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胸片和高仟伏胸片在尘肺病诊断中的一致性,探讨DR胸片用于尘肺病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25例某煤矿接尘工人,同时拍摄DR胸片和高仟伏胸片,在Philips Essenta DR机上对密度和对比度等图像后处理参数进行设置以确保DR胸片质量.将50张胸片随机分号并确保DR胸片和高仟伏X线胸片不同号,由6名具有尘肺病诊断资格的医师对两种胸片进行肓法独立阅片,比较两种胸片的一致性.结果 25例研究对象分别拍摄的DR胸片和高仟伏胸片质量均为优良片.6名读片者之间(共15对)诊断一致性比较,高仟伏胸片诊断,尘肺期别上有12对读片者的一致率超过68%,总体密集度上有11对渎片者的一致率超过68%;DR胸片诊断,尘肺期别上有13对读片者的一致率超过60%,在总体密集度上,有14对读片者的一致率超过60%.两种胸片在判定尘肺期别的一致率为72%,κ值为0.69(95%CI:0.46~0.92);总体密集度的一致率为80%,κ值为0.78(95%CI:0.61 ~0.95).结论 在保证胸片质量和降低读片差异的前提下,DR胸片和高仟伏胸片在尘肺病诊断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低剂量多层CT最大密度投影检出肺小结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多层CT(MSCT)低剂量扫描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对肺小结节的检出情况.方法 将8例尘肺患者的尸检离体肺脏制成充气固定肺标本,分别行多层CT常规剂量(100mA)和低剂量(50、30和10 mA)扫描,层厚5 mm,重建间隔5 mm,标准算法重建,并做1.25mm薄层无重叠重建,然后以1.25mm薄层图像行8.5 mm MIP重建,比较不同剂量重建图像对肺小结节的显示.结果 3种低剂量MIP与常规剂量MIP重建图像对8例尘肺标本检出的肺小结节数量分别为217、214、207及2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低剂量MIP显示结节的敏感性分别为97.31%、95.96%及92.83%,特异性分别为63.16%、63.16%和47.3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87%、96.83%和95.31%.结论 多层CT常规层厚、低剂量扫描,薄层重建后行MIP重建,能理想的显示常规剂量扫描MIP重建所能显示的肺小结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胸片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接尘工人健康档案的X线胸片,选择尘肺及非尘肺接尘工人共48名,同时拍摄高仟伏胸片与CR胸片,对两种胸片的总体密集度、诊断分期和小阴影形态进行一致性及相关分析;并比较各肺区密集度平均分值、总体密集度平均分值及诊断分期平均分值.结果 48例高仟伏胸片和CR胸片总体密集度、诊断分期、小阴影形态的Kappa值分别为0.565、0.598和0.461,诊断一致性处于中等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0.942和0.937,有正相关关系.CR胸片的总体密集度平均分值、肺区密集度平均分值和诊断分期平均分值均高于高仟伏胸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胸片在诊断尘肺病上与高仟伏胸片的一致性为中等水平,是可行的,但敏感性较高;在尘肺诊断分期上高仟伏胸片与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胸片与高仟伏胸片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探讨CR胸片在尘肺病筛检和普查中替代高仟伏胸片的可能性.方法 144例尘肺患者和81例粉尘接触者分别拍摄CR胸片与高仟伏胸片,由5名具有尘肺诊断资质的医师按照标准,采用双盲法读片并诊断;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0统计软件比较两种胸片质量及诊断一致率.结果 CR胸片优片率为78.7%,良片率为15.80%;高仟伏胸片优片率为15.80%,良片率为59.50%,两种胸片的优片率及良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胸片差片率为3.20%,明显低于高仟伏胸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剔除差片和废片,两种摄片方法质量同为优片或良片的158张胸片中对尘肺分期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仟伏与CR胸片Ⅰ、Ⅱ、Ⅲ期尘肺诊断一致率分别为57.82%、85.29%和100.00%.结论 CR胸片质量优于高仟伏胸片;同为优片和良片时,尘肺的分期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在Ⅱ期和Ⅲ期尘肺诊断中一致率较高,CR可以替代高仟伏X线在尘肺筛检、普查及尘肺复诊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尘肺病诊断中应用平板探测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在尘肺病诊断工作中推广应用DR技术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随机选择81例接触矽尘的受检者,同时拍摄高仟伏胸片和DR胸片,对2种胸片的肺区小阴影的密集度、分布范围、尘肺病诊断期别和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仟伏胸片和DR胸片判定小阴影总体密集度结果,经一致性分析,Kappa值=0.80,一致性较好;判定0级和1级小阴影密集度结果,经一致性分析,Kappa值=0.68,一致性处于中等水平.高仟伏胸片诊断Ⅰ期尘肺14例、Ⅱ期22例、Ⅲ期4例,DR胸片诊断Ⅰ期尘肺19例、Ⅱ期23例、Ⅲ期4例,2种胸片的尘肺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3例Ⅰ期尘肺的小阴影分布范围比较,6例DR胸片判定的小阴影范围大于高仟伏胸片.高仟伏胸片和DR胸片诊断尘肺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高仟伏胸片质量欠佳而DR胸片影像的层次和对比清晰.结论 DR胸片在尘肺病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是,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尘肺病诊断中应用平板探测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在尘肺病诊断工作中推广应用DR技术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随机选择81例接触矽尘的受检者,同时拍摄高仟伏胸片和DR胸片,对2种胸片的肺区小阴影的密集度、分布范围、尘肺病诊断期别和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仟伏胸片和DR胸片判定小阴影总体密集度结果,经一致性分析,Kappa值=0.80,一致性较好;判定0级和1级小阴影密集度结果,经一致性分析,Kappa值=0.68,一致性处于中等水平.高仟伏胸片诊断Ⅰ期尘肺14例、Ⅱ期22例、Ⅲ期4例,DR胸片诊断Ⅰ期尘肺19例、Ⅱ期23例、Ⅲ期4例,2种胸片的尘肺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3例Ⅰ期尘肺的小阴影分布范围比较,6例DR胸片判定的小阴影范围大于高仟伏胸片.高仟伏胸片和DR胸片诊断尘肺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高仟伏胸片质量欠佳而DR胸片影像的层次和对比清晰.结论 DR胸片在尘肺病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是,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尘肺病诊断中应用平板探测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在尘肺病诊断工作中推广应用DR技术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随机选择81例接触矽尘的受检者,同时拍摄高仟伏胸片和DR胸片,对2种胸片的肺区小阴影的密集度、分布范围、尘肺病诊断期别和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仟伏胸片和DR胸片判定小阴影总体密集度结果,经一致性分析,Kappa值=0.80,一致性较好;判定0级和1级小阴影密集度结果,经一致性分析,Kappa值=0.68,一致性处于中等水平.高仟伏胸片诊断Ⅰ期尘肺14例、Ⅱ期22例、Ⅲ期4例,DR胸片诊断Ⅰ期尘肺19例、Ⅱ期23例、Ⅲ期4例,2种胸片的尘肺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3例Ⅰ期尘肺的小阴影分布范围比较,6例DR胸片判定的小阴影范围大于高仟伏胸片.高仟伏胸片和DR胸片诊断尘肺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高仟伏胸片质量欠佳而DR胸片影像的层次和对比清晰.结论 DR胸片在尘肺病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是,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对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40例为螺旋CT检查组,行X线检查的患者36例为X线检查组,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微生物培养阳性65例,阳性率85.53%;76例隐球菌肺炎中病变位于双侧肺部41例,肺叶下部43例,肺部外周46例;CT检查组在磨玻璃影、空洞、晕征、空气支气管征、肿大淋巴结、分叶及合并网格影等征象的检出率方面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组在结节/肿块型、实变型、肺炎样浸润型、空洞型、混合型等方面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培养阳性率高,可以作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一种诊断方法;CT检查在新型隐球菌肺炎中诊断价值高于胸部X线检查,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确诊有赖于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