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就餐饮食行为,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就餐饮食行为。结果天津居民中89.9%是一日三餐,9.1%是一日两餐,城市、农村居民中一日三餐的比例相差不大(P>0.05),城区居民一日二餐的比例(11.2%)高于农村(6.6%);早晚餐就餐地点以在家就餐比例(51.3%、82.5%)最高,男性早午晚餐在家就餐的比例低于女性各年龄组中<15岁组及60岁及以上组早午晚餐在家就餐的比例较高,午餐就餐地点以在单位食堂就餐人群比例(42.0%)最高,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7.4%),城区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9.9%)明显高于农村(4.2%)。结论天津居民的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一日两餐在城区高于农村,尤其是不吃早餐更加明显;午餐就餐地点以在单位食堂最多,这会大大增加在外就餐的比例,因此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重视早餐的重要性,养成一日3餐规律的进餐习惯。  相似文献   

2.
游凯  张月  赵红叶  王静雷 《职业与健康》2013,(22):2990-2991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就餐行为习惯,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区12个社区1434户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每户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调查15—79岁居民1人。结果该区77.5%的居民经常吃自制早餐,食堂是在外就餐的主要地点,午餐、晚餐、夜宵经常在外用餐的居民其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4.9%和56.6%的居民经常吃蔬菜和水果,56.9%的居民极少或不食用奶或奶制品。结论该区居民就餐行为不够合理,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以促使居民养成健康的就餐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6岁及以上居民在外就餐行为现状.方法 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过去7天在外就餐行为数据,共纳入150 682名调查对象,其中2015年80 703名,2016-2017年69 979名.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并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5-2017...  相似文献   

4.
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71 040名调查对象。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餐行为及肥胖率的差异。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早、午、晚餐就餐行为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一日三餐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3%。早、午、晚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16.4%、21.4%、11.7%。午餐在家就餐、在外就餐和不吃午餐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3.2%、16.1%、15.9%,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4.5%、9.8%、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中,午餐或晚餐在外就餐者和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午餐在外就餐与是否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晚餐在外就餐发生肥胖的风险低于在家就餐者。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不同餐次就餐行为存在差异,午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晚餐在外就餐比例最低。男性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为开展相关干预和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44799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行为的情况(三餐是否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和就餐地点),通过SAS9.3进行复杂抽样的加权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的比例为20.2%,其中在外就餐1~6次和7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和10.4%,平均次数是每周1.5次;早餐、午餐、晚餐在外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0.7%、14.8%、9.6%;在餐馆、单位/学校食堂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5.3%和7.9%。男女、城乡、年龄均存在差异。结论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男性、18~44岁人群是在外就餐的重点人群,应通过宣教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学报,2019,41(1):10-14]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302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53887名调查对象.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作为标准人口,对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在外就餐现状,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在外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在外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在外就餐现状。结果:在外就餐的比例高达64.3%,以1844岁组的青年人群最高,老年人最低,男性高于女性;早餐在外就餐的食物种类人群比例以蛋类(91.4%)最高,而午晚餐以蔬菜类(95.7%、92.3%)最高;早餐在外就餐的烹调方式以煮、蒸、煎的方式多见,午晚餐以炒、蒸、煮的方式多见。结论:天津居民在外就餐比例较高,针对此初步提出适合天津居民就餐行为及在外就餐建议,以引导人们科学用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济南、太原、南昌、合肥、广州五个城市老年居民秋季不同时段的饮水行为,为引导老年人科学饮水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济南、太原、南昌、合肥、广州五个城市选择60~80岁居民进行调查。采用《7d 24h饮水记录表》并结合订制定量用具进行饮水量调查,连续记录调查对象7d 24h每次的饮水量及饮水类型。比较不同性别、城市、年龄老年人不同时段的饮水行为。结果 共524名老年人完成调查,包括233名男性,291名女性,就餐时,研究对象的白水饮用量最高,就餐时,研究对象白水饮用量最高,中位数为121ml,奶制品饮用量其次,中位数为76ml,不同种类的饮品饮用量有显著性差异(χ2=2159.076,P<0.001)。就餐时,女性奶制品的饮用量显著高于男性,就餐时白水饮用量最高的是来自济南的调查对象,茶水饮用量最高的是来自广州的调查对象,而奶制品消耗最多的是太原的调查对象。非就餐时,调查对象不同种类的饮品饮用量也有显著性差异(χ2=2466.536,P<0.001)。调查对象饮用量最高的分别是白水与自泡茶水。非就餐时,女性的白水饮...  相似文献   

9.
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各种各样的食物,因此饮食行为直接影响着营养物质的获取,从而影响到营养素的摄入,对健康产生影响〔1〕。笔者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湖南省数据,对该省15岁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进行分析。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在外就餐已经逐渐成为居民常见的一种饮食行为[1]。研究表明,餐馆菜肴中含较高的食盐[2],且在外就餐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3]。正常状况下,人体摄入的钠约98%从尿液排出,可以用测定尿钠排出量来评价钠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居民饮酒行为现况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2  
目的:了解我国居民饮酒行为现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城乡15岁及以上居民159117人的饮酒情况。饮酒信息的收集采用个人健康情况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询问获得。结果:我国居民的现在饮酒率为21.0%,男性现在饮酒率为39.6%,明显高于女性的4.5%;城乡居民的现在饮酒率分别为20.9%、21.0%。45~59岁组饮酒率最高。现在饮酒者中18岁之前开始饮酒的比例为8.8%。39.9%的男性和29.5%的女性饮酒者每天或几乎每天饮酒。饮酒主要类型依次为白酒(50.3%)、啤酒和白酒(27.5%)、啤酒(14.1%)。男性现在饮酒者中有58.2%的人平均每次饮用白酒在100~150g,女性中有77.3%的人平均每次饮用白酒在50~100g。结论:我国居民中饮酒是一种普遍的行为,需要进一步探索影响因素,减少饮酒相关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以谷类食物为主人群的蛋白质氨基酸摄入量及健康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我国河南贫困农村以谷物膳食为主人群的蛋白质、氨基酸营养状况。 方法: 共调查101个家庭,包括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和儿童。通过24 h回顾法和食物频率法收集食物消费情况,计算食物和营养素平均消费状况,同时进行体检和儿童的生长发育评价。 结果: 以谷物膳食为主人群的蛋白质摄入以植物性来源为主,高达90%以上,氨基酸模式不理想,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氨酸;成人蛋白质摄入量基本充足,但儿童蛋白质摄入量不足。通过体检发现该地区儿童存在较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不足占40%、发育迟缓占26%。 结论: 在我国北方以谷物膳食为主的人群中,蛋白质、氨基酸摄入基本满足成人生理需要,但儿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营养不良,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居民2002年膳食纤维的摄入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2002年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及其食物来源。方法: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本次分析为2岁及以上人群68952例,(男33546,女35406)。结果:我国居民总膳食纤维摄入量占AI的61.9%,每标准人日总/不可溶性膳食纤维(TDF/IDF)摄入量为18.7g/12g,城市17.4g/11.1g,农村19.1g/12.4g,与1992年比,IDF摄入量有所下降。在各个年龄组均呈现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城市男性>城市女性,成年前随年龄逐渐上升,而中老年逐渐下降的趋势。IDF主要来源于蔬菜、面、米、杂粮,分别占31.6%、21.2%、16.1%、5.8%。结论:应该在人群中大力开展膳食营养教育,强调摄入蔬菜、谷类食物及水果的重要性,提高我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的整体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Obesit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diet, including the regularity of meals and inflammation in the diet. No previous study focused on the associations among eating breakfast, which is regarded the most important meal, dietary inflammation, and obesity. This study analyzed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from 2007 to 2018, with 23,758 participants involved. Obesity and dietary inflammation were measured by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DII), respectively. Eating breakfast was defined by two days of dietary recalls based on NHANES dietary data. Pro-inflammatory diet and skipping breakfast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in the whole population. Compared with eating breakfast in both recalls, skipping breakfast had the higher OR of obesity, especially for individuals who reported no recall. Participants with diabetes were the sensitive population of these associations. Compared with participants who reported breakfast in both recalls, the mediated proportion of participants reported breakfast in one recall and in no recall were 24.71% and 27.34%, respectivel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ting breakfast and obesity was partly mediated by DII. We recommended eating breakfast regularly to reduce dietary inflammation, as well as further obesity, especially for diabetic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城市中小学生早餐行为及早餐营养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等7个城市选取9194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收集他们早餐行为信息并进行评价。结果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97.0%、92.4%和93.4%;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吃早餐的时间多在起床30min以内,比例分别为75.4%、74.7%和68.6%;早餐主要由母亲准备,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53.1%、49.9%和49.7%;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主要在家里食用早餐,比例分别为71.8%、67.0%和63.8%;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差的比例分别为84.7%、80.5%和81.8%。结论城市中小学生早餐行为存在一些不合理方面,早餐营养质量较差,应改善其早餐食物结构,提供营养素均衡的早餐,促进学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于瑞  潘翠环 《现代医院》2014,(4):121-122,125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通过对目前康复专业实习中存在问题,结合数年实习带教和管理经验,就如何规范临床实习管理,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总结,期望能对进一步完善康复治疗专业实习管理制度和提高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陈文祥  李健斋 《营养学报》1993,15(3):284-288
本文分析了我国5个地区4个民族共113名成年男性血清胆固醇酯脂肪酸组成及血脂水平。不同地区和民族人血清胆固醇酯脂肪酸组成的基本特点一致。但也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与膳食性质有关。文中讨论了血清胆固醇酯脂肪酸组成与饮食脂肪的质和量及血脂水平的关系,并比较了我国与欧美国家人血清胆固醇酯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8.
个性化带教在临床实施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个性化带教对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将208名护生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另一组采用个性化的带教模式。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性化带教模式能提高护生存临床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培养护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郭蕾蕾  刘堃  张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268-1270
[目的]了解辽宁省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现状,探讨促进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的途径。[方法]对辽宁省10家三级甲等医院50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循证能力、循证医学实践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医学的态度和建议。[结果]仅有8.0%的临床护理人员能够使用各种中英文医学文献数据库查询医学信息;18.8%的临床护理人员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以上考试;52.1%的临床护理人员通过了职称中级以上各类计算机水平考试;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29.0%的临床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实践中使用过循证医学知识。在进行临床决策时使用最多的和认为最可靠的证据是教科书。循证医学实践的主要影响因素(前5位)依次为对循证医学了解不够、缺少继续教育机会、英语水平有限、无法获得免费全文文献、文献检索策略难掌握。94.2%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学习循证医学,总计70.2%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循证医学对临床工作有帮助或很有帮助。[结论]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和循证能力,提供获取循证医学知识的条件,改善循证医学实践的护理工作环境条件,促进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西部地区实行双语教学的效果。[方法]以医学院预防专业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施双语教学(A班)和没有实施双语教学(B班)的两班,通过考试和教学质量测评指标评价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结果]虽然A班学习前营养专业英语测试成绩高于B班,但B班经过双语教学学习后掌握的营养专业英语知识明显好于A班(P﹤0.01)。学生和教师对双语教学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同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结论]西部边远地区双语教学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