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7.5MHz高频探头检测25例稳定型心绞痛。23例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病人和22例健康者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结果:冠心病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舒张百分比明显低于健康组(P<0.001),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三组间肱动脉内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且与病情有关,应用高频超声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对其病情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频超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7.0 MHz探头检测原发性高血压(n= 21)、冠心病(n= 21)、和健康人(n= 21)休息时、反应性充血、舌下含服GTN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 高血压组和冠心病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组〔(4.6±2.8)% 、(2.6±0.9)% vs (14.4±2.9)% , P< 0.05〕舌下含服GTN后肱动脉内径变化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9.6±6.0)% 、(21.1±7.0)% vs(23.5±10.2)% , P> 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 高频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高脂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估高脂血症(HLP)患者肱动脉的内皮功能。方法将155名研究对象分为4组。I组32人为正常对照组,II~IV组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HC)组、高甘油三脂血症组(HTG)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组。测量肱动脉(BA)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本实验新建参数充血时间,用以反映内皮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P患者EDD值明显降低,其中又以混合性HLP患者损害最重(10.3±3.2vs5.7±3.1,5.4±3.0,3.2±3.4,均P<0.05);HLP患者充血时间较正常人明显缩短(6.1±4.2vs3.6±1.3,3.8±1.9,3.2±1.3,P均<0.05),但在HLP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HLP患者大动脉及微循环内皮功能明显受损,充血时间可作为反映微循环内皮功能有价值的新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探讨川崎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100例,分为急性期组、恢复期Ⅰ组、恢复期Ⅱ组和恢复期Ⅲ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及肱动脉舒张百分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川崎病各组肱动脉舒张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恢复期各组△%较急性期组降低,差异显著(P<0.05)。恢复期Ⅱ、Ⅲ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即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障碍,恢复期EDD障碍持续存在;②高分辨率超声可做为检测外周血管EDD,并可间接反映冠脉EDD,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超声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技术,对72例患者[其中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25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EH DM)和22例正常血压血糖患者(NT)]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测定评价,并测定其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和前列腺环素(PGI2)等血管活性物质的浓度变化.结果发现EH DM和EH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百分率FMD(%)均较NT组明显减弱(P均<0.001),EH DM组又较EH组明显减弱(P=0.021),而3组比较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EH DM及EH组血浆NO,PGI2水平均较NT组减低(P均<0.01),EH DM组又较EH组明显降低(P=0.027).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内皮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高频超声是评价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简单、无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玉蓉  陈红 《临床荟萃》2002,17(2):65-66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高分辨超声多普勒测定 30例冠心病及 31例对照的肱动脉在闭塞 4.5分钟后 ,血流增加引起的 1分钟内的血管反应性 ,以及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性。结果发现冠心病组的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率 [(3 .4± 6 .18) % ]明显低于对照组 [(10 .0 5± 5 .0 6 % ](P <0 .0 5 ) ,两组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率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冠心病组的反应性充血率 [(178± 5 6 .6 ) % ]明显低于对照组 [(2 42± 6 9.8) % ](P <0 .0 0 5 ) ,单因素分析发现甘油三酯浓度是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 ,空腹甘油三酯浓度可能是其损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无创性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方法比较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SDH)与正常血压组血流介导性舒张(FMD)与反应性充血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 SDH组与对照组相比FMD和与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血流量的变化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 肱动脉超声测量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是评价内皮功能的一项有前途的技术,但目前还不能说是评价内皮功能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 ,急性高血糖是否引起糖耐量低减和正常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损伤及其与血糖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糖耐量低减患者和正常人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结果 糖耐量低减组空腹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P<0 .0 0 1) ;糖耐量试验后 ,糖耐量低减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1h、 2 h、 3h时与空腹时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分别为 P<0 .0 0 1、 P<0 .0 0 1、 P<0 .0 0 5 ) ;而正常对照组 1h、2 h时较空腹时减低 (分别为 P<0 .0 0 1、 P<0 .0 0 5 )。多因素线性相关性分析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损伤和血糖呈明显负相关(r=- 0 .5 7,P<0 .0 0 1)。结论 糖耐量低减患者已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损伤 ,同时急性高血糖能使正常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损伤 ,对于糖耐量低减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冠心病(CHD) 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 对32 例CHD 患者和32 例正常 人肱动脉充气加压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变化的检测。结果 CHD 患者肱动脉加压前后的 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变化百分 比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果 CHD 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一种 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技术,对74例患者其中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25例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EH+HC),和24例正常血压血胆固醇者(NT)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测定评价,并测定其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和前列腺环素(PGI2)等血管活性物质的浓度变化。结果发现EH+HC和EH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百分率FMD(%)均较NT组明显减弱(P均<0.001),EH+HC组又较EH组明显减弱(P=0.021),而三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EH+HC及EH组血浆NO,PGI2水平均较NT组减低(P均<0.01),EH+HC组又较EH组明显降低(P=0.027)。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时,内皮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高频超声是评价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简单、无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多发性大动脉炎(TA)病变活动期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临床诊断为颈动脉TA的患者37例,将患者分为临床活动期17例与非活动期20例.2组均采用二维灰阶超声与超声造影联合检查,比较TA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并分析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高频超声评价冠心病(CAD)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13例连续冠脉造影(CAG)受检者术前行高频超声检查肱动脉EDD,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脉狭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肱动脉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MI组EDD显著低于心肌缺血组(P〈0.01)。结论CAD患者的EDD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CEUS)及超微血管成像(SMI)评估多发性大动脉炎(TA)活动性的价值。方法 纳入47例TA患者、共87支受累颈动脉,根据TA活动性将其分为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分别包括21例、38支受累颈动脉和26例、49支受累颈动脉。比较组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常规超声参数差异,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CEUS与SMI增厚颈动脉管壁分级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超声指标评估TA活动性的效能。结果 活动期组与稳定期组受累颈动脉管壁厚度、管壁厚度变化值、管腔内径及内外径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MI与CEUS分级标准呈中度相关(r=0.702,P<0.001)。以颈动脉管壁厚度评估TA活动性的AUC为0.680,截断值取2.75 mm时,敏感度为46.67%,特异度为87.23%;以颈动脉管壁增厚幅度评估活动性的AUC为0.680,截断值取0.15 mm时,敏感度为63.33%,特异度为89.36%。以CEUS分级评估TA活动性的AUC为0.773,根据颈动脉CEUS Ⅱ级判断活动期TA的敏感度为60.52%、特异度为95.92%,以CEUS 0级判断TA稳定期的敏感度为28.57%、特异度为86.84%。以SMI分级评估TA活动性的AUC为0.712,SMI Ⅱ级判断活动期TA的敏感度为23.68%、特异度为100%,SMI 0级判断稳定期的TA敏感度为53.06%、特异度为78.95%。结论 CEUS及SMI均可用于评估TA活动性;SMI更为便捷且价廉,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在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 TA)患者中,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 AR)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预后通常不佳。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讨TA患者中AR的特征和潜在危险因素。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住院的TA患者196例,根据有无合并AR分为AR组(n=67)和非AR组(n=129)。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数据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此外,使用超声心动图来测量心脏参数,包括升主动脉壁的厚度和主动脉瓣叶的厚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AR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探究主动脉参数与缩流颈宽度(vena contracta width, VCW)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AR组中,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 cTnT)和N-末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AR组(均P<0.001)。与非AR组相比,AR组的主动脉窦部和升主动脉显著增宽(SoVD 33.8±4.5 mm vs. 29.9±3.1 mm, P=0.001; AAoD 37.7±6.1 mm vs. 30.1±4.7 mm, P<0.001);同时,AR组的升主动脉壁和主动脉瓣叶显著增厚(升主动脉壁厚度 3.7±1.5 mm vs. 2.4±0.6 mm, P<0.001; 主动脉瓣叶厚度 2.8±0.9 mm vs. 1.8±0.3 mm, P<0.001)。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 SoVD、AAoD和主动脉瓣叶厚度是TA患者中A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此外,AR的缩流颈宽度(vena contracta width, VCW)与SoVD、AAoD、升主动脉壁厚度和主动脉瓣叶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主动脉窦部和升主动脉的扩张以及主动脉瓣叶的增厚,是与TA患者发生AR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随着AR的进展,主动脉窦和升主动脉持续扩张,同时,主动脉瓣叶和升主动脉管壁不断增厚。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为检测这些与 AR 相关的危险因素提供了宝贵的手段,从而有助于制定明智的治疗决策,并提高 TA 患者的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动脉炎(TA)合并心脏扩大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潜在的心脏损害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至2012年入院的大动脉炎成人患者,分别随机选择心脏扩大者59例与心脏正常大小者89例,共144例T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红细胞沉降率(ESR)与C反应蛋白(CRP)、超声心动图和主动脉或肺动脉造影或CT检查。47例心脏扩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或冠脉CT检查。2例扩张型心肌病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结果 TA合并心脏扩大患者的年龄、病程、吸烟率、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者、ESR、CRP均显著高于心脏不大组(P<0.05)。导致心脏扩大的主要损害类型依次是高血压24例(40.7%)、瓣膜病21例(35.6%)、肺动脉高压12例(20.3%)、扩张型心肌病11例(18.6%)、冠状动脉病变6例(10.2%)、复合病变15例(25.4%)。结论为预防心脏并发症,应早期诊断TA,确诊后即严格控制炎症、降压。当出现心脏并发症后,积极治疗相关并发症,必要时可以行瓣膜置换术、血运重建术。但控制炎症始终是TA所有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17.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在具有外周血管病变的同时,存在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均可提示缺血或梗死存在;治疗主张积极进行血运重建。结论多发性大动脉炎可累及冠状动脉,并可导致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应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8.
Takayasu arteritis is a form of vasculitis that involves the aorta, its major branches, and the pulmonary arteries.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is not uncommon, and most frequently includes the ostia and proximal segments. Early diagnosis of Takayasu arteritis is difficult since it is a rare disease and is accompanied by various nonspecific clinical symptoms. However, recent advances in imaging modalities—including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onography, and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DG-PET)/CT Isobe (2013) [2]—have facilitated earlier and more accurate diagnoses of this condition. Here we report a case in which imaging revealed stenosis in the ostia of the coronary artery.  相似文献   

19.
Takayasu arteritis with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is rar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econdary cardiac hypertrophy with severe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 is not common. We describe a case of Takayasu arteritis, diagnosed 10 years ago, whose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and obstructive cardiac hypertrophy are ascertained after our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窃血的诊断价值及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19例伴有颈动脉窃血的大动脉炎患者作为病例组,1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及椎动脉(VA).记录各动脉的血流方向、频谱形态、峰值血流速度(PSV)及椎动脉的内径.结果 颈动脉窃血时同侧ICA与ECA的血流方向相反,ICA的血液流向头侧,ECA的血液流向尾侧;ICA呈现低频低阻血流频谱,严重时呈静脉样频谱,病例组ICA的PSV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动脉窃血侧ICA和ECA的PSV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 =0.77);椎动脉血流方向正常,内径和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增加(P<0.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较准确、直观地显示颈动脉窃血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