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分析盆腔手术中骶前静脉丛出血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5例骶前静脉丛出血患者。行直肠癌Miles手术1例,直肠癌Dixon手术3例,骶前神经鞘瘤手术1例。分析出血原因。根据出血情况,采用纱布填塞压迫止血。结果本组5例均止血成功,1例患者术后第9天出现吻合口漏,经过通畅引流,营养支持治疗后,吻合口愈合。癌肿浸润、术式估计不足及手术操作不当是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为避免大出血,应在直视下操作,沿骶前筋膜前进,动作细心轻柔,解剖层次清晰。纱布填塞方法是治疗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常见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我科进行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系统性分析,术中发生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3例,按出血部位和手术进展情况分别采取纱布填塞止血,图钉钉压。结果:3例止血成功并痊愈出院。结论:手术操作不当是导致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实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预防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关键,纱布填塞止血,图钉钉压,是治疗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出血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前出血是指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静脉丛或骶椎静脉的严重出血,是严重而危急的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导致患者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我院自2001—2003年行直肠癌手术共982例,其中发生骶前出血16例,无一例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直肠癌根治术中骨f£前静脉丛大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发生的骶前静脉丛大出血5例病例,术中出血量〉600ml2例,600~1000ml2例,1500ml1例。全部采用纱布压迫止血法止血。结果止血后未再发生出血,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肿瘤的浸润及手术操作不当是引起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的主要原因。直肠癌根治手术中按骶骨解剖层次正确操作是预防术中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的重要因素,纱布压迫止血是处理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直肠损伤并骶前区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田信昌直肠损伤并骶前区静脉破裂出血,伤势严重,病情危急,救治不及时,容易危及生命。自1976年以来救治4例,现报告于下。例1男性,22岁,钢筋刺伤会阴部1小时后入院。体检:面色苍白,血压10.5/7kPa,腹肌紧张... 相似文献
8.
9.
骶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华北地区出土自然干燥成人200个骶骨的骶管后壁和骶管裂孔形态进行观察,并测量了骶骨裂孔各径线。结果为骶管后壁完整的110例,占55%,约45%骶管后壁有裂或孔。骶管裂孔以三角形为多见,约占44.5%,其次为不规则形、长方形或马蹄形,骶管裂孔高为24.35mm±3.24mm,底宽为15.2mm±1.37mm,骶孔尖矢径小于2mm的有2例,占1%,并对骶管阻滞麻醉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婴幼儿手术所采用的骶麻并静脉复合全麻方法及药物选择以及其他麻醉方法的比较,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本组224例患儿开放静脉,应用氯胺酮,γ-OH诱导入睡后,在表面麻醉下行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然后在俯卧位下(腹胀严重或全身情况差者取侧卧位)行骶管穿刺,注入局麻药。局麻药为0.8%利多卡因、0.1%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U肾上腺素。结果:骶麻并静脉复合全麻阻滞完善,麻醉平面上界在T4-T8间,肌松镇痛良好,术中无鼓肠、体动现象,HR、P、RR、SpO2等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患儿于术毕30-60min内苏醒,术后无严重麻醉并发症。结论:骶麻并静脉复合全麻用于婴幼儿手术,止痛完善,肌松良好,全麻药用量有限,对患儿生理扰乱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不同病变程度的脂肪肝患者肝中静脉频谱波形的变化特点,探讨脂肪对肝细胞浸润的同时对肝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两名高年资医师分别独立通过二维超声对脂肪肝进行诊断和病变的严重程度分级,最终选择两名医师有相同评价结果的人群:轻度脂肪肝(A组)、中度脂肪肝(B组)、重度脂肪肝(C组)。进行肝中静脉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分析。另外匹配年龄及性别后,选取4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D组),同样分析肝中静脉频谱。将肝脏静脉频谱波形分为3相波、2相波和单峰波。结果 (1)两名医师就脂肪肝的诊断有一致意见者122例,其中有相同病变程度分级占109例(89.3%):A组42例、B组37例及C组30例。有8例患者两名医师就脂肪肝和非脂肪肝病变诊断意见不一致。(2)纳入研究的109例脂肪肝患者中,肝中静脉频谱呈单峰或双相波改变共46例(42.2%),其中A组11例(26.2%)、B组14例(37.9%)、C组21例(70.0%)。D组均呈三相波。肝中静脉三相波在正常人和脂肪肝患者中差异显著(P0.01);C组较A组和B组异常肝静脉频谱占有的比例大(P0.05);A组和B组之间异常肝静脉频谱波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双峰波3例(60%)、B组双峰波9例(52.9%)及C组双峰波11例(45.8%)。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之间异常静脉波形(单峰波和双峰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肝脏脂肪的不断浸润,肝静脉频谱异常波形发生率不断增高,异常波形分布无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采用负压原理穿刺小儿头皮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患儿216例,将患儿按照穿刺方法分为负压穿刺组(采用负压穿刺方法)及传统穿刺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每组108例,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回血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负压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52%vs 85.19%)、回血率(95.37%vs 87.04%)、满意度(97.22%vs 88.89%)与传统穿刺组比较均明显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负压穿刺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使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使输液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为患儿带来的创伤有效降低,家属的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的临床功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9月~2012年3月下肢大隐静脉的治疗过程,传统组与改良组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下肢大隐静脉的治疗的对比分析中,改良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出院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后方法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出院时间,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等的变化,探讨奥曲肽止血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病例分为低剂量奥曲肽治疗组(A组,n=18);高剂量奥曲肽治疗组(B组,n=18)和对照组(C组,n =18).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在基础治疗(禁食、输液、输血、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全部病例予以奥美拉唑注射液40 mg,每12h1次静脉滴注抑酸.治疗组A、B组分别以奥曲肽注射液25、50 μg/h的速度微泵静脉维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HVPG,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呕血、黑便等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24、72 h,两治疗组HVPG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 =0.00,P=0.00).而治疗组A、B治疗后24 h HVPG有统计学差异(P=0.00),治疗后72 h HVPG无统计学差异(P=0.14).治疗组比较对照组门静脉内径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A、B与对照组在治疗24、72 h呕血,黑便量相比较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奥曲肽能显著降低HVPG,减少门静脉内径,较高浓度奥曲肽在24 h内疗效更快,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比较单独奥美拉唑止血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与门静脉、肝中静脉内径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B型超声对3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门静脉主干内径(DPV)和肝中静脉内径(HMDV),并与肝穿刺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DPV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384,P=0.032);而DMHV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521,P=0.015).S4期肝纤维化的DPV和HMDV均高于S0、S1、S2、S3期的相应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V∶z=0.334,P=0.032;DMHV∶z =0.161,P=0.015);DPV诊断S4期的最佳值为13 mm,DMHV诊断S4期的最佳值为6 mm.DPV和DMHV在≥S2期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和0.758,≥S3期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5和0.802;S4期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和0.828.DPV联合HMDV诊断肝纤维化S4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均高于DPV和HMDV.结论 超声检测指标DPV和HMDV同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性较佳,DPV联合HMDV对诊断早期肝硬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探讨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处理分支的曲张静脉时,静脉缝扎与泡沫硬化剂注射两种方法的效果差别。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式随机对照分组研究方法,收集本院普外一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3年间完成的大隐静脉曲张手术150例患者(患肢205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止痛药用量、并发症及随访1年、2年、3年患者的复发率。结果使用泡沫硬化剂组手术时间,止痛药明显少于静脉缝扎组。住院费用、并发症及复发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处理小腿的分支静脉时泡沫硬化剂注射术较分支静脉缝扎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方法,对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53例患者,男27例,女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8例,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右侧下肢受累12例,左侧下肢受累41例。彩超检查均可探及典型声像图特征,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实时、安全可靠的特点,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岩斜区神经血管间的关系及其分布和走行特点、血管穿支的分布特点等,为中岩斜区的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在镜下从不同方向研究中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磨除三叉神经节外下方颞骨岩部尖的骨质后,三叉神经可向下、向外移动。小脑前下动脉的走行可分为,桥脑前段、桥脑外侧段、小脑外侧间裂段和皮质段。当一侧的小脑后下动脉缺如时则为同侧的小脑前下动脉所替代,小脑前下动脉在四段中均有穿支供应桥脑或延髓,小脑前下动脉可与Ⅴ、Ⅵ、Ⅶ、Ⅷ相接触,其中与Ⅶ、Ⅷ的关系最为复杂。基底动脉(BA)的走行变异很大,高位的BA头端在本组占33.3%。其全程发出桥支,供应桥脑的腹侧或外侧。结论(1)中岩斜区神经血管结构众多而复杂,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岩斜区的显微解剖是策划中岩斜区手术入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2)小脑前下动脉在中岩斜区有较多的穿支供应脑干和颅神经,手术中要尽量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效果。方法85例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术的41例早产儿设为观察组,应用周围静脉留置术的45例早产儿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可降低其院内感染发生率,促进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