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黄帝内经》气、精、神学说,形神合一,五神脏理论出发,阐述认知功能以脏腑为用即认知功能以脏腑精气为基础;并从阳气养神的认识、督为阳脉之海的调节作用等角度,论述督脉通过调节机体的阳气成为脏腑生理功能与认知功能的枢纽;基于以上进一步提出,以"脏腑为用、督脉为枢"为初步思路来构建中医认知功能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奇经八脉是经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奇经八脉的循行、病证、现代研究等方面论证了督脉与脑、肾密切相关,任脉与肾、女子胞密切相关,冲脉与肾、女子胞密切相关,跷脉与肾、脑密切相关,维脉、带脉与脏腑的相关性尚不确切。"八脉隶于肝肾"之说及"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为奇经八脉与脏腑之间存在相关性提供了佐证。开展奇经八脉的脏腑相关性研究可弥补现有经脉脏腑相关学说的不足,为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督脉论治颈源性眩晕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玫  眭承志  刘明 《中医研究》2005,18(11):30-32
颈源性眩晕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病变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中老年眩晕常见病症之一.2001-2004年,我们依据传统医学理论,对51例颈源性眩晕从督脉论治并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医之"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说即是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中医以藏象学说为核心来阐释人体,其重"象"的思想贯穿中医理论与实践始终.今从观象、悟象、辨象、治象四个方面浅析中医之"象".  相似文献   

5.
正"督脉"之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督脉"的发现,使经络系统有了脊梁,是针灸学一大幸事.但遗憾的是中国针灸学一直延用<灵枢*经脉>篇描述的经络系统.由此使经络系统一直处于体表直接与脏腑相联系状态,也由此一直使"督脉"闲置.今特挥笔以正"督脉"之位.  相似文献   

6.
试论督脉与脑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为阳脉为全身经脉之海,是十二经之纲及动力。在传统脏象经洛学说中,它没有脏腑络属关系,而脑作为重要的“中枢性脏腑”,在历代中医文献中也无所属经络的论述。在循环路线上,督脉不仅直接入脑,而且还联系到心,肾等与脑密切相关的重要脏器,在生理功能上,二者极为相似,都具有统率,督促的功能,在循行病惠,督脉主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上凡病变在脑者多可以督脉论治,现代研究也表明督脉与脑切相关。因此可以认为督脉是脑所属的经络,深入对其相关性研究,对于完善奇经理论及脏象经络学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疾病的理论推断与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眭承志 《中医正骨》2005,17(2):24-25
理脊通脉手法是我们依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包括颈椎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制而设计的外治方法,临床上治疗颈源性相关性疾病,获得较好临床疗效[1、2].理脊通脉手法之"脊"为夹脊穴,或脊柱;"脉"为督脉,或经脉;通过按揉→牵引→点穴→拿颈→理脊→按揉等序贯手法,对夹脊穴和督脉产生手法效应,从而调理脊柱病理状态,畅通经脉,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理顺应性,达到治疗颈源性疾病的目的.为进一步在科学的意义上阐明其治疗机理,保证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方向性,现对其治疗机理进行相关理论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五脏相关学说,是将五脏六腑、四肢、皮毛、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并阐释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自然界、社会等联系的学说。吴焕林教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并传承五脏相关学说,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功能性室性早搏取得较好疗效。论述了吴焕林从五脏相关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字学、中医情志学说及现代心理学多角度对"悲"进行释义并解析其内涵,并对"悲"进行了如下定义:"悲"是由分离、失去所爱(丧失)或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挫折失败)而引起的一种情绪反应与体验。中医情志论强调情志与脏腑间的关系密切,故从气机与脏腑学说对"悲"与脏腑功能活动关系进行释义。基于此,论述了"悲"在中医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了解"悲"的致病性,发挥"悲"的治病性,可提高临床疗效也为中医情志学说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程梦慧  许棋  李晓亮  郭利利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0):121-123,131
《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的论述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整体观念辨明脏腑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学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心"作为"君主"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中医学对"脑"缺乏独立完整的认识.本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辩证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从"心"与"脑"的生理、病理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研究二者发挥其功能特点的物质基础,以"此心非彼心"立论,提出"脑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督脉学说并结合文献有关中风的论述,认为以调畅督脉、疏通经络、活血祛痰、补肾助阳、醒脑开窍为治疗脑卒中的大法,从调督脉治疗脑卒中,以改善脑卒中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毕张扬  张伟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05-1408
六淫入侵"皮腠-筋骨-脏腑",造成机体卫阳不温、营卫滞涩、气血痹阻、痿弱不用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基本病机."五体-五脏"为基本病位.在目前从营卫失和论述结缔组织病,从五脏相关论述间质性肺疾病的基础上,从"五体营卫滞涩-五脏气血痹阻-体脏失荣枯损"的环形气血传变系统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外邪入侵五体,皮腠-筋骨邪气内传相连之脏,脏腑痹阻痿弱后续难以濡养五体,且心、肝、脾、肾四脏皆可累及肺脏.治疗上,先补卫阳以安未受邪之地,再祛实邪截疾病发展途径,后补体脏改善机体预后,整体改善体脏气血痹阻痿弱之变.  相似文献   

13.
"五行学说"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五行学说在方剂配伍中的指导意义。从古方对五行学说的运用上看 ,在脏腑用药方面 ,有据五行特性、属性归类而配伍用药者 ;有据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而配伍用药者 ,使药性与脏腑功能特性、与相关脏腑体窍等有机结合 ,使药性与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有机结合 ,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五脏相关学说"是由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提出的,这一学说将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相结合,近年来,关于这一学说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广泛地被应用于中医临床。文章从五脏相关学说的角度初步分析肝脾相关、心脾相关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分析历代医家对不寐的认识,主要从病因病机治疗而论;阐述了"通督调神"的理论内涵,指出心脑共为神明之主,安神应心脑皆重,并指出督脉为枢机的心-脑-肾轴,突出督脉在调神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详细阐述督脉的生理功能及经络联系。督脉是人体经络中唯一一条既络肾又贯心、既属脑又络脑的经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脑为元神之府,故"通督"可以起到"调神"的作用。在临床中通过背夹脊、背俞穴作为中间桥梁加强了各脏腑与督脉经气沟通,从而达到调衡阴阳、调和营卫、调整脏腑、通调经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是仲景论述杂病之专著,全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人体脏腑经络内外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的一系列内在病理变化的"先后"演绎之形式作了实质性探讨.仲景在此选用"先后"一语,寓意深刻,既有时序概念又寓因果之理,并蓄规律深意,更具本末之机.本人从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篇》之"先后"一语纵览全书,试论述其要义.  相似文献   

17.
督脉的循行特点及其生理功能与皮质脊髓束走行一致,与控制躯体运动的功能一致,亦即督脉与脊髓及神经的调控息息相关.故而运用督脉进行调治,对于脑卒中后遗症、脊髓损伤或病变所导致的麻木、瘫痪等感觉及运动障碍性相关病症具有疗效.此外,督脉病症除采用督脉经穴外,常搭配正经循行与脑相关的膀胱经穴位、与脊髓相关的肾经穴位进行治疗.另以神经学角度联系督脉,强调内科疾患以运用督脉调治为首,其次搭配任脉及相应脏腑经穴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试述督脉与脑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晓毅 《光明中医》2010,25(6):944-945
本文从督脉的循行、功能、临床运用及现代研究四方面,论述督脉与脑的密切关系,深入对其相关性的研究,对完善奇经八脉及脏象经络学说有重要意义,并可为临床运用督脉防治脑病提供现代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对气、管道、脏腑各自的含义、种类和作用进行概括,并构建"气-管道-脏腑"理论,阐释其与人体生理的紧密联系,对气、管道、脏腑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辨证思考(气与管道、气与脏腑、管道与脏腑),得出气-管道-脏腑实为一气的结论,并就"气-管道-脏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平衡稳态、天人合一、状态医学)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运用“三期九分法”治疗颈源性眩晕辨证经验,为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开拓内治法思路。方法:通过病例收集,诊治经验访谈,以颈源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三期九分法”为辨治原则、痛安汤为基础方剂,分别从病因病机、辨治原则、方义探析、典型医案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韦贵康教授认为风、痰、瘀、虚为颈源性眩晕的病机关键,本病病位在脑,与督脉相关,病情进展不同可分为瘀型、乱型、虚型,治疗应“以通为要,分期论治”。治疗早期(瘀型)主以解毒、祛风、祛瘀,中期(乱型)和解、调理、攻补兼施,晚期(虚型)调和气血、通调脾胃、补益肝肾。在“三期九分法”的辨治基础上,灵活运用痛安汤。结论:韦贵康教授基于“三期九分法”的辨治原则,运用痛安汤治疗颈源性眩晕,形成“调则通,荣则通”的脊柱相关疾病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