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指致病因素诱发心脏突然停搏致有效泵血功能丧失,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搏骤停最有效的抢救措施之一,有效地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是增加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及良好预后的关键[1]。高质量胸外按压能保证有效的脑灌注的压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心搏骤停复苏中辅以特殊急救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特殊急救技术在创伤性心搏骤停的复苏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在创伤性心搏骤停病人进行常规心肺脑复苏的同时 ,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手控式通气与机械通气相结合、体液复苏、急诊开胸心肺复苏、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等特殊急救技术进行救治。结果  2 2例创伤性心搏骤停病人 ,10例复苏成功。结论 对创伤性心搏骤停病人应尽快、尽早、有效地实施心肺脑复苏 ,同时快速综合应用特殊的急救技术有助于常规复苏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心脏直视术后心搏骤停成功复苏7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术后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76例成功心肺复苏的资料。结果按 CAB( circulationairway breath)顺序、及时开胸心脏按压、个体化应用肾上腺素 ,可使 6 4.37%的此类患者成功复苏。结论对心内直视术后心搏骤停患者 ,按 CAB顺序、及时开胸心脏按压、个体化使用肾上腺素是卓有成效的心肺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4.
心搏骤停的抢救是一场挽救生命的紧张战斗,心脏停搏3~5分钟以上往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损害。小儿对缺氧的耐受性比成人更差,因此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心搏骤停定义:心脏突然停止有效的排血。心搏骤停的原因:小儿心搏骤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类。一、心脏本身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近7年来,围术期24 h内发生心搏骤停患者的医学资料,为预防这一严重不良事件提供有益信息。方法通过我院手术麻醉电子系统,调阅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选取2013-07/2020-12期间在我院手术室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心搏骤停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共116152名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麻醉,围术期发生心搏骤停33例(2.8/10000),21例复苏失败,死亡率1.8/10000。麻醉完全相关2例,麻醉部分相关12例,麻醉相关心搏骤停发生率1.2/10000。与麻醉不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心搏骤停原因复杂多样,失血性休克以及感染性休克,是围术期心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麻醉医生应熟知各种不同类型心搏骤停病理生理机制,以便实施快速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基本急救技术心搏骤停俗称"猝死",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约54.4万人居全球之首[1]。及时而有效地对心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心肺复苏术问世50年,经过无数专家的探索,其观念不断更新。现对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3 创伤导致心搏骤停据调查 ,成人与儿童中继发于创伤的院外心搏骤停存活率相当低。在院外或急诊室 ,钝性创伤导致的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复苏常无作用 ;由穿透伤引起的心脏停搏救治效果稍好 ,快速转送至创伤中心较现场抢救的结局略好。实施基本生命支持( BLS)及高级生命支持 ( ACLS)对创伤导致的心搏骤停与原发性心搏骤停的作用是相同的。创伤复苏时必须做“初期评估”,快速采取开放气道、呼吸和循环支持 ,必须快速确定和立即治疗威胁生命的情况 ,建立有效的气道、供氧、通气和循环支持。创伤伴心肺功能恶化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对每个原…  相似文献   

8.
心肺脑复苏动物模型的标准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心搏骤停患者死亡率很高,即使复苏成功也往往出现严重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神经功能缺陷等后遗症,因而心肺脑复苏研究是目前急救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临床上心脏骤停发生往往突然、多变,心肺复苏过程中混杂因素也较多,现代心肺复苏研究依靠于合理设计动物心搏骤停模型,以达到模拟人类心搏骤停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急诊中心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CPR)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院前发生心脏停搏与院内发生心脏停搏复苏存活率。方法:对我院急诊中心78例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组和院内发生心搏骤停组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CPR持续时间、开始除颤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及存活率。结果:院前组复苏存活率2.86%,院内组复苏存活率11.62%。两组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心脏停搏较院内心脏停搏复苏存活率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早期除颤及早期亚低温治疗,是提高CPR成功率及复苏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血管疾病,病情重、变化快,而心搏骤停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有效的心肺复苏术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现将我科2004年-2009年收治的51例心肌梗死心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中动静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8例心搏骤停后心肺复苏 CPR 中动静脉血气进行检查。结果:动静脉血 PH、PaO_2、BE、HCO_3~- 均明显降低,而 PaCO_2 均明显升高。表明动静脉血均呈现混合性酸中毒及严重低氧血症。认为在复苏期间增大人工通气量的同时应进行补碱治疗。并提出胸内心脏按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以后,45%~6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并导致严重的血液动力学紊乱,复苏后72h内的死亡多与此有关~([1])。造成心脏功能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造成心搏骤停的原因通常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会造成室壁运动障碍,心搏骤停后的心肌顿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等~([2])。目前可以明确改善复苏后心功能的药物和治疗措施不多。亚低温是指将患者的体温降至32~34℃维持12~24h,作为唯一一项可以  相似文献   

13.
围手术期心搏骤停复苏成功4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搏骤停 (cardiacarrest,CA)是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我们总结我科 1996年以来 4 3例围手术期心搏骤停成功复苏的体会 ,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 全组 4 3例 ,男 17例 ,女 2 8例 ,年龄 4~ 72岁 ,平均30 7岁。疾病分类 :先天性心  相似文献   

14.
孙慧 《临床急诊杂志》2020,21(9):752-757
正创伤是造成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可导致约10%的病死率和16%的致残率~([1]),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创伤性心搏骤停(traumatic cardiac arrest,TCA),指患者在外部暴力下造成重要脏器(脑、心脏、肺脏等)的机械性损伤、创伤性缺氧及严重失血而导致的心搏骤停~([2])。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TCA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  相似文献   

15.
心肺脑复苏是心搏骤停后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正确实施心肺脑复苏以及应用有关复苏药物的基础上,我们还采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和以益气固脱为主的中药鼻饲或口服,成功抢救2例心搏骤停患者,未出现心、肺、脑等严重后遗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兔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变化规律,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和心搏骤停4,5,6 min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和逆行气管插管、动脉血压监测,不进行气管夹闭窒息;心搏骤停组采用气管夹闭窒息法致使心脏骤停,分别于心搏骤停后4,5,6 min进行复苏,分别在0,24,48,72,96,120 h6个时点观察动物生理参数,取血样测定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白细胞的水平。多时点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定方差分析。结果 复苏组心肺复苏后24h均呈现SIRS,TNF-α,CRP的表达明显升高,与心搏骤停前基础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搏骤停4 min复苏组,SIRS水平以24~48 h较高,于复苏后72 h基本消失。心搏骤停5,6 min组,SIRS水平以24 ~72 h较高,持续至复苏后96h。结论心搏骤停4 min,SIRS较轻,容易恢复。心搏骤停5 min以上,SIRS严重。心搏骤停复苏后血清TNF-α是反映SIRS程度的敏感指标,可作为SIRS的辅助诊断指标,并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解读国际复苏委员会《共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搏骤停即心脏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可为循环征象消失所证实).经历心搏骤停的幸存者,南于全身性缺血与再灌注的影响,在自丰循环恢复后极易发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此即所谓心搏骤停后综合征.1972年Negovsky首先注意到心搏骤停后的明显异常现象,并称之为"复苏后疾病".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CPR)的根本目标是使心搏骤停患者回归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努力不断降低复苏患者出院病死率,减少脑神经系统的损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由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不一,对心搏骤停复苏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心脏性猝死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急症。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预后与早期及时发现并启动急救反应密切相关,而心肺复苏质量的重要性与此等同。动物和临床研究都证实心肺复苏质量能够显著影响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