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加西药、超短波、针灸综合治疗,对照组不作运动疗法。结果面神经麻痹中度者,治疗组治疗时间为(12.3±1.8)d,对照组为(15.8±2.6)d(P<0.01);面神经麻痹重度者,治疗组显效率为85%,对照组为55%(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促进面神经麻痹中、重度患者早日恢复,提高显效率。  相似文献   

2.
康复训练治疗不同程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治疗不同程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对145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依据面瘫程度(轻、中、重度)分别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训练组与对照组临床开始恢复时间,临床完全恢复时间及恢复率和并发症率。结果:轻度面瘫者:训练组临床开始恢复时间为(2.1&;#177;0.7)周,完全恢复时间为(3.8&;#177;1.2)周;对照组为(2.4&;#177;0.9),(4.2&;#177;1.1)周,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两组恢复率均为100%,且均无并发症出现。中度面瘫者:训练组开始恢复时间为(4.1&;#177;1.3)周,完全恢复时间为(7.2&;#177;1.9)周,对照组为(5.5&;#177;1.4),(9.3&;#177;1.7)周(P&;lt;0.05),恢复率为:训练组93%,对照组为87%,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两组患者仅1例出现并发症。重度面瘫者12周内恢复率:训练组24/30(80%),对照组13/25(52%),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856,P&;lt;0.05);并发症率比较:训练组4/30(13%),对照组12/25(4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06.P&;lt;0.05)。结论: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轻度面瘫者,康复训练不能缩短面瘫恢复时间,对恢复率也无影响,中重度面瘫者,康复训练可促进早日康复,并可提高恢复率.减少并发症发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和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5-10/2006-05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74例,按就诊及确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单号为观察组38例,双号为对照组36例。①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剂量20mg,晨起口服,1次/d。观察组除给予西酞普兰治疗外,同时合并乌灵胶囊0.99g,3次/d,口服。严重失眠者可加用苯二氮堇类药物劳拉西泮0.5~1.0mg。疗程为6周。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定,以汉密顿焦虑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指标,减分率≤30%为无效,减分率31%~49%为好转,减分率50%~79%为显著好转,减分率≥80%为临床痊愈。③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事件及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纳入观察组38例,对照组36例,分别脱落8,6例,为不能及时复查和进行心理检验者。最后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进入结果分析。④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观察组第1,2,4,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13.8&;#177;4.1,11.7&;#177;3.8,9.8&;#177;3.5,8.3&;#177;2.9,21.5&;#177;5.8,P<0.01),对照组第2,4,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13.8&;#177;3.6,10.3&;#177;3.4,8.1&;#177;3.2,20.9&;#177;5.3,P<0.01)。②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观察组、对照组均从第2周末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0.7&;#177;3.1,16.8&;#177;5.9;10.1&;#177;3.0,15.9&;#177;5.2,P<0.05),观察组、对照组第4周末、第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观察组:9.0&;#177;2.6,7.3&;#177;1.9,16.8&;#177;5.9;对照组:8.9&;#177;2.4,7.5&;#177;2.1,15.9&;#177;5.2,P<0.01)。③对照组罗拉使用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78.0%,36.5%,P<0.01);对照组西酞普兰平均剂量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40.00&;#177;14.25)mg/d,(33.00&;#177;12.20)mg/d,P<0.05]。④治疗第1周末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53.5%,3.9%,P<0.01),治疗第2周末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89.0%,78.0%,P<0.05)。⑤在治疗第4周末时对照组副作用量表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4.35&;#177;1.23,3.26&;#177;1.12,P<0.01)。 结论:西酞普兰合并乌灵胶囊治疗,较单用西酞普兰起效快,西酞普兰用量小,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4.
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并对患者颜面皮肤温度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1999-03/2005-05北京医院疼痛门诊和2002—03/2005—05宣武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①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单纯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②针灸组:单纯使用针灸进行治疗(针刺部位为患侧迎香、承浆、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人中、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印堂、翳风,风池等穴位。进针方式为指切法、夹持法和提捏法)。③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联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各组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日本颜面神经麻痹部位评价法(柳原氏40点法)进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疗效判断(患侧颜面总分累计在0~10分为重度麻痹;11~20分为中度麻痹;21分以上为轻度麻痹,正常满分为40分。疗效判定标准:36分以上为完全治愈;36分以下为不完全治愈,其中32~36分为有效,不满32分则为好转)。并于治疗前10min和治疗后10,20,30,40,50min测定三组不同方法治疗时的双侧颜面部位皮肤温度。结果:4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患者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和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高于初诊时(P〈0.01)。治疗结束后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患者的颜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针灸组[(36.57&;#177;0.57),(34.14&;#177;1.16),(34.00&;#177;1.03)分,(P〈0.01)l。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总有效率为71.0%。针灸组总有效率为78.1%。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9.4%。(④3种方法对患侧颜面皮肤温度的影响:星状神经阻滞组治疗后第20分钟开始上升(35.5&;#177;0.3)℃,治疗后第30钟时温度最高(35.4&;#177;0.2)℃;针灸组治疗后第30分钟开始皮温升高(34.9&;#177;0.4)℃,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10分钟时患侧皮温开始升高(35.2&;#177;0.3)℃,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30-50分钟颜面皮肤温度变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3种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治疗作用。同单纯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和针灸治疗比较,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联合应用具有疗效好,显效快,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无副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孙伟  马璐璐  李新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37-137,190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的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01-01/2003-06神经内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生命体征平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分为运动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并发症治疗,运动组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①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②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结果 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73例,运动组36例,对照组37例。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运动组治疗前:(9.018&;#177;1.024)分,治疗后(63.129&;#177;2.571)分;对照组治疗前(9.192&;#177;1.781)分,治疗后(45.913&;#177;2.097)分,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评分:运动组治疗前:(14.328&;#177;1.874)分,治疗后(64.862&;#177;1.987)分;对照组治疗前(15.129&;#177;1.714)分,治疗后(40.508&;#177;3.187)分,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能提高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咽喉肌训练对假性延髓麻痹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并与健康人做对比。方法:①选择2002-03/2004-10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和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假性延髓麻痹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均自愿参加。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康复组17例,对照组1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自愿参与者34人为健康对照组,男18人,女16人。②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入院第1天就接受咽喉肌的训练。具体方法为发音训练,舌部运动训练,面部、下颌及喉部运动,屏气发声运动,进食训练。③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检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④计量资料资料组间差异性测定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假性延髓麻痹患者32例,健康者34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干预前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和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康复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康复组和对照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34.24&;#177;9.67),(33.46&;#177;10.08),(32.76&;#177;10.85):(32.67&;#177;8.34),(32.56&;#177;9.29),(33.12&;#177;9.15)cm/s,(44.26&;#177;11.43),(45.23&;#177;12.23),(45.46&;#177;10.33)cm/s,q=32,7.24,13.14,P〈0.01]。②干预后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和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康复组明显高于治疗前[(43.12&;#177;9.87),(45.48&;#177;11.67),(44.81&;#177;9.57),q=8.51,9,14,11.37,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前[(38.96&;#177;8.16),(40.37&;#177;10.74),(39.97&;#177;8.24)cm/s,q=5.46,7.65,6.67,P〈0.01);康复组与健康对照组相近(P〉0.05),对照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q=2.96,3.72,3.69,P〈0.05);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57,3.16, 3.06,P〈0.05)。结论:早期咽喉肌训练可以增加假性延髓麻痹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且治疗后血流量与健康人接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推拿按脊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糖耐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3/2003—03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8例,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消渴病疗效判断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8.2~21.0mmol/L,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6岁,平均病程2年零6个月,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背痛。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排除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年龄>70岁或体质弱不适合推拿疗法治疗者。治疗组口服复方降糖灵1周后停止口服药,给予推拿按脊点穴手法治疗,治疗30d。对照组用口服降糖灵药物治疗,每次1~2片,3次/d.治疗30d。仿照陆一农腰背痛指数研究报告,以临床症状的程度设置指数如:口渴、乏力程度、肥胖或体质量减轻、背痛的程度、脊柱的活动度、空腹血糖的表现设定1:2:3:4:5指数对比,治疗前后进行统计评估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释放。参照1979年全国糖尿病会议的标准统计疗效。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到正常。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降至7.3mmol以下。改善: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减轻,空腹血糖降至8.1mmol以下。无效: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空腹血糖持续8.1mmol上下。 结果: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3例,改善2例,无效1例,有效率94.7%,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6例,改善4例,无效8例,有效率42.1%。两组问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治疗组治疗前后胰岛素释放差异显著[平均胰岛素释放:(29.0&;#177;8.0),(26.0&;#177;8.0)IU/L,P<0.01,治疗后糖耐量各时间点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空腹:(8.1&;#177;1.1),(5.6&;#177;1.1)mmol/L;餐后2h:(9.8&;#177;1.1),(6.1&;#177;10.1)mmol/L,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的糖耐量时间点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空腹:(8.2&;#177;1.2),(6.1&;#177;1.0)mmol/L;餐后2h:(11.6&;#177;1.3).(8.5&;#177;1.2)mmol/L,P<0.05],两组治疗后糖代谢变化,差异显著(P<0.01)。③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指数为57.0&;#177;0.0,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指数为83.7&;#177;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推拿按脊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近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降糖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圣&;#183;约翰草提取物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抑郁心理的治疗效果与心功能康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200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7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年龄50-80岁,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18分,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圣&;#183;约翰草提取物或安慰剂300mg/次,3次/d口服,疗程均为6周。安慰剂和药物外观相同,盲法服药,但对其治疗方案知情并签同意书。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很重)及减分率评定抗抑郁疗效。患者心功能情况以彩色超声多普勒二尖瓣口血流图和左室流出道血流图计算Tei指数评价。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进入结果分析的治疗组43例,对照组39例。①两组在各治疗时期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比较:治疗后2,4,6周治疗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8.1&;#177;5.5,24.5&;#177;6.5;13.0&;#177;4.0,21.2&;#177;5.3;8.3&;#177;4.1,19.3&;#177;6.6,P〈0.01或P〈0.05),减分率高于对照组[(34.1&;#177;18.9)%,(9.8&;#177;3.9)%;(54.9&;#177;24.3)%,(21.6&;#177;10.4)%;(62.7&;#177;19.4)%,(28.3&;#177;7.8)%,P〈0.01]。②两组在各治疗时期Tei指数比较:治疗后4,6周治疗组的Tei指数低于对照组(0.52&;#177;0.15,0.66&;#177;0.08;0.42&;#177;4.10,0.61&;#177;0.11,P〈0.01)。③两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比较:治疗组有8例患者出现轻度皮肤瘙痒、口干、头晕,对照组有4例有轻度口干,均能耐受或自行缓解。结论:圣&;#183;约翰草提取物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抑郁情绪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提高心功能恢复的速度和效果也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注意损害的疗效。 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均为1998—05/1999—09北京安定医院的住院患者60例。①配对后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另选3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中药治疗组患者服用氯丙嗪的同时服用健脾补肾合剂(为院内制剂,主要成分为:党参、茯苓、白术、生地、菟丝子、柴胡、丹皮等)。2次/d,125mL/次。氯丙嗪用量为300-450mg。疗程为8周。安慰剂组患者服用氯丙嗪的同时服用由焦糖为辅料制成色泽与健脾补肾合剂一样的合剂作为安慰剂。服法为2次/d,125mL/次。氯丙嗪用量同中药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不用任何治疗方法。②中药治疗组被试和安慰剂组被试分别在入组前和研究结束时进行注意测查和阴性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重),正常对照组被试在入组时做注意测查。 结果:①各组各项注意力活动指标变化:反应时间分测验和X分测验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漏答数中药治疗组、安慰剂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中药治疗组治疗后漏答数明显少于治疗前,平均反应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治疗后中药治疗组漏答数明显少于安慰剂组(反应时间分测验:4.36&;#177;1.04,6.47&;#177;0.61,P<0.05;X分测验:5.68&;#177;0.37,7.47&;#177;0.52,P<0.05),平均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安慰剂组[反应时间分测验(393&;#177;137),(478&;#177;162)ms;P<0.05;X分测验:(447&;#177;183),(515&;#177;1.83)ms,P<0.051。②中药治疗组安慰剂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分比较:阳性症状量表分中药治疗组、安慰剂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323&;#177;257比5123&;#177;223;24.21&;#177;2.18比50.18&;#177;1.78,P均<0.05);阴性症状量表分只有中药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1.18&;#177;1189,20.18&;#177;1.57,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健脾补肾法对精神分裂症注意损害和和阴性症状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面部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对面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对面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02-09/2004-06在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就诊的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超短波治疗,10min/次,1次/d,1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面部肌力增强训练,从被动训练到助动及主动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按临床简易面神经评定表(包括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及在示齿、静止时分别看鼻唇沟、人中等10项内容,每项满分3分,共计30分。健患侧表情肌运动一致计3分;面部表情肌无任何自主运动计0分。27-30分为优,21-26分为良,21分以下为中,治疗前后分值相同者为差)进行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保持为21和23例,无脱落。治疗组在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相应评分[(22.11&;#177;2.31,25.78&;#177;2、96);(18.23&;#177;2.78,21.73&;#177;3.02),(t=2.209,2.249,P〈0.05)],且治疗组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显著高于第1疗程后(t=2.626,P〈0.01)。结论 面部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能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神经的运动功能,较单一超短波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整骨理筋疗法对慢性膝关节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2002-07/2005-07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收治慢性膝关节疼痛患者随机选择100例,通过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疾病,作为膝关节疼痛治疗组,采用整骨理筋疗法进行治疗,2次/周,治疗3周。整骨理筋的同时患者不接受其他治疗。另随机选择同期30例同类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不行整骨理筋疗法,只进行常规理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1次随访,对患者慢性膝关节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疼痛改善情况(10分为严重,0分为无痛),并对患者进行自觉症状改善情况评分。每次就诊时的症状及其出现频率及程度分为0—45级评价自觉症状改善情况,提高2级为症状改善。症状改善率:(治疗前级别一治疗后级别)/治疗前级别&;#215;100%。 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89例,12个月随访78例,对照组3个月随访30例。①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目测类比评分无显著性差异[(6.7&;#177;0.9),(7.1&;#177;0.8)分,t=78.2,P>0.051。②治疗组3个月后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低,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低[治疗组3个月后为(3.5&;#177;0.4)分,治疗前为(6、7&;#177;0.9)分;对照组为(6.9&;#177;0.7)分,t=54.9,t=68。8,P<0.001]。③治疗组症状改善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45.8&;#177;0.86)%,(0.28&;#177;0.01)%,t=67.7,P<0001]。④治疗组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减低[(3.9&;#177;0.1),(6.7&;#177;0.9)分,t=47.9,P<0.001],症状改善评分与治疗前比显著提高(t=52。2,P<0.001)。 结论:整骨理筋疗法能解除肌痉挛和肌挛缩,消除压痛点、改善患者疼痛和不适的自觉症状,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6.4&;#177;6.1),(47.2&;#177;5.8),(46.9&;#177;4.2),(46.4&;#177;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177;5.6),(38.2&;#177;5.3),(35.2&;#177;4.1),(35.7&;#17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177;5.1),(41.1&;#177;5.1),(37.8&;#177;4.4),(39.1&;#177;4.0),P〈0.01]。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7.8&;#177;5.6),(48.5&;#177;5.1),(48.9&;#177;5.8),(45.3&;#177;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177;5.4),(37.6&;#177;5.8),(38.1&;#177;5.4),(36.1&;#177;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177;5.4),(39.4&;#177;4.8),(37.1&;#177;5.1),(38.7&;#177;5.6),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1只,模型对照组12只,1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11只,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11只。按Allen改良法制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10mg/(kg&;#183;d)和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分别在术后腹腔注射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10mg/(kg&;#183;d)和20mg/(kg&;#183;d)&;#176;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术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持续10d。用斜板试验法和BBB评分法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1只10mg/kg 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大鼠在术后第2天和1只正常对照组大鼠在术后第1天由于饲养不当死亡,其余43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斜板试验临界角度:在术后第7,14,21天时10mg/(kg&;#183;d)和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第7天:(37.88&;#177;1.76)&;#176;,(38.94&;#177;2、15)&;#176;,(35、48&;#177;1、23)&;#176;;第14天:(44、39&;#177;1.87)&;#176;.(45、96&;#177;1.81)&;#176;,(39.48&;#177;1.23)&;#176;;第21天:f44.75&;#177;2.11)&;#176;,(46.66&;#177;1-46)&;#176;,(41、42&;#177;0.98)&;#176;,t=2.27~4.67,P〈0.05~001]。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与1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基本一致。②各组大鼠BBB评分结果:在术后第7,14,21天时10mg/(kg&;#183;d)和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第7天:(7.20&;#177;0.98),(7.51&;#177;0.85),(4.46&;#177;0.90)分;第14天:(10.43&;#177;0.90),(10.98&;#177;0.59),(6.54&;#177;0.73)分;第21天:(10.78&;#177;0.96),(11.67&;#177;0.49),(7.90&;#177;0.54)分,t=2.54~8.6,P〈0.05~0.011。2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与10mg/(kg&;#183;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基本一致。结论:β-七叶皂甙钠可以增加大鼠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谏度及最终恢复稃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汽疗薰蒸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 方法:共选入1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2002-01/2005-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患者进行中药汽疗(方药组成:制川乌15kg,制草乌15kg.乌梢蛇1条,全蝎5g。蜈蚣2条,威灵仙20g,海风藤20g,伸筋草20g,透骨草20g,羌活15g,独活15g.防已15g.地龙15g,鸡血藤25g),1次/d,30min/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1次/d,同时口服西乐葆片.200mg/次,2次/d。治疗1个疗程(10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晨僵和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对主要指标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IgA,IsG)等进行评估和监测。 结果:参选的150人全部完成数据采集,无脱落者。①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4%,66%,P〈0.01)。②治疗后症状体征各运动功能评分:治疗组关节疼痛度、关节压痛度、活动度、肿胀度、晨僵时间均低于对照组[(0.92&;#177;0.56),(1.19&;#177;0.60)分;(3.13&;#177;1.89),(4.21&;#177;2.42)分;(0.54&;#177;0.43),(0.98&;#177;1.44)分;(4.46&;#177;2.80),(8.05&;#177;3.28)分;(18.52&;#177;10.23),(24.78&;#177;11.21)min,P〈0.01]。③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治疗组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IgA、IgG均低于对照组[(25.15&;#177;14.28),(46.23&;#177;14.59)mm/h;(29.43&;#177;15.98).(46.44&;#177;19.67)滴度;(14.57&;#177;8.90).(19.43&;#177;10.12)mg/L;(2.16&;#177;1.40),(2.98&;#177;1.95)g/L;(14.82&;#177;4.37).(18.94&;#177;5.51)g/L,P〈0.011。 结论:中药汽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且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改善单纯性肥胖大学生身体成分的运动处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有氧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单纯性肥胖进行干预,观察食干预条件下合理有氧运动配合静力练习的运动处方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 方法:2004—03/06,选定南华大学2003级男性重度单纯性肥胖大学生20名,随机选取自愿参加运动者10名作为运动组,另外10名作为对照组。对20名单纯性肥胖大学生进行体质量、血压、体脂和血脂(总胆固醇:用酶反应试剂药盒测定,三酰甘油:乙酰丙酮微量测定法)检测,并为运动组10名大学生开出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分为4个阶段,即1~5/6~10/11-14/15~18周)。每次训练时间50~80rain,运动频度为3-5次/周,共18周。运动强度基本维持在:靶心率(次/min)=最大心率&;#215;(50%~70%),最大心率(次/min)=220-年龄。主要内容为静力练习和有氧跑,再灵活安排一些学生喜好的运动项目,跑的距离和时限随训练阶段的推移,强度呈阶梯式上升,训练中未对受试者进行饮食干预。对照组正常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改变生活方式与节奏。观察两组大学生运动前后的体质量、体脂、血压及血脂变化。 结果:参与观察的男性重度单纯性肥胖大学生20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运动组训练1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体脂、血压均有所下降。其中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有显著性[(72.8&;#177;3.4),(87.9&;#177;2.9)kg;(114.0&;#177;2.25),(124.5&;#177;3.0)mmHg(1mm Hg=0.133kPa);(66.8&;#177;3.8),(69.8&;#177;3.0)mmHg,t=4.65,3.76,3.27,P〈0.05]。运动训练18周后,10名学生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B与运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2&;#177;0.1),(1.9&;#177;0.2)mmol/L;(4.3&;#177;0.0),(0.9&;#177;0.0)mmol/L;(0.5&;#177;0.0),(0.8&;#177;0.0)g/L;t=3.67,5.31,5.11,〈0.05]。 结论:非饮食干预条件下的有氧运动配合静力练习有助于降低单纯性肥胖大学生的血压、体脂和体质量,增强运动能力,改善血脂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比较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功能恢复的异同。 方法:2001—09/2003—07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临床研究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经过4周治疗,愿意接受并完成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检查的患者分别有205、246例。其中,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有69、83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的有66、80例,采用针灸治疗的有70、83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以及患健侧面神经颊支和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检查比较。结果:①患侧治疗后面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2.95&;#177;0.68),(3.08&;#177;0.69)ms,P〈0.05],治疗后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P〉0.05)。②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518.85&;#177;496.57),(391.47&;#177;468.69)μV,P〈0.01],潜伏期无明显改善(P〉0.05)。 结论:贝尔麻痹患者患侧治疗后面经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改善明显,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改善明显,而潜伏期无明显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是反映神经轴索变性的客观指标,贝尔麻痹治疗后面神经颊支轴索恢复不如颞支好,与临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对照组(38例)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加入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平均疗程38d。治疗前后分别以Brunnstrom法评价运动功能,以三级平衡评价评定平衡功能,以Barthel指数法评定ADL能力。结果:康复组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Barthel指数治疗后康复组为68.5&;#177;17.2,对照组为45.8&;#177;18.3,两组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脑缺血后不同时间半影区内神经元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不同时间半影区内神经元中溶酶体超微结构及酸性磷酸酶含量的变化。方法:应用细胞化学电镜和彩色图像技术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不同时间上述指标改变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缺血1h,1d,3d后溶酶体面积分别为(0.696&;#177;0.365)um2,(1.421&;#177;0.515)2,(2.172&;#177;0.616)um2,正常对照组为(0.535&;#177;0.158)um2,1d,3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AcPase灰度值分别为169.67&;#177;5.341,116.724&;#177;4.690,98.951&;#177;4.794,正常对照组为176.711&;#177;6.752,1d,3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血3D后半影区神经元开始破坏,缺血时间越长,神经元损伤越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配合传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①选择2004-01/20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的8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病例号奇偶数分别编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②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卧位骨盆牵引治疗、磁热振治疗、低周波治疗3种方法,共治疗6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鲑鱼降钙素注射治疗,使用方法:50IU肌注。1次/d,共14d,继续50IU肌注。隔日1次,共28d,共治疗6周。③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腰部活动范围.跛行状况、下肢反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8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视觉模拟量表疼痛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0.78&;#177;0.76,1.53&;#177;1.5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76;②腰部活动范围: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屈:(2.65&;#177;0.48)&;#176;,(2.40&;#177;0.49)&;#176;;伸:(2.80&;#177;0.41)&;#176;,(2.40&;#177;0.55)&;#176;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76;⑧跛行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4.65&;#177;1.35,3.45&;#177;0.9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176;④下肢反射评分: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膝:0.85&;#177;0.36,0.90&;#177;0.30;跟踺:0.85&;#177;0.36,0.95&;#177;0.2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伊〉0.05)&;#176;⑤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分: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123.73:&;#177;3.97,122.35&;#177;5.0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76;⑥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症状轻微未影响治疗正常进行。结论:鲑鱼降钙素具有能迅速减轻腰椎管狭窄症状的作用,尤其是减轻疼痛作用明显,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他克莫司对周围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多,而其是否具有促进中枢神经再生和保护作用。目的:通过神经行为学观察和检测突触素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量,探讨他克莫司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自我前后对照、相互对照)实验。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11在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由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的雄性SD大鼠24只为观察对象,体质量(200&;#177;20)g,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干预:伤前24h以20g/L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麻醉,损伤组和治疗组模型制备参照美国Dixon建立的大鼠脑液压损伤模型,打击能量为151.95-172.21kPa,相当于中度颅脑损伤,对照组只埋管不打击。治疗组伤后5min以1mg/kg腹腔注射他克莫司,1次/d,连续7d。损伤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伤前、伤后3d和伤后1周分别进行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于伤后1周全部大鼠断头取脑,分别取海马、伤灶周围额叶皮质、基底核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突触素在海马各区以及伤灶周围的额叶皮质与基底节的分布,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于伤前、伤后3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成绩。②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定量分析结果。③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伤后3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成绩和平衡试验成绩低于损伤组[行走试验成绩:(7.5&;#177;2.5)s,(5.5&;#177;2.1)s,(10.5&;#177;2.5)s,(8.2&;#177;2.5)s。平衡试验成绩:(3.4&;#177;0.5)分,(2.5&;#177;0.2)分,(5.7&;#177;0.2)分,(5.0&;#177;0.5)分,P〈0.05-0.01],治疗组伤后3d和伤后1周时记忆实验成绩高于损伤组[(4.9&;#177;1.7)s,(62&;#177;23)s,(4.0&;#177;15)s,(4.4&;#177;2.6)s,P〈0.05-0.01]。②治疗组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量显著高于损伤组(140.36&;#177;3.87,45.52&;#177;2:16,31.67&;#177;2.35,96.25&;#177;2.85.24.35&;#177;2.47,20.49&;#177;2.08,P〈0.01);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162.24&;#177;3.52,50.58&;#177;2.31,42.69&;#177;2.53,P〈0.01)。③治疗组海马、皮质、基底节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损伤组[(10.37&;#177;2.12)%,(18.39&;#177;2.87)%,(12.78&;#177;2.45)%,(21.14&;#177;4.85)%,(38.57&;#177;3.78)%,(21.18&;#177;4.59)%,P〈0.01]。损伤组海马、皮质、基底核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5&;#177;2.56)%,(4.96&;#177;2.15)%,(3.52&;#177;2.17)%,P〈0.01]。结论:他克莫司治疗后能促进大鼠海马、皮质及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减少海马和皮质及基底核区神经细胞凋亡,对实验动物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