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疲劳现状,为管理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疲劳量表(FS-14)和疲劳评定量表(FAI)对北京地区2家三级综合医院10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程度均大于一般健康人群;环境对急诊护士的疲劳程度影响较大;不同年龄、护龄、职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急诊科护士疲劳程度有所不同。结论应重视护士的疲劳问题,在工作中增加护士人数、改善工作环境,关爱护士,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护士缓解疲劳,改善护士身心健康状况,从而最终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急诊科护士疲劳程度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凡  康晓凤 《现代护理》2008,14(3):376-378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疲劳现状,为管理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疲劳量表(FS-14)和疲劳评定量表(FAI)对北京地区2家三级综合医院10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程度均大于一般健康人群;环境对急诊护士的疲劳程度影响较大;不同年龄、护龄、职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急诊科护士疲劳程度有所不同。结论应重视护士的疲劳问题,在工作中增加护士人数、改善工作环境,关爱护士,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护士缓解疲劳,改善护士身心健康状况,从而最终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护士疲劳状况与领悟社会支持的调查,了解护士疲劳状况及所获领悟社会支持程度的现状,并对影响因素做初步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预防护士慢性疲劳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疲劳量表(FS-14)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济宁市的200名女性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士中有疲劳者占69.11%,有疲劳的护士较无疲劳者4因子得分均显著提高;护士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程度均大于一般健康人群;护士所获社会支持得分较高;对年龄、工作时间等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显示:工作紧张程度、脑力疲劳、体力疲劳等显著加剧了疲劳严重程度.结论 护士为疲劳的高危人群,其中工作紧张程度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对护士进行社会支持与关怀,及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护士人数,良好的工作环境等能有效减轻疲劳状况.  相似文献   

4.
李伟华 《当代护士》2021,28(3):24-26
目的 调查研究急诊护士情绪智力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5月在急诊科工作的208名护士进行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应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对于急诊科情绪智力现状进行评价.结果 在208名急诊科护士中,情绪智力为优、良、差的护士分别占比37.98%、35.10%和26.92%.情绪智力优良的护士与情绪智力相对较差的护士,在年龄、工龄、婚姻状态、躯体疲劳、心理疲劳以及职业倦怠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护龄、婚姻状态、职业倦怠是影响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 急诊科护士长期面对繁重、复杂的工作,容易产生躯体疲劳、心理疲劳以及职业倦怠,影响着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急诊科护士的情绪智力,同样也与年龄、护龄、婚姻状态存在一定的关联.针对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的各类影响因素,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用于改善护士的情绪智力水平,进而有效提升急诊科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熊秀云 《当代护士》2016,(12):36-38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疲劳现状,探讨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方法调查5所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80名,分别进行集中的现场问卷调查采集数据,疲劳程度评定采用FS-14疲劳量表。选取该5所医院非急诊科护士80名作为对照组,并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护龄急诊护士的职业疲劳评分水平。结果急诊科护士躯体疲劳、脑力疲劳评分总分为(9.68±1.86)分,显著高于非急诊科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35岁的急诊护士疲劳总分最高,护龄为5~10年的急诊护士职业疲劳评分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的职业疲劳评分处于较高水平,应从以人为本,关注护理人员,扩大护士队伍,加强梯队建设等方面缓解急诊科护士的疲劳状况,保障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军队医院1CU护士睡眠质量、疲劳状况及其相关性,以便有效调节睡眠,缓解疲劳,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疲劳量表(FAl)调查北京3所军队三级甲等医院的100名ICU护士,分析其睡眠质量与疲劳状况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67%护士疲劳的严重程度和77%护士疲劳的结果因子得分异常;46%军队ICU护士存在睡眠质量差,表现在睡眠潜伏期延长、主观睡眠质量差、睡眠紊乱、白天功能紊乱。本组的睡眠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持续性、白天功能紊乱与疲劳程度呈一定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军队ICU护士睡眠质量的降低是增加疲劳感的因素之一,同时疲劳感的增加又可影响睡眠质量。提醒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睡眠状况,进行合理排班,减轻护士压力源,教会护士自我调节睡眠,缓解护理人员的疲劳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提高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方法采取改善: 工作环境、规范抢救流程、实行责任组长负责制、学习法律法规、成立心理支持小组、运用激励机制等措施进行干预,在实施干预前后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对38名急诊科护士进行测试。结果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突出表现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强迫;经综合干预后,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结论应重视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并给予相应干预,能有效地缓解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院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和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我院急诊科以及大内科、大外科系统的各21名护士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状况进行调查比较.结果 急诊科护士情感枯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得分与大内科、大外科相比差异显著;急诊护士压力源主要来源于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患者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4个方面.结论 急诊科护理人员面对多种压力源,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症,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手段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急诊科护士工作心理控制源与疲劳、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心理控制源与疲劳、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采取措施缓解急诊护士的疲劳感,维持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相关性研究方法,用整群抽样抽取广东省9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77名急诊科护士,通过发放工作心理控制源量表、疲劳量表及一般健康状况问卷(GHQ-12)收集资料。结果急诊科护士疲劳的发生率为92.1%,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为40.1%,在精神紧张、抑郁和焦虑失眠方面异常率较高,分别为62.1%、50.3%和48.6%。工作心理控制源得分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疲劳总体水平及心理健康呈正相关;随着个体心理控制源得分的增加,其疲劳得分及心理健康的得分也增加。结论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不佳,是疲劳的高发群体。工作心理控制源对个体疲劳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起调节作用,个体越倾向于外控性,其疲劳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源等与焦虑情绪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护士压力源量表对33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测查,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诊科护士SAS总得分(49.2±12.7)分,焦虑发生率为56.0%;焦虑与工作压力总分呈正相关(r =0.715,P<0.01).结论 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焦虑情绪的产生关系密切,运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缓解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妊娠相关焦虑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对南昌市27所三级医院的急诊科妊娠期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妊娠相关焦虑状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266名急诊科妊娠期护士中,106名(39. 85%)妊娠相关焦虑阳性;年龄、晚班个数、居住环境及工作压力等是初产护士妊娠相关焦虑的影响因素;年龄、晚班个数、居住环境、工作压力、长子女年龄和对长子女照顾的担忧等是二胎护士妊娠相关焦虑的影响因素。结论:急诊科护士发生妊娠相关焦虑较普遍,其中初产护士和二胎护士妊娠相关焦虑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护士妊娠期产生的负性情绪,保障护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离职意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及普通内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以及离职意向做现况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在工作量、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以及症状自评量表9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普通内科护士(P〈0.05),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及离职意向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差、应激因素多,是离职意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议医院护理管理者采用有效的措施,维护急诊科护士的健康,改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减少护士的流失。  相似文献   

13.
神经科护士疲劳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淑元 《护理研究》2008,22(1):54-55
[目的]了解神经科护士疲劳状况以及原因和影响因素,找出解决的方法,以预防疲劳的进一步恶化,防止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方法]运用疲劳评定量表对常德市4所医院106名神经科护士进行调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神经科护士有疲劳者占87.74%.有疲劳的神经科护士较无疲劳者疲劳程度严重,且具有明显的情境特异性.[结论]疲劳在神经科护士中普遍存在,年龄及情境可影响疲劳,充足的睡眠、安静新鲜的环境、一些快乐有意义的活动、良好的心态等可减轻疲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军队医院护士的睡眠和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2007年11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200名护士的睡眠状况进行分析。结果60%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军队医院护士存在的睡眠问题主要为失眠后反应、睡眠质量差、多梦,不固定的睡眠时间、工作压力、心理压力是护士工作疲劳综合征的最主要因素。结论军队医院护士睡眠质量和疲劳状况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应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本院2003-2007年聘用护士流失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其对策是否有效。方法通过对流失聘用护士所在科室负责人进行调查了解,并自制表格对本院2003~2007年聘用护士一般情况及流失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03年流失人数占聘用总人数的57.0%,2004年占42.0%,2005年占29.7%,2006年占19.0%,2007年占13.8%;(2)本院聘用护士流失与工作环境、个人因素、医院政策、社会因素有关。结论本院针对聘用护士流失原因采取的措施:医院政策的改变,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聘用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科室加强业务管理措施,对防范聘用护士流失是积极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护理工作应激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44,自引:4,他引:144  
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和麦氏应激问卷(MWSQ)对747名护士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和焦虑失眠者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为123%。单因素统计可见,急诊科、儿科护士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0%和25%(P<0.001);三种工作应激因素(应付能力、工作满意感和职业应激源)确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进一步证明,上述工作应激和急诊科环境对心理状态不佳发生概率影响较大,复相关系数为067,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证明,护理工作应激因素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进一步加强护士心理卫生工作,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手术室护士疲劳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疲劳状况的调查,了解现状,探讨原因、影响因素,找出解决方法,以预防疲劳的进一步恶化,防止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方法运用FAI疲劳评定量表对北京两所医院的95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室以女性为主,有疲劳者占85.26%。有疲劳的手术室护士较无疲劳者疲劳程度严重,且具有明显的情境特异性。结论疲劳在手术室护士中普遍存在,年龄及情绪可影响疲劳,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环境、进行快乐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可减轻疲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分析急诊科新护士的焦虑状况,为护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厦门市2家三甲综合医院的32名急诊科新护士(经过转科来院工作时间不足2年的护士)的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测评. 结果急诊科新护士的SAS总分均值与常模(中国正常人群)SAS均分比较有显著差异.急诊科新护士中,大专和本科学历SAS均分无显著差异,不同工作年限的急诊科新护士SAS均分有显著差异.结论 急诊科新护士的焦虑情况较严重,建议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新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加强培养新护士的心理素质等,缓解急诊科新护士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19.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抑郁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某二级甲等医院护士抑郁状况,分析引起护士抑郁的原因,寻求缓解护士压力的途径。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对某二级甲等医院的30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2.55%,急诊科与外科、手术室、门诊护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的抑郁症状发生率略高于一般人群,该类医院护士尤其是急诊科护士的抑郁状况应该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工作疲溃感的压力来源和常用的自我减压方式,以减轻护士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对6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自行设计压力源及自我减压方式问卷调查。[结果]工作环境纷乱嘈杂、担心工作中发生差错事故、夜班频繁和护患关系紧张是急诊科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来源。急诊科护士大多数能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缓解工作压力,在积极应对方式中,急诊科护士常用的是正确对待工作压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技术、认真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结论]急诊科护士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源,管理层应指导护士正确看待职业危害因素,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建立心理支持系统。护士应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学会自我调适,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工作疲溃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