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基于去脂体质量(LBW)低剂量对比剂注射方案对于能谱增强 CT显示结直肠癌图像质量的影响,并筛选最佳能级。方法 将150例疑诊结直肠肿物患者随机分为总体质量(TBW)组(A组)、500LBW组(B组)及400LBW组(C组)各50例,分别以500 mgI/kg(TBW)、500 mgI/kg(LBW)、400 mgI/kg(LBW)方案注射对比剂,行能谱CT全腹增强扫描。对A、B组重建70 keV图像,C组重建40~70 keV(间隔10 keV)图像(C40~70 keV亚组),测量动脉期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下动脉(IMA)和静脉期肝实质CT值,计算信噪比、对比度噪声比和肝脏增强CT值(ΔHU),比较各组图像质量。结果 相比A组,B、C组对比剂剂量分别降低23.00%及37.19%(P均<0.05)。动脉期A、B组及C40~60 keV亚组SMA和IMA的CT值均>350 HU。B组SMA及IMA的CT值变异率分别为9.42%和9.32%,C60 keV亚组SMA和IMA的CT值变异率分别为9.82%和10.09%,均低于A组(P均<0.05)。静脉期中,A、B组及C40~60 keV亚组的ΔHU均>50 HU。B组和C60 keV亚组ΔHU变异率分为8.60%和8.67%,均低于A组(P<0.05)。3组动、静脉期结直肠癌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内C60 keV亚组动、静脉期主观评分均最高,且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亚组主观评分均低于A组(P均<0.05)。结论 基于LBW低剂量对比剂注射方案结合能谱CT可利用低对比剂剂量获得高质量图像;60 keV为最佳扫描能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能谱CT不同能量成像条件下实验小型猪肝血管影像图像质量,以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和单能图像。方法 对9头小型猪均行常规宝石能谱成像(GSI)扫描,而后注入对比剂,应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技术对肝脏行动脉期扫描,延迟35、50、70 s分别釆集能谱CT增强图像。测量各延迟时间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肝实质CT值,计算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获得上述差值的峰值,比较不同延迟时间门静脉、肝静脉、肝实质CT值及其差值,确定小型猪门静脉期及静脉期最佳延迟时间。以5 keV为间距,选取40~140 keV的21个单能图像,测量三期图像的SNR、CNR和噪声,确定三期实验小型猪的最佳单能量图像。2名医师在盲法下对重建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结果 不同延迟时间门静脉CT值、肝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延迟时间肝实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的峰值出现时间为延迟50 s,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的峰值出现时间为延迟70 s。在65 keV水平,三期图像SNR和CNR均较高,噪声较低。2名医师对三期重建图像的各项评分均≥3分,且均具有中等以上的一致性(Kappa=0.769、0.609、0.727)。结论 动脉期扫描后延迟50 s是能谱CT观察实验小型猪门静脉期的最佳延迟时间,延迟70 s是观察静脉期的最佳延迟时间;65 keV图像是观察实验小型猪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静脉期的最佳单能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SCT双期增强扫描在诊断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AIP)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6例f-AIP患者进行MSCT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观察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的CT表现,并比较CT值。结果 f-AIP特征性CT表现包括均匀稍低密度灶(n=26)、门静脉期均匀强化(n=26)、鞘膜征(n=19)、胆总管下段狭窄及胰管狭窄(n=9)。f-AIP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60.21±6.03)HU、(87.13±6.06)HU,门静脉期的CT值高于动脉期(t=22.65,P<0.05)。结论 MSCT双期增强扫描在f-AIP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前后复合双流注射技术联合低剂量扫描用于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的价值。方法 收集12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将其分为A、B、C组,每组40例,分别接受常规对比剂注射和扫描方案(A组,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s)、对比剂前后复合双流注射和常规扫描方案(B组,同A组)及对比剂前后复合双流注射和低剂量扫描方案(C组,管电压100 kV、自动管电流);比较3组间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结果、主观评分及有效剂量(ED)的差异。结果 C组大脑中动脉及颈总动脉CT值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上矢状窦及右锁骨下静脉CT值在C组低于A组而高于B组(P均<0.05)、在A组高于B组(P均<0.05);3组间左、右颈静脉CT值及颈动脉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图像整体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B组和C组右锁骨下静脉和头部动脉小分支主观评分均高于A组(P均<0.05),B组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ED小于A、B组(P均<0.05)。结论 前后复合双流技术联合低剂量扫描用于头颈部CTA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在学龄前儿童胸部检查中不用镇静剂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胸部CT检查前评估心理状态为紧张或恐惧的学龄前患儿按扫描时间先后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患儿应用镇静剂后行常规CT扫描,开启CARE Dose 4D/CARE kV扫描模式,螺距为1.9;B组患儿应用镇静剂后行超大螺距Turbo Flash模式扫描,螺距为3.0;C组患儿不予镇静剂干预,行超大螺距Turbo Flash模式扫描。比较3组间的扫描时间、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结果 3组间主动脉根部、脊柱后方肌肉及皮下脂肪的CT值、主动脉根部噪声、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窗、纵隔窗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的扫描时间及辐射剂量均高于B组及C组(P均<0.05),B组与C组间扫描时间及辐射剂量(CTDIvol、DLP、E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中,CT诊断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大螺距Turbo Flash模式扫描可缩短扫描时间、降低辐射剂量。对心理状态为紧张或恐惧的学龄前儿童检查时,可在避免使用镇静剂的同时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基于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SAFIRE)技术诊断泌尿系结石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对56例疑诊泌尿系结石患者行全腹部CT平扫。设定权重因子M为0.5、1.0,采用线性融合技术获得类似于标准管电压(120 kVp)的融合图像(A组)和低管电压(80 kVp)图像(B组),分别行滤波反投影重建(FBP)及SAFIRE。以A组图像作为参考标准,比较2组图像所示结石数目、大小、CT值和肾实质CT值及噪声,并比较其图像质量评分及肾实质信号噪声比(SNR)。结果 A、B组均检出189枚结石,其中肾结石136枚,输尿管结石51枚,膀胱结石2枚。A组与B组间结石大小[0.86(0.57,1.39) cm vs. 0.85(0.59,1.34)cm]、肾实质噪声[(11.64±2.30) HU vs.(11.81±2.29) HU]及肾实质SNR[(3.09±0.72) vs.(3.08±0.73)]、图像质量评分[5.00(5.00,5.00)分vs.5.00(4.63,5.0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石CT值[(802.67±398.08) HU vs.(1 003.18±513.98) HU]及肾实质CT值[(34.55±3.18) HU vs.(34.92±3.91)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容积剂量指数和辐射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12.28±2.38) mGy及(530.86±119.25) mGy·cm。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低管电压联合SAFIRE图像质量与标准管电压图像大致相当,可用于诊断泌尿系结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接受主动脉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比剂为碘佛醇(350 mgI/ml),注射速度为4.0 ml/s。A组监测点在主动脉弓降部,对比剂剂量为70 ml;B组监测点在肺动脉主干,对比剂剂量为55 ml。测定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统计分析两种监测点下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 结果 40例均触发成功;A、B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分别为(267.4±21.6)HU、(257.7±27.0)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22)。A组20例图像质量均为优;B组19例图像质量为优,1例为良;两组满足诊断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 以肺动脉主干为触发监测点行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是可行的,可降低对比剂剂量,优越性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小型猪腹部大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峰值及达峰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3头健康小型猪行3种方案交叉重复CT扫描,每组方案扫描6次,碘总量均为600 mgI/kg体质量,A组:碘浓度270 mgI/ml,注射流率3.4 ml/s,IDR 918 mgI/s;B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2.5 ml/s,IDR 925 mgI/s;C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3.4 ml/s,IDR 1258 mgI/s。比较不同注射方案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及肝实质的强化峰值及达峰时间,对图像强化效果进行评分。结果 达峰时间腹主动脉C组小于B组,下腔静脉C组小于A和B组(P均<0.05),门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和肝实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峰值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和肝中静脉C组均大于A组和B组(P均<0.05),肝实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图像强化质量优于A组(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比剂IDR可影响猪腹部大血管强化峰值,碘总量一定时,肝实质强化模式不受对比剂碘浓度、注射流率及IDR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用迭代重建技术的低剂量增强CT评估肝脏肿瘤的可行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采用iDOSE迭代重建技术低剂量增强CT评估肝脏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肝脏肿瘤患者48例进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门脉期肝脏增强CT扫描,常规剂量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生成图像(A组),低剂量扫描分别采用FBP(B组)及iDOSE重建生成图像(C组),计算噪声(Noise)及CNR;按1~4分评价诊断信息(肿瘤边缘锐利度、肿瘤与正常肝脏组织对比度、图像主观噪声、图像总体质量),并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低剂量扫描序列有效剂量(ED)较常规剂量平均降低49.71%。C组图像噪声较A、B两组降低(NoiseC=12.79±2.53,NoiseA=14.27±3.44,NoiseB=19.04±4.03;P均<0.001),CNR升高(CNRC=3.52±1.87,CNRA=2.61±1.77,CNRB=2.56±1.37;P均<0.001)。C组图像各项诊断信息评分与A组无差异(P>0.05)。结论 应用iDOSE迭代重建技术可在扫描剂量减半的情况下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肝脏增强CT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双能量CT最佳单能量成像对提高肝静脉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151例行双能量CT全腹增强扫描的且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的患者,按照首诊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低浓度对比剂能谱扫描单能量成像组(A组,管电压140 kVp和80 kVp瞬时切换,对比剂浓度为270 mgI/mL)和高浓度对比剂常规扫描组(B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浓度为350 mgI/mL),将A组静脉期薄层图像应用最佳对比噪声比(Optimal CNR)技术获得最佳单能量图像。对A组最佳单能量图像和B组图像分别进行肝静脉重建(MIP,VR),分别测量两组图像肝左、中、右静脉和肝实质的CT值、肝实质的背景噪声(SD值),计算肝左、中、右静脉的CNR,对两组图像的肝静脉CNR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2名观察者盲法对两组图像肝静脉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质量评分,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观察者评估一致性,并以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肝静脉评分差异。记录两组病例的CTDIvol,以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算并比较两组对比剂总碘量。结果:A组肝静脉最佳单能图像能量水平集中在49~51 keV。两组肝左静脉、肝中静脉、肝右静脉、肝实质的CT值分别为(335.29±68.45) HU、(343.16±73.95) HU、(327.80±76.22) HU、(187.74±31.98) HU,(194.82±33.60) HU、(196.62±36.11) HU、(190.60±33.61) HU、(115.89±16.94) HU;肝左、中、右静脉与肝实质的CT值差值、肝实质的背景噪声值分别为(147.39±48.91) HU、(155.26±56.68) HU、(139.90±55.19) HU、(39.12±10.04) HU,(78.93±27.92) HU、(80.73±28.44) HU、(74.71±26.03) HU、(33.82±8.94) HU;两组图像的肝左、中、右静脉CNR值分别为3.93±1.80、4.35±2.29、3.91±2.08,2.40±0.85、2.44±0.82、2.26±0.75,以上数据A组均明显高于B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名观察者对两组图像肝静脉评分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均>0.80),两组肝静脉评分为(3.43±0.58)分和(3.48±0.6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A、B两组CTDIvol分别为(16.87±0.00) mGy和(15.74±5.26) mGy,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的总碘量分别为27 000 mg和35 000 mg,A组较B组降低22.86%。结论:对BMI>25 kg/m2者,通过双能量CT最佳CNR技术,应用低浓度浓度对比剂在降低总碘含量的同时,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肝静脉图像,且不增加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克服肾囊肿伪强化的价值。方法 80例肾囊肿患者接受能谱GSI模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共入组75个囊肿,按囊肿大小分为3组,A组(n=25)肾囊肿直径0.5~<1.5 cm、B组(n=25)直径1.5~<2.5 cm、C组(n=25)直径2.5~<3.5 cm。采用GSIViewer分析软件生成碘、水基图,记录单能谱70 keV图像上各期肾囊肿的CT值及碘水基值,比较各组肾囊肿平扫和增强双期CT值、碘水基值、CT值和碘水基值差值的差异。结果 3组间实质期与平扫CT值差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128,P<0.001),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增强后A、B组实质期CT值增加均超过10HU,出现了伪强化现象,C组CT值增加小于10HU,无伪强化现象。各组肾囊肿平扫、皮质期及实质期间碘基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组平扫和增强双期之间碘基值的差值均在10(100 μg/cm3)内,且差值平均值A组> B组> C组(P均<0.05)。A组肾囊肿皮质期及实质期水基值低于平扫(P均<0.05),但差值均在10 mg/cm3以内。结论 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测定肾囊肿各期碘、水基值时同样会发生碘水基值的"漂移",肾囊肿越小其发生"漂移"的程度越大,碘基值发生漂移的程度受肾囊肿大小的影响较水基值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利用表面遮盖法进行头部CTA去骨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利用SSD进行头部CTA去骨的可行性,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技术进行比较。方法 制作颅骨血管模型,采用64排螺旋CT及两组不同的参数对标本各进行10次扫描。方法A: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参数一致,120 kV,200 mA,转速0.75秒/圈,层厚0.67 mm,Pitch 0.531。方法B:平扫80 kV,100 mA,Pitch 0.924;增强为120 kV,200 mA,Pitch 0.924,余参数与A方法一致。利用SSD对A、B两种方法进行头部CTA去骨成像,观察模拟血管的显示效果。同时测定两种扫描方式的平均辐射剂量 及SSD重建后颅骨模型的平均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SSD重建两组方法均遮盖去骨成功。采用A方法的DLP为(1215.25±41.35)mGy·cm,B方法为(701.90±19.24)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A方法的平均CT值为(642.96±12.02)HU,B方法为(642.23±13.23)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SSD重建进行的头部CTA去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Vp)扫描联合基于原始数据迭代重建(SAFIRE)在眼眶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疑似眼眶病变患者行CT扫描, 分为100 kVp扫描(A)组50例, SAFIRE重建, 选择强度3级, 120 kVp扫描(B)组50例, 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的平均CT值、图像噪声、SNR、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诊断效能等。结果 A、B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 P=0.01), A组较B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33.78%;与B组相比, A组图像噪声降低21.52%;SNR提高22.88%;CNR提高28.8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 P=0.88)。A、B两组CT诊断效能与临床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0.08、0.10, P=0.99、0.99)。结论 采用第二代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Vp)联合SAFIRE重建技术行眼眶扫描, 能保证图像质量, 并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比例多模型迭代重建(ASIR-V)对"三低"(低对比剂用量、低辐射剂量、低管电压)CT门静脉成像(CTPV)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80例接受CT腹部增强扫描患者,随机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采用常规扫描,前置ASIR-V为0,管电压120 kV,对比剂用量450 mgI/kg体质量,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B组采用"三低"扫描,前置ASIR-V比例40%,管电压100 kV,对比剂用量350 mgI/kg体质量,分别采用FBP重建和10%~100% ASIR-V(间隔10%)重建。测量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门静脉右支CT值及SD值,计算SNR和CNR;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比较不同扫描和重建方法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的差异。结果 B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碘摄入量较A组分别减少55.47%和19.30%(P均<0.001)。12种重建图像上,门静脉主干、左支和右支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图像SD值随ASIR-V权重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SNR和CNR逐渐升高(P均<0.05);40%~100% ASIR-V门静脉重建图像SD值低于A组图像(120 kV-FBP),SNR和CNR均高于A组图像(120 kV-FBP,P均<0.05)。B组重建图像中,50%~100% ASIR-V门静脉重建图像主观评分均高于A组图像(120 kV-FBP,P均<0.05),其中80% ASIR-V重建图像主观评分最高。结论 "三低"CTPV中,后置ASIR-V重建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采用80% ASIR-V重建算法可获得最佳门静脉图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3T腹部模块(P3TTM Abdomen MEDRAD)个性化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肝脏CT成像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49)采用P3T腹部模块个性化设计对比剂注射方案;对照组(n=42)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体质量;测量并比较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期门静脉的CT值,分析试验组体质量、对比剂用量与肝实质、门静脉CT值间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肝动脉期肝实质、门静脉期肝实质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剂剂量和门静脉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试验组双期肝实质CT值均与体质量、对比剂使用剂量间均呈负相关(P均<0.01);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3T腹部模块可根据患者体质量自动计算对比剂剂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定量评价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优化对比对甲状腺结节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接受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的甲状腺病变患者,分别比较80 kV(A组)、140 kV(B组)、线性融合0.3LB(C组)及非线性融合NLB(D组)4组图像中颈动脉、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病灶3个部位的CT值、SNR、CNR,比较4组图像的背景噪声。主观评分比较C、D两组对甲状腺病灶的包膜及内部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 C组与D组背景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小于A、B两组;A组与D组颈动脉、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病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08、0.08),大于其他两组。C、D两组正常甲状腺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均大于A、B组(P均<0.05);D组颈动脉SNR及CNR、甲状腺病灶SNR及CNR、正常甲状腺CNR均大于其他3组(P均<0.05)。C、D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36±0.51、4.01±0.56,D组优于C组(P=0.02)。结论 非线性融合可提高颈部图像质量,更清晰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包膜及乳头结构,对结节的CT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背景 颈髓缺血主要由脊髓前动脉或前根动脉损伤引起,临床上多种原因均可造成脊髓前动脉、根动脉或发出根动脉的节段性动脉损伤,影响脊髓血供,进而导致脊髓缺血性病变。术前准确显示脊髓前动脉、前根动脉的走行及损伤情况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脊髓前动脉血流动力学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存在很大差异,给CT血管造影接受(CTA)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的 探寻脊髓前动脉64层CTA 可靠检查方案。方法 对45例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检查(小剂量峰值测量确定扫描时间,对比剂剂量1.5ml/kg体质量,注射速度为5ml/s)患者的脊髓前动脉的显影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脊髓前动脉是否显影分为A、B两组,A 组脊髓前动脉显影良好,B组脊髓前动脉显影较差或未见显影。测量小剂量对比剂预试验中颈6椎体平面椎动脉的CT值峰值,比较两组间CT值峰值有无差异。对20例临床要求了解脊髓前动脉情况的患者行颈段脊髓前动脉CTA检查,对比剂剂量为2.0ml/kg体质量,注射速度为5ml/s,根据小剂量对比剂预试验到峰值时间后延迟5s扫描,分析脊髓前动脉的显影情况。所有图像均由2名从事CTA诊断超过3年的放射科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对前根动脉及节段性动脉的显示采用目测评分。结果 45例患者中脊髓前动脉显影良好26例(A 组),19例显影较差(B组),脊髓前动脉显示率为57.78%。A、B两组椎动脉的CT 值峰值分别为(234.52±10.16)HU 和(212.65±12.38)HU,A 组的CT 值峰值显著高于B组(P<0.05)。20例接受脊髓前动脉CTA的患者中有17例脊髓前动脉显示满意,满意率为85.00%(17/20),明显高于常规颈部CTA检查。能清楚显示脊髓前动脉及前根动脉的受压及损伤情况,清楚显示节段性动脉走行;对前根动脉及节段性动脉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A检查(P均<0.05)。结论 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对脊髓前动脉的显示有很大影响;CT脊髓前动脉造影应适当增大对比剂剂量并延迟扫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应用于腹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临床疑诊腹部血管疾病、接受腹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SNR、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ED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噪声、扫描时间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相比,A组的扫描时间缩短86.45%、ED降低72.56%。结论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腹部CTA可在获得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率CT骨密度测量诊断前庭窗型耳硬化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高分辨率CT(HRCT)骨密度测量法诊断耳硬化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30例耳硬化症患者(耳硬化组)和32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 将ROI置于前庭窗前区进行骨密度CT值测量, 并对耳硬化患者进行语频气导和气骨导差听力测试。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硬化耳和正常耳骨密度平均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对耳硬化组平均CT值和听力水平进行分析, 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检测应用CT值诊断耳硬化症的效能。结果 硬化组前庭前区CT值范围462.81-2285.00 HU, 平均(1372.82±76.50)HU, 对照组前庭前区CT值范围1801.71~2680.55 HU, 平均(2171.42±23.53)HU, 耳硬化组平均CT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001);硬化耳平均CT值与语频气导阈值(r=0.18, P=0.19)、与气骨导差(r=-0.01, P=0.93)均无明显相关性。采用平均CT值鉴别耳硬化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P <0.05), 诊断阈值为1938.29 HU, 诊断的敏感度为80.7%, 特异度为90.6%。结论 骨密度测量对于诊断耳硬化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但其对听力评估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扫描结合正弦图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低辐射剂量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96例心脏超声或临床拟诊复杂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48例,2组均行双源CT大螺距并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A组管电压采用80 kV,管电流按体质量分别设置,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管电压与A组相同,管电流根据体质量设置为A组的50%,采用SAFIRE。分别测量并记录两组图像中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主肺动脉及左心室的平均CT值及噪声(SD),并计算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影像学医师以5分法主观评价图像质量。记录两组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值,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两组患儿相同层面CT值、SD、SNR及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中位数评分均为4分(Z=1.02,P=0.31),图像质量评分评价者间一致性极好(Kappa=0.84,P<0.05)。A组、B组ED分别为(0.18±0.05)mSv、(0.09±0.03)mSv(P<0.05),B组ED较A组降低约50%。结论 对先心病患儿采用双源CT大螺距扫描联合SAFIRE技术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且可降低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