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择时艾灸治疗中风先兆及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概述了国外用于低硫天然气脱硫的间歇式方法。着重评价了几个有代表性脱硫剂的特性、操作条件及消耗费用。简介了我国低硫天然气的脱硫现状及间歇式脱硫方法的开发和工业试验情况。特别介绍了四川石油局天然气研究所研制的CT8-4系列固体脱硫剂的性能及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择时艾灸治疗中风先兆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笔者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择时艾灸治疗中风先兆36例,对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均有明显效果,并与非择时施灸的20例病人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两组病人共56例,均参照《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詹文涛所拟中风先兆诊断标准选择病人:①年龄在45岁以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②近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中风先兆病人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300240天津市建昌医院赵国文中风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中风先兆是中风的先期阶段,治疗中风先兆对中风发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组对60例中风先兆病人进行针刺治疗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4.
周黎  周智梁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65-866
传统的时间针法是临床常用的有效的针法之一,在针灸治疗中应当重视针灸施术的时间选择,综述了近年来时间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实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头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194例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秋汇 《山西中医》2007,23(4):54-56
目的:在观察头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观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趋势。方法:将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2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94例)予以头针治疗为主,对照组为尼莫地平组(92例)。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9例,显效64例,有效9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0.7%;对照组基本痊愈5例,显效22例,有效38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7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流变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全血黏度(各切变率)与红细胞变形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红细胞刚性指数的改善情况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7.
针刺语门穴对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战军  赵纯 《中国针灸》1993,13(2):21-22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流变学指标反应了血液的流动性质以及在病理条件下的变化,缺血性中风病人其血液粘度升高是一致公认的事实,而且比较重视低切速下的全血粘度变化,笔者对61例缺血性中风采用针刺治疗,测定其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改变,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中风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电针治疗中风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 ,同时观察了 4 3例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3例患者 ,男 2 9例 ,女 1 4例 ;年龄 37~ 69岁 ;病程最短 7天 ,最长 1 3个月。1 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西医诊断参照 1 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均由头部CT证实。2 治疗方法  以手足阳明经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经穴 ,主穴 :百会、肩、曲池、手…  相似文献   

10.
头穴针刺次数对中风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研究共观察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甲组(日针三次)、乙组(日针二次)、采用头部透穴的方法分别治疗两个疗程(共20天)。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头穴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均有改变,并改善了血液的"浓、聚、凝"状态,对中风偏瘫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日针三次的疗效优于日针二次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针灸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凌杰  郭郡浩  蔡辉 《针刺研究》2003,28(4):299-302
本文综述了针灸治疗中风改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方面 ,通过对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 ,证明针刺能够改善中风患者全身及脑组织的微循环状况 ;另一方面 ,资料显示 ,针刺后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改善 ,提示针刺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液粘度 ,加速血流 ,从而有利于病变部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一部以理法方药为主的经典著作,书中针刺条文虽不多,但亦体现了仲师严谨的辨证论治精神。通过对《伤寒论》中部分针刺条文的病因病机和用穴的总结分析,归纳出仲师刺法的五个特色,以期一窥仲师关于针刺时机和配穴的奥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腧穴使用特点并总结其运用规律.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共6个数据库2008年1月-2019年6月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文献,在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中提取腧穴名称等关键信息,使用聚类算法及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了解其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治疗作用和相关性。方法将9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明显,其总有效率优于药物治疗,是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上病下取配穴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为68.O%,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病下取配穴法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循经远取针刺配合不同运动时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循经远取动法治疗肩周炎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共3组,每组各20例,均取患侧合谷、鱼际、中渚、后溪等穴。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分别在循经远取针刺前、起针后进行运动,分别留针20 min,每隔10 min捻转1次,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Melle评分和临床疗效,观察即刻效应和结束效应。结果:3组均有即刻效应,3组治疗结束后VAS及Melle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19/20),对照组Ⅰ为75%(15/20),对照组Ⅱ为80%(16/2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远取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治疗肩周炎取穴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疗效优于针刺配合其他不同运动时机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环跳、承扶穴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伸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实验组采用电针环跳、承扶穴法治疗,常规组采用临床常用针刺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都为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实验组与常规组的痉挛程度疗效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都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P<0.05),且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环跳、承扶穴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伸肌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红波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7-798
目的观察十宣刺血对脑卒中患者手指集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脑卒中后不能完成手指集团运动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十宣刺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八邪穴治疗。两组治疗后采用上田敏偏瘫手指功能"2-6级判断标准"评定患指集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星期后,两组手指集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宣刺血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患指集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刺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感觉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注射配合刺血疗法)23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23例,两组都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法的感觉和运动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感觉障碍积分、运动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刺血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主客原络配穴法针刺治疗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选取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和足阳明胃经络穴丰隆,加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和对照组(足阳明胃经原穴冲阳和足太阴脾经络穴公孙,加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的作用,并分别采用北京医院的汉语失语检查法和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言语功能。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主客原络配穴法针刺治疗中风言语功能障碍有明确疗效,同时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主客原络配穴法中太白配丰隆的配穴方法优于冲阳配公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