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姚天明  万琪等 《医学争鸣》2002,23(B12):49-51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原发性功能紊乱或与外抗原的交叉反应有关,机体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造成机体的损伤,对于这类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清除及预防这些抗体的再合成,免疫吸附技术^[1]是在体外利用吸附剂选择性的结合血浆中的某些成分进行吸附,从而降低血浆中特异性抗体的水平,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加速治愈,在神经系统中,据认为重症肌无力,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病因与免疫功能的异常有关,近年来,免疫吸附技术逐步的被应用到这些疾病的治疗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免疫吸附技术在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MicroRNA(miRNA)是一种调控基因转录后水平的非编码RNA,它主要通过影响mRNA的降解或翻译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miR-210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系统肿瘤、神经系统变性等疾病,其机制与诱导血管再生、调节细胞增殖和迁移有关。因此,miR-210已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综述miR-210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细胞凋亡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史树贵  李露斯 《重庆医学》2003,32(7):928-930
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Alzheimer病 (Alzheimer′sdisease ,AD)等的细胞死亡方式一直存在争论[1] ,近年来虽有足够的证据认为细胞凋亡为主要原因 ,但毒性信号的性质和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并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该类疾病在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进展 ,综述如下。1 凋亡过程中的细胞事件哺乳动物细胞凋亡受bcl 2家族、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 1(apoptoticprotease activatingfactor 1,Apaf 1)、和Caspase家族调节[2、3 ] 。神经元具有与其它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4.
韩丽 《医学综述》2000,6(10):445-446
<正>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 2 receptor,sIL-2R)是由抗原或半抗原等刺激而活化的T淋巴细胞膜IL-2R(mIL-2R)之α肽链裂解脱落入体液而形成,是T细胞被激活的间接性可溶性标记。sIL-2R是一重要的免疫抑制物质,它与膜IL-2R竞争结合免疫活性细胞周围IL-2,阻止IL-2功能发挥,IL-2被耗竭,致使IL-2自分泌作用受抑制,因此sIL—2R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将sIL-2R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6.
7.
1立题依据、目的、意义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我国近年统计表明,脑血管病的死因排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某些大城市上升为第一位。而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中风,约占75%,而且还有继续增加趋势,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8.
止颤胶囊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新 《吉林医学》2008,29(8):653-65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简称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多发于老年人的原因不明性疾病,属世界疑难病范围。在临床上发病率仅次于脑血管病,55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约为百分之一,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目前,PD已成为影响老年时期生活质量以及对社会及家庭造成负担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在祖国医学中归为“颇证”、“痉病”、“痿证”等范畴。我们采用长春中医药大学盖国忠教授开发研制的止颇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全能性、无限增殖的干细胞,具有形成所有类型细胞的潜能,包括胚胎干细胞、胚胎生殖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皮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组织特异细胞的能力,即分化为相应组织和器官中细胞的专能细胞,它是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多潜能干细胞。按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干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oycloma,MM),又称柯勒氏病,由于其属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但对于局部病灶压迫、侵犯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系统合并症,而化疗又不敏感时,放疗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统计1993年9月到2004年9月问8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行放射治疗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眼针疗法是我国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首创的。目前该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证明,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显著,值得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赵光祖  李俊海  余明  王博  唐钰 《安徽医学》2021,42(10):1183-1185
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唯一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1] ,H.pylori感染已被确认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相关的急性感染性胃炎、胃癌等疾病有关[2].过去认为H.pylori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是非器质性的[3],但随后的研究[4]发现,肠-脑轴(gut-brain axis)是H.pylori感染与神经系统之间联系的物质基础.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了学术界对H.pylori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联系的关注,然而,目前H.pylori感染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5-8].因此,本文对近5年来该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回顾,旨在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银杏叶冲剂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多发性硬化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中医治疗方法同时配用依达拉奉、红花、甲钴胺等药物。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的治疗方法上采取联合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进行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照组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运动能力、神经功能、语言能力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络祛瘀解毒汤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通络祛瘀解毒汤治疗缺血性中风80例,并设对照组70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通络祛瘀解毒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总显效率(70.00%)和总有效率(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5.71%和80%),结论:通络祛瘀解毒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钟敏  杨世柏 《广东医学》2003,24(2):208-209
多发性硬化 (MS)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 (CNS)脱髓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 ,人们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干扰素(IFN)疗法成为近 2 0年研究的热点之一 ,Ⅰ型IFN作为目前唯一一种有望改变MS病程的药物 ,被誉为开创了MS治疗的新纪元[1] 。本文就MS干扰素治疗的发展概况及进展作一综述。1 MS的发病机制与INF的治疗机制  尽管经过了 1 0 0多年的研究 ,MS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未被完全阐明。与MS相类似的实验动物模型即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 (EAE)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在M…  相似文献   

17.
以60例脑梗塞为例,在早期用溶纤治疗的同时,及早介入推拿治疗,探讨推拿早期介入对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推拿对脑梗塞患者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影响,结果推拿组有效率(93%)而对照组有效率(63%);推拿对脑梗塞患者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前后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心脑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一大类严重疾病,是由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脑缺血或出血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目前,我国约有1.1亿人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6 000万人患有冠心病,7 000万人患有脑梗死或者脑溢血,40岁以上的人中,约有5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其发病率高,兼有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成为当今防治研究的重点之一。松龄血脉康胶囊是一种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纯天然中药制剂。该药是根据祖国传…  相似文献   

19.
神经系统疾病的干细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4-2002.12月共收治神经系统疾病328例均经血管内治疗的病例。结果: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61%,常灌注压突破为0.30%。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对照组为2.68%,凯时和尼膜通组为1.49%,对照组略高于凯时和尼膜通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比较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应用扩血管的药物有助于减少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