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作用。方法对本院11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心脏彩超和血生化的变化和房颤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缬沙坦治疗组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ARB药物治疗对阵发性房颤起独立的影响作用。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可使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与依那普利相比较评价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试验,将103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缬沙坦组52例和依那普利组51例。分别服用缬沙坦80—160mg/d和依那普利5-lOmg/d。共8周。结果8周末缬沙坦和依那普利能有效降压。有效率分别为65.4%和62.7%。两组降压幅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缬沙坦组干咳发生率1.9%(1/52),依那普利组干咳发生率21.6%(11/51)。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确切,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缬沙坦降压的同时对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入选非肥胖的1~3级高血压患者132例,依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缬沙坦组68例、硝苯地平组64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作用指数(IAI)。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及组间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Fins明显升高,IAI降低(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Fins水平下降,IA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硝苯地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硝苯地平组Fins、IAI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以明显改善IR,对预防非肥胖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降压及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已得到公认,其作用是通过抑制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Ang)Ⅰ转换为Ang Ⅱ,从而阻断Ang Ⅱ的作用而发挥疗效。但ACEI不能阻止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系统所生成的Ang Ⅱ的作用。Ang Ⅱ受体拮抗剂能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逆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治疗效果。方法  4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病人口服缬沙坦 80~ 16 0mg ,1次 /天 ,共 2 4周 ,服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血压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40例患者血压有明显降低 ,P <0 .0 1;左心室肥厚有不同程度的逆转P <0 .0 5。结论 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 ,对左心室肥厚亦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LAD)的影响,探讨缬沙坦的抗房颤作用及机制。方法 90例高血压合并初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缬沙坦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降压治疗,治疗周期1年。观察2组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的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略低于对照组(14例,31.1%);治疗组转为持续性房颤2例(4.4%),略低于对照组(5例,11.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用缬沙坦治疗,能够降低炎症因子及ANP水平、减小LAD,有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缬沙坦在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高血压并伴有高血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分别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TG(甘油三酯)、TC(血清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但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8%)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63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入选为高血压组,服用缬沙坦80mg/d共12周。用药4周后对舒张压≥90mmHg者,以上剂量加倍,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压、超声心动图左心长轴切面舒张未期左室内径、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室间隔背向散射积分(IBS)变化,并以30例健康志愿者为阴性对照。结果12周末缬沙坦能有效降压,可降低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P〈0.01)及室间隔心肌背向散射积分,而左室内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确切,可逆转患者心肌重塑。  相似文献   

9.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中的机制。方法:84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入缬沙坦组和对照组。缬沙坦组患者每日口服缬沙坦50-100 mg,若血压控制不理想,视情况加用利尿剂;对照组患者服用利尿剂和/或氨氯地平控制血压。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记录房颤发作情况,进入研究后6,12,18,24月做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等指标。结果:缬沙坦组38人、对照组37人完成研究。对照组6-12月、12-18月房颤发作次数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18-24月,房颤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缬沙坦组6-12月、12-18月时房颤发作次数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18-24月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比较,18-24月房颤发作次数显著减少(P<0.05),其余时段无显著差异。对照组6,12,18月时左心房内径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24月时显著大于治疗前,也显著大于缬沙坦组(P<0.05);缬沙坦组左心房内径在各观察时间均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结论:缬沙坦可以延缓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增大,减少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就诊的108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给予缬沙坦(80mg,口服,1/d)和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口服,2次/d)联合治疗,对照组54例仅给予缬沙坦(80mg,口服,1/d)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用药4周.对比记录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血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3%,对照组有效率74.1%.结论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可有效治疗老年患者的高血压.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应用缬沙坦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人们对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称高血压病)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高血压的新药也不断产生.本文采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并随诊的36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在房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比较缬沙坦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对房颤的再发生率和左房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左心房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两组对比也有差异性;治疗组心房颤动的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缬沙坦治疗能够改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左房功能,有效降低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缬沙坦降压的同时对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入选非肥胖1~2级高血压患者142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76例.硝苯地平组66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B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作用指数(IAI)。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及组间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ins明显升高,IAI降低(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Fins水平下降,IA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硝苯地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硝苯地平组Fins、IAI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以明显改善IR,对预防非肥胖性高血压患者新发生糖尿病及心血管事件有重要的作用,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测定分别以缬沙坦和硝苯地平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FPG、2h PG、Fins和IAI.结果 缬沙坦组治疗后的2h PG、Fins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同期硝苯地平组,IAI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同期硝苯地平组.结论 缬沙坦在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其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缬沙坦于贝那普利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周岁以上高血压病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缬沙坦组和贝那普利组。结果:缬沙坦组较贝那普利组降压效果更好,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效果贝那普利显著,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缬沙坦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肾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伴心肾功能损害患者106例,应用缬沙坦治疗24周,观察其对血压和心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后24hSBP和24h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IVST、LVPwT、LVDd、LVMI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UAE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UN、SCr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缬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肾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缬沙坦在肾性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诊治的12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口服缬沙坦80-160mg/d,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变化,24h尿蛋白定量、肝功能、电解质变化。结果缬沙坦治疗3个月后血压明显下降(均为P〈0.05),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t=7.381,P〈0.05),肝功能、电解质无变化(均为P〉0.05)。结论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且能减少24h尿蛋白,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肾性高血压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缬沙坦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缬沙坦在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中的疗效。方法: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91例,恢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加服缬沙坦每天80mg,随访观察1年。结果: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8%VS62.8%,P<0.05),左房内经明显小于对照组[(35.10±10.21)mmVS(41.82±11.60)mm],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预防房颤复发维持窦性心律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这与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有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所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将92例高血压CHF患者分为缬沙坦组(46例),服缬沙坦40~160mg/d,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6例),疗程均为9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胸比及实验室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缬沙坦组显效率39%(18/46),有效率53%(24/46),无效率8%(4/46);对照组分别为28%(13/46),50%(23/46),22%(10/46),两组LVEDV、血压、心胸比相关参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P<0.01),治疗后LVEF[(42.1%±6.8%比(35.9%±8.7%)(P<0.01)],LVEDV[(129.4±33)mL比(152.5±34)mL(P<0.05)],LVESV[(72.8±31)mL比(89.2±32)mL(P<0.05)],血压[SBP(103±12)mmHg比(109±15)mmHg(P<0.05);DBP[(73±7)mmHg比(79±8)mmHg(P<0.05)],心胸比[0.57±0.05比0.64±0.06(P<0.01)]缬沙坦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血生化指标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CHF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氢氯噻嗪治疗,两组均以8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总有效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52%和51.61%,治疗8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和70.9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起效快且疗效确切,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缬沙坦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