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扩散加权成像(DWI)时,不同b值对脑组织灰白质对比、信号强度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影响。方法:随即选择20例正常成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DWI技术检查。DWI扫描序列依次为:①TR/TE/激励次数为8284ms/106.0ms/1次,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500s/mm^2,一次扫描时间相应为40s;②TR/TF/激励次数为8284ms/112.8ms/1次,b值为800s/mm^2,一次扫描时间为49s;③TR/TE/激励次数为6817ms/116.5ms/1次,b值为1000s/mm^2,一次扫描时间为40s;④TR/TE/激励次数为7647ms/133.1ms/2次,b值为2000s/mm^2,一次扫描时间为1min 8s;⑤TR/TE/激励次数为8284ms/145.8ms/4次,b值为3000s/mm^2,一次扫描时间为2min 4s。结果:ADC值随b值升高而降低。当b值小于1000s/mm^2时,DWI上灰白质信号的对比与T2WI上相似,灰质信号高于白质;b值为1000-2000s/mm^2时,灰白质信号对比大致相等;b值为3000s/mm^2时,灰白质信号对比倒置,图像信噪比下降。结论:b值对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有重要影响,不同b值时正常成人脑组织信号强度和ADC值不同。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肾脏扩散加权成像b值和ADC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婴幼儿肾脏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的最优b值。方法将30例4个月-23个月健康婴幼儿分戍4组,分别以4种最大b值500s/mm^2、700S/mm^2、1000s/mm^2和1500s/mm^2。行肾脏DWI序列扫描。使用随机区纽方差分析,对四组肾实质的DWI图像质量评分、肾实质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在ADC图上测量的肾脏ADC值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四组b值下肾脏DWI图像质量、SI、SNR及AD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肾脏DWI检查最优b值为700S/mm^2,灌注对扩散的影响相对较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此时正常肾实质ADC值为(1.61±0.05)×10^-3mm^2/s。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常见良恶性病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特点,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肝正常25例及9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ADC值。结果在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600s/mm^2的DWI上,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52±0.24)×10^-3 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ADC值分别为(4.04±0.64)×10^-3 mm^2/s、(2.57±0.47)×10^-3 mm^2/s、(1.43±0.51)×10^-3 mm^2/s、(1.76±0.76)×10^-3 mm^2/s,肝脏恶性肿瘤与肝囊肿、肝血管瘤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扩散加权成像及测量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以及ADC值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前列腺15例、BPH32例、前列腺癌22例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分析DWI和ADC图表现.测量不同b值(b=400、500、700、800、1000s/mm^2)下前列腺癌区域、BPH及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CG)及外周带(PZ)的ADC值,并同时测量膀胱区域的ADC值.结果DWI和ADC图能清晰地显示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和外周带;BPH在DWI和ADC图上外周带信号较均匀,中央腺体信号欠均匀;b=700s/mm^2时,前列腺癌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b值越高,ADC值越低.b值相同时,各组间膀胱ADC值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前列腺中央腺体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602±0.275)×10^-3 mm^2/s;和(1.884±0.378)×10^-3 mm^2/s;BPH组中央腺体增生结节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14±0.326)×10^-3 mm^2/s和(1.816±0.473)×10^-3 mm^2/s;前列腺癌组前列腺中央腺体非癌灶区与外周带癌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499±0.345)×10^-3 mm^2/s和(1.118±0.484)×10^-3 mm^2/s.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前列腺及BPH的ADC值,Pca组与正常前列腺组组间差异及Pca组与BPH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09,P=0.00),正常前列腺组与BP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前列腺的检查,能反映病变的病理变化,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组织及BPH的增生组织,ADC值可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性脑梗死在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现及其与动脉性脑梗死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2005年8月诊治的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及动脉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各12例的DWI表现。结果动脉性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明显高信号,在ADC图上为低信号,平均ADC值(0.558±0.06)×10-3mm2/s。静脉性脑梗死在DWI上有3种不同表现。多发高信号病灶5例,ADC值平均为(1.175±0.26)×10-3mm2/s,高于动脉性脑梗死(P<0.01);单发高信号病灶2例,ADC值较低,与动脉性脑梗死相近(P>0.05);高低混杂信号5例,其高信号区ADC值明显减低,低信号区平均ADC值较正常值略高。结论静脉性脑梗死在DWI上特殊表现,结合ADC值的测量可用于区分脑水肿的类型,鉴别动脉或静脉性脑梗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不同时期脑梗塞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塞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平扫对9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30例(起病至检查前时间〈6 h),急性期30例(7~72 h),亚急性期30例(3~10 d),在ADC图上测量梗塞灶ADC平均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并由此计算相对ADC值(rADC=病变区ADC/对侧相应区域ADC×100%),分析梗塞不同时期rADC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灶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平均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342×10^-3mm^2/s,急性期:0.462×10^-3mm^2/s,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744×10^-3mm^2/s,急性期:0.817×10^-3mm^2/s。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rADC值最低,分别为超急性期:45%,急性期:59%,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即rADC值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梗塞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WI,ADC图可以对脑梗塞进行分期诊断,还可以动态观察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高b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超急性脑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成年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组和对照组,依据缺血时间长短将缺血组再分为0.25、0.50、1.00、2.00、4.00 h及6.00 h组,每组各6只,共42只.缺血组行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分别进行头部 T2WI、DWI(b值分别为0、400、800、2000、3000 s/mm2)扫描,记录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值,测量 T2WI、DWI高信号最大层面相对面积(rs-T2WI、rs-DWI)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观察缺血区域的影像学改变,检验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b值为2000、3000 s/mm2时DWI对超急性期脑缺血的诊断率明显高于b值为400、800 s/mm2(P<0.05),b值为400、800、2000、3000 s/mm2在诊断超急性脑缺血的敏感性分别为16.7%、50.0%、100.0%、100.0%,特异度为16.7%、50.0%、100.0%、100.0%.不同b值下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b值DWI在诊断超急性脑缺血明显优于低b值,尤其在脑缺血0.25 h及0.50 h显示病灶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实验组32只经眶入路电凝法所制作的兔大脑中脉梗死模型行不同时间点(0、5h、1h、2h、4h、6h、8h、12h和24h)DWI扫描,并测定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DWI上的异常高信号位于基底节、海马和顶叶皮层,脑梗死后0.5h,ADC值开始下降,至8h,ADC值降至最低。DWI上的异常高信号区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结论:DWI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优选MRI序列。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扩散和灌注加权成像对兔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早期恼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2只和对照组8只。实验组经眶内入路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对照组仅暴露同侧大脑111动脉,不予电凝。2组动物分圳在术后0.5h、1h、2h、4h、6h、8h、12h和24h进行MRI检查,扫描广子列依次为SE序列T1WI、T2,WI、FLAIR序列、DWI和PWI,比较其检出时间、DWI和PWI异常信号体积变化:取各组不同时点与DWI检查对应的兔脑组织行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0.5hDWI上显永异常高信号,PWI上显示相对高信号,其范围明显大于DWI异常高信号区,2者不相旺配区为缺血半暗带(IP)。DWI上的异常高信号区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至24h与PWI上的相对高信号范围吻合。MCA0后4hT,WI和FLAIR序列上开始显示高信号,但在FLAIR序列上病灶显示更清晰,6h后基底节和顶叶皮层在T1WI上出现低信号,与病理学结果相符合。对照组MRI检杏及电镜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DWI、PWI可在超急性期显示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其诊断价值优于SE序列T1WI、T2,WI和FIAIR序列。DWI与PWI相结合能判断IP的存在与否及其范围。  相似文献   

10.
任增光  申林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794-1795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平扫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10例(起病至检查前时间〈6 h),急性期25例(7~24 h),亚急性期25例(25~72 h),在ADC图上测量梗死灶ADC平均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并由此计算相对ADC值,对6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100%;7例曾有脑梗死病史,MRI常规序列只发现陈旧性梗死灶,而DWI检查发现有新梗死灶;DWI的全方向比单方向对显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梗死灶更清楚。结论 MRI 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E序列T1WI、T2WI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1例早期脑梗死病例,其中超急性期(<6h)21例,急性期(6h~72h)50例,均进行DWI及SE序列T1WI、T2WI检查。结果:2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和50例急性期脑梗死DWI均发现异常,2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SE序列T1WI、T2WI均未发现异常,而50例急性期脑梗死SE序列全部显示异常。DWI诊断早期脑梗死的阳性率为100%(71/71),SE序列为70.4%(50/71)。结论:DWI对早期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优于SE序列T1WI和T2WI。  相似文献   

12.
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 (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实验组 32只经眶入路电凝法所制作的兔大脑中脉梗死模型行不同时间点 (0 .5h、1h、2h、4h、6h、8h、12h和 2 4h)DWI扫描 ,并测定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dif 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 :DWI上的异常高信号位于基底节、海马和顶叶皮层 ,脑梗死后 0 .5h ,ADC值开始下降 ,至 8h ,ADC值降至最低。DWI上的异常高信号区随时间推移 ,逐渐增大。结论 :DWI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优选MRI序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技术(FLAIR)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常规T1WI、T2WI,DWI及FLAIR序列图像,并对不同序列所显示病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DWI、FLAIR及常规T2WI、T1WI序列发现病灶的阳性率分别为100%、24%和0%;39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DWI、FLAIR及常规T1WI、T2WI序列发现病灶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和82%。结论DWI技术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显示优于FLAIR及常规T1WI、T2WI,而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病灶显示与FLAIR及常规T1WI、T2WI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同b值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5个不同的弥散梯度,即b=200、400、600、800、1000s/mm2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DWI扫描,测量不同b值下的ADC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5个不同b值下,病例组ADC值分别为0.64、0.59、0.55、0.47、0.41,对照组ADC值分别为1.04、0.99、0.92、0.85、0.7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b值升高,ADC值具有降低趋势(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ADC值明显降低;DWI不同b值下ADC值不同,二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FLAIR序列和FSE序列T1WI、T2WI在早期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0例早期脑梗塞患者,其中超急性期(<6h)4例,急性期(6h~72h)36例。每一例患者均先后进行FSE序列T1WI、T2WI和FLAIR扫描,对FLAIR序列上的异常信号与FSE序列T1WI、T2WI上的异常信号作对比分析。结果:4例超急性期患者,FLAIR序列显示2例异常信号,FSE序列无1例发现异常信号。36例急性期脑梗死,FLAIR发现34例,FSE序列发现32例。FLAIR序列对脑梗死病灶的显示比T1WI和T2WI更清晰。结论:FLAIR序列诊断早期脑梗死优于FSE序列T1WI、T2WI,特别对检出脑皮层和脑室旁病灶更佳。  相似文献   

16.
冯莉莉  麻增林  田晞  张骞  刘凯  孔晓华 《医学综述》2014,20(17):3209-3212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比较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与T2WI序列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CNKI与万方数据库19992013年发表的中文文献,按照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关于MRI DWI和T2WI对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价值的诊断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采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在诊断急性期脑梗死方面,MRI DWI与T2WI的灵敏度分别为0.94[95%CI 0.792013年发表的中文文献,按照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关于MRI DWI和T2WI对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价值的诊断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采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在诊断急性期脑梗死方面,MRI DWI与T2WI的灵敏度分别为0.94[95%CI 0.790.97]、0.33[95%CI 0.230.97]、0.33[95%CI 0.230.44];特异度分别为1.00[95%CI 0.940.44];特异度分别为1.00[95%CI 0.941.00]、0.73[95%CI 0.51.00]、0.73[95%CI 0.50.85];AUC分别为97.48%、74.88%。结论在诊断急性期脑梗死方面,MRI DWI序列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DWI在超急性CI的诊断及不同时期CI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腔隙性超急性脑梗塞诊断的敏感性及其限度,梗塞灶的演变过程中DWI、T2WI、T1WI信号的变化规律.方法美国GE公司signa 1.5Tsys # TwinExct MR成像仪,8通道相阵控头部线圈,均平扫,每例常规MRI及DWI扫描,SE序列横断面T1WI及T2WI,怀疑脑干病变加扫矢状及冠状T2WI,DWI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横断面扫描.结果158例脑梗塞全部为脑干、基底节区、辐射冠区等脑深穿动脉供血区的腔隙性梗塞灶,其中超急性脑梗塞57例;急性脑梗塞31例;亚急性脑梗塞40例;慢性脑梗塞30例.此外2种或2种以上不同时期病灶并存89例.患行颅脑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加权MRI(DWI)和常规MR扫描,结果:超急性脑梗塞、急性脑梗塞和亚急性脑梗塞DWI均表现为高信号.57例超急性脑梗塞DWI除4例外均表现为高信号,T2WI有10例见小片状稍高信号,T1WI均未显示病灶.31例急性脑梗塞DWI及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T1WI有8例在相同部位见稍低信号,40例亚急性脑梗塞DWI及T2WI均为高信号,T1WI均为低信号.慢性脑梗塞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DWI低或等信号,T1WI均为低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随着病灶由急性向慢性的转变,T1WI信号逐渐降低,T2WI信号逐渐升高,DWI信号由高信号变为低信号. 结论DWI对超急性脑梗塞较常规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并能区分急性与非急性期脑梗塞.对2种或2种以上不同时期并存的病灶有较好的检出率,发现与当前症状及体征一致的梗塞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脑梗死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表现。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 只,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12只,全脑缺血组8只,病理组8只。前3组每只实验动物均于手术后0.5h、1h、2 h、4h、6h、8h、12h和24h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1H MRS检查,测量氮 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 (Cho)、肌酸(Cr)、乳酸(Lac)含量及梗死体积。病理组MCAO后对应于前3组MRS检查的时点取标本分别行光 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对照组手术前后各时点Naa、Cho和Cr含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检出Lac 峰。MCAO组术后0.5hNaa即开始下降,随后6h内Naa在此较低水平保持相对稳定;MCAO后6hNaa再次明显下 降。Cho和Cr在MCAO后24h内也趋于下降,MCAO后0.5h开始出现Lac峰,随梗死时间的延长,Lac持续升高,其 含量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98,P<0.01)。Cho和Lac含量于全脑梗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而Naa和Cr含量 于全脑梗死后均呈线性持续下降,均与病理学结果相符合。结论:1H MRS可无创性地反映脑梗死后多种代谢物的动 态演变,可用于脑梗死后脑代谢的监测和早期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