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君熹  李玉琴  李晶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064-2065
目的:探讨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年至2008年收治的46例老年戊肝患者(老年组)及46例非老年戊肝患者(非老年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临床症状、肝功能水平和住院时间。结果:老年组戊肝患者与非老年组戊肝患者比较,呕吐症状较轻微,而乏力及皮肤瘙痒较严重,血清胆红素升高明显,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病程长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戊肝发病数逐渐增多,临床症状较重,肝功能损害较严重,重症肝炎发生率高,淤胆明显,病程较长。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戊肝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老年人戊肝60例及非老年人戊肝64例作对照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点.结果 老年戊肝患者组急性黄疸型比率和重型肝炎发病率,重叠感染率,合并基础疾病率,病死率,病程,胆红素水平,并发症(感染,腹水及感性脑病)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而ALT,胆固醇,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要低于非老年组.两组在性别及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老年人戊肝不少见,病程长,病情重,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172例散发性戊型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2004年1月-2007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72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年龄和是否重叠感染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戊肝患者男性多见(81.4%).不同类型分组中ALB水平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少儿组,乙肝 戊肝重叠感染组<单纯戊肝组,均有显著差异;痊愈平均住院时间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少儿组,乙肝 戊肝重叠感染组>单纯戊肝组,差异显著.结论 戊肝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是否有少龄化趋势需进一步探讨.老年戊型肝炎患者低清蛋白血症明显、肝损害重、恢复时间长,但其重肝发生率与非老年组无差异.重叠感染者比单纯戊肝患者肝损害重,发生并发症的概率高,但并无随年龄增长重叠感染机会增多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症状与体征,肝功能损伤程度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患者(乙戊肝组),单纯性戊型肝炎患者(戊肝组)各33例及单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组)60例,对戊肝组和乙戊肝组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对慢乙肝组和乙戊肝组患者的血清HBV标志物进行对比。结果 乙戊肝组乏力,恶心呕吐,脾大较戊肝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戊肝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戊肝组,分别为(34.2±0.9)g/L和(37.4±1.1)g/L,两组相比较,t值为2.127,P值为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乙戊肝组的AST/ALT水平较戊肝组高,且两周后TBil的下降值也低于戊肝组,TBil的下降值分别为(22.15±15.85)umol/L和(71.27±13.25)umol/L,两组相比较,t值为2.378, P值为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戊肝组HBeAg, HBV DNA阳性率均比慢乙肝组为低,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病情较单纯性戊型肝炎为重,肝细胞损伤更为严重,肝功能恢复也较慢;重叠HEV感染后,HBV复制可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定位引导穿刺冲洗治疗肝脓肿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肝脓肿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手术治疗,研究组行B超定位引导穿刺冲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脓腔消失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TNF-α、IL-8、IL-6水平,及穿刺处出血、穿刺处感染等情况。结果: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脓腔消失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LP、ALB、ALT、GG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NF-α、IL-8、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穿刺处出血、穿刺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脓肿治疗中,B超定位引导穿刺冲洗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联合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3)和B组(n=77)。A组患者接受LC联合ERCP治疗;B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和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肝功能(ALT、AST、TBIL)、血管紧张素(AngⅠ、AngⅡ、Ang1-7)、炎症因子水(TNF-α、IL-6、CRP)平、并发症和结石复发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和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B组(P<0.05)。术后,A组患者肝功能各指标均高于B组(P<0.05),血管紧张素、炎症因子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两组结石残留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联合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且可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血管紧张素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12月新蔡县中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给予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清白蛋白(Aib)]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P)、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ALT、TBil、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ALT、TBil、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A、LN、PⅢP及Ⅳ-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LN、PⅢP及Ⅳ-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进程,控制病情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6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微波消融组(n=46)和肝切除组(n=30);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术后随访5 a,观察2组患者1、3、5 a无瘤生存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微波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肝切除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肝切除组(P<0.05)。术前2组患者血清ALT、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 d和1周血清ALT、TBIL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1 d和1周血清ALT、TBIL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1周,微波消融组患者血清ALT、TBIL水平显著低于肝切除组(P<0.05)。微波消融组和肝切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5%(2/46)、23.33%(7/30);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肝切除组(χ~2=6.269,P<0.05)。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1、3、5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7.39%(31/46)、39.13%(18/46)、28.26%(13/46),肿瘤复发率为54.35%(25/46);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3、5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00%(21/30)、50.00%(15/30)、33.33%(10/30),肿瘤复发率为50.00%(15/30);2组患者术后1、3、5 a无瘤生存率及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肝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无瘤生存率、肿瘤复发率与肝切除术相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分别行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与开腹常规肝切除治疗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住院准备行手术治疗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开腹常规肝切除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肝功能等基本情况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输血及肝门阻断患者的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相关指标(AST、ALT、ALB、TBIL)无明显差异,术后肝功能指标较术前均有所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分别为12.8%对23.1%(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携带胃管时间、携带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观察组患者住院花费更高(P<0.05)。 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更早,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深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次性水冷不粘双极电凝在肝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2例行择期肝切除的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术中使用一次性水冷不粘双极电凝,对照组使用常规单极电凝。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腹水、胆漏、低蛋白血症、腹腔感染等)发生情况及两组术前、术后3 d肝功能指标,如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ALB明显降低,ALT水平明显升高;且术后观察组血清ALB水平高于对照组,A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水冷不粘双极电凝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并控制输血比例,且能降低肝功能损伤程度,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庞增  谢俊强 《河北医学》2006,12(9):874-87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临床特点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甲、乙、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以及乙肝病毒e系统状态,PCR法检测HBV-DNA,同时检测肝功能(TB、ALT、AST、ALB、GLB、PT)。然后随机选择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与同期单纯慢性乙肝患者各50例分成重叠感染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重叠感染组与对照组中谷草转氨酶(AST)与球蛋白(GL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重叠感染组重肝存活率为53%。结论:提示HBV与HEV重叠感染肝细胞损害加重,病情趋向重症化。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比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更易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重叠后发生重肝存活率相对较高,预后并不一定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在乙肝病毒不同感染程度的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乙肝患者共140例,依据血清中HBeA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分为6组:A组(HBeAg阳性,ALT正常),B组(HBeAg阴性,ALT正常),C组(HBeAg阳性,ALT轻度/中度升高),D组(HBeAg阳性,ALT高度/重度升高),E组(HBeAg阴性,ALT轻度/中度升高),F组(HBeAg阴性,ALT高度/重度升高);健康体检人员20例为正常对照组(即G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水平,并与ALT,HBeAg,HBV-DN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的MBL水平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G组的MBL水平高于A组、C组和E组(P<0.05);G组的MBL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E组和F组的MBL水平显著低于G组(P<0.05);而B组与G组MB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组的HBeAg值显著高于G组和B组(P<0.05),D组的HBeAg值显著高于G组和B组(P<0.05);C组的HBV-DNA值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D组的HBV-DNA值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MBL与ALT、HBeAg和HBV-DNA的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MBL的水平可能与机体清除乙肝病毒有关,其异常低水平表达可能会提高病毒复制,增加乙肝病毒感染的严重性,且提示MBL与肝功能异常及ALT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在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谷胱甘肽、白蛋白等综合治疗,实验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门冬氨酸乌氨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显著增加,HBV—DNA阴转率和负荷载量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1):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可使临床症状、肝功能有明显改善,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血清胆碱酯酶AST/ALT测定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ALT与AST比值,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150例慢性肝病患者(60例肝硬化,50例肝癌,40例慢性重症肝炎,各肝病组均为慢乙肝基础,其中HbeAb阳性90例,HbeAg阳性50例)进行血生化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与肝硬化组、肝癌组、慢重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碱酯酶活力与肝功能Child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461,P〈0.01),肝功能越差,胆碱酯酶下降越明显。AST/ALT在各肝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肝功能A级与C级间AST/ALT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血清胆碱酯酶AST/ALT不仅可作为肝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同时可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病程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在戊肝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来该院检查的戊型肝炎患者59例与同期59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肝功能血清学指标检测,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同时分析青中年和老年患者之间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结果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转肽酶(r-GT)、总胆汁酸(TBA)结果明显要高(P<0.05);青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脏代谢异常,致使肝功能血清学指标与正常人或参考值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青中年患者与老年患者肝功能损伤都比较严重,所以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在检测戊肝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戊型肝炎患者肝炎临床特征、病程经过及可能反映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方法91例戊型肝炎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n=22)、中年组(n=48)、老年组(n=21),比较各组间肝功能水平和住院时间的差别。根据肝功能各指标异常程度分组,比较各组间患者住院时间的差异,同时分析肝功能指标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老年组血胆红素水平高于青壮年组和中年组(P〈0.05),血白蛋白水平低于青壮年、中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青壮年组和中年组(P〈0.05)。血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及血白蛋白水平降低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P〈0.05)。结论戊型肝炎发病年龄高峰在46—65岁。戊型肝炎住院患者胆红素升高显著,胆红素水平是反映患者预后的较重要指标。戊型肝炎患者的年龄、血白蛋白水平是与肝炎轻重程度以及预后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交叉感染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病毒之间相互干扰方面的异同。方法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组50例和单纯乙型肝炎组50例,其中每组各含4例肝硬化患者;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症状、转氨酶及胆红素方面,重叠感染组均重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或P〈0.01)。但与预后有关的一些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病死率,两种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有所不同:甲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不大,但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病毒干扰方面,两种重叠感染似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更明显。结论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转氨酶、胆红素虽有一定影响,但对其预后无太大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似有一定的抑制,但不如戊型肝炎明显;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也较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1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分别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单纯戊型肝炎与重叠感染组生化指标。结果戊型肝炎呈全年散在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6:1,年龄分布在11-79岁,以青壮年高发;老年组患者与其他两组非老年组患者比较,TBIL峰值、ALT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低值、AST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组GGT峰值与11-40岁年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1-60岁年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戊型肝炎与重叠乙肝感染组比较,TBIL峰值、GGT峰值、ALB低值、ALT峰值、AST峰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型67例(94.4%),重型肝炎5例,其中3例重叠乙肝感染,死亡1例,病危出院1例,转院3例。结论戊型病毒性肝炎呈全年散在发病,以青壮年和男性多见,以急性黄疸型为主,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有部分患者病情较重,重叠乙型肝炎感染及老年患者是造成戊型重型肝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活性、AL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及ALT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微量滴定法和赖氏法检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与ALT水平。结果:重症肝炎患者血清PLA2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慢乙肝(重度)、慢乙肝(轻度)、慢乙肝(中度)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不明显(P>0.01)。四型肝炎患者ALT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血清PLA2、ALT水平可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舒瑞韦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AST、TBil、DBil、ALT、LN、HA、PC-III和IV-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AST、TBil、DBil、ALT、LN、HA、PC-III和IV-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果良好,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得到改善,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