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脊柱结核的发病、治疗和预后情况,探寻更好的化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住院脊柱结核患者。结果:高原地区脊柱结核发病高,占骨与关节结核的69.0%;病情重,截瘫发生率占18.2%;就诊年龄晚,平均23.2岁;患者采用短程化疗疗效好,意义大。结论:在经济、文化较落后地区,因难以完成正规长程化疗方案,采用短程化疗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脊柱结核的发病、治疗和预后情况,探寻更好的化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住院脊柱结核患者。结果:高原地区脊柱结核发病高,占骨与关节结核的69.0%;病情重,截瘫发生率占18.2%;就诊年龄晚,平均23.2岁;患者采用短程化疗疗效好,意义大。结论:在经济、文化较落后地区,因难以完成正规长程化疗方案,采用短程化疗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经皮病灶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并与开放手术病灶清除病例进行比较。方法:1993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开放手术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78例(A组),2002年1月~2003年10月应用经皮病灶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患者36例(B组)。两组均无严重脊柱畸形和神经症状患者。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发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占同期所有脊柱结核住院患者的62.9%;B组占85.7%,高龄患者明显增加,同期没有施行单纯病灶清除术患者。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局部化疗的时间、全身化疗的时间、手术复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未合并严重脊柱畸形和神经症状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经皮病灶清除局部化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脊柱结核术后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3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行手术治疗的211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术后超短程化疗患者120例,非超短程化疗患者91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初治或复治年龄、术前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活动性结核、是否贫血、病变累及节段、是否合并脓肿、手术分期、植骨材料、病灶彻底清除情况、植骨方式、耐药情况等与超短程化疗方案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影响影响脊柱结核术后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因素。[结果]对可能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灶彻底清除、植骨方式、累及节段与脊柱结核术后超短程化疗方案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优势比数值大小排列为:病灶彻底清除(116.091)、植骨方式(5.252)、累及节段(0.241)。病灶彻底清除、支撑植骨是超短程化疗方案的有利因素,病变累及多节段是超短程化疗方案的不利因素。[结论]病变累及多节段属于不可控因素,病灶彻底清除、支撑植骨属于可控因素。在控制可控因素基础之上,可以实现超短程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复治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加短程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复治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加短程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外科治疗加短程化疗的46例复治脊柱结核,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7~61岁,平均43.7岁.46例脊柱结核病灶均处于活跃期,血沉和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结核灶位于胸椎17例、胸腰段13例、腰骶椎16例;其中5例合并结核窦道,7例有下肢瘫痪.手术方法为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与坚强内固定.根据围手术期抗结核疗效和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化疗方案,对于异烟肼(INH)、利副平(RFP)、吡嗪酰胺(PZA)等抗结核疗效敏感或结核杆菌培养阴性者,化疗持续9~12个月(3HRZ/6~9HRE方案).术后动态观察结核症状、化验指标和放射影像的变化.结果:术前化疗4~6周时46例患者结核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沉和CRP平均值显著下降.术后2~3个月结核症状明显缓解,结核窦道消失,其中有37例血沉和CRP恢复正常水平.术后6~12个月X线片未见内固定松动或矫形丢失,7例合并下肢瘫痪者有6例恢复正常,有1例从C级改善至D级.本组有44例患者化疗9~12个月结核病灶治愈(3HRZ/6~9HRE方案),有2例(对RFP+INH耐药)化疗15个月治愈,化疗药物为力克肺疾、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结论:复治的脊柱结核通过清除无血运病灶,能提高化疗效果和缩短化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短程化疗、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治疗7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结果 70例均获随访,时间1~5(3.5±0.8)年。患者神经症状得到改善,植骨骨性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较满意。结论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病椎的融合、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等方面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局部给药在高龄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脊柱结核占骨与关节结核的50%~75%[1]。有效的全身化疗联合传统的病灶清除及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可取得较好效果,但对于高龄患者全身抗结核药物化疗的副作用及手术创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对29例年龄70岁以上的脊柱结核患者在全身化疗的同时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局部给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术并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5年以上疗效,探讨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对1998年1月~2007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226例脊柱结核患者,根据化疗疗程不同分为:超短程化疗组(A组),137例,疗程4~6个月,平均5.5个月,化疗方案为2SHRZ/2~4HRZ;标准化疗组(B组),89例,疗程9~18个月,平均12个月,化疗方案为2SHRZ/7~16HRZ.术前年龄、性别、病灶部位、累及脊椎节段数、出现脓肿例数、后凸Cobb角、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ASIA评分及合并脊柱外结核,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例均行彻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改良的督导下化疗(DOTS)方案.末次随访时,观察ESR、CRP、神经功能ASIA评分、生活与工作能力恢复情况、后凸Cobb角矫正与丢失情况、植骨愈合情况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A组73~86个月、平均79.4个月:B组64~87个月,平均70.3个月.末次随访时,ESR、CRP降至正常者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评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70.3%,丢失率8.0%:B组矫正率为68.2%,丢失率为7.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植骨愈合时间,A组平均4.6(3.0~5.0)个月,B组平均4.1(3.0~5.0)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融合率为100%,B组为98.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未愈合的1例为严重急性肾功能衰竭未能按要求化疗者.生活、工作能力恢复正常,A组为129/137 (94.2%),B组为85/89(95.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出现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组11例(8.0%),B组18例(20.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按各自设计化疗方案治疗结束时疗程还需延长者,A组19例(13.9%),B组6例(6.7%),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彻底病灶清除术后采用超短程化疗的5年以上疗效与标准化疗相似;在严格超短程化疗适应证、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脊柱结核超短程化疗是可行的,超短程化疗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占骨与关节结核的50%~60%,占全部结核病的3%左右.脊柱结核易导致畸形及脊髓神经损害,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十几年来,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和观念不断更新.治疗效果大大提高[1~3].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是目前骨科领域的一个热点,有大量文献报道.但目前国内对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化疗方案等仍存在争议[1~6];由于耐药和复治、复发的病例不断出现.脊柱结核的治疗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重视脊柱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顺武  胡子昂 《中国骨伤》2017,30(9):783-786
<正>结核病是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我国在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中发病率最高,年发病人数超过110万,占全球发病的12%,骨与关节结核是比较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4%,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尤以脊柱结核所占的比例最高达50%,而在脊柱结核中,又以椎体结核占绝大多数,约为99%~([1])。目前脊柱结核耐药情况严重,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而脊柱结核破坏大,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病灶彻底清除术联合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03-2011-03我院收治的196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行病灶彻底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术后行超短程化疗,方案为2SHRZ/2~4HRZ,疗程4~6个月;对照组术后行标准化疗,方案为2SHRZ/7~16HRZ,疗程为9~18个月。结果两组入院时、随访3年后的后凸Cobb角、植骨愈合时间、植骨融合率CRP、ESR水平和ASIA功能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后两组患者的后凸Cobb角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减少(P0.05),实验室指标与神经功能较治疗前也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副作用的发生率6.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彻底清除术联合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远期疗效理想,有效改善了患者预后,且副作用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本院住院结核病患者中骨关节结核的特征及外科干预情况,为骨关节结核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描述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结核病患者,分析年度病例数、患者性别构成、发病年龄、病变累及解剖部位,以及是否进行外科干预等相关资料。[结果]本院13年共收治住院结核病患者42 215例,其中骨关节结核3 924例,占所有结核的9.30%,居第3位。骨关节结核基本特征是男女比例约1.23∶1,平均年龄(45.90±18.57)岁(1~90岁),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分别为16~30岁和46~60岁。按侵犯部位:脊柱结核占76.86%,包括腰椎占40.32%,四肢骨关节占23.14%,膝、髋关节分别占6.29%、5.40%。按是否多病灶:多发脊柱结核为7.39%,而多发四肢结核为0.33%。所有骨关节结核患者采用保守单纯抗结核治疗1 167例,外科手术干预2757例,手术率占70.26%。[结论]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在16~30岁和46~60岁。骨关节结核累及部位变化很大,但脊柱、髋和膝是骨关节结核最常见部位;四肢大关节结核多为单关节发病,但四肢单纯骨结核少见。  相似文献   

13.
新发骨关节结核2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年骨关节结核的发病特点 ,总结诊断治疗经验教训。方法 :分析 2 4 8例近 8年骨关节结核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 <30岁组占 40 .7% ,30~ 60岁组占 50 % ,合并肺结核者占 35 .9% ,83 .4%的病例存在诊断延迟 ,93 .5 %的病例临床治愈 ,结论 :骨关节结核发病人群呈现成年化发展趋势 ,合并肺结核者减少 ;重视早诊早治 ;化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结核短程化疗以及前路和前后路联合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行3个月四联抗结核药物强化治疗,三联药物6个月持续治疗;其中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21例,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17例。观察结核治愈率、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5例获得随访,时间1年2个月~3年。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脊髓功能损伤恢复,植骨块愈合,植骨均融合,时间4~7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短程化疗结合选择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治疗脊柱结核,可加强脊柱稳定性,改善畸形,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愈合。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局部化疗治疗老年性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局部化疗治疗老年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3例60岁以上的老年性脊柱结核患者,19例行CT引导下经皮病灶清除局部化疗;4例行病灶切除,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卧床3~6个月,没有交叉感染、窦道形成和复发.21例患者恢复生活自理.1例Frankel D级局部化疗的患者1个月后发现症状和体征加重,改为手术治疗,术后瘫痪不全恢复.[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多数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无法耐受切开手术.经皮穿刺局部化疗创伤小、花费少、疗效好,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患病前的日常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6.
脊柱结核围手术期ESR及CRP多样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围手术期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多样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脊柱结核选自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短程化疗加手术治疗患者,男41例,女26例;年龄23~61岁。结核病灶位于颈椎7例,胸椎31例,腰骶椎29例。化疗方案为3HRZ/5~7HRE,手术方法为Ⅰ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和坚强内固定。动态观察ESR和CRP变化、结核症状改善和病灶愈合进程。结果:入选病例结核病灶处于活跃期,ESR平均值(79.4±35.6)mm/h,CRP平均值(44.3±17.5)mg/L。术前化疗4~6周结核症状改善明显,ESR平均值降至(45.3±21.0)mm/h,CRP平均值降至(26.7±11.8)mg/L,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周ESR平均值升至(83.2±37.4)mm/h,CRP平均值回升至(53.0±18.6)mg/L。术后第4周ESR平均值降至(42.8±16.5)mm/h,CRP平均值降至(23.8±10.0)mg/L。术后第8周所有患者结核症状缓解,其中47例ESR和CRP恢复正常,其余20例ESR和CRP在术后第12周恢复正常。短程化疗期满时有65例结核病灶治愈,2例因肝损害停用抗结核药而导致病灶重新活跃,ESR和CRP明显异常。结论:脊柱结核围手术期ESR和CRP呈多样性改变,是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和临床疗效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局部持续化疗和持续引流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观察应用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6月~2002年7月应用局部化疗治疗的23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进行:①持续局部化疗加持续局部引流(15例);②单纯局部化疗(5例);③行手术病灶根治术加局部化疗(3例)。全身化疗时间9~18个月,平均12±2个月。局部化疗灌注冲洗引流的时间为28±10d。观察病变部位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23例中6例抗酸杆菌染色阳性(占26.1%)。ESR最高平均52.4±28.6m/h,治疗后在1~3个月内ESR均恢复正常。经过8个月~5年随访,所有患者局部无窦道形成,没有发生交叉感染。2~6个月左右X光片见病灶骨桥形成。恢复活动后4例患者出现10°以内的后凸畸形。结论:早中期不合并严重畸形的脊柱结核脓肿、死骨、窦道形成和轻度神经刺激患者,接受脊柱微创持续局部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可以治愈,不再需要根治手术治疗。晚期畸形合并神经损伤者进行病灶切除内固定治疗后,局部化疗可以起到防止结核局部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脊柱结核由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引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脊柱结核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颈椎结核、颈胸段结核、胸椎结核、胸腰段结核、腰椎结核、腰骶段结核以及跳跃性结核,其中腰椎结核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椎体结核根据病灶的病理部位又可以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中心型好发于儿童,边缘型好发于成年人。脊柱结核发病之后因为患者抵抗力的差异,发展趋势有明显的不同,部分患者未经任何治疗症状也能逐渐好转,病灶逐渐愈合,所以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患者影像  相似文献   

19.
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志功 《中国骨伤》2006,19(8):507-509
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新发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内固定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作用,促进局部结核控制和骨性融合达到结核病灶的静止与修复。临床实践证明在结核病灶局部植入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的钛合金材料不会增加术后感染及结核扩散的发生率。内固定应用的适应证:①脊柱结核造成椎体破坏明显,在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必须用植骨来修复骨缺损及恢复椎间高度者;②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对脊柱的稳定性有明显损害者;③脊柱后凸畸形需矫正者。采用内固定时,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方法,采用Ⅰ期或Ⅱ期手术。应该明确,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方法,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才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志功 《中国骨伤》2007,20(8):507-509
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新发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内固定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作用,促进局部结核控制和骨性融合达到结核病灶的静止与修复。临床实践证明在结核病灶局部植入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的钛合金材料不会增加术后感染及结核扩散的发生率。内固定应用的适应证:①脊柱结核造成椎体破坏明显,在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必须用植骨来修复骨缺损及恢复椎间高度者;②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对脊柱的稳定性有明显损害者;③脊柱后凸畸形需矫正者。采用内固定时,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方法,采用Ⅰ期或Ⅱ期手术。应该明确,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方法,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才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