mg加芬太尼 0 0 2 5m…  相似文献   

16.
不同途径经皮中心静脉置管用于6岁以下小儿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对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及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比较,评价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用于6岁以下小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施各种大手术6岁以下的小儿18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Ⅰ组:经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Ⅱ组:经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Ⅲ组: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Ⅰ组患儿中随机选取30例于术后X线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结果 Ⅰ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67%,均显著高于Ⅱ组(91.67%和51.67%)和Ⅲ组(93.33%和58.33%)(P<0.05或0.01);Ⅰ组患儿穿刺成功时间(18±5)s,插管完成时间为(134±39)s,均短于Ⅱ组[(65±21 s)和(257±688)]和Ⅲ组[(51±16)s和(184±53)s](P<0.05或0.01)。Ⅱ组误穿动脉2例、置管困难3例;Ⅲ组误穿动脉3例;Ⅰ组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用于6岁以下小儿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是小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3岁,患子宫肌瘤,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切除术,术前检查心肺正常,普鲁卡因皮试阴性,BP17.33/8kPa(130/60mmHg),P100bpm,硬膜外腔穿刺置管成功后,静脉滴入10%葡萄糖液,同时经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约5min 后,液体滴入约10ml,患者恶心、呕吐、拆胸部压迫感,测 BP16/10.6kPa(120/80mmHg),P110bpm,检查发现患者颈部、颜面和双下肢有散在丘疹,追讯病史,患者诉以往有50%葡萄糖过敏史,立即停用10%葡萄糖液,改用复方氯化钠液,静滴氟米松10mg。约30min 后症状消失,再于硬膜外导管注入利地混合液10ml 后,施行手术,过程平顺。术后再仔细追讯病史,患者对去痛片、磺胺类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在婴儿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年龄30d~1岁,体重3.70~12.0 kg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将颈内静脉置于屏幕中央,用18G BD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置静脉外套管后,放入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B组)选择右颈内静脉中路或后路,用18G BD静脉留置针穿刺,回血通畅后经静脉外套管置入引导钢丝,最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记录两组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明显高于B组的80%(P<0.05);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0%,显著高于B组的65%(P<0.01);A组无失败病例,B组失败率20%;A组的穿刺并发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婴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提高了成功率,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并缩短穿刺置管时间,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为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对改进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方法 ,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加以验证。方法  2 0具成人标本 ,按改进穿刺点定位的具体操作步骤 ,解剖观察右锁骨下静脉的行程、比邻 ,测量与该静脉有关的数据 ;并用该方法共行右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 2 90 0例。结果 通过解剖观测和临床应用 ,穿刺点因矮胖与消瘦的体型有明显的差异。按改进的置管术施行的临床资料 2 90 0例 ,与原操作方法 ( 5 60例 )进行比较 ,改进后的穿刺成功率为 98.9% ( 2 868例 ) ,穿刺失败率为 1.1% ( 3 2例 ) ,其中血管畸形变异 6例 ,导管误入颈静脉 12例 ,出血倾向 7例和操作技术失误 7例 ;置管时间为 ( 3 1.2± 10 .5 )min ,发生并发症0 .79% ( 2 3例 )。原来的操作方法成功率为 73 % ,并发症发生率为 6.1% ,置管时间为 ( 5 3 .2± 10 .8)min。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穿刺点因矮胖和消瘦的体型而各有其特点和技巧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2岁,63 kg,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L<,5>~S<,1>髓核摘除术.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0 g.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监测BP、HR、SpO<,2>和ECG.左侧卧位,经L<,1~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尾向置管3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