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适用于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扭转辅簧的结构原理和制作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上扭转牙的矫治。结果表明,扭转辅簧制作快捷,使用方便,能有效地矫治扭转牙,尤其在矫治结束前的精细调整阶段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在矫治牙颌畸形时,一般均需在矫治器上装置副簧以移动牙齿。副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别针簧是副簧的一种形式,在结构上它是卷成1个或2—3个圈的簧所以又称为圈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对别针簧的形式做了比较大的改进,除了简单别针簧外使用了双联、多联、变异、三联别针簧等。十  相似文献   

4.
外科钳转术矫治替牙期前牙扭转畸形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515031)陈德林牙齿扭转畸形临床上很多见,尤其是前牙扭转,既影响美观,又妨碍咀嚼功能,扭转度大于35°危害更加明显。在替牙期,由于牙给关系变化较复杂,如不早期矫治,会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本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6.
《口腔医学》2013,(10):718-719
目的评价在直丝弓固定矫治系统中上前牙应用成品单曲转矩簧来控制个别牙转矩的疗效。方法对直丝弓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11例应用单曲转矩簧共15颗牙,使用时间26个月。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转矩效果,没有患者发生牙根暴露及牙根吸收等并发症。结论在直丝弓矫治系统中配合使用单曲转矩簧控制个别牙转矩,是一种简便、经济、高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牙齿扭转畸形较为普遍,尤以中切牙扭转多见.对大于90°扭转的中切牙,临床上多进行手术矫治,难度较大,且容易复发.本研究通过应用多Loop弓对中切牙重度扭转进行矫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对比成人正畸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人正畸患者30例,分为2组,实验组15例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15例应用固定矫治技术.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临床牙周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同时采集菌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将临床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进行组间对比和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实验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LI和变异链球菌构成比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SBI、PD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未见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结论 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但仍会对口腔卫生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