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汉权  李银需 《临床荟萃》1994,9(19):906-906
洋地黄治疗心衰近年来采用小剂量维持疗法,即少量洋地黄就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少中毒发生率,但对那些心脏明显扩大、心功能差的心脏病洋地黄耐受量低,在小剂量治疗的情况下中毒也时有发生。对这类病人最近我们采用甲基地高辛每日维持量疗法治疗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取得较满意效果。甲基地高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很少  相似文献   

2.
39例心力衰竭患者小剂量地高辛中毒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地高辛中毒的原因。方法:回顾总结分析39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地高辛中毒的有关情况。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小剂量地高辛中毒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登工用药等是主要原因。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即使小剂量地高辛也可引起洋地黄中毒,应多方面入手,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隔日1次口服地高辛0.125mg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老年CHF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以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基础上给予隔日1次口服地高辛0.125mg。观察6个月后2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洋地黄中毒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LVEF均有增加,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0%vs78.9%,P>0.05)。治疗组无患者因发生洋地黄中毒退出观察、治疗。结论隔日小剂量地高辛治疗老年CH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高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用量 ,传统观点认为血清地高辛浓度 <0 .5ng/ml为不足 ,>2 .5ng/ml为过量[1] 。有报道老年人使用地高辛常规维持量疗法洋地黄中毒发生率高达 33.33% [2 ] 。本组采用小剂量地高辛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 4 6例 ,取得较好疗效 ,且未见洋地黄中毒发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6例中 ,男 2 7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67( 60~ 86)岁 ;心功能按NYHA分级 :Ⅳ级 11例 ,Ⅲ级 2 8例 ,Ⅱ级 7例。基础心脏病因分别为 :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 17例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12例 ,冠心病 7例 ,先天…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了探讨老年人心力衰竭洋地黄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在治疗心力衰竭过程中发生洋地黄中毒的2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为55~78岁。均以地高辛0.125mg~0.25mg/天维持量给药,必要时临时加用西地兰0.2~0.4mg静注。在用药过程中根据临床症状的变化,如新出现的心律失常、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消化道或神经系症状,结合心电图变化及血清地高辛浓度>2ng/ml综合判断洋地黄中毒。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洋地黄药代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并经临床和实验证明,洋地黄的正性收缩作用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小剂量洋地黄即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并随着加大用量而增加,可见并非一定给予最大耐受量后才能奏效。据此,在临床上废除了“全或无”的旧传统概念,推祟维持量疗法。使其中毒率明显下降,但是在易患因素的影响下仍有发生中毒者。本文对我院近年来采用地高辛维持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中毒的20例病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葛素娟 《临床医学》2001,21(4):43-44
目的:评价间歇疗法维持量地高辛治疗窦性心律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二组:A组50例采用间歇维持量地高辛治疗;B组50例采用持续维持量地高辛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率(HR)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间歇维持量地高辛疗法可降低洋地黄过量或中毒的发生率,其疗效相似,可做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心先安与小剂量洋地黄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 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心先安组和洋地黄组 ,心先安组给心先安 15 0mg加入 5 %葡萄糖盐水 2 5 0mL静脉滴注 ,连续 10d ;洋地黄组给予地高辛 0 2 5mg或0 12 5mg口服 ,1次 /d。结果 :对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 ,心先安组为 85 0 0 % ,洋地黄组为 87 5 0 %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心先安是一种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强心、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9.
洋地黄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主要药物至今已有200余年.由于洋地黄的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故易发生中毒:洋地黄中毒尚未有特异诊断方法,密切的临床观察仍然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为避免或减少洋地黄中毒的发生,我们对30例心衰患者采用了小剂量而不用负荷量的给药方法,为及时发现洋地黄用量不足或中毒,  相似文献   

10.
洋地黄是临床常用的主要强心药物之一 ,随着对洋地黄量效关系的深入研究 ,临床将地高辛作为维持疗法的首选药物 ,用于降低心力衰竭 (心衰 )恶化率 ,在临床长期应用。然而其治疗指数低 ,药物动力学个体差异大 ,极易发生过量中毒。因此 ,进行其血药浓度监测有利于地高辛中毒的早期发现 ,是降低地高辛中毒发生率的必要手段。我院 1991年以来 ,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开展常规治疗药物监测 ,获得了部分临床资料 ,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意义。现将 1997~ 1999年 3年来的 4 51例进行地高辛血浓度监测的结果 ,结合临床做一回顾性分析 ,供临床…  相似文献   

11.
洋地黄类药物是当今治疗心力衰竭常用药物。洋地黄类药物有效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安全范围小,容易造成中毒。我们自1995年1月至8月间,对25例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洋地黄类药物,3例出现洋地黄中毒,由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无1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57~86岁;患慢支、肺气肿、肺心病19例;出现洋地黄中毒2例;肺气肿,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2例;中毒1例;阻塞性肺气肿4例,无中毒者。应用地高辛0.25mg每日1次口服,用药第5~22天出现洋地黄中毒。3例洋地黄中毒患者中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房颤2例;伴胃肠道反应2例;视物模糊1例。 2 临床观察 2.1 心率的改变 洋地黄治疗心衰时,当症状得到控制、心率由快变慢或转至正常后,又出现心率增快或低于60次/分,则提示洋地黄中毒。这种心率变化在开始和没有中毒前病人往往无自觉症状。我们对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用药前后定时测量脉搏或心率,可以达到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的目的。 2.2 节律改变 心率或脉搏不规整,应考虑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是  相似文献   

12.
洋地黄的有效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故易发生过量或中毒,这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但用维持量之洋地黄,特别是用毒性低、排泄较快的地高辛,也可在某种情况下发生中毒,尚未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对22例在用维持量地高辛过程中发生中毒的病例作以分析。分析的对象与方法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为治疗心衰或/和控制室上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快速性室率而用洋地黄,洋地黄化后用维持量地高辛0.125~0.25mg/日.在此期间若发生下列情况,即认为地高辛中毒:①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②停用地  相似文献   

13.
邵华  袁高辉 《临床荟萃》2009,24(18):1626-1626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危重症,病死率高。高龄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往往存在多脏器功能减退,容易对利尿剂、扩血管药物不敏感,对洋地黄类药物易发生洋地黄中毒等,导致心力衰竭不易纠正。因此,高龄患者顽固性心力衰竭一直是心血管病治疗工作中的难点。我科近年采用小剂量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治疗高龄顽固性心力衰竭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地高辛在过去的传统给药方法上出现中毒机率相对较多,但现知逐日给恒定小剂量的药物,经4~5个t1/2后就能在血中达到稳态浓度从而达到稳定疗效。这种给药方法可明显降低中毒发生率。由于基层医院仍使用传统方法给药或不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能常规检测血清洋地黄浓度,以至于时有洋地黄中毒的发生,其中以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且常危及生命。2001年9月~2005年8月使用654—2治疗的地高辛中毒所致多源性室性早搏12例患者,由于其疗效确切可靠,现对治疗方法分析研究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洋地黄制剂使用至今已逾200年,随着心脏病在世界各地发病率逐年增加的趋势,洋地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美国,地高辛已列为第八位常用药物。虽然洋地黄中毒发生率近年有所下降,但仍达10——30%。一旦发生洋地黄中毒,死亡率可达5——10%。 多年来洋地黄中毒的传统治疗方法仅限于对症治疗,直至1976年,smith氏首次应用地高辛特异性抗体抢救一例口服22.5毫克地高辛企图自杀的重危洋地黄中毒患者,获得完全成功,为重度洋地黄中毒的抢救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至今,世界各地已用抗体疗法救治不少危及生命的洋地黄中毒患者。我院自1979年起开展此项研究工作,至今已应用自制地高辛抗体成功抢救19例重度洋地黄中患患者,其中15例已作报道,填补了国内洋地黄中毒治疗上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6.
顽固性心衰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性高,往往在用药未达到治疗量时即引起中毒反应。作者通过对76例顽固性心衰患者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详细介绍了监测方法、临床中毒与血药浓度的关系,以及如何严密观察病情,结合血清地高辛浓度,调整用药剂量,以及早发现及预防洋地黄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洋地黄疗法、副作用多而严重、中毒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洋地黄药代功力学的深入研究,临床推崇地高辛维持量疗法,使中毒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由于中毒原因及诱因复杂,仍有5.7~11.3%中毒发生。现将我们两个单位遇到的68例维持虽地高辛中毒作一分析,浅谈在应用维持量地高辛疗法过程中毒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剂量地高辛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地高辛组各5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地高辛组加用小剂量地高辛,联合组加用小剂量地高辛+氢氯噻嗪。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地高辛组(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LVEF、CI水平高于地高辛组,血清BNP水平、MLHFQ评分低于地高辛组(P0.05)。结论:小剂量地高辛与氢氯噻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调节血清BNP水平,且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家跃 《临床医学》2006,26(6):61-61
地高辛为中效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强心苷临床有效量接近中毒是的60%,故易发生毒性反应。引起地高辛中度的闲索很多,如患者年龄,心脏、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迟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均可改变机体对洋地黄的敏感性,药物相互作用致地高辛血药浓度增高等因素均可能导致中毒。  相似文献   

20.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综合征,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力衰竭洋地黄制剂是传统的用药,但常用洋地黄对部分患者的症状体征,心功改善并不满意。β-受体阻滞剂因其负性肌力作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经典治疗中被限制使用。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逐渐被重视,我们从2001年11月-2002年11月对收治的43例心衰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地高辛联合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