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8(IL-8)在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台州恩泽医疗中心收治的9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患儿病情将其分为急性期组(43例)和恢复期组(47例),同时选取45例健康小儿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PCT的含量,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RP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IL-8含量。比较3组患者血清中PCT、CRP及IL-8的水平;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的高峰呼气流量(PEF)、用力肺活量(FVC)及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指标。分析血清PCT、CRP及IL-8水平变化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患儿的PCT、CRP及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P<0.05),且急性期组患儿的PCT、CRP及IL-8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组(P<0.05)。同时急性期组患儿的肺通气功能指标PEF、FEV1/FVC及FEV1均明显高于恢复期组(P<0.05)。相关性研究显示,血清PCT、CRP及IL-8水平与肺功能通气指标PEF、FEV1/FVC及FEV1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的PCT、CRP及IL-8水平会显著升高,且水平与肺通气功能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岁以下重症肺炎患儿动脉血乳酸、D-二聚体(DD)和降钙素原(PCT)变化及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入选5岁以下重症肺炎患儿60例和普通肺炎患儿40例,检测两组患儿动脉血乳酸、DD和PCT水平。根据预后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初始及治疗72 h后动脉血乳酸、DD和PCT水平。根据病原体,将肺炎患儿分为细菌组、病毒组及肺炎支原体组,分析3组PCIS评分及初始血乳酸、DD和PCT水平。结果重症肺炎患儿初始血乳酸、DD和PCT水平高于普通肺炎患儿(P均0.01)。重症肺炎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在治疗前两组血乳酸、DD和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72 h后,有效组上述指标均低于无效组(P均0.01);有效组治疗后血乳酸、DD和PCT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均0.01);而无效组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P均0.05)。细菌性肺炎患儿PCT较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 5岁以下重症肺炎患儿动脉血乳酸、DD和PCT水平对早期诊断有临床价值。治疗后动脉血乳酸、DD和PCT水平能否较快改善对患儿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PCT是提示5岁以下肺炎患儿细菌感染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肺炎患儿,根据感染类型将其分为支原体感染组(60例)、细菌感染组(52例)和病毒感染组(48例),另选同期行正常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儿童血清PCT、CRP水平,比较变化情况。结果支原体感染组、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恢复期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PCT、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CRP可作为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变化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新生患儿血小板参数、炎症因子及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急性期肺炎新生儿作为急性期组,4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恢复期肺炎新生儿作为恢复期组和44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新生儿的血小板参数、炎症因子及心肌酶谱水平。结果肺炎恢复期组新生患儿炎症因子(TNF-α、PCT、CRP)、心肌酶谱(LDH、CK、CK-MB、AST)以及血小板参数(MPV、PDW、PCT)显著低于急性期组,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恢复期组新生患儿PLT水平显著高于急性期组,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新生患儿不同时期血小板参数、炎症因子及心肌酶谱水平发生显著改变,对病情判断和疾病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4例MPP患儿(MPP组)、55例细菌性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组)和46例病毒性肺炎患儿(病毒性肺炎组)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5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儿童入院后24 h内血清PCT和CRP水平和阳性率。将64例MPP患儿按照病程分为急性期42例(急性期组)和恢复期22例(恢复期组),比较各组儿童血清PCT和CRP水平。结果 3组肺炎患儿血清PCT和CRP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CT和CRP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组和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血清PCT和CRP水平及阳性率高于病毒性肺炎组,CRP水平与病毒性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血清PCT水平、PCT阳性率和CR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MPP患儿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有助于鉴别细菌性肺炎和非细菌性肺炎,而CRP水平有助于鉴别病毒性肺炎与非病毒性肺炎,联合检测血清PCT和CRP能够更好地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溶性髓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sTREM-1)在儿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检测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0例患有肺炎的住院患儿(细菌性肺炎31例,非细菌性肺炎患儿29例),以健康同龄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中sTREM-1、血清前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的表达水平;检测比较细菌性肺炎患儿治疗前后sTREM-1、PCT、CRP水平及变化规律;检测重症及非重症肺炎患儿sTREM-1、PCT、CRP水平。结果 1)细菌性肺炎组血sTREM-1水平(36.36±8.88)μg/L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16.86±1.83)μg/L及健康对照组(16.27±1.97)μg/L(P<0.05),而非细菌性肺炎组sTREM-1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肺炎患儿血sTREM-1(61.18±13.72)μg/L高于非重症肺炎组(33.97±9.21)μg/L;非重症肺炎组(33.97±9.21)μg/L高于健康对照组(16.27±1.9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菌性肺炎组血PCT、CRP、WBC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重症肺炎组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5)。4)细菌性肺炎组患儿治疗前后sTREM-1水平呈连续进行性下降(36.36±8.88)μg/L vs.(27.34±6.48)μg/L,(16.38±4.20)μg/L,治疗后接近于正常儿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CRP有所降低,早期下降程度不明显(第3天vs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REM-1是早期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性肺炎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病情评估、疗效判断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肺炎并发脓毒症患儿体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变化,探讨此三项指标与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期为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的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判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80例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和35例单纯肺炎患儿(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将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按照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重症组,比较三组患儿入院当天和治疗7天后血清PCT、CRP和血浆D-D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入院当天,轻症脓毒症组和重症脓毒症组患者血清PCT、CRP和血浆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升高幅度为重症组轻症组对照组。治疗7 d后,轻症组和重症组血清PCT、CRP和血浆D-D水平较入院当天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当天,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血清PCT与CRP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846,P0.05),PCT与D-D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425,P0.05),CRP与D-D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441,P0.05)。而治疗7 d后,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血清PCT、CRP与血浆D-D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PCT、CRP和血浆D-D联合检测有助于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的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判断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白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及κ、λ轻链、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确诊的22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包括普通MPP患儿组163例,重症MPP组61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对照组和MPP组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血清蛋白成分比例变化及κ、λ轻链、IL-2、IL-6、IL-8、TNF-α水平。结果 急性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血白蛋白(albumin,ALB)比例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α1、α2、γ球蛋白比例显著升高(P<0.05),以重症MPP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恢复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ALB比例均较急性期升高,α1、α2、γ球蛋白比例均较急性期下降(P<0.05)。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β球蛋白比例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血IgG、IgA、IgM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重症MPP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恢复期IgG、IgA、IgM水平较急性期显著下降(P<0.05)。各组的κ轻链、λ轻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在急性期血IL-2水平较对照组降低,hs-CRP、IL-6、IL-8、TNF-α较对照组升高,且以重症MPP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至恢复期,普通MPP组和重症MPP组的IL-2水平均较急性期升高,hs-CRP、IL-6、IL-8、TNF-α水平较急性期降低(P<0.05)。结论 炎症因子参与了MPP的发生发展,血清蛋白电泳各成分比例的变化程度与MPP的病情轻重存在相关性,通过动态监测血清蛋白电泳各成分比例变化,可为MPP提供临床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难治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浙江省德清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难治性肺炎患儿60例为试验组,同期该院收治的普通肺炎患儿10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性别、年龄、是否合并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气道发育异常、营养不良)、影像学资料(有无胸腔积液、大叶性肺实变、间质性改变、肺不张、肺纹理紊乱模糊)及实验室指标[白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免疫球蛋白G (Ig G)、免疫球蛋白A (Ig A)、免疫球蛋白M (Ig M)、降钙素原(PCT)],分析小儿难治性肺炎发病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结果患儿临床多以刺激性干咳、发热为主要症状,多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多发于年龄≤3岁儿童;患儿多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气道发育异常;机体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两组患儿在性别,是否合并佝偻病,有无大叶性肺实变、间质性改变、肺纹理紊乱模糊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在年龄,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气道发育异常、营养不良,有无胸腔积液、肺不张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CRP、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IL-6、WBC、Ig G、Ig A、Ig 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先天性心脏病、气道发育异常、营养不良、胸腔积液、肺不张、CRP和PCT水平升高是患儿发生难治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小儿难治性肺炎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年龄≤3岁、先天性心脏病、气道发育异常、营养不良、胸腔积液、肺不张、CRP和PCT水平升高是诱发小儿难治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患儿应予以高度关注,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支原体肺炎(MP)小儿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人软骨糖蛋白-39(HC-gp39)水平及与病情的相关性,为科学预测MP患儿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诊的11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纳入观察组,110例健康体检儿童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均予常规综合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SSA、HC-gp39、IgA、IgG、IgM水平。观察组患儿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分析治疗前血清SSA及HC-gp39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的血清SSA、HC-gp39、IgG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32.204,20.597,11.588,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SSA、HC-gp39、Ig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27.859,13.765,35.043,P<0.05)。血清SSA、HC-gp39与IgG呈正相关(r=0.524,0.394,P<0.05),与疗效呈负相关(r=-0.613,-0.502,P<0.05)。结论 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清SSA与HC-gp3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且与IgG呈正相关,与病情严重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M)与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重症肺炎患儿81例,根据是否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将患儿分为重症肺炎未合并DIC组(55例)与重症肺炎合并DIC组(26例),另选择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血浆FM和DD水平。 结果 三组间FM和D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重症肺炎未合并DIC组与重症肺炎合并DIC组的FM和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重症肺炎合并DIC组血浆FM和DD水平更高于重症肺炎未合并D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症肺炎患儿中,合并DIC组的FM和DD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未合并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0);重症肺炎未合并DIC组患儿中,FM异常率明显高于DD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重症肺炎合并DIC组患儿中,FM异常率与DD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重症肺炎患儿的血浆FM和DD水平呈正相关(r=0.48,P=0.000)。 结论 重症肺炎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可作为早期诊断重症肺炎患儿高凝状态及DIC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在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NICU收治的126例早产儿,根据有无机械通分为机械通气组和非机械通气组(对照组)。其中机械通气组的81例按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和非VAP组。回顾性分析机械通气组在机械通气前及48h后血清PCT、WBC、CRP的检测结果,并与同期对照组上述指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机械通气前VAP组、非VAP组及对照组的PCT、WBC、CR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48h后,三组间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CT、CRP三组间不全相等,VAP组高于非V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非V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CRP诊断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ROC、AUC分别为0.936和0.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PCT对新生儿VAP早期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RP、WB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儿童血清维生素A、D、E水平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治疗患儿415例为支原体肺炎组,儿保科非呼吸道感染儿童431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儿童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结果 支原体肺炎组血清维生素A、D、E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维生素A缺乏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维生素E缺乏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维生素A、D、E缺乏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相关,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补充维生素A、D、E有可能对预防肺炎支原体肺炎反复发作有益,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筛选可用于区分儿童支原体肺炎(MPP)及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的危险因素,确定预测RMPP的联合因子,为RMPP患儿定制精准治疗和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的141例MPP患儿,收集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按照前3天治疗效果分为MPP组和RMPP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与RMPP有关的危险因素,再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经逐步回归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绘制联合因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预测效能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141例,其中MPP85例,RMPP5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胸腔积液、咳嗽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淋巴细胞计数(LY)、淋巴细胞百分比(LY%)在MPP组与RM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将胸腔积液、发热持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CRP和LY%作为联合因子建立RMPP预测模型,AUC为0.834(95%CI:0.768~0.900),Youden指数最大为0.522,敏感性为80.4%,特异性为71.8%。结论 本研究为RMPP患儿构建了合并胸腔积液、发热持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CRP和LY%指标的联合预测模型,对于RMPP的预测诊断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 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肺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住院的3~10岁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发病1周内)患儿60例为观察组,行常规肺功能检测,随访至恢复期(发病后第3周),再次行常规肺功能检测;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 60 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儿急性期各项肺功能通气指标(FVC、FEV1、FEV1/FVC、PEF、MEF75、 MEF50、 MEF25、MMEF)较对照组均下降(t=-6.719、-6.835、-1.754、-6.171、-6.926、-5.661、-6.889、-6.874, P<0.05) ;恢复期各项指标均较急性期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FVC、FEV1、FEV/FVC、P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EF75、 MEF50、 MEF25、MMEF仍明显降低(t=-2.306、-1.995、-3.305、-2.557,P<0.05)。结论 MPP患儿的肺功能在急性期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在恢复期大气道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小气道各项指标虽较急性期恢复,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故在临床上需动态监测MPP患儿肺功能的变化,对治疗的评估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感染发病率、性别、发病季节及发病年龄分布。方法 用SERODIA@-MYCOⅡ颗粒凝集方法对本院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儿童做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结果 3年共检测肺炎儿童5 924例, 阳性数为2 321例, 阳性率为39.13%;男性患儿阳性率34.403%(1 208/3 512), 低于女性患儿阳性率46.14%(1 113/2 412), 差异有统计意义(χ2=82.82, P<0.01)。MP抗体阳性率最高季节在第4季度(10-12月), 为42.00% (625/1 488), 其次在第1季度(1-3月), 为41.25% (528/1 280)。按年龄共分为14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1岁年龄段MP阳性率最低为13.55%, 其次为1~2岁年龄段和2~3岁年龄段MP阳性率, 9~10岁年龄段MP阳性率最高为65.03%, 5~14岁年龄范围MP阳性率保持较高水平约51%~65%, 可见儿童MP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2010-2012年MP抗体阳性率无统计意义。结论 MP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 MP感染的高峰期第1季度和第4季度, MP感染的好发年龄范围为5~14岁之间, 2010-2012年期间的3年MP阳性率一致, 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检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