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急症,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病人会产生相应的心里变化而影响治疗效果。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致使血压上升,心律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梗塞面积扩大。心绞痛发作诱发心律失常并发心衰,使病情恶化,甚至猝死。下面将我们长期在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几种心理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危重症.往往来势凶险.常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冠状动脉血液供应障碍,使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导致部分心肌坏死.持续性不缓解的疼痛也给病人带来痛苦的折磨与复杂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濒死的恐惧感等,都  相似文献   

5.
6.
7.
咯血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亦是病人最感恐慌的症状之一,严重的大咯血可危及生命。咯血发生频率和轻重与病人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对控制咯血,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有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162例,其中男102例,女60例,平均年龄50岁。初次  相似文献   

8.
9.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起病急、病情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护理十分重要。现将我院老年病房近年来收治的老年AMI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1~1995年间我院共收治老年AMI病人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60~87岁。 2 观察及护理 2.1 严密监护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脉搏等体征,每小时记录一次,必要时可做心电图。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2 卧床休息 AMI病人在病后一周内(特别最初48小时内)病情变化大,病死率高。而坏死心肌初步愈合需2周,基本愈合需4周,因此,卧床时间不应少于2周。 2.3 缓解疼痛。病人持续剧烈疼痛,说明心肌严重缺血,病情仍在发展,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和心衰,在心电监护的同时,根据病情选用合适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熊玉兰 《当代护士》1996,(9):36-36,38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和急性心肌梗塞(AMH)存活率的提高,梗塞延展亦呈增多趋势。据文献报道:[1]目前,临床上多将出院前新发生的心肌梗塞定为梗塞面积的延展。病理上则认为,梗塞面积延展是原梗塞的继续,二者梗塞部位多属同一血管支配。我科从1990年—1994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20例,其中梗塞延展者4例。现就2例典型病例在病程中因反复发作心绞痛,致梗塞延展其护理特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14.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66岁,因持续性胸骨后疼痛6小时入院。既往有冠心病病史4年。查体:血压12/8kpa(90/60mmHg)。意识清,精神不振,双肺呼吸音清,心界稍大,心率62次/分,律规整,心音低纯,无杂音,肝脾未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 ⅢavF、V_1、V_2、V_3R、V_4R及V_5R导联QRS波群呈QS型,ST段弓背向上抬高2.0~5.5mm,肌酸磷酸激酶1465u/L(参考值<450u/L)。诊断为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塞、右室梗塞。给予阿斯匹林、肝素及极化液等治疗,二天后胸痛缓解,但出现情绪低落,表情淡漠,懒于言语,胃纳差,失眠,叹息,充满悲观情绪,且逐渐加重,每日睡眠不足5小时,住院第20天,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Adams—stokes综合症,心电监护承心室扑动,经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后转复窦性心律。第25  相似文献   

15.
范惠卿 《护理研究》1989,3(1):25-26
急性心肌梗塞是40岁以上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是由于持久而严重的心肌急性缺血所引起的部分或广泛的心肌坏死,常并发心功能障碍、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急性期如护理不当常因各种原因加重心肌缺血,使梗塞范围扩大造成生命危险.甚至发生心跳骤停和心脏破裂而突然死亡.近年来,由于诊断、心电监护及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期住院死亡率已由30%左右降到5%,并发症明显减少.86年以来,我们对28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例的临床护理过程中,着重抓了基础护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病情危重,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如何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进入角色,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防止意外发生,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我们对41例AMI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心源性休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循环衰竭,常与心脏原发病有关,更多情况下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较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近10年来,心源性休克成为冠心病监护房中患者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心梗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仍保持在15~20%,而且死亡率高达80~100%[1].其主要是左心室心肌出现大面积(>40%)不可逆丧失,引起急性心脏泵功能衰  相似文献   

19.
在抢救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时应十分重视病情观察及护理,下面仅就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谈以下几点体会: 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因素 在临床上由于病人出现能以忍受的疼痛,烦燥不安且有濒死感,此时患者有很重的精神负担,特别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对疾病引起的疼痛更为敏感,精神负担更重。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有时在临床上常看到同样性质,同样病情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和治愈过程则不一样。精神负担重的患者好转的就慢。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的康复。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特点制定护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100例行介入治疗的病人采用问卷式进行了心理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在施行介入治疗前均有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于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笔者认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的前提。良好的谈话艺术和正确的心理疏导是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和抑郁状态的重要环节;而严谨的言行又是心理护理中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