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寰枢椎脱位病人12例,接受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术.术后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评估疼痛症状,CT检查评估融合情况.结果:术后病人颈部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1),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显著提高(P<0.01).所有病人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内,固定节段融合良好.结论:寰枢椎钉钩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新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这一新的内固定技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估。方法成年国人甲醛固定的枕颈(C0~C4)标本10具,对寰枢椎不稳模型分别行Gallie法内固定、双侧Magerl法内固定、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进行寰枢关节的强度、刚度测量,分析寰枢椎的载荷-位移、应力-应变、扭矩-扭角关系和扭转刚度指标。结果Gallie法内固定明显增强了寰枢椎不稳模型的稳定性,但其固定强度明显小于Magerl法和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P〈0.05),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强度大于双侧Magerl法,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能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坚强的生物力学环境,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在复杂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方法 对6例合并枢椎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的寰枢椎脱位患者,行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固定,辅以寰枢椎间植骨融合的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复位及即刻稳定性良好,随访观察寰枢椎骨性融合良好,无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的情况,无寰枢椎以外颈椎节段椎间骨性连接。结论 在合并枢椎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的寰枢椎脱位中,应用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固定技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椎缘骨     
椎缘骨(Limbus Vertabra)是一常见的椎体X线征。中外文献尚无专题讨论,因而命名不同,意见分歧,有时还涉及医疗纠纷,尤其在创伤情况下。现将我们阅片所见,结合临床讨论如下: (一) 椎缘骨是怎样形成的环状骨骺与椎体未融合前,其间的软骨盘和长骨的软骨盘一样,其中有一薄弱带。在创伤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枢椎椎板交叉螺钉技术用于国人内固定的可行性及其技术方法.方法 上椎板螺钉在对侧椎板上缘的延续线与该侧椎板中上1/3线的相交处为进钉点,至对侧椎板中下1/3线与关节突的中垂线相交处为出钉点;下椎板螺钉在对侧椎板上缘与该侧椎板中下1/3线的相交处为进钉点,至对侧椎板中下1/3线与关节突的中垂线相交处为出钉点.测量30具成人完整干燥枢椎骨标本,指标为椎板高度(H)、上椎板螺钉钉道长度(D1)、下椎板螺钉钉道长度(D2)、椎板中上1/3厚度(T1)、椎板中下1/3厚度(T2)、椎板上缘角度(AI)、椎板下缘角度(A2)、下位人钉点距椎板中下1/3与对侧椎板下缘延长线交点距离(D3).结果 H、D1、D2、T1、,12、A1、A2、D3值分别为(13.0±1.2)、(26.7±1.3)、(28.7±1.8)、(4.4±0.9)、(6.2±1.3)、(54.0±4.2)、(54.5±2.9)、(0.2±1.3)mm.左右侧比较,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D2和12明显大于D1和T1(P<0.01),A1与A 2之间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椎板高度和厚度的关系呈线性相关.结论 本解剖研究和固定方法对Wright技术作出了补充和完善,结果提示枢椎椎板交叉螺钉技术可用于成年国人;椎板高度和厚度线性相关,能指导术中不同直径螺钉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作者治疗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均采用后正中切口,后方入路方法进行手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作者认为采用后正中切口、后方入路手术方法可以同时处理椎管内侧隐窝狭窄等并存的病变,还能在直视下追寻和松解神经根全长;术中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有时还难以暴露突出的椎间盘,需作椎间盘关节全切除,术中应暴露一节段神经根而不是下一节段的神经根。  相似文献   

7.
作者治疗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均采用后正中切口、后方入路方法进行手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作者认为采用后正中切口、后方入路手术方法可以同时处理椎管内侧隐窝狭窄等并存的病变,还能在直视下追寻和松解神经根全长;术中椎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有时还难以暴露突出的椎间盘,需作椎间盘关节全切除;术中应暴露上一节段神经根而不是下一节段的神经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行腰椎椎间融合(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采用TLIF和内窥镜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的230例退行性下腰椎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背痛和腿痛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比较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结果:TLIF组患者的出血量和术后到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功能障碍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TLIF组患者较PLIF组症状缓解、功能恢复效果更佳;TLIF组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χ2=5.733,P=0.017),TLIF组并发症合计发生率(6.48%)明显低于PLIF组(20.49%)(χ2=9.388,P=0.002)。结论: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下腰椎疾患疗效确切,可以减少出血,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 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 C1~ 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 5例 ,其中 1例伴横韧带断裂。结果 :术后随访 3~ 11个月 ,颈椎侧位 X线片检查 ,5例获骨性愈合。结论 :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于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倪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寰椎失稳症的临床治疗问题。方法使用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内固定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椎失稳症。结果随访超过3个月的4例均获得了骨性融合,均能下床行走活动。结论当寰枢椎间不稳定时应行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内固定寰枢椎后路融合术,保留寰枕关节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寰椎、枢椎新鲜骨折的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寰椎骨折5例,枢椎齿状突骨折13例,创伤性枢椎滑脱5例,行颅骨牵行后,用头环背心或支具外固定.[结果]2例齿状突骨折未愈合,4个钉道感染.[结论]保守治疗部分寰椎、枢椎骨折是有效,合理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12.
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单纯腰椎椎间孔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勇刚  田伟  李勤  袁强  孙宇庆  袁宁  肖斌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3):2342-2345
示内固定位置良好,JOA平均改善率为31.1% .结论 使用微创人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足治疗单纯椎间孔狭窄有效的方法,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且避免了手术对腰椎椎旁肌、后方韧带结构、硬膜和健侧神经根的副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在切除椎旁肿瘤中的应用、疗效及优点。方法:以手术治疗的9例胸腰椎椎旁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9例术前均完善MR/CT检查,术中C臂机定位,采用Wiltse入路行肿瘤切除。并于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及9个月复查MR。平均住院时间5 d,所有患者随访4~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结果:9例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复查MR肿瘤切除满意。随访患者无肿瘤复发,神经功能活动未受影响。结论:Wiltse入路充分利用肌肉间自然间隙,能更好地保护椎旁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值得在神经外科椎旁肿瘤等手术中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颈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发育不全1例,颈1-2旋转性半脱位1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2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合于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晓林  马信龙  杨阳 《北京医学》2012,34(5):377-379
阻滞椎是脊柱畸形在影像学上的一种表现。由于缺乏大量脊椎X线的患者资料,且许多患者无症状,因此其确切的发病率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阻滞椎的报道不多见,但临床上本病常见。一、概念及特点阻滞椎属脊柱畸形,是脊椎的一种骨性融合现象。常累及2个或更多脊椎节,最常见于颈椎及腰  相似文献   

16.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11):1060-1063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4例LID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其中131例患者采取椎板间入路(椎板间入路组),33例患者采取椎间孔入路(椎间孔入路组)。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30、90 d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测评;术后3个月按照MacNab疗效判定标准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1~2 a,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与椎板间入路组比较,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X线照射次数多,术后卧床时间短(P <0. 05);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3、7、30、90 d 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术前(P <0. 05);术前及术后3、7、30、90 d,2组患者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椎板间入路组和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分别为96. 18%(126/131)、90. 90%(30/33),2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73,P> 0. 05)。椎板间入路组和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 05%(4/131)、6. 06%(2/33),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92,P> 0. 05)。椎板间入路组和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 29%(3/131)、3. 03%(1/33),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148,P> 0. 05)。结论经椎板间及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IDP均有显著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腰椎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2种手术入路各有优势,应根据LIDP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通过椎旁肌入路在伤椎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通过椎旁肌入路在伤椎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治疗,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探讨患者治疗护理效果。结果:80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所有患者无肺部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椎旁肌的间隙入路将椎弓根螺钉置入从而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1933年Ghormley把椎小关节退变伴腰腿痛命名为椎小关节综合征[1].但一直未引起临床及X线工作者的重视.本病例典型的临床症状是中老年患者有严重的肩背痛、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并能排除外伤、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脊椎结核及肿瘤等疾病因素.X线脊椎正、侧、双斜位检查对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显示、诊断做到简便、易行.X线表现为上关节小面增生、椎小关节间隙改变、椎小关节半脱位、椎小关节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一种椎板切开椎板修复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