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耳道胆脂瘤(附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外耳道胆脂瘤的病因及骨破坏的机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分析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29例(30耳)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本组除9例(9耳)为外耳道狭窄所致,其余均为自发性外耳道胆脂瘤;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骨性外耳道侵蚀扩大。其中15例侵入乳突鼓窦及上鼓室,6例面神经垂直段骨管破坏,2例面神经部分裸露伴轻微面瘫,2例外耳道前壁死骨形成,2例伴有脑板破坏;18例(19耳)鼓膜完整,11耳鼓膜紧张部穿孔,3例昕骨链破坏。本组均采用了显微镜下病灶清除术,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半年~5年无复发。结论 外耳道胆脂瘤发病率明显低于胆脂瘤性中耳炎,两者具有相同的组织来源为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具有骨质破坏等生物学行为;自介素-I(IL-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多种免疫细胞等可能直接参与鳞状上皮的过度增生和骨破坏。早彻底清除病灶是根治本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耳胆脂瘤形成的基础是中耳腔鳞状上皮的化生及其对骨质的破坏。白细胞介素-1(IL-1)存在于正常及变性的上皮细胞内,作为上皮细胞的自分泌生长因子(autocrine growth factor)刺激上皮细胞增生,促使骨质降解。为探讨IL-1在胆脂瘤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用抗IL-1的亚型—IL-1α、IL-1β多克隆抗体,研究其在胆脂瘤、耳道、耳后上皮及扁桃体非角化上皮细胞的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胆脂瘤各细胞层、耳道耳后皮肤上皮均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中耳胆脂瘤是因角质化鳞状上皮在中耳堆积,造成周围渐近性损害的一种疾病,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会导致患者听力下降、耳流脓甚至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目前针对中耳胆脂瘤的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但存在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风险,因此中耳胆脂瘤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就中耳胆脂瘤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耳胆脂瘤是因角质化鳞状上皮在中耳堆积,造成周围渐近性损害的一种疾病,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会导致患者听力下降、耳流脓甚至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目前针对中耳胆脂瘤的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但存在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风险,因此中耳胆脂瘤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就中耳胆脂瘤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中耳腔存在大量的、增殖的、角化的鳞状上皮和邻近骨质的破坏,以及程序性角化细胞凋亡,导致腔内角化碎屑的堆积。在中耳腔内,胆脂瘤不断增大,造成骨质破坏,引起严重听力丧失、反复感染、前庭功能紊乱、甚至发生颅内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患者的听力情况取决于上鼓室胆脂瘤对听力的影响,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胆脂瘤型中耳炎形成的病理机理。方法对12例(12耳)人鼓膜内陷囊袋颞骨连续切片进行光镜组织病理学观察,重点对内陷囊袋的部位及其内侧面局部中耳腔炎性病变情况进行观察;对11例(11耳)人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颞骨连续切片组织病理学观察;对33耳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术中观察。结果12耳鼓膜内陷囊袋发生于鼓膜松弛部或(和)紧张部后上象限,囊袋内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鳞状上皮增生、角化、脱落,其内侧面局部中耳腔有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炎性渗出液、粘连和肉芽组织等炎性病变,而其未内陷部分的鼓膜内侧面未见炎性病变。11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颞骨连续切片组织病理学和33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术中观察都显示胆脂瘤全部侵占听骨链区,侵入前半中耳腔者分别为3耳和5耳,对听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破坏。结论中耳炎时,中耳听骨链区域局部炎性病变向内粘连鼓膜后上象限或松弛部形成内陷囊袋,并长期炎性浸润和刺激,囊袋内鳞状上皮过度增生、角化、脱落、堆积而导致胆脂瘤型中耳炎。  相似文献   

7.
中耳胆脂瘤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的进展李厚恩汪磊中耳胆脂瘤的特征表现为中耳腔内存在高度增殖的角化鳞状上皮和邻近的骨质破坏。关于胆脂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理,研究的重点为胆脂瘤上皮的特性和演变、骨质破坏、免疫细胞浸润、病毒的作用、细胞角蛋白的表达、胆脂瘤的血管...  相似文献   

8.
中耳乳突胆脂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耳乳突胆脂瘤是产生角蛋白的鳞状上皮异常积聚在中鼓室,上鼓室,乳突或岩尖。胆脂瘤可对颞骨及其周围结构产生破坏作用,甚至产生致命的并发症。虽然中耳乳突胆脂瘤是临床上常见而古老的疾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不少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其病理组织学特点是中耳腔内存在着表皮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一般认为,胆脂瘤上皮是以因过度增生的角化细胞失调而导致中耳正常粘膜的损伤为特点的。本文对20例本病患者的胆脂瘤上皮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状况,旨在探讨在胆脂瘤上皮中是否存在EGF-R的表达及其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4~65岁,病史3~60岁。胆脂瘤上皮标本取自胆脂瘤型中耳炎乳突手术,平坦、树状胆脂瘤14例,珍珠状胆脂瘤6例。同时取患者正常耳…  相似文献   

10.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耳疾病,特征是中耳腔、乳突腔及岩尖存在高度增殖的角化鳞状上皮和邻近骨质的破坏吸收,上皮细胞脱落、上皮碎屑堆积而形成胆脂瘤[1].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罕见巨大胆脂瘤病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儿童外耳道胆脂瘤的手术疗效。方法[HTK〗根据36例儿童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及胆脂瘤对外耳道破坏的程度进行临床分型;Ⅰ型为外耳道肉芽型,耳道骨质无破坏;Ⅱ型为外耳道狭窄骨质破坏型;Ⅲ型外耳道胆脂瘤已侵蚀上鼓室或乳突形成中耳胆脂瘤。结果36耳随访半年以上33耳,30耳外耳道皮肤完整,2耳术后8周耳道出现瘢痕性狭窄,经治疗耳道上皮愈合无再狭窄。1耳行改良乳突根治术多年仍有间歇性耳溢,3耳失访。结论儿童外耳道胆脂瘤的突出表现是外耳道有肉芽。显微镜下手术有助于识别病变破坏的轮廓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恰当磨宽骨性耳道口部,磨光耳道骨质破坏区的骨壁,耳道皮肤缺损区移植皮片,可防止后期耳道瘢痕性狭窄及胆脂瘤复发。耳道填塞碘仿纱条不得少于4周,每周更换1次,直到耳道上皮愈合为止。Ⅲ型外耳道胆脂瘤应行改良乳突根治术。由于儿童外耳道胆脂瘤更具侵蚀性,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更大,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和后天性胆脂瘤的基本病理改变,均为角化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并程序性凋亡,导致角化碎屑堆积并向周围扩展,结果引起一系列有关症状。后天性胆脂瘤的上皮来源主要有外耳道的上皮移行,鼓膜袋状内陷,及炎症情况下中耳黏膜的鳞状化生等。先天性胆脂瘤的来源主要有移行、羊水反流、表皮样结构等学说。先天性胆脂瘤又称为表皮样囊肿。Potsic等报道160例先天性胆脂瘤,诊断依据是无穿孔、无流脓或鼓膜切开置管的病史,病理上符合胆脂瘤。我国大宗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报告并不多见,可能与一些先天性胆脂瘤被误诊漏诊有关。  相似文献   

13.
少年儿童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特点与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86至1999年收治的少年儿童胆脂瘤型中耳炎43例、49耳的临床资料.结果听骨破坏43耳(43/49,87.76%),其中三听骨均破坏22耳(22/49,44.90%);听骨链破坏中断,包括砧骨和(或)镫骨,砧骨和(或)锤骨21耳(21/49,42.86%);三听骨均破坏22耳中,19耳(19/22,86.36%)胆脂瘤上皮伴肉芽增生,仅胆脂瘤上皮为3耳(3/22,13.64%).单纯行上鼓室/乳突根治术16耳,上鼓室/乳突根治术同期行鼓室成型术(成形Ⅰ型/Ⅲ型)33耳.48耳术后干耳,1耳术后2周上鼓室肉芽生长,感音功能下降.除2耳因年龄小听力检查不合作外,术后听力平均提高5.1dB,其中气导(AC)为500,1000,2000Hz的均值(下同),在30dB之内有25耳(25/47,53.19%),AC在40dB具有实用听力的5耳(5/47,10.64%),听力改善率为63.83%.结论青少年胆脂瘤型中耳炎具有发展快、侵蚀性强、破坏范围大和易复发的特点.为青少年胆脂瘤型中耳炎施术,应考虑青少年胆脂瘤的特点,视患者的病变情况和病灶范围确定术式.目的是彻底清理病灶.对于病变范围小,炎症轻者可行Ⅰ期鼓室成型术.  相似文献   

14.
上鼓室胆脂瘤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保留完整外耳道后上壁的上鼓室开放术治疗局限性胆脂瘤的临床疗效。方法38耳上鼓室胆脂瘤及内陷袋形成患者,耳内镜检查鼓膜松弛部内陷9耳,鼓膜松弛部穿孔27耳,外耳道胆脂瘤侵入上鼓室2耳。颞骨轴位和冠状位CT检查,病变局限在上鼓室区,天盖无明显破坏或下垂。虚拟耳镜显示听骨链完整13耳,听骨链变形12耳,听小骨不同程度破坏13耳。手术时在颞线下磨开外耳道后上嵴至颧弓后根骨壁,保留菲薄完整的外耳道后上壁和天盖,开放上鼓室经上而下处理胆脂瘤及鳞状上皮,完成听骨链成形术。结果术后外耳道完整,鼓膜松弛部穿孔或内陷袋行鼓膜修补术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听力较术前平均提高15~25dBHL,随访1.0~4.0年未见胆脂瘤复发。结论保留完整外耳道壁的上鼓室开放技术,在彻底清除上鼓室和听骨链病变的同时,完整保持外耳道和鼓室结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6例中耳胆脂瘤标本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胆脂瘤的复层鳞状上皮无论是细胞层次和形态结构,还是在细胞间的连接方式上均酷似皮肤表皮;胆脂瘤基质的上皮近乎“由外耳道上皮迁入”;LC_3在其基质中积聚可能与胆脂瘤的发生、慢性炎症的存在以及骨质的破坏和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胆脂瘤和外耳道上皮的黑色素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26例后天性胆脂瘤标本中的黑色素细胞,查见8例(30.8%)胆脂瘤有黑色素细胞。用同法研究2例胎儿及1例死婴的外耳及中耳,见外耳道和鼓膜的表皮有黑色素细胞,而中耳粘膜则无。因此认为,那些无黑色素细胞的胆脂瘤上皮可来源于中耳粘膜的鳞状化生。  相似文献   

17.
乳突手术是治疗胆脂瘤中耳炎的主要方法,其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手术显微镜和高速电钻的出现也为胆脂瘤中耳炎带来了现代治疗方法。 胆脂瘤是1838年由Johannes Mueller首先命名,当时被认为其主要内涵为脂肪,“是一种脂肪性的珍珠样肿瘤,由多面体细胞组成重叠层面”。后来人们认识到中耳胆脂瘤是由于中耳内上皮异位导致上皮代谢产物异常积聚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中耳胆脂瘤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一种类型,其特征是中耳腔内存在高度增殖的角化鳞状上皮和邻近骨质的破坏以及细胞的加速凋亡.以往关于中耳胆脂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皮细胞的高度增生和骨质破坏等方面,而有关中耳胆脂瘤细胞凋亡的报道较少,本文就几种凋亡相关基因在中耳胆脂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自从德国生理学家JohannesMfieller于1838年首次提出“胆脂瘤”概念以来.各家学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其局部的膨胀压迫性生长和骨破坏性作用机制仍不明了。后天性胆脂瘤的临床特征是以复层鳞状上皮向中耳腔内生长,形成囊袋,角化上皮组织不断堆积,逐渐扩展累及邻近结构导致听力损失、前庭功能障碍、面神经麻痹和颅内外一系列并发症。本文复习既往的文献对中耳胆脂瘤的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胆脂瘤是一种位于颞骨内的因角化鳞状上皮异常增生而形成的非肿瘤性囊性病变,它具有侵袭周围骨质造成中耳及邻近结构破坏的能力,进而引起传导性及感音神经性聋、迷路瘘、周围性面瘫乃至颅内并发症的发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胆脂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胆脂瘤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上皮组织异常存留于颞骨中发展而成;后天性胆脂瘤则是由后天的一系列病理变化逐渐形成。尽管对后天性胆脂瘤的发病机理投入大量研究,但目前为止仍未将其完全阐明。目前主要有4种学说:①袋状内陷学说;②上皮侵入学说;③鳞状上皮化生学说;④基底细胞增殖学说;虽然可以对后天性胆脂瘤发病的部分机理进行合理解释,然而没有一种学说理论能够完整的解释胆脂瘤的所有临床特征,即异常增殖、侵袭、迁移、异常分化和反复发作[1]。近年来对于胆脂瘤病理机制的研究主要是从基因异常、炎症介入、骨质破坏以及微生物感染等几个方面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可以说是对以往4大学说的良好补充。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胆脂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