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陕西省啮齿动物种数分布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陕西地区啮齿动物种数分布及与生态因子、海拔高度、景观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得出回归方程。结果 根据自然地理概况,陕西地区划分为6个啮齿动物地理区。对不同地理区内可能影响啮齿动物种数的4种生态因子与啮齿类物种数之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森林覆盖率及面积与啮齿类物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秦岭、大巴山地区啮齿类的垂直分布进行分析,啮齿类物种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啮齿动物种数与景观类型也有密切关系,景观类型越复杂,啮齿类物种数越丰富。结论 与环境密切相适应的啮齿动物与各种生态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因子影响啮齿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四子王旗啮齿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多年来对四子王旗啮齿动物的调查,对四子王旗啮齿动物种类及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子王旗共有啮齿动物2目6科23种,其中以跳鼠样科和仓鼠科的种类为主,占该旗啮齿动物总数的69.57%。该旗啮齿动物不但具有种类的多样性,而且还存在着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在区系划分上,其北部为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南部为蒙新区东部干草原亚区。  相似文献   

3.
宁夏啮齿动物分布的种间关联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统计生态学方法,分析宁夏啮齿动物分布上的种间关系。结果显示:有115个种对间的种间关联达显著以上水平,其中正、负关联分别为45个和70个,正负关联达极显著水平的种对分别为21个和23个,完全关联和完全负关联的种对分别为7个和50个。对啮齿动物分布的聚类分析表明,宁夏啮齿动物的地理区划分为2个动物地理省、5个动物地理州。  相似文献   

4.
山东淄博市啮齿动物群落组成与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淄博市啮齿动物区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制对策。调查结果表明,淄博市啮齿动物群落可划分为4大类型:A。平原地区的黑线姬鼠+大仓鼠群落;B.湖区洼地的黑线姬鼠群落;C.丘陵、山区的社鼠+黑线姬鼠群落;D.沿黄地带的黑线姬鼠+大仓鼠+东北鼢鼠群落。农田害鼠一年内有两个数量高峰,前峰在4~5月份,后峰在9~10月份,秋季高峰远大于春季高峰。  相似文献   

5.
啮齿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方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每个类群啮齿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最优方法进行探讨和评价,以便准确掌握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更好地为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有害动物的防治服务。方法通过文献提供的数据及现场试验结果,对不同啮齿动物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找出方便快捷的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结果将啮齿动物分为居民区啮齿动物和野外啮齿动物两大类群,对每一类群不同生活方式的鼠种给出了合理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结论啮齿动物是哺乳纲动物中分布广、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类群,对其种群数量的调查有多种方法。对不同生活习性的啮齿动物,应采取合理的、方便快捷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湖北宜昌市啮齿动物调查及区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掌握宜昌市啮齿动物种群及地理区划。方法:根据采集标本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己知啮齿动物39种,其中东洋界种类21处,占53.8%;古北界种类13种,占33.4%;广布两界种类5种,占12.8%。结论:宜昌地区啮齿动物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塔里木盆地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组成、结构和分类。方法 根据地理区划和生境类型选择调查点,按样方法捕获啮齿动物,对体外寄生虫进行单独鉴定,采用群落生态学技术方法,计算各鼠类、蚤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参数,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进行分类。结果 在塔里木盆地共捕获啮齿动物7种351只,检获体外寄生蚤10种683只,蜱类3种321只,螨621只,虱29只,构建7个鼠类、蚤类群落;子午沙鼠体外寄生蚤的蚤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3项指标均较高,对该地区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的构成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三趾跳鼠体外寄生虫群落与子午沙鼠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对维持塔里木盆地蚤类群落结构亦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 经聚类分析可将塔里木盆地7种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聚类为4个类型:(1)短耳沙鼠、小林姬鼠、灰仓鼠和小家鼠体外寄生虫群落;(2)三趾跳鼠体外寄生虫群落;(3)大耳跳鼠体外寄生虫群落;(4)子午沙鼠体外寄生虫群落。  相似文献   

8.
啮齿动物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经济方面亦酿成很大损失。啮齿动物的区系组成,生态及地理分节,不仅与一定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不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存在、分布和发展规律。关中平原地区(以下简称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赤峰市巴林草原啮齿动物的生态地理分布及种类组成,将调查地区划为中心森林草原、低山丘陵草原、平原草原及沙丘草原。在调查区共发现啮齿动物16种,隶属2目6科15属。中山森林草原和低山丘陵草原各分布8种,分别占总数的50.00%,平原草原分布种类最多,发现11种,占68.75%;沙丘草原最少,仅7种,占43.75%。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河北省北部,东经144°45′,北纬42°04′,处于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地区[1]。境内具有地势高、起伏缓和、低山丘陵交错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类型[2]。属于阴山山脉东沿的一部分[3]。在不同的地理景观类型中分布着不同啮齿动物,探讨各生境中啮齿动物的分布及数量,为鼠疫疫情监测提供可靠依据。1地理景观与啮齿动物分布1.1山地在疫源地内,综合性山脉连绵不断,构成了一组南北贯穿的山系,主要的山脉集中在东南和西北部,山顶多为尖顶,山坡多缓长,坡角线不太明显,山脊持续性延伸,形成了特有的中、小、微地貌类型[4]。…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10年的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密度野外与室内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密度高峰在1983~1984年,达11.54~24.49%,其他年份在4~7.5%之间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但密度制约因素亦有一定影响。室内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不明显,但密度普遍较野外高(1984年除外)。室内优势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但存在交替更换现象。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的孕鼠最高胎数分别为11、12、12、14和9。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进一步摸清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和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1-2005年每月定期在稻田、旱地2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计算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获取性别、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有关数据。结果 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9.97%。对其种群性比、雌鼠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变化及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作了系统分析,5年平均捕获率为4.06%,平均怀孕率为26.97%,平均胎仔数为5.14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2.40%,每年45月和8—9月出现2次繁殖高峰,5—6月和10—12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结论 黑线姬鼠是该县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和8月为最佳策略性防制时期,化学防制仍是农田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鼠类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方法夹夜法。结果14年共捕获鼠类动物1196只,经鉴定属2目2科5种,即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和臭鼩鼱。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3.71%。平均鼠密度2.37%,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结论在城镇居民区家栖鼠防制中,应加强鼠情监测,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经七年来的鼠情监测,基本查清与人们接触密切的鼠类,特别是传播疾病的主要鼠类的分布规律,分析出我省家鼠有两个高峰(6月和10~11月),野鼠也有两个高峰(6月和10月),这与我省流行性出血热两个高峰相吻合,鼠峰在病峰之前。1986年以后,由于我省开展大规模灭家鼠活动,家鼠高峰已不存在规律性。通过几年来的灭鼠活动,使家鼠密度呈下降趋势,城镇褐家鼠和小家鼠构成比发生变化。城镇未爆发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鼠情监测为灭鼠防病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10年害鼠数量动态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连续10年调查内蒙古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鼠的组成及数量动态,提出持续控制草原鼠害的措施。方法:为直线夹日法。结果:共捕获7种鼠,布氏四鼠是优势种,属群居性种类,种群数量变幅大,其数量最高峰在1987年,平均捕获率高达55%,1988~1989年却骤然下降,1987年是1989年的36.6倍,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阶段,且低谷期较长,其它各期均为两年,在“上升”和“高峰”期及“下降”的第一年对草原能造成危害。其它鼠种数量变动波幅小,10年中从未对草场造成危害。结论:控制草原鼠害是长期性工作,需要经常作到合理利用、治理和建设草原,保持旺盛的生产力,防止草原退化,不给鼠类造成适宜的生存环境;长期坚持鼠情监测,观测鼠类群落演替情况,定期发布《鼠情报告》,在害鼠数量“上升”期主动采取防制措施,可实现对草原鼠害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江县家、野鼠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情况,给鼠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野外和室内鼠密度和种群进行调查。结果野外鼠密度高峰在1989—1990年和1992—1993年,达18.85%-26.57%,一般稳定在4.21%~14.88%之间;室内鼠密度高峰为1986年,达9.47%,其余年份在1.96%-7.26%之间,均较野外密度低。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1.59%)、四川短尾鼩(27.36%)和褐家鼠(18.68%),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64.32%)、小家鼠(26.58%)、四川短尾鼩(7.99%),但各年度优势种存在交替更换现象。结论野外鼠密度和种群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室内密度和种群变动与常年开展灭鼠工作有关。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11年家鼠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京市1985~1995年开展家鼠鼠情监测。结果:有褐家鼠、小家鼠两种,前者为农村优势种,后者为城镇优势种。每年有两个数量高峰(2~4月、9~11月);自1986年以来开展大规模灭鼠活动,并未改变此规律,但使家鼠密度显著下降。近几年斑疹伤寒发病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隆林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 10年来共捕鼠4 829只,隶属2目3科11种,年平均鼠密度为3.30%;黄胸鼠年平均密度为2.71%,为该县的优势鼠种。鼠密度的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分别为5月和11月。结论黄胸鼠是隆林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1-6月和11月是鼠疫监测的重点时间,最佳灭鼠时期为4月和10月。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便于调整防制对策。方法:定期按房屋类型各类生境收集鼠体、分类鉴定。结果:无论居民区还是特殊行业,鼠类群落结构10年来逐渐演变为褐家鼠占优势,尤其是内环线以内的8个中心区域,褐家鼠占57.47%,但在有中央空调设施的智能化大楼中以黄胸鼠为主。分析本市鼠类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干预措施和鼠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变迁,不同时期两者分别起主导作用。另外,建筑物防鼠设施不完善,也是褐家鼠进入室内比例上升的原因之一。结论:控制褐家鼠密度,强化防鼠设施,针对不同生境采取不同的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85~1991年城乡家栖鼠鼠情监测资料为主要依据,揭示了辽宁省城乡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的月变动及七年来年变动趋势。城乡1年内均有两个数量商峰,城市数量高峰为4~5月与9~10月,农村数量高峰为3~4月与10~11月。城市家鼠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鼠密度被控制在1%以下;农村鼠密度也下降,但平均密度高于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