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 CT 和 MRI 对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 的 CT 和 MRI 表现。26例行 CT 检查,23例行 MRI 检查,其中11例同时进行了 CT 及 MRI 检查。结果CT 平扫表现为低密度(n=24,92.3%)、稍高密度(n=2,7.7%)。MR T1 WI 呈低信号(n=19,82.6%)或混杂高信号(n=4,17.4%),脂肪抑制后信号均有不同程度下降。T2 WI 病灶为高或稍高信号(n=22,95.7%),1例为等低信号(n=1,4.3%),CT/MR 动态增强后动脉期所有病灶均强化(n=38),门静脉期病灶呈相对低密度(n=35,92.1%)或稍高密度/高信号(n=3,7.9%)。肿瘤内结节状强化共14例。环形包膜样强化26例(26/38,68.4%)。结论PCCCL 既有普通型肝癌“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和包膜样强化的特征,又有自身特点即肿瘤内结节状强化和瘤内脂肪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AML)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共11枚)肝脏Epi-HAML患者MRI资料,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外形、病灶实质部分T1、T2及扩散加权信号强度、是否含有脂肪成分、强化特征、病灶内血管、引流静脉情况、有无假包膜及周围肝实质有无肝硬化、脂肪肝背景。结果:9例患者为单发病变,1例为两枚病灶。7枚位于右叶,4枚位于左叶;10枚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9枚DWI高信号,3枚病灶内含有少量脂肪;动脉期11枚病灶均明显强化,强化模式9枚为"快进慢出"型;9枚病灶内可见点条状血管影,6枚病灶周边可见"早期引流静脉",3枚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假包膜"征;各有1例有肝硬化及脂肪肝背景。结论:少或无脂肪的境界清晰的富血供肿块、"快进慢出型"强化特征、病灶内血管影及早期引流静脉是肝脏,Epi-AML一定特征的MRI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少脂肪肾错构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arcinoma,cc RCC)的影像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脂肪RAML和cc R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少脂肪RAML 17例、cc RCC 28例。结果:17例少脂肪RAML中,CT平扫12例呈稍高密度,3例呈等密度,2例呈混杂低密度。增强扫描17例均匀强化,其中10例皮质期中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实质期及肾盂期持续强化,3例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9例可见"杯口征"和"劈裂征"。11例行MRI扫描,其中6例脂肪抑制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5例脂肪抑制T2WI呈均匀低信号、T1WI呈等信号。28例cc RCC CT平扫14例呈低密度,8例呈等密度,6例呈混杂低密度;25例呈不均匀强化,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3例皮质期轻度强化、实质期及肾盂期呈渐进性均匀强化。6例行MRI扫描,脂肪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3例有假包膜。结论 :少脂肪RAML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MRI T2WI均匀低信号、双回波3D T1WI及DWI有利于少脂肪RAML与cc RCC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的CT、MRI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HEA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4例接受CT平扫+增强扫描,2例接受MRI平扫+增强扫描,2例接受CT、MRI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8例患者中,7例为女性,均为单发病灶,病灶最大径42~68 mm,边界均清楚.6例CT表现稍低密度,其中1例可见脂肪密度,2例片状低密度囊变区.4例病灶MRI表现为T1 WI呈稍低信号,1例在反相位可见信号减低,T2 WI呈稍高、高信号.8例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呈"快进慢出",2例呈"快进快出",1例呈"延迟强化".6例增强扫描见"中心血管征",2例见不完整假包膜.结论 HEA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心血管征、"快进慢出"强化方式及无假包膜表现有助于提示诊断,其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学习含脂肝细胞肝癌(fat-containing,HCC)的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含脂HCC的MRI表现。结果 15例病灶位于肝脏包膜下或临近包膜,含脂区域主要以小斑片状散在分布于肿瘤的周围区域,MRI压脂图像表现为低信号,在梯度回波图像(正相位:高信号,反相位:低信号)上表现更加敏感;MRI动态增强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含脂斑块强化形式基本一致,而病理图像上含脂细胞出现率和分布更为广泛。结论含脂HCC具有普通肝细胞肝癌的MRI影像特点,其含脂斑块主要位于肿瘤周围区域,病理仍然为测定含脂肝癌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和范围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技术在少脂肪肾错构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CT平扫肿块内均未见成熟脂肪密度影的少脂肪肾错构瘤MRI同反相位表现,同时结合其他MRI表现。结果目测法17例中,9例病灶在反相位信号较同相位弥漫性或局限性降低,3例在反相位信号无明显下降,但在脂肪抑制T2WI上病灶内高信号成分被抑制。5例病灶在反相位和脂肪抑制T2WI都无明显信号改变。其他MRI表现:14例T2WI呈均匀低信号,3例呈混杂信号。17例均未见假包膜。增强扫描17例均强化较均匀,10例皮质期中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实质期及肾盂期持续强化,3例呈一过性强化,即"快进快出"强化方式。结论 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技术,结合MRI其他表现,有助于对少脂肪肾错构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非上皮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3 cm)与小肝癌(SHCC)的临床和 MRI 特点,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0例非上皮型 HAML(≤3 cm)与26例 SHCC 的临床及 MRI 资料。结果非上皮型 HAML(≤3 cm)好发于女性;肿块内可见成熟脂肪组织5例,强化方式可表现为“快进快出”11例,病灶“快进慢出”6例,“延迟强化”3例;延迟期包膜样强化3例,病灶内见血管影13例;而 SHCC 好发于男性,强化方式表现为“快进快出”23例,延迟期“包膜样”强化17例,12例内见血管影。SHCC 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低于非上皮型 HAML(≤3 cm)ADC 值,SHCC 的ADC 值明显低于正常肝实质的 ADC 值;而非上皮型 HAML(≤3 cm)的 ADC 值与正常肝实质的 ADC 值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肝硬化患者肝实质的 ADC 值低于无肝硬化患者肝实质的 ADC 值。结论成熟脂肪组织的存在、MRI 强化方式、ADC 值有助于非上皮型 HAML(≤3 cm)与 SHCC 的鉴别,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CT和MRI对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the liver, PCCCL)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1例经病理证实为PCCCL患者的CT和MRI资料,18例行CT检查,12例行MR检查,11例行CT和MR检查。结果 CT平扫27例为低密度,12例病灶内测得CT值为负值;2例呈稍高密度;MR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19例、稍高信号4例,T1脂肪抑制信号减低;T2WI呈混杂高信号22例,低信号1例;增强后36例呈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信号;14例肿瘤内见软组织结节伴结节状强化;27例见包膜伴延迟强化。结论 PCCCL是肝细胞肝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影像表现与普通肝细胞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特点;瘤内脂肪成分、肿瘤内结节伴强化是其重要特征,强化方式仍以“快进快出”为主,假包膜出现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样PCC患者,11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15例共检出病灶19个,直径(2.8±1.4)cm,于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5个病灶,增强扫描示14个病灶动脉期呈周边强化,门脉期显示8个病灶内对比剂向中央扩散强化,6个病灶未见上述强化方式;1个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改变.4个病灶见邻近肝包膜凹陷,2个病灶伴随胆管轻度扩张.6例MRI共检出6个病灶,T2WI示5个病灶呈不规则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相应区域均见强化;另1例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有异常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多样,与病灶内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相关,其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EAML CT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8岁和49岁,1例上腹部疼痛,另1例因右侧下腹部包块就诊时偶然发现.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CT表现:肿瘤分别位于肝Ⅱ/Ⅶ段;平扫均呈稍低密度,其中例1内见少量脂肪成分;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呈“快进慢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动脉期均可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影;病例1动态增强示大片边界清楚的囊性密度区.结论 肝脏EAML CT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富血供、含少量或不含脂肪成分,内部可见边界清楚的囊性密度区.病灶缺乏脂肪成分、强化方式呈“快进快出”时易误诊为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MRI在巨大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及巨大子宫肌瘤的CT、MRI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并将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瘤直径在15~20 Cm者8例,20~25cm者6例,25 cm以上者4例。11例位于浆膜下,7例位于肌壁间,黏膜下型无。12例CT检查5例为实性肿块,边界较清晰,平扫密度均匀,与子宫肌密度相当或偏低,7例为混杂密度灶,内可见玻璃样变性及坏死、囊变或黏液样变性,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原低密度区不强化,1例为囊性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其内无强化;6例MRI表现为肿块包膜完整,与周围脏器分界清晰,T_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_2WI为中等信号,其内可见不规则高信号,注射Gd-DTPA后肿块明显强化,其内见不规则不强化灶,显示包膜更清晰,无强化。结论:CT、MRI可显示巨大子宫肌瘤较具特征的征象,特别是MRI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可多方位成像,加上脂肪抑制技术,有利于显示肿块的成分与包膜,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少脂肪肾错构瘤(R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能谱CT技术及MRI检查的影像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脂肪RAML(17例)和ccRCC(28例)共4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少脂肪RAML患者17例,CT平扫12例呈稍高密度,3例呈等密度,2例呈混杂低密度,5例T2WI均呈均匀低信号,T1呈等信号;17例均强化较均匀,14例呈持续强化,3例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ccRCC患者28例,CT平扫14例低密度,8例呈等密度,6例呈混杂低密度;6例T2WI均呈混杂稍高信号,3例有假包膜;25例呈不均匀强化,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3例呈持续强化。能谱CT技术分析:17例少脂肪RAML中,10例平扫脂(水)密度图病灶呈稍高密度,水(脂)密度图呈稍低密度,平扫70 Kev ROI图的能谱曲线呈直线型,与脂肪标准曲线有一定不同,直方图显示大部分CT值位于30~40 HU,但仍有一小部分CT值在0 HU以下,三期增强能谱曲线呈衰减型,皮质期及实质期其曲线形态一致。28例ccRCC患者均未见RAML类似征象。结论能谱CT技术分析对少脂肪RAML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MRI检查,可明显提高对少脂肪RAML及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单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6例为女性,2例为多发,5例为单发,且均位于肝右叶。CT平扫示肿瘤呈等密度-低密度,边界光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3~35cm;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病灶呈明显或较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见粗大血管位于肿瘤边缘或中心,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其中3例含有大量脂肪成分,2例含有少量脂肪成分,2例无明显脂肪成分。结论: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有重要价值,延迟扫描对本病与肝癌鉴别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单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6例为女性,2例为多发,5例为单发,且均位于肝右叶.CT平扫示肿瘤呈等密度-低密度,边界光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3~35 cm;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病灶呈明显或较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见粗大血管位于肿瘤边缘或中心,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其中3例含有大量脂肪成分,2例含有少量脂肪成分,2例无明显脂肪成分.结论: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有重要价值,延迟扫描对本病与肝癌鉴别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含脂肪成分肝脏病变的CT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n=9)及临床随访(n=6)证实的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采用西门子单排螺旋CT(n=2)及Sen-sation 64层螺旋CT(n=13)进行扫描,并行增强扫描(n=11),由3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处理及观察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5例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5例脂肪瘤,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1例肝癌术后病灶,2例肝包膜假脂瘤),病灶的临床特征、发生部位、脂肪体积占比、脂肪分布及实质成分强化方式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结论肝脏病变脂肪成分的检出对判断病变特征有较高价值,结合病变的形态特征、增强后表现可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甚至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不同碘油沉积组术前CT/磁共振成像(MR)影像学特征。方法 根据TACE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将62个病例共71个病灶分为碘油沉积良好组、碘油沉积不佳组,比较其在术前病灶大小、动脉期是否强化、是否“快进快出样”强化、有无假包膜、有无门静脉癌栓方面差异。结果 碘油沉积不佳组,病灶平均直径(5.8±4.0)cm,动脉期强化23例,快进快出17例,假包膜13例,门静脉癌栓10例;碘油沉积良好组,病灶平均直径(3.7±3.2)cm,动脉期强化25例,快进快出18例,假包膜19例,门静脉癌栓12例。结论 2组病例在病灶大小、动脉期强化、假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快进快出”样强化、门静脉癌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钱海峰  林江  王青乐  诸一吕  张德生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39-1342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和肝细胞肝癌(HCC)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EAML和24例HCC的MRI多时相动态增强的影像资料,对两组在病灶大小、部位、边界、增强模式、有无早期静脉引流、中心血管影、"假包膜"征及有无远端扩张胆管等方面的MR表现异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例肝脏EAML中8例显示早期引流静脉(8/9)、3例有"假包膜"征(3/9)、7例显示中心血管影(7/9)、9例均为"快进慢出"强化模式(9/9);而24例HCC中1例显示早期引流静脉(1/24)、18例有"假包膜"征(18/24)、3例显示中心血管影(3/24)、1例均为"快进慢出"强化模式(1/24)、23例为"快进快出"强化模式。两者在早期引流静脉、"假包膜"征、动脉期和(或)门脉期中心血管影显示及肿瘤的强化模式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时相动态增强MR有助于鉴别诊断肝EAML和HC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直径<3 cm的小体积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CT及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包括RCC 24例;RAML 23例,肿瘤直径均小<3 cm.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RCC组中8例、RAML组中有10例同时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被MR检出.RCC组:18例边界清楚,6例边界不清,病理显示17例有假包膜,假包膜为肿块周围带状低信号,MR显示13例(76.5%),T2WI/SPIR显示率较高.增强扫描肿块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周围假包膜无强化,肿块强化呈"快进快出"特性曲线,以皮质期强化明显.其中1例为囊性,增强扫描见囊壁强化.RAML组21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欠清,病理显示19例有脂肪成分,MR显示18例(94.7%),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或轻中度强化,其强化峰值出现较晚,以实质期强化为主.结论 小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不同影像表现,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MSCT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8例HEAML患者的64层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8例均为女性,7例单发,1例多发.8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结节或肿块,未见脂肪密度;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或边缘见粗大的畸形血管影,强化程度接近腹主动脉,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呈“快进快出”表现,粗大畸形的血管仍持续强化;1例动脉期全瘤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与正常肝实质相近,呈“快进慢出”表现,病灶周边可见畸形血管影,强化程度低于腹主动脉.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引流静脉早期显影.6例可见假包膜,动脉期及门脉期均强化. 结论 HEAML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内部或边缘出现粗大畸形的静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小肾癌的影像学表现,观察小肾癌的自然生长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小肾癌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做了CT检查,其中17例做了MRI检查.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对其中3例分别观察7年、9年及1年8个月(20个月).结果 CT平扫21例为略低密度,6例为高密度,9例为等密度.增强扫描25例皮质期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实质期迅速减低为低密度,呈"快进快出"表现;14例(包括6例平扫为高密度的小肾癌)各期强化低于肾皮质.MRI 检查的17例患者中,T1WI 16例为低信号,1例为等信号;T2WI 12例为不均匀略高信号,2例为等信号,3例低信号;11例可见假包膜.1例观察9年的小肾癌长径增加约0.5 cm,另1例观察7年的小肾癌开始为囊性,最后演变为实性,并可见假包膜,肿瘤长径增加约0.2 cm;第3例观察1年8个月(20个月),长径增加约0.5 cm.结论增强扫描皮质期"快进快出"是小肾癌的特征性表现.部分小肾癌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