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瓣膜病手术治疗的方法,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45例先天性心瓣膜病患儿实施主动脉瓣修复成形术4例,二尖瓣综合成形术31例,二尖瓣置换术、三类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环扩大瓣膜置换术各1例,三尖瓣综合成形术9例次。外科技术包括瓣叶或交界折叠(悬吊)成形,瓣环环缩,置Carpentir环,升主动脉加宽换瓣,瓣叶楔形切除及瓣下结构畸形修复等,同期矫治其它心内畸形。结果 1例术后死于重度低心排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老年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74例老年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60~74岁.术前经心电图、胸部X线片、彩色超声心动图、主动脉根部造影和左心室选择性造影检查诊断,均经手术证实,单纯二尖...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瓣膜病三尖瓣关闭不全(TI)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以提高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167例风湿性心瓣膜病累及三尖瓣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6例,女91例;年龄16.0~75.0岁(40.7±10.4岁);病程2.0~35.0年(13.2±3.8年)。112例轻度至中度三尖瓣反流采用改良或节段性De Vega成形术,40例中度或中度至重度三尖瓣反流采用Kay或改良Kay成形术;12例因瓣环扩张明显、反流量大,行人工瓣环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3例。术后观察三尖瓣反流情况,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6例,其中死于心搏骤停1例,肾功能衰竭2例,脑血管意外1例,心室破裂1例,纵隔感染致败血症1例。1例术中因低心排血量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治愈出院。随访159例,随访时间3~123个月,失访2例。随访期间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15例,Ⅱ级32例,Ⅲ级12例。三尖瓣轻度反流15例,中度反流5例,重度反流2例。随访期间三尖瓣隔瓣与前瓣瓣环间直径(2.1±0.3 cm vs.3.5±0.4 cm,P=0.000)、三尖瓣瞬时反流量(1.8±0.6 ml vs.7.8±3.5 ml,P=0.001)和右心房容积(54.2±18.4 ml vs.67.8±22.5 ml,P=0.012)较术前明显减少或缩小;射血分数(56.1%±7.2%vs.54.3%±6.5%,P=0.313)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心脏瓣膜病中TI需引起重视,应选择适宜的方法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60岁以上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60岁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随访结果,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7月至2008年12月,86例≥60岁的心瓣膜病患者接受了心瓣膜置换术治疗,其中男43例,女43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3.8岁。二尖瓣病变55例,主动脉瓣病变9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21例,三尖瓣病变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65例,退行性心瓣膜病21例。心房颤动59例,窦性心律27例。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79例,Ⅳ级7例。行二尖瓣置换术55例,双瓣膜置换术2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置换术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6例,改良射频迷宫术8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7例。结果围术期因心律失常死亡1例。术后有3例患者因胸骨哆开而再次行胸骨固定术,1例患者因瓣周漏而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3例患者因呼吸功能不全行气管切开术。8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左心房内径(51.1±13.8mmvs.56.2±17.2mm,P=0.001)和右心房内径(48.8±9.6mmvs.52.1±13.9mm,P=0.012)较术前明显缩小,左心室、右心室内径、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4例,随访时间2~96个月(24±22个月),失访1例。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因抗凝强度不足发生左心房血栓,经治疗后血栓消失;另1例术后6年因抗凝强度不足发生脑梗死,经住院治疗肢体偏瘫未能恢复。结论只要适当把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注重术前准备及围术期处理,对≥60岁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效果良好。术后与抗凝有关的主要问题为抗凝不足。对这些患者术后应加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监测及持续的心功能调整。  相似文献   

5.
自1997年8月~2007年10月我们收治了4例小主动脉瓣环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主动脉瓣环均无法通过19mm的测瓣器,通过加宽主动脉瓣环后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其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病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04年11月期间收治的54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38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158例。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459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87例;术中同期行改良Cox迷宫型手术13例,左心房折叠术45例,三尖瓣成形术245例。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9~219min。术后早期死亡10例(1.83%,10/546),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术后早期发生血色素尿11例,早期二次开胸探查止血7例,瓣周漏2例,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术后随访387例,随访时间1年,随访结果:窦性心律自动转为心房颤动17例,未接受迷宫手术由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12例,13例接受迷宫手术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均转为窦性心律。远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出院后18个月和23个月。其余患者无严重的出血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较二尖瓣狭窄更易引发心房颤动,但发生左心房血栓的几率减小,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瓣膜置换术结合双心房迷宫手术可作为治疗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毒品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7例患者静脉注射毒品史2~10年,均有心脏瓣膜赘生物;其中三尖瓣赘生物并关闭不全16例,二尖瓣赘生物并关闭不全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术前血培养阳性8例.三尖瓣置换术8例,三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同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术后平均随访(44.7 ±19.1)月.结果 全部患者治愈出院,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抗凝不当致大咯血1例,三尖瓣重度返流1例.结论 外科手术修复受累瓣膜或置换瓣膜是治疗静脉吸毒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育龄女性心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心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对妊娠分娩,月经量过多,避孕失败后人流产手术等的影响,调整抗凝方案,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2月至1998年2月292例15-40岁育龄女性心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术后随访时间0.5-9年,比较不同抗凝方案对育龄女性术后的生理影响,结果:调整育龄女性心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方案,减少华法林用量,调控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为1.3-1.5,国际正常比值(INR)为2-3(国际敏感指数ISI=2.4校正),既能有效预防血栓栓塞,又能提高术后妊娠分娩的安全性。结论:调整抗凝方案,减少华法林用量,能有效改善心瓣膜置换术后育龄女性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复发性心瓣膜病患者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319例复发性心瓣膜病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8例,女181例;年龄12~73岁(43.2±13.5岁)。需再次手术的原因为:心瓣膜成形术后、生物瓣衰坏、瓣周漏等。两次手术间隔时间3个月~25年(18.7±8.3年)。结果全组共死亡25例,其中手术死亡4例,早期死亡21例。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其余294例患者治愈出院。随访252例,随访率85.7%,随访时间6个月~11年(9.6±7.1年);失访42例。随访期间死亡17例,死于心力衰竭9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颅内出血、脑栓塞3例,消化道出血1例,原因不明2例。长期生存的235例患者中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83例,Ⅲ级29例。结论尽管复发性心瓣膜病患者心功能和全身状况均较差,手术操作较困难,但适时而妥善的外科手术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AF)的初步体会,探讨控制慢性AF的有效方法。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11月,对23例心瓣膜病合并慢性AF患者采用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右心房的消融,然后在中度低温心脏停搏下做左、右肺静脉口和左心耳的消融隔离,最后行心瓣膜置换术。结果射频消融时间18-26min。术后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致消化道大出血住院死亡1例,生存的22例患者随访3~30个月,出院时、3个月、1年和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是81.8%、86.4%、82.4%和77.8%,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和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慢性AF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62例小儿心脏瓣膜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1975~1997年间62例14岁以下儿童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探讨儿童瓣膜置换的手术适应证、瓣膜选择和术后抗凝等问题。方法全组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17例使用生物瓣,45例使用机械瓣。结果住院死亡12例,晚期死亡13例,术后失访4例,长期存活33例;随访时间2~257个月,其中心功能Ⅰ级28例,Ⅱ级5例,无1例因生长发育出现人工瓣膜相对狭窄。结论儿童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死亡率高,宜慎重掌握适应证;儿童心脏瓣膜置换宜选择机械瓣  相似文献   

12.
咪唑安定诱导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17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手同人,静注咪唑安定0.5mg/kg诱导,并以Swam-Ganz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变化。MAP、HR、CI、MPAP、PCWP、LVSWI及RVSWI均在诱导后明显下降,而RAP、SI、SVRI及PVRI无明显变化,气管插MAP、SVRI、PVRI增高。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心脏病器质性三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987年5月~1995年6月手术治疗风心病器质性三尖瓣病变42例。31例施行瓣膜成形术,11例施行瓣膜置换术。手术死亡1例,远期随诊38例,2例远期死亡。成形者远期复诊25例,6例仍有右心衰或超声心动图检测三尖瓣返流在中度以上。三尖瓣置换者远期无右心衰表现,人工瓣功能良好。作者认为多数器质性三尖瓣病变可用成形术矫治,但如瓣叶明显增厚、变形及成形不满意者应积极行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心脏基础液补充钾、镁和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9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和基础液组43例。2组于手术结束后,分别应用极化液和心脏基础液于18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时查血钾、血镁和心肌酶。结果基础液组比对照组血钾、血镁明显升高且稳定(P<0.05),其心肌酶亦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在心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基础液能稳定地补充血钾、血镁及保护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5.
心瓣膜置换术后心室颤动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心瓣膜置换术后心室颤动 (VF)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可能的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收集96 8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术后是否发生 VF分为两组 ,VF组 :5 8例 ,术后均发生 VF;对照组 :从 910例未发生 VF的患者中随机选择 70例作为对照。选择术前临床指标、超声心动图 (UCG)、心肺转流术 (CPB)、心瓣膜病变类型和术式、术后 2 4小时循环及电解质状况等指标 ,用 L 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发生 VF的高危因素。 结果 年龄≥ 6 5岁、心胸比率≥ 0 .8、NYHA心功能 级、急诊或再次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 12 0分钟、术后 2 4小时循环不稳定、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VF是心瓣膜置换术后的早期严重并发症 ;患者的年龄、心脏基础病变的严重程度、围术期的处理可以影响术后 VF的发生 ;早期手术、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维持术后2 4小时内循环稳定、防止电解质紊乱和缺氧、酸中毒的发生 ,是预防心瓣膜置换术后 VF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治疗终末期心瓣膜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终末期心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严格管理后施行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解剖和功能重构手术),评价其术后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终末期心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0.4岁。术前3 d所有患者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9例患者术前1~3 d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行二尖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置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7例;所有患者同期行心房、心室减容术:包括左心房部分切除或折叠术19例次、左心室部分切除术7例次、左心房+左心室减容术5例次、右心房部分切除术21例次、右心室部分切除术3例次。同期行De Vega成形术5例、三尖瓣成形环成形术1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术后和随访期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心房和心室的改变。结果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死亡1例,1例术后胸腔引流量增多,经二次开胸止血后并发纵隔和切口感染,自动出院。失访1例;随访29例,随访时间3~1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例,其中2例心功能不全加重,1例突发脑卒中。随访12个月时,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2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3例。术后12个月射血分数(54.00%±8.00%vs.25.00%±3.00%)和心脏指数[3.30±0.50 L/(min.m2)vs.1.10±0.30 L/(min.m2)]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而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00±10.00 mm vs.95.00±12.00 mm)和左心房内径(39.00±8.00 mm vs.70.00±12.00 mm)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终末期心瓣膜病患者通过术前积极的调整和准备后施行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期妇女的心脏病发病率为1%~4%,其中以风湿性心瓣膜疾病最为常见。在内科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则需要进行手术干预。由于妊娠期特有的生理改变,妊娠期患者的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处理与非妊娠期患者相比有较大的差异。目前,对妊娠期患者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已不是绝对禁忌证,但胎儿的死亡率和致畸率仍然很高。目前在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对体外循环方法、术后监护和抗凝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现就近年来妊娠期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二尖瓣和/或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的合理手术指征、方法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分析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136例,其中行Devega成形65例,人工环成形48例,Key,s成形23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9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42例。结果术后院内死亡5例,死亡率3.6%;迟发性心包填塞6例经心包引流治愈。术后随访2个月~8年,获访112例,5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其余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脏超声示右心房及右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27例仍有轻中度返流。结论在瓣膜置换术中据三尖瓣环扩大的部位及返流程度,选择不同的成形方式对于三尖瓣关闭不全疗效满意。围术期及术后加强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可进一步提高三尖瓣成形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漏斗胸患儿手术前后心功能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漏斗胸患儿手术前后心脏功能的变化。 方法 用超声心动图测定41 例漏斗胸患儿术前、术后的心脏功能,并选择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同的正常儿童41 例作对照。 结果 病例组患儿术前射血分数与平均左心室周径向心缩短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 P< 0-01) ;术后3 个月复查时其每搏输出量增加;长期随访( 平均4-7年) 发现患儿术后射血分数、平均左心室周径向心缩短率与每搏输出量较术前有所上升( P< 0-01) ,而且这些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 结论 漏斗胸患儿术前心脏功能有损害,术后心功能可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围术期瓣膜替换术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分析了解导致心脏瓣膜替换手术围术期死亡的某些相关因素,以期降低围术期死亡率。收集白1976年5月~1991年12月共2218例原始病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主要死因依次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人工瓣心内膜炎、脑部并发症和肾功能衰竭。围术期死亡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心肌保护不满意、施行手术年代、心脏阻断时间≥120分钟或体外循环时间≥160分钟、既往有瓣膜手术史、心胸比率≥0.70、术前心功能Ⅲ、Ⅳ级、主动脉瓣狭窄和术前肺动脉高压。结论为心脏瓣膜替换术围术期死亡的显著相关因素明确,避免出现这些相关因素或存在某些相关因素时,积极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可望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