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大内镜对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在诊断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灶后,对病灶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Kudo分型作出放大内镜诊断。结果 在342处病灶中,发现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3个,平坦隆起型病变(Ⅱa)10个,表面平坦型病变(Ⅱb)5个,单纯凹陷型病变(Ⅱc)1个,检出率分别为3.80%,2.92%,1.46%,0.30%。其中Ⅱa,Ⅱb和Ⅱc病变共16个,占4.68%,如将13例LST计算在内.则占8.48%。结论 放大内镜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能有效提高平坦型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瓯侬)对大肠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及EMR操作技术。方法对86例(106处)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经EMR切除的86例(106处)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全清除104处,治愈率为98.1%(104/106),其中首次完全切除102例(96.2%),2例残留患者再次行EMR后清除病灶,2例EMR术后病理检查为浸润癌(SM2癌)加行外科肠段切除,病理报告大肠管状腺瘤57处,管状绒毛状腺瘤16处,绒毛状腺瘤6处,锯齿状腺瘤3处,炎性息肉10处,增生性息肉6处,类癌3处,黏膜内癌3处,浸润癌(SM2癌)2处;全组术中出血4例(3.8%),经内镜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2例(1.9%),1例经内镜止血成功,1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全组无穿孔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4。36个月,病变复发2例,1例经再次EMR后病变清除,1例外科手术肠段切除治疗。结论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大肠平坦型病变能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3.
采用腺管开口分型和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大肠肿瘤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新方法。方法 2000年11月-2001年8月结肠镜检查1250例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内镜黏膜切除术50例次。结果 28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478个。共检出大肠黏膜内癌3例。黏膜下癌1例,进展期癌57例,其中Ⅱa,Ⅱb,Ⅱa Ⅱc病变44个,LST型病变16个,直径16-58mm,其中Ⅱ型1个,ⅢL6个,Ⅳ8个,Ⅴa型1个,2例黏膜内癌,1例Ⅱa Ⅱc病变,肿瘤已浸润到浅肌层,内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治疗50例次,包括侧向发育肿瘤(LST)病变14个,Ⅱa病变22个,Ⅱb病变14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Ⅴ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合于大肠平坦型病变的切除。为完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表面型大肠肿瘤镜下特征及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探讨内镜在判断大肠肿瘤良恶性方面的价值。方法 61例大肠表面型病变来源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肠镜室。在普通内镜检查中发现异常黏膜后,对其喷洒0.4%靛胭脂染色,采用放大装置观察病变的大小及形态,做出镜下诊断和分型。经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的标本均完整送检,做出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25例表面隆起型大肠肿瘤中发现早期癌1例,占4 %,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3例(12 %);6例表面平坦型大肠肿瘤发现早期癌1例,占17%,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1例(17%);7例表面凹陷型肿瘤发现早期癌2例,占29%,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2例(29%);23例侧向发育型肿瘤发现早期癌2例,占9%,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5例(22%)。结论 不同镜下分型的表面型大肠肿瘤的恶变潜能不同,表面凹陷型大肠肿瘤可能更容易癌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0Z内镜对46例胃黏膜平坦型病变患者进行观察,局部喷洒4 g/L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病变周围胃小凹形态改变,在观察部位取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两者相互关系.[结果]46例病变中平坦隆起型病变(Ⅱa)33例,表面平坦型病变(Ⅱb)12例,隆起凹陷型病变(Ⅱa Ⅱc型)1例;小凹开口呈A型10例,B型8例,C型17例,D型6例,E型3例,2例病变其表面小凹模糊不清甚至消失.[结论]放大内镜对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病变周边小凹形态改变与病灶的良恶性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EMR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58例共65处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63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6 92%.2处未能完整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并发症:术中出血4例(6 15%),以APC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例(1 54%),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良性腺瘤36处,黏膜肌层平滑肌瘤2处,增生性息肉13处,炎性息肉6处,不典型增生6处,黏膜内癌(m癌)1处,黏膜下层癌(sm1癌)1处.sm1癌追加外科切除,手术标本未见肿瘤残存或浸润.癌变病例随访3~9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EMR治疗具有操作技术简单、严重并发症少见、疗效理想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袁珂  吴俊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049-2051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病理学类型及内镜治疗价值。方法对近3年肠镜检查发现64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ST病变60例(共64个病灶),占大肠息肉的2.78%,病变大小以10 mm~29 mm为主,直径大于50 mm者并不少见;病变主要分布在直肠;内镜下分型以结节混合型及扁平隆起型为主,假凹陷型少见。58例共6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30例行注射法黏膜切除术(EMR),16例行注射法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8例行透明帽辅助EPMR,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辅助EPMR。8例接受2~3次内镜下治疗,均为直肠50 mm以上LST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随访1年未见残留及复发。术后迟发出血6例,无穿孔并发症发生。病理学类型:62个内镜下切除的LST病变中,58个腺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4个,2个腺上皮癌变,2个炎症伴息肉样增生。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一定的检出率,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绝大多数的LST病变,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内镜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技术的不断成熟,内镜下能切除的大肠黏膜病变的直径不断得到突破.根据切除肿瘤大小不同,其操作方法可以分为两种:①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即传统的EMR技术;②先将主要病灶切除,然后再将周围小病灶分次切除,即黏膜分片切除endo-scopie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o相对于传统的EMR技术,EPMR能切除直径更大的侧向发育型肿瘤.  相似文献   

9.
李雨静  齐玲芝  苑坤  刘泳  刘聪  孙巍 《吉林医学》2009,30(13):1219-122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大息肉和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72例92个大肠病变。采用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切除(EMR)、分次圈套切除(EPMR)和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72例患者一次性成功切除病变89个,3例患者各残留1个病变,其中2例再次行EMR,1例行APC氩气凝固灼除。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瘤71个,其中伴有上皮内瘤变的29个,增生性息肉13个,直肠类癌3个,黏膜内癌变5个,其中2例为SM2癌,行外科手术治疗。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中、术后无穿孔病例,术后出血5例。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和黏膜内癌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大肠癌的肉眼、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经内镜发现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大肠癌105例(106个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早期大肠癌中91.5%的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下。内镜下的肉眼形态分别为:有蒂型(Ip)34个病变,亚蒂型(Ips)13个病变,无蒂型(Is)26个病变,表面隆起型(Ⅱa型)11个病变,表面隆起凹陷型(Ⅱa Ⅱc型)22个病变。其中(Ⅱa Ⅱc)型的22个病变中21个为粘膜下层(Sm)癌。Sm癌的25个病变中出现3例(12%)淋巴结转移。治疗上,经内镜下切除13个病变(12例),其中1例Sm癌术后局部复发,行根治性手术。单纯局部切除术和肠管切除术93个病变(93例)。结论:(Ⅱa Ⅱc)型的大部分为Sm癌,病理组织学显示,低、中分化腺癌中以Sm癌多见;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Sm癌中;根治性手术是根治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结直肠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6年5月我院肠镜下行EMR治疗的19例(29个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9个病灶中直接用圈套器切除26个,用透明帽切除3个;病灶大小为0.6 cm×0.6 cm~6.0 cm×10 cm,均为扁平病灶;24个病灶1次切除,1个病灶2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10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80余次分割切除,2个未能完全切除;27个病灶取到组织送病理检查,证明完全切除25个,完全切除率为92.6%(25/27)。内镜下分型:隆起型(Ⅰ型)6个,其中亚蒂型(Ⅰsp)1个,无蒂型(Ⅰs)5个;平坦型(Ⅱ型)23个,其中平坦隆起型(Ⅱa)16个,平坦隆起 平坦凹陷型(Ⅱa Ⅱc)2个,表面平坦型(Ⅱb)5个。组织学分型:早期癌3个,重度不典型增生9个,中度不典型增生12个,单纯腺瘤3个。术前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相符者16例,占59.3%,不相符者占40.7%。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5个病灶切除后出现少量渗血。结论EMR治疗结直肠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方法简单,可完全切除病灶,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吴和顺  李文芳  施广石 《广东医学》2003,24(10):1115-11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减轻患者外科手术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ll例患者根据病变的形态及部位的不同,病变呈隆起的,单纯用息肉切除法进行,对于扁平隆起型、凹陷型的,则需用黏膜切除法进行。结果 1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EMR术后全部均进行病理组织检查,证明均未浸润肌层,术后定期随访1~36个月,未发现复发,无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早期胃癌行黏膜切除术,既经济又减轻患者外科手术的痛苦,并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h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方法、效果、并发症等相关临床问题。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132例167个LST病灶,采用规范的黏膜下注射配合透明帽辅助法手术,术后随访2个月-50个月,准确记录病灶大小、手术经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治愈率为98.8%,一次性完整切除率73.1%,分次切除法(EPMR)占10.2‰并发症发生率9.6%.术后病理癌变4例(2.4%)。结论EMR在目前条件下是一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可取代98%以上患者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平坦型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48个大肠平坦型病变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分片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切除病变,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肠镜。结果 45例48个病变中1次完整切除41个,分片切除7个,1例术后1个月复查见有残留,予热活检钳钳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29例,其中合并轻-重度不典型性增生16例,增生性息肉15例,黏膜内癌3例,直肠类癌1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中、术后无穿孔病例;术后局限性腹膜炎3例。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武  蹇贻  陈曦  吴晓英 《西部医学》2010,22(5):869-870,873
目的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经验。方法72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明确病变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选择单独直接圈套切除或EMR—L或EPMR或联合以上方法切除病变。病变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EMR耗费时间为15~70分钟,平均为(30±3.1)分钟。病理结果为:息肉、粘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黄斑瘤、Peutz—Jeghers综合征、低\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异住胰腺、LST、类癌、纤维瘤。所有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的病理标本均未发现离切缘2mm内范围内存在瘤变灶。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急性和1例延迟出血,相应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出现。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岸高  钟旭辉  姜泊 《广东医学》2003,24(7):684-68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的价值。方法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在放大内镜下对 6例大肠早期癌进行EMR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成。病变大小 :最大为 62mm× 82mm ,最小为 10mm× 10mm。病理诊断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并黏膜内癌 5例 ,凹陷型早期癌 (denovo癌 ) 1例。腺管开口类型 :ⅤA 型 4例 ,Ⅳ型 1例 ,Ⅲs型 1例 ,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大肠癌的肉眼、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经内镜发现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大肠癌105例(106个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早期大肠癌中91.5%的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下。内镜下的肉眼形态分别为:有蒂型(Ip)34个病变,亚蒂型(Ips)13个病变,无蒂型(Is)26个病变,表面隆起型(Ⅱa型)11个病变,表面隆起凹陷型(Ⅱa Ⅱc型)22个病变。其中(Ⅱa Ⅱc)型的22个病变中21个为粘膜下层(Sm)癌。Sm癌的25个病变中出现3例(12%)淋巴结转移。治疗上,经内镜下切除13个病变(12例),其中1例Sm癌术后局部复发,行根治性手术。单纯局部切除术和肠管切除术93个病变(93例)。结论:(Ⅱa Ⅱc)型的大部分为Sm癌,病理组织学显示,低、中分化腺癌中以Sm癌多见;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Sm癌中;根治性手术是根治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肠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诊治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经胃镜检查并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起源于黏膜层的隆起性病变患者,行EMR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并定期门诊内镜随访.结果 116例患者共119处病灶,116处(97.5%)获完全切除,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为43处息肉、40处平滑肌瘤、15处炎症、9处间质瘤、2处早癌、2处类癌、2处黏膜下囊肿、其他6处,其中28例曾行术前病理活检,14例(50%)术前、术后病理吻合,14例(50%)依靠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诊断.并发出血20例,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技术,因组织切除、取材完整,可提高病变确诊率.  相似文献   

20.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直径10mm以上的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性病变,包括颗粒集簇样病变及非颗粒型病变。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内镜是检出和诊断LST的唯一方法,黏膜染色及放大内镜观察有助于LST的检出和分型,内镜超声在指导LST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方面具有实际意义。LST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剥离切除术(EPMR)、氩气刀烧灼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