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80岁.主诉: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后近3月,左颈部皮肤破溃半月. 现病史:患者缘于2009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后肿大淋巴结,当时大小为2.0×2.0cm,无明显红肿热痛.在当地医院行抗炎治疗后好转.10月出现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2.0×2.0cm,至2009年12月初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MRI示:双侧颈深间隙、锁骨上窝、前上纵膈、双侧髂窝、髂总动脉分叉处以及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影.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1岁8个月,因浅表淋巴结肿大4个月,双下肢皮肤出血点3 d于2006年7月10日入院.4个月前家长无意发现患儿颈部、腹股沟处淋巴结肿大,无其他不适,自服阿莫西林7 d,淋巴结无缩小,后未去医院诊治.3 d前患儿双下肢出现出血点而来诊,门诊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收入院.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54岁.以双上眼睑显著突出伴视力模糊、颈部淋巴结肿大3个月于1986年11月3日入院。体检:慢性病容,轻度贫血。双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耳后、颌下及锁骨上窝均可触及成串鸽蛋大的淋巴结,无触压痛。双侧腋窝、腹股沟亦可触及2~3个连结似鸡蛋大的淋巴结,无触压痛。双上眼睑显著突出,双侧眼球亦较突出。心率80次/分,心律整  相似文献   

4.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AIBL)是一种免疫功能异常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74年由Frizzera、Lukes首先报告。我国自1978年廖氏始报告1例,属少见病。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2岁,因持续发烧、淋巴结肿大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发烧,腋下、腹股沟及颈部淋巴结相继肿大。曾在外院静点青霉素、红霉  相似文献   

5.
1病例介绍 患者,女,64岁.因"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4个月"于2012年2月5日入本院血液科.患者4个月前因"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1年,进行性增大2个月"行左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术.淋巴结病理:套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弥漫+,CD5:+,CyclinDl:+,CD10:-,Bcl-6:-,CD23:-,Ki-67:30%;胸腹部CT报告: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腹膜后及腹腔内广泛的多发肿大淋巴结影,巨脾.骨髓穿刺组织病理:套细胞淋巴瘤累犯骨髓.病程中体质量明显减轻,明确诊断为套细胞淋巴瘤Ⅳ期B组.2011年10月17日行标准剂量R+HyperCVAD[A+B](方案中含糖皮质激素)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6.
转移因子口服液引起过敏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春霞  李春杰 《中国药师》2004,7(7):553-553
患者,男,25岁,外来打工者.2002年8月28日因患跻庶疣来我院皮肤科就诊.经服用转移因子口服液10 ml,当天即出现胸闷,全身起荨麻疹样皮疹及皮肤瘙痒,手、足浮肿,嗜睡,眼睑肿胀,并到我院复诊,诊断为药物过敏,立即停止服用转移因子口服液,进行抗过敏治疗,次日病情好转,皮疹明显消退,瘙痒有所减轻,治疗2 d后过敏症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83岁.因"进行性双下肢浮肿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浮肿,症状进行性加重,无发热、畏寒,无腹痛、腹泻,无胸闷、憋气,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遂来我院就诊,以"双下肢浮肿原因待查"入院.人院查体: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四肢活动灵活,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浮肿,右侧较左侧重.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岁,体重15kg,2004年10月份因面额处有小丘来我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单纯性疱疹,给予转移因子口服液(长春精优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40606),每天1支,另局部外涂阿昔洛韦软膏,3 h涂1次,每天6次.患者首次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约5 h后出现高烧,数小时后自然退烧,全身无力;第2天再次服用转移因子口服液后5~6 min,即脸色发青,口唇发紫,全身颤抖.家长意识到是该药引起的立即送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药物过敏,停服转移因子口服液,另给予阿莫西林口服以防感染.此前该患者未曾有过药物过敏,其母亲有青霉素过敏史.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3岁。以左腹股沟可还纳性肿物10个多月,颈、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进行性肿大两个月为主诉求诊。门诊拟为左腹股沟斜疝,于1991年11月11日住外科准备手术。后行淋巴结活检,拟诊血液病,转血液内科。体检:T37C,P70次/分,R18次/分,BP15/10kPa。巩膜轻度黄染,面、前胸部及双上肢可见散在多数瘀点、瘀斑。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可触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5岁。因“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个半月,右眼睑下垂4d”于2012年4月13日人院。患者1个半月前体检中发现双侧乳腺多发占位,后经手术切除,病理回报“双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同时经CT、彩超检查发现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2岁。于1991年3月1日4以双侧颈部出现肿物3个月为主诉住我院。当时无畏冷、发热、咳嗽、咯血、鼻衄、盗汗等。体检:双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有多个肿大淋巴结,约2.0×1.0cm,无粘连,无触痛。腋下腹股沟淋巴结亦有肿大。肝脾未触及。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胸片无结核病灶和占位病变。OT(1:10000) 阴性,SR22mm/h。鼻咽部多次活检仅示淋巴组织增生,颈部淋巴结活检示反应性增生和慢性炎症性改变。试行抗炎治疗,经利福平、丁胺卡那治疗后肿物缩小而出院。一年后双侧颈部肿物再度增大伴发热,于1992年7月4日再次住院。检查发现双  相似文献   

12.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nglo-immunoblastic Iymphadcnopathy,简称AIBL),是一种免疫功能异常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最早于1974年由Frizzera,Iukcs报告。查阅文献,我国自1978年廖氏报告1例,其后约有50余例报道,属少见病种。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并结合文献复习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2岁,持续发烧、淋巴结肿大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发烧,腋下,腹股沟及颈部淋巴结相继肿大。曾在其他医院静点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 ,19岁。因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 1月余 ,于 2 0 0 0年 5月 2 7日收入院。入院前 1月余 ,发现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红枣大小 ,质硬、活动 ,无压痛 ;后双颈、锁骨上、耳后、颌下均发现肿大淋巴结 ,并进行性肿大 ,融合 ,由花生米至鸡蛋大小不等。于外院取颈部肿物活检 ,我院病理科会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 )”。自发病以来 ,曾鼻、牙龈出血 ,伴咽痛 ,后好转。即往体健。查体 :T3 6℃ ,双侧颈部、锁骨上、耳后 ,颌下、腹股沟区可触及多个 1cm× 1cm× 1cm~ 5cm× 6cm× 7cm肿大淋巴结 ,质韧 ,无压痛 ,无…  相似文献   

14.
何美华 《天津医药》2002,30(1):31-31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6岁。主因双下肢、腹股沟、左腋下红斑瘙痒。疣状增厚2个月,于1997年5月26日入院。患者双下肢胫前有神经性皮炎史10年,2个月前瘙痒加重,继之双侧腹股沟、左腋下皮肤瘙痒出现片状红斑,自行外用牙膏止痒症状无减轻,红斑增厚。数日后皮损渐高出于皮面,表面结痂,痴皮易剥离,有少许淡黄色液体渗出。伴痒痛,有臭味。入院时面部亦出现类似散在蚕豆或黄豆大皮损。体检:一般情况可,无黄疸,心肺未见异常。肝、脾助缘下未触及。B超:胆囊内可见直径0.4cm中等回声影,不随体位变化。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胸腺肽肠溶片与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LP)的疗效。方法糜烂型OLP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胸腺肽组予胸腺肽肠溶片10 mg,po,bid;转移因子组予转移因子口服液10 mL,po,tid。均连续治疗2个月,期间不进行其他任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检测患者T细胞亚群及体液免疫功能,治疗6个月后观察复发情况。结果共90例完成试验,每组各45例。治疗2个月后,胸腺肽组总有效率为83%,转移因子组为53%,两组临床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胸腺肽组CD4+T细胞水平升高0.046±0.048,CD4+/CD8+升高0.12±0.2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转移因子组CD4+T细胞水平略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低于胸腺肽组(P<0.01),CD4+/CD8+升高0.09±0.23(P<0.05)。治疗6个月后,胸腺肽组OLP复发率17%,明显低于转移因子组(40%,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胸腺肽肠溶片治疗糜烂型OLP疗效优于转移因子口服液,且可提高患者CD4+T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16.
腹股沟钭疝是一种常见外科疾病,本院1991年1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312例,占同期腹股沟疝的93.3%。现将本组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1 本组312例,男264例,女48例;其中10岁以上96例,10~40岁87例,40~86岁129例。疝发生在右侧219例,左侧90例,双侧3例。其中嵌顿12例。1.2 临床表现:312例均有返纳性腹股沟肿块史,肿块坠入阴囊者249例。大多数开始发生于儿童,其次为中年人。嵌顿疝伴恶心呕吐者7例,多数患者伴有腹痛及局部压痛,小儿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有时出现血便。1.3 误诊情况:本组误诊为肠梗阻2例,腹股沟脓肿1例,脂肪瘤1例,淋巴结肿大1例。1.…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28岁。以不规则发热1个月伴胸腹部皮肤皮诊于1988年6月5日入院。体检:外观中度贫血,巩膜无黄染。颈部两侧可触及成串蚕豆大淋巴结,双侧腋窝、腹股沟均可触及鸽蛋大淋巴结,无触压痛。心肺(-)。腹平软,肝大肋下2cm,脾大肋下3cm。胸腹部皮肤可见暗红色斑片状高出皮肤的皮疹。其他部位皮肤未见异常,腹部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Hb 65g/L,WBC 4.25×10~9/L,BPC 110×10~9/L,有核红细胞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转移因子口服液佐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79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服用转移因子口服液。结果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复发次数及总病程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46岁。3年前无意发现两侧腹股沟数个淋巴结肿大,不痛。2年后两下肢无力,近7个月疼痛,发麻、发凉、行走300公尺左右,需休息数分钟才能继续行走。1989年6月7日切除兰尾,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活检,报告为嗜酸细胞性淋巴肉芽肿。兰尾炎术后,两下肢无力、足趾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加重。体检:血压:左上肢100/80,右上肢120/70,左下肢测不出,右下肢130/90。除腹肢沟淋巴结肿大外,其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朐背部皮肤未见扩张血管,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颈前无痛性肿块3年,增大1个月入院。略感呼吸不畅。查体:双侧甲状腺Ⅲ度肿大,触及多个结节,质中,活动度可,无压痛。B超: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伴多发性实质性肿块(直径2.05.5cm),且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CT增强:双侧甲状腺体积增大,密度减低,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内见明显强化分隔,局部气管受压,印象:双侧弥漫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可能。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