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剑鞘气管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剑鞘气管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搜集1996-1998年有剑鞘气管和COPD的患者70例。胸部轴位CT用10mm层厚连续扫描。在主动脉弓上方10mm层面测量气管的内冠状径和内矢状径。剑鞘形状的程度用内冠状径与内矢状径的比较来表示。  相似文献   

2.
病例资料患,男.50岁。自幼患支气管哮喘。近1年来气喘加重、咳嗽;查体:体温36.5℃;脉搏85次/分,律齐,神清,精神欠佳;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哮呜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OPD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01~2009-05收治的COPD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糖皮质激素、进行各类侵袭性操作等的COPD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几率增加。肺部真菌感染中又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多见。结论:真菌感染已成为COPD严重的并发症,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抗真菌治疗,减少或避免可能导致真菌感染的各种因素,COPD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是可以降低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正常志愿者的上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探讨COP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气管指数(TI)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COPD患者和5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胸部CT检查.按照COPD GOLD分期将COPD患者分为Ⅰ~Ⅳ级,根据COPD高危因素(吸烟>10包年)将健康志愿者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测量主动脉弓上缘1 cm气管和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处的前后径(APD)和横径(TRD),并计算TI(TI=TRD/APD).分析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同时评估TI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和对照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及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和对照组在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处T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在主动脉弓上缘1 cm水平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COPD组和对照组的右主支气管TI分别与FEV1(r=0.345,P=0.000),与FVC(r=0.277,P=0.002),与FEV1/FVC(r=0.339,P=0.000)有一定的相关性.左主支气管TI与FEV1 (r=0.233,P=0.008)、FVC(r=0.184,P=0.039)、FEV1/FVC(r=0.218,P=0.014)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主动脉弓上缘1 cm水平TI与FEV1、FVC、FEV1/FVC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OPD各级主支气管TI、左主支气管TI、右主支气管TI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吸烟组和非吸烟组主支气管TI,左、右主支气管T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组左、右主支气管TI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COPD左、右主支气管的TI值与肺功能参数(FEV1、FVC、FEV1/FVC)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TI可作为评价COPD肺功能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王东霞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1):2108-210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病症之一,其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近年来,COPD发病率成上升趋势。笔者2006—01—2009—10收治COPD患者24例,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气道粘液的产生与肺功能下降、住院率和死亡率有肯定的关系。过多粘液导致气道纤毛的清除能力下降、气道阻塞和肺功能下降。几十年来,对COPD等慢性气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认为,COPD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过程,气道粘液高分泌是COPD的重要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8.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是近年来临床较为常用的抢救呼吸衰竭的手段之一,比气管切开简便,迅速,利于在急救时应用,对此已有不少报道.但对于其在临床应用中究竟与气管切开比较优点和缺点各有那些,特别是长期插管对声门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总结与观察.本文分析总结了3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时分别应用经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抢救的临床体会,以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1病历资料 患者,男,71岁。因“右侧胸部摔伤伴右侧胸痛5h、大汗1h”入院。入院时无发热、腹胀,无开放性损伤。既往有右侧胸部外伤史,又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20余年。查体:体温37.5℃,脉搏:108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60/100mmHg。两肺呼吸音粗糙,未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右侧呼吸音较左侧减低。全身均可及捻发音;会阴部及阴囊明显肿胀;肛门可见痔核脱出;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太极拳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BODE指数(body mass index,airflow obstruction,dyspnea,and exercise capacityindex)和圣乔治(The 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G)评分的影响。方法:11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锻炼组和对照组。3组患者均接受12周训练,每周7天,每天锻炼1小时。太极拳组进行24式杨式太极拳锻炼,锻炼组进行缩唇腹式呼吸和健步走锻炼,对照组进行平日常规活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6周和12周,给受试者发放SGRQ评分问卷,测定体重指数(BMI)、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呼吸困难指数(mMRC)、6分钟步行试验(6MWT),计算BODE指数和SGRQ评分。结果:⑴训练6周,太极拳组FEV1%预计值较本组训练前显著升高(P<0.05),mMRC显著降低(P<0.05),BODE指数显著下降(P<0.01),但BMI和6MWT变化不明显(P>0.05)。同期比较,太极拳组FEV1%预计值显著高于同期锻炼组及对照组(P<0.01),mMRC和BODE指数显著低于同期锻炼组和对照组(P<0.01),BMI和6MWT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12周,太极拳组FEV1%预计值、6MWT较训练前及同期锻炼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BODE指数和mMRC较训练前及同期锻炼组、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1);BMI较训练前及同期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与同期锻炼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⑵训练6周,太极拳组SGRQ评分中的活动分及影响分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但与同期锻炼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分、总分与训练前及同期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与同期锻炼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12周,太极拳组症状分显著低于训练前及同期对照组(P<0.01),与同期锻炼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太极拳组活动分、影响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训练前及同期对照组和锻炼组(P<0.01)。结论:太极拳与缩唇呼吸、步行锻炼均能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BODE指数及SGRQ评分,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两种方案相比,太极拳运动对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猝死的原因。方法:对本院2004-01~2009-12呼吸科住院治疗的COPD出现猝死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及文献学习。结果:36例患者,均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病史,但存在体质差、便秘、血钾低、肺大泡、肺功能下降等问题。猝死多发生于夜间及天气变化时。结论:COPD出现猝死与血钾偏低、天气变化、便秘、痰液窒息、睡眠呼吸暂停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李艳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7):801-802,80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3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部感染患者,观察其临床特点,并对对治疗前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COPD进行分级治疗后,效果显著。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肺部感染后能使病情迅速恶化,死亡率高。结论:COPD是多发性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后其死亡率高,准确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可以延缓症状发作。  相似文献   

13.
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一种常见肺部疾病,目前在国内外在COPD的疾病管理,更倾向于非药物治疗措施,即采用肺康复方案,同时也将肺康复方案作为COPD临床治疗的延续,而运动训练是肺康复的核心,中医传统运动疗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形式多样,动静结合,意气相随。近些年常见的中医运动疗法在COPD肺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有关文献做一整理,发现常见中医运动疗法在COPD肺康复患者的预后及改善上的运用效果,同时促进中医运动疗法在临床中的使用及推广,让更多的COPD患者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方法:对本组2006-01~2009-10收治的23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20例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达到87%,3例转上级医院。其中1例患者好转出院后半年后因呼吸和心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老年人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学改变以及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易使呼吸道反复感染,可能是老年COPD发病率增加的原因;治疗上除常规抗感染、使用茶碱类药平喘外,宜根据病情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及抗胆碱药等。此外,应同时注意其他脏器病变的治疗及防治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肺功能仪对240例吸烟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分析吸烟对肺功能的影响。结果吸烟组与不吸烟组比较,FEV1,FEV1/FVC%,MVV,MMEF明显降低,非吸烟人员变化不明显。COPD患者随吸烟指数的增加,肺功能分级越高,病情越重。结论吸烟在CO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吸烟指数的增多,COPD的严重程度分级也逐渐增高,因此对于COPD患者,应该加强戒烟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西宁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痰培养的细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应用抗茵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10例COPD急性发作期住院患者痰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经细菌学鉴定为革兰阴性杆菌80株(占72.73%),以克雷伯茵属的分离率最高,为...  相似文献   

17.
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重对呼吸困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低体重(UW)和正常体重(NW)患者肺功能、呼吸肌力量和血气与呼吸困难的关系.方法对高原地区COPD缓解期体重指数(BMI)<21kg/m2的36例和BMI在21~26kg/m2的32例两组患者测定一秒钟用力呼吸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1/FVC)、口腔最大吸气压(PImax)、最大呼气压(PEmax)、最大跨膈压(Pdimax)、呼吸肌力量指数(RMS)、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评估了呼吸困难等级.结果UW组平均BMI(17.8±1.2)kg/m2显著低于NW组(23.2±1.4)kg/m2,P<0.01.UW组呼吸困难平均等级(3.9±0.9)显著高于NW组(2.9±0.7),P<0.01.两组FEV1%预计值、FEV1/FVC差异无显著性(P>0.05).UW组PaO2(53.7±6.2)mmHg显著低于、PaCO2(37.5±3.6)mmHg显著高于NW组[分别为(57.2±6.5)mmHg、(35.2±3.4)mmHg],P均<0.05.UW组PImax(48.2±14.4)cmH2O、PEmax(62.7±16.2)cmH2O、Pdimax(54.3±15.6)cmH2O和RMS(55.5±15.1)cmH2O较NW组显著降低[分别为(61.7±15.9)cmH2O、(72.4±18.5)cmH2O、(66.9±17.2)cmH2O、(67.1±16.5)cmH2O](P<0.01或P<0.05).呼吸困难等级与PImax、PEmax、Pdimax、RMS、FEV1%预计值、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结论高原地区COPD低体重患者呼吸困难较正常体重患者严重,其原因与营养不良所致的呼吸肌力量降低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苏伟明 《西南军医》2012,14(2):234-235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PaCO2下降,Pa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t1=9.05,t2=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减少患者气管插管率,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镜检查30例分析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科喻圣广,郭炳衡,卫建华(北京100027)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镜,诊断有文献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人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难治性消化道症状[1]。为进一步探讨其原因,为治疗提供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应用于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COPD患者8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品管圈活动前住院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的4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给予品管圈活动方式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健康知识水平。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显著提高了COPD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