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宁  刘金彪 《中国医药》2014,(7):1037-1039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 探讨乳腺癌患者DVT的发生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52例乳腺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发生DVT分为非血栓组(331例)和血栓组(21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参数的差异,包括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既往DVT病史以及血D 二聚体值等。结果352例乳腺癌患者发生DVT者21例,DVT发生率为6.0%。血栓组患者于术后3 d发生DVT 10例(47.6%),术后3~7 d者8例(38.1%),化疗期间出现DVT者 3例(14.3%)。非血栓组患者年龄低于血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4)岁比(57±6)岁,P<0.05]。非血栓组与血栓组间既往有DVT病史、血D 二聚体≥500 μg/L和临床分期≥Ⅱ期的患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病史:2.1%(7/331)比23.8%(5/21),血D 二聚体≥500 μg/L:6.6%(22/331)比47.6%(10/21),临床分期≥Ⅱ期:52.9%(175/331)比90.5%(19/21),均P<0.05]。2组病理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T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发生率, 其年龄、临床分期、D 二聚体水平等均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相关, 须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制定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25例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治疗资料,从卧床时间、静脉采血、镇静(肌松、利尿)药使用、机械通气方式、深静脉置管、心肺功能、输血等方面进行了单因素分析,探讨DVT形成因素,为制定预防性护理措施提供临床依据。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卧床时间≥14 d,静脉采血≥20次,镇静、肌松、利尿药使用≥2种,机械通气方式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深静脉置管路径为股静脉穿刺,心肺功能均衰竭,输血量≥400 m L的DVT构成比,均高于同因素内其他参数,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通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较多且负责,应制定针对性、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形成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疗法。结果:治愈41例,好转24例。结论:溶栓、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5.
对43例用尿激酶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20~78岁,平均46岁。发病到治疗最短为12h,最长为2月,中位数为10天。周围型6例,中心型10例,混合型27例。1.2发病原因:骨折手术后12例,外伤或骨折8例,腹腔手术后7例,腰椎手术后6例,小腿软组织感染5例,静脉穿刺及用药5例。合并糖尿病17例,并用特殊体位15例,发病前用止血药物21例。1.3治疗方法:均用尿激酶静滴,疗程7~14天,每日尿激酶用量:3万 U21…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之一 ,我院 1998年 6月~ 2 0 0 1年 2月采用经股动脉插管注入溶栓剂予以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本组 4 0例 ,男 18例 ,女 2 2例 ,年龄 2 8~ 80岁 ,平均 5 7岁。 4 0例均有下肢肿胀 ,左侧 2 5例 ,右侧13例 ,双侧 2例 ,其中 34例伴有疼痛 ,17例Homans征阳性 ,3例皮肤色素沉着、胫前及踝部溃疡形成。1例已发生过经CT证实的左肺动脉栓塞。根据临床起病缓急和病程分为急性 (≤ 10天 )、慢性 (>10天 ) ,而在慢性基础上出现疼痛和 /或水肿急性 (≤ 10天 )加重者归为慢性期…  相似文献   

7.
刘旭东 《河北医药》2006,28(4):299-30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年来,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我们于1999年10月至2005年10月收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经抗凝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从2006年6月~2011年6月,收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0例,其中女14例,男6例,年龄21岁~78岁,平均年龄48.3岁。左下肢15例,右下肢5例。临床分型:中央型9例,周围型5例,混合型6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治疗。方法 64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术后行抗感染、祛聚、抗凝"三抗"处理;实验组在"三抗"治疗基础上,再行针对性预防及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全血D-二聚体水平测定、两组均无颅内出血、肺梗死及死亡率等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明显提高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防止发生肺栓塞。  相似文献   

10.
姚业轩 《安徽医药》2013,34(7):956-95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入住的80例脑卒中合并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可能存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48 h内DVT阳性率为11.25%(9/80),入住ICU期间DVT阳性率为16.25%(13/80);②经DVT危险因素分析得知:性别、年龄、静脉血栓栓塞病(VTE)病史、双下肢静脉曲张史、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恶性肿瘤、外伤、感染性中毒症、镇痛麻醉药的使用、体质量指数(BMI)、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PT、APTT、Fbg等因素与DVT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与近期手术史、中心静脉置管、休克、机械通气、肾衰、APACHEⅡ评分、D-二聚集(D-dimer)等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③对发生DVT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D-dimer、近期手术史以及肾衰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入住ICU时,并发DVT的概率非常大,对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清楚地分析DVT患者的危险因素,能够对该症进行预防并及时地对其控制。  相似文献   

11.
12.
沈云 《安徽医药》2006,10(4):307-307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 in thrombosis,DVT)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探讨临床护理要点和措施。方法对40例下肢DVT的病人进行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及护理。结果40例下肢DVT的病人平均住院10~14 d,肢体肿胀明显消退,疼痛及压痛明显缓解,无1例出现股青肿及股白肿。患肢大腿周径平均缩小5.3 cm,小腿周径平均缩小3.1cm。结论加强对下肢DVT的病人溶栓治疗的护理,可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时机、使用范围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近五年来行非手术治疗的379例单侧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3d)、亚急性期(3~14d)、慢性期(14d)三组,再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独抗凝和溶栓+抗凝治疗两亚组,对各组间的治疗效果、凝血指标改变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9例单侧LDVT患者中,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在各组间采取溶栓抗凝组治疗效果均明显好于单独抗凝治疗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在手术后并发LDVT患者中:溶栓抗凝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抗凝治疗组,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改变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抗凝溶栓联合用药较单独抗凝治疗效果明显;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对急性期LDVT患者效果最好,但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仍然有效;对手术后LDVT患者在严密监控下使用常规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300例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情况,从药理机制和临床分析回顾了我科对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确立了我科现在的治疗方案和使用腔静脉滤器的临床经验及手术取栓的手术指征。据我科统计深静脉血栓(DVT)从1995年每月发病1~2人,到今年每月约15~20人因DVT住院。因此,深静脉血栓栓  相似文献   

15.
张祖荀 《江苏医药》1993,19(4):204-207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手术后4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为25~50%,6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更高,临床上已引起广泛的注意。因诊断延误不能得到及时或正确的治疗,往往转成慢性,造成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诊断体检的结果往往为非特异性的,而且不可靠。相反,病史有相对的重要性。长期卧床、手术、长时间坐车、坐机,限制了下肢的活动,都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来讲,男性的发病率大于女性。但妊娠期或在使用雌激素时,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附4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霆  张福建  时林 《淮海医药》2009,27(1):52-5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2008年6月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药物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治疗15例(31.3%),显效31例(64.6%),有效2例(3.2%),总有效率为100%。结论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简便,疗效满意,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多见于盆腔手术后、产后、骨科石膏固定和牵引制动后的病人。对于本病的急性期常用患肢静脉内溶栓与切开深静脉取栓两种治疗方法。我院自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收治此病患者 14 0例 ,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4 0例 ,其中男性 82例 ,占 5 8% ;女性 5 8例 ,占 4 2 %。左下肢 98例 ,占 70 % ;右下肢 32例 ,占2 3% ;双下肢 10例 ,占 7%。年龄 14~ 83岁。1.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本组分手术治疗组和患肢药物溶栓组。其中手术取栓 2 8例 ,占 2 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给予尿激酶50万IU,通过患肢深静脉途径给药;B组20例,给予尿激酶50万IU,通过上肢静脉途径给药。结果 A组有效率为95%,B组有效率为5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患肢深静脉途径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取得良好疗效,方法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20.
溶栓、抗凝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山西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治愈11例(30.6%),显效23例(63.9%),有效2例(5.5%),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抗凝、溶栓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简便,疗效满意,早期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