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跟部分切断术(改良SPR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方法与途径。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07年12月间126例采用改良SPR术治疗的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者住院病历及随访资料,并做出系统评价。结果手术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11.2个月。患者术后痉挛状态不同程度缓解,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改善率83.3%,随访12个月生活质量提高率91.3%,术后12个月运动功能改善率96%。结论改良SPR术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加强康复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个人、家庭、社会的负担,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本组于2004年12月~2005年11月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性瘫痪15例。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术式,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除术(SPR)、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除术、颈部去交感神经术。结果本组15例病例均术后立即感痉挛状态缓解,术前腱反射增强或亢进肢体术后有11例消失或即刻缓解。病理征阳性肢体术后有7肢消失。痉挛程度评分术后即刻改善率为100%。肌张力评分术后即刻改善率为100%。有效率为100%。术后随访1~10个月目前无复发病例。15例行走功能显著改善(100%),其中3例步态基本正常。1例行走功能改善不明显,但关节活动范围增大。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性瘫痪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掌握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坚持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行SPR术治疗的30例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患者术后10年以上的肌张力、肌力、下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相关术后远期影响。结果:30例患者中肌力改善并长期维持30人。肌张力下降至正常或2级并长期维持30人。尖足、踝阵挛、交叉腿消失并长期维持30人。膝反射亢进消除30人,babinski征转阴率56.7%。下肢功能系列改善率100%,14例术前有残余尿,术后12例残尿消失,长期无复发。复查腰椎X光片22例,其中1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腰椎改变。结论:SPR可长期有效的解除痉挛性脑性瘫痪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和踝阵挛、尖足、交叉腿现象,病理征现象并能一直维持,结合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ior rhizotomy,SPR)治疗儿童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SPR手术治疗26例儿童痉挛性脑瘫患儿手术效果。结果 26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肌张力下降,痉挛解除率达100%,部分患儿同时伴有上肢痉挛、流涎、斜视、癫痫及言语障碍等症状有所改善。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是治疗脑瘫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坚持长期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CP)是一种儿童致残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障碍,临床以痉挛型为主,约占2/3。CP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带来痛苦和负担。近年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为其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我院自1999年12月-2001年12月对76例痉挛型CP患儿应用显微技术进行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也称Little病,是指从妊娠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1999年12月~2005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对845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圆锥部施行L1 -S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 - or rhizotomy SPR)治疗痉挛型脑瘫(cerebral palsy,CP)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我们在脊髓圆锥部行SPR治疗70例痉挛型CP.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按Ashworth痉挛评分法对下肢肌肉不同肌群的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术后2周、4周、和6个月的Ashworth痉挛评分,下肢痉挛的解除率100%,功能改善率83%,踝阵挛消失率90%,剪刀步均消失,肌力均在3级以上,与术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除少数患儿出现暂时性下肢麻木、乏力外,未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圆锥部行SPR术具有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恢复快等优点.能够有效缓痉挛型CP病人的下肢肌肉痉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9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行SPR术.结果 39例患者术后肢体痉挛程度降低Ⅱ级15例,降低Ⅰ级24例;肌张力降低Ⅱ级20例,降低Ⅰ级19例.随访:痉挛缓解率为94%,步态功能改善率93%.结论 SPR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满意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华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4):157-158
SPR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解除下肢痉挛,为痉挛型脑瘫(截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术后康复训练才是痉挛型脑瘫(截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惟一途径。本组病例均为痉挛型脑瘫(截瘫)SPR术后功能恢复康复训练病例,笔者分别设计PT(运动疗法)训练计划对其进行训练。疗程2—4个月,效果显著。训练后患儿下肢功能恢复明显,髋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扩大,膝、踝关节屈伸活动接近正常。且在步态和动力性畸形矫正方面有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SPR及下肢矫形同期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计腰骶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及下肢矫形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1999年10月在进行腰骶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同时对下肢关节因软组织挛缩畸形者行下肢软组织松解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97例,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SPR及下肢矫形同期进行较单纯SPR,二期行下肢矫形,具有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病人经济负担及能及时康复训练,缩短康复训练时间等优点,对解除痉挛,改善步态效果明显优于单纯SPR手术。结论:SPR及下肢矫形同期进行是一值得提倡的手术。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 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1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半数以上的脑性瘫痪为痉挛型 ,对痉挛性脑瘫的治疗 ,以往大多采用物理康复、药物及各种传统的矫形外科手术等。但都不能根除过高的肌张力和整体解除肢体痉挛。功能改善也很有限。笔者采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 1 0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例 ,女性 3例 ,男性 7例。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1 2岁 ,平均 9.5岁。全部患儿均有双下肢痉挛 ,其中 1例严…  相似文献   

12.
SPR+局部矫形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度肢体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局部矫形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度肢体痉挛。方法 采用L2 ~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 ,保留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 ,显露双侧L2 ~S1神经根出口处将前后根分开、分束 ,测定各后根束阈值 ,阈值较低的后根小束切断。术后下肢部分挛缩畸形未能改善者同时行局部矫形手术。结果 临床应用 39例 ,随访 3年疗效满意 ,痉挛解除率为 90 % ,功能改善率为 90 %。结论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局部矫形手术能成功的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度肢体痉挛 ,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手术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治疗痉挛性脑瘫所致双下肢痉挛 ,降低肌张力 ,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方法 :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方法 (即SPR手术 )。结果 :应用SPR手术治疗 40例近期优良率 95 %。结论 :证实SPR手术有解除肌肉痉挛 ,降低肌张力作用 ,能为术后康复训练创造条件。强调应严格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师文  李红  秦璐  蒋玮  高丽娟  薛玉洁 《医学争鸣》2009,(23):2827-2827
引言 目前认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解除脑瘫痉挛和改善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其机制在于选择性切断来自肌梭的Iα类纤维,破坏肌梭的传人联系,阻断γ-环路,降低肌张力和解除痉挛.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感觉功能,术后辅助各种康复训练,将会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我科从2004-10为24位患儿实施该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人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息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50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儿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茂群  肖农  任永平  李帮惠  陈思源 《重庆医学》2009,38(22):2798-2799
目的 探讨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肌的疗效.方法 50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儿,采用电刺激定位下多位点注射治疗.注射前给予摄相,测量关节角度,评定肌张力,分别于注射后3、7d和1、2、3个月进行摄相,关节角度测量,肌张力评定.注射后72h开始进行痉挛肌牵拉及功能训练,1周配戴矫形鞋,并强化康复训练.结果 摄相显示下肢功能改善起效时间为注射后3d,高峰1~2周,疗效维持时间3个月.下肢关节角度改善为注射后3d开始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周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3个月变小,但未回复到注射前.痉挛肌改良Ashworth分级与关节活动度变化规律一致.粗大运动评分1个月后显著改善,并在随后观察中持续性改善.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后配合矫形器及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后下肢痉挛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生物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改善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生物电刺激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E功能区进行站立和行走的功能评定,应用日常生活评分(ADL),同时应用肌电图对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电刺激治疗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郭春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09-1010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入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蒋虹  覃英  何勤 《华夏医学》2022,35(1):101-104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有髂腰肌痉挛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实验组予髂腰肌等下肢痉挛肌群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康复训练,应用Wong-Banker面部疼痛表情量表、GMFM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 16例 ,对术前术后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方法 术前 3d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 ,将痉挛下肢的L2 ~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 ,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 ,均 <30 %。结果 本组 16例随访 4年 ,痉挛解除率 90 % ,功能改善率 80 %。术后步态明显改善 ,有显著差异P <0 0 1。手术前后诱发电位测定支持肌张力调节的“大、小环路”理论 ,支持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的机制。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