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部淋巴结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淋巴瘤、转移癌、结核、炎症等均可引起,对其正确定性诊断有助于评估病情,正确治疗及改善预后.近年多项研究对PET/CT探查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这些疾病在PET图像上均可表现为葡萄糖摄取增加,但又有各自影像学表现特点.18氟-脱氧葡萄糖(18-fluorodeoxyglucose,FDG)PET/CT显像标准摄取最大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对恶性病变有判断预后的作用.在紧密结合临床的基础上,全身PET/CT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总结18F-FDG PET/CT在探查颈部淋巴结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鼻咽癌与鼻咽部炎性肿块的临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5月经确诊的18例早期鼻明癌和11例鼻咽部炎性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鼻咽部18F-FDG PET/CT检查及鼻内镜下取材病检确诊.结果 18例早期鼻咽癌18F-FDG PET/CT检查均为鼻咽部局限性高代谢灶,病检前考虑为鼻咽癌;11例鼻咽部炎性肿块患者中,7例18F-FDG PET/CT检查均为鼻咽部局限性低代谢灶,考虑炎症,有4例18F-FDG PET/CT检查为鼻咽部局限性高代谢灶,误诊为鼻咽癌.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是鉴别诊断早期鼻咽癌与鼻咽部炎性肿块较好方法,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可以为早期鼻咽癌与鼻咽部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和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杭州市西溪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42例拟诊断为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MSCT检查和病理检查。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早期鼻咽癌106例,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普通MSCT、MSCT MPR诊断早期鼻咽癌与病理检查一致性,普通MSCT与MSCT MPR诊断早期鼻咽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随访106例鼻咽癌患者,经病理学确诊复发40例。然后比较普通MSCT、MSCT MPR诊断鼻咽癌复发与病理检查一致性,普通MSCT与MSCT MPR诊断鼻咽 癌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一致性分析显示,普通MSCT、MSCT MPR诊断早期鼻咽癌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分别为中和优(κ =0.541、0.873,P 均<0.001),普通MSCT、DOI: 10.16066/j.1672-7002.2020.08.013MSCT MPR诊断鼻咽癌复发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分别为中和良(κ =0.404、0.727,P 均<0.001)。普通MSCT诊断早期 鼻咽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4.90%和72.22%,诊断鼻咽癌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2.50%和69.70%,MSCT MPR诊断早期鼻咽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5.28%和94.44%,诊断鼻咽癌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0.00%和84.85%,MSCTMPR诊断早期鼻咽癌和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普通MSCT,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结合MPR可以提高MSCT对鼻咽癌早期诊断价值,并提高其对鼻咽癌复发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放疗后残留或复发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是正确再治疗的前提。CT是鼻咽癌诊断和随诊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放疗后会出现纤维化或不对称性的改变,CT仍有一定假阳性率。复发病灶常在黏膜下生长,致使CT易漏诊。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18-fluoro-2-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用于鼻咽癌诊断的经验不多,本文评价在鼻咽癌诊断和放疗后复发或残留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高发肿瘤,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对鼻咽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18F-脱氧葡萄糖(“F-fluoro ^18-deoxy-glucose,^18F-FDG)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PET)显像作为新一代全身代谢影像检查方法,在一些肿瘤中的应用已日渐成熟,在鼻咽癌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成为鼻咽癌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随访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18F-FDG-PET/CT(PET/CT)]融合显像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结果,回顾性对比分析20例头颈癌患者颈部正电子发射断层(PET)、CT及PET/CT资料。结果:PET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2.3%、85.7%、90.0%,CT分别为77.0%、57.1%、70.0%,PET/CT分别为92.3%、100.0%、95.0%,PET/CT的诊断准确度显著高于CT(P〈0.05)、略优于PET。13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CT诊断正确7例,PET/CT诊断正确12例。7例N。患者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4例存在颈淋巴结转移,术前PET/CT均诊断正确。结论:PET/CT融合显像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独的PET及CT,尤其对于治疗后的患者,其诊断优势更加突出,有望作为是否需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nuorinenuorodeoxyd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融合显像在头颈肿瘤的原发灶诊断、复发的检测和诊断分析未知原发肿瘤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7例已确诊头颈部原发肿瘤或转移癌,进行^18F-FDGPET-CT全身显像,并与临床资料对照。结果鼻咽癌组治疗前4例PET-CT均查出原发灶,其中2例确诊有颈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鼻咽癌放疗后12例中4例PET-CT检查鼻咽部及颈部淋巴结均为阴性表现,符合临床和病理诊断;2例放疗后原发灶复发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例查出颈部淋巴结及全身多处转移经随访证实;6例鼻咽原发灶PET-CT检查阴性表现.但4例颈部显示淋巴结转移经病理检查证实,2例肺部、纵隔等有转移灶未经病理检查证实。未知原发肿瘤颈淋巴转移组4例患者PET-CT均检出原发灶,3例病理检查证实,另1例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他头颈肿瘤组7例治疗后患者中,2例患者无复发转移表现,5例不同部位肿瘤检出原发部位复发或颈淋巴结转移,有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1例放弃治疗未经病理检查证实。结论^18F-FDGPFT-CT将PET提供的肿瘤代谢图像和CT提供的解剖图像结合,对头颈原发肿瘤诊断,检测治疗后肿瘤复发,不明原因转移癌原发灶的诊断及远处转移灶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头颈部肿瘤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经治疗、且临床无法确诊是否复发和转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所有病灶都进行临床随访或病理学检查,以诊断是否符合随访结果作为判断标准.将PET-CT诊断结果与同期CT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PET CT诊断异常病灶103个.CT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55%、42.11%和84.07%,PET CT分别为100.00%、52.63%和92.04%.PET-CT与CT检查的敏感度、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对头颈部肿瘤的主要优势在于鉴别治疗后瘢痕与肿瘤复发、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PET-CT诊断之前需详细了解临床资料以及形态学检查结果,并且治疗与检查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6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18-fluoro-2-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9例行FDG-PET、CT和(或)MRI检查,以及内镜下鼻咽颅底病灶探查活检术的鼻咽癌放疗后患者,比较FDG-PET、CT和(或)MRI与病理活检结果。结果9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中CT和(或)MRI提示枕骨斜坡复发7例,可疑复发2例;FDG-PET鼻咽颅底有浓聚灶9例;病理确诊复发3例,慢性炎症和(或)骨组织部分坏死6例。PDG—PET诊断准确率是33.3%(3/9),假阳性率为66.7%(6/9)。结论FDG-PET对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诊断有一定假阳性率,确诊需根据内镜下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0.
头颈外科     
20050143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CT融合显像在头颈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李湘平…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39(5) 298~301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CT融合显像在头颈肿瘤的原发灶诊断、复发的检测和诊断分析未知原发肿瘤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7例己确诊头颈部原发肿瘤或转移癌,进行18FFDGPETCT全身显像,并与临床资料对照。结果:鼻咽癌组治疗前 4例PETCT均查出原发灶,其中 2例确诊有颈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鼻咽癌放疗后 12例中 4例PETCT检查鼻咽部及颈部淋巴结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氟 脱氧葡萄糖 (18 fluorinefluorodeoxyglucose ,18F 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 ,PET) CT融合显像在头颈肿瘤的原发灶诊断、复发的检测和诊断分析未知原发肿瘤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 7例已确诊头颈部原发肿瘤或转移癌 ,进行18F FDGPET CT全身显像 ,并与临床资料对照。结果 鼻咽癌组治疗前 4例PET CT均查出原发灶 ,其中 2例确诊有颈淋巴结转移 ,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鼻咽癌放疗后 12例中 4例PET CT检查鼻咽部及颈部淋巴结均为阴性表现 ,符合临床和病理诊断 ;2例放疗后原发灶复发经病理检查证实 ,其中 1例查出颈部淋巴结及全身多处转移经随访证实 ;6例鼻咽原发灶PET CT检查阴性表现 ,但 4例颈部显示淋巴结转移经病理检查证实 ,2例肺部、纵隔等有转移灶未经病理检查证实。未知原发肿瘤颈淋巴转移组4例患者PET CT均检出原发灶 ,3例病理检查证实 ,另 1例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他头颈肿瘤组 7例治疗后患者中 ,2例患者无复发转移表现 ,5例不同部位肿瘤检出原发部位复发或颈淋巴结转移 ,有 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 ,1例放弃治疗未经病理检查证实。结论 18F FDGPET CT将PET提供的肿瘤代谢图像和CT提供的解剖图像结合 ,对头颈原发肿瘤诊断 ,检测治疗后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2.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graphy,PET-CT)扫描是将PET的功能代谢影像和CT的解剖影像融合在一起,能更准确的显示肿瘤组织,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中。18F-氟脱氧葡萄糖(18fluorine-fluorinedeoxyglucose,18F-FDG)PET-CT在头颈肿瘤早期明确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制定放疗计划、疗效的监测等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luorine 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融合显像在颈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颈部肿块病人,CT或MRI发现可疑病变28处,其中鼻咽癌放射治疗后6例,肺癌治疗后3例,甲状腺癌手术后3例,下咽癌放疗后1例,不明原发灶4例,行全身或颈部PET-CT检查,其结果与临床病理报告对照。结果17例患者,共28处PET-CT显像阳性20例,阴性8例;对照病理结果,假阳性1例,假阴性1例,18F-FDGPET-CT诊断颈淋巴结转移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5.0%,87.5%,92.9%。结论18F-FDGPET-CT结合PET提供肿瘤代谢图像,CT提供解剖图像,在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及监测复发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luoroethyl-2-deoxy-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垂体微小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微腺瘤14例,垂体增生1例,垂体囊肿(Rathke囊肿)1例,比较其MRI、18F-FDG PET检查结果及手术所见.结果 在18F-FDG PET显像中,垂体微腺瘤表现为均匀的放射性摄取增高,与MRI和外科手术中发现的肿瘤位置相一致;垂体增生和Rathke囊肿不摄取.在14例垂体微腺瘤中,MRI检出10例(71.4%),18F-FDG PET检出12例(85.7%),两者相结合共检出14例(100%).结论18F-FDG PET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垂体腺瘤,与MRI相结合可以提高垂体微腺瘤的阳性发现率,并对鉴别垂体增生和Rathke囊肿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与MRI影像特征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 放疗后3月~2年经CT和/或MRI检查发现异常块影的鼻咽癌患者85例,进行鼻咽局部肿块活检以确定病变性质.活检阴性者继续行CT或MR随访,直至得出最后结论,对比分析CT、MRI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总结其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活检、CT与MRI随访复查证实41例(41/85,48.2%)为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44例(44/85,51.8%)为放疗后改变.CT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1.9%、84.2%、74.3% MRI分别为69.2%、83.8%、77.8%.结论 CT和MRI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准确性相对均较低,但MRI要优于CT,且两者结合可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准确评价PET/CT对鼻咽癌复发或残留的诊断效能。方法:检索PubMed、EMBASE、EBSCO、Web of Science、维普、万方、CNKI和CBM等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时间限定在1990-01-2013-09期间。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根据QUADAS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通过MetaDisc软件计算出PET/CT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优势比,绘制SROC曲线,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包括1 203例患者。PET/CT诊断鼻咽癌复发或残留的敏感性为0.92(95%CI为0.89~0.94),特异性为0.87(95%CI为0.84~0.90),诊断优势比为51.10(95%CI为34.29~76.15)。S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 4,Q值为0.889 7。亚组分析:PET组和PET/CT组、前瞻性组和回顾性组,组间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优势比相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ET/CT在诊断鼻咽癌复发或残留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血浆EB病毒DNA含量定量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03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初诊鼻咽癌患者100例,放疗后鼻咽癌患者106例,以及健康对照者40例,分别采集血浆标本,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EB病毒DNA含量,比较健康者和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转移或复发及持续临床缓解鼻咽癌患者的血浆EB病毒DNA拷贝数差异.结果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转移和复发鼻咽癌患者的血浆中游离EB病毒DN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0.7%(97/100),96.5%(27/28)和100.0%(18/1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5%(3/40),持续临床缓解鼻咽癌患者的10.0%(6/60)和其他肿瘤患者的阳性检出率(P<0.001).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对初诊鼻咽癌患者的诊断敏感性为97.0%,特异性为92.0%.另有3例持续临床缓解而血浆EB病毒DNA水平升高的鼻咽癌患者,在随后的6个月随访中,最终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是一种敏感而可靠的实验方法,对鼻咽癌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月~2006年8月,我们在健康体检中采用18F-脱氧葡萄糖(18fluorine 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发现23例甲状腺有高代谢结节灶,并与术后的病理检查进行比较,借以探讨该检查对甲状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作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31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头颈部及上纵隔转移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术前行^131I-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的DTC头颈部或上纵隔转移的患者图像结果,与颈淋巴清扫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加以分析。结果^131I-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发现DTC转移灶110处,占95.65%(110/115),有5处转移灶显示为阴性,占4.35%(5/115),无假阳性病灶。结论 ^131I-SPECT/CT融合显像能准确检出、定位DTC转移灶和除外假阳性结果,有益于DTC患者术前头颈部及上纵隔转移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18F-FDG PET/C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在感音性聋大鼠模型中探讨持续强噪声对脑功能代谢的影响。方法 SD大鼠给予120 dB SPL噪声刺激前24 h和刺激后72 h分别检测每只大鼠的听性脑干反应。继而对噪声刺激前、后大鼠分别行18F-FDG PET/C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脑代谢定量分析软件计算标准摄取值的平均值以及全脑/小脑靶本底比值,SPM软件评估噪声刺激前、后不同脑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差异。结果 给予噪声刺激后,大鼠双侧颞叶脑葡萄糖代谢均显著高于未给予噪声刺激时双侧颞叶葡萄糖代谢水平(P <0.01)。SPM分析发现噪声刺激导致双侧听觉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显著增加。结论  长时间持续噪声刺激不但导致听觉功能障碍,还引起大脑听觉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明显增加,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