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少驰  张德林  王辉  李小艳 《河南中医》2014,(10):1944-1945
目的:探讨"筋骨并重"理念在骨伤疾患中所具有的指导作用。方法:总结历代医家对"筋骨并重"理念的理解,结合当代医师在"筋骨并重"理念下的临床实践,对医术典籍、临床资料加以整理、概括。结果:"筋骨并重"在骨伤疾患的治疗中,能减少损伤与再损伤的发生,保护软组织。结论:"筋骨并重"理念在骨伤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各个阶段都有确切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引起骨伤的原因多种多样。人体受到损伤之后体内的软组织、筋骨均受到破坏,从而导致血液在皮肉与筋骨间泛溢,造成气机不畅与经络阻滞等严重后果。骨伤病患主要的表现有肢体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行动不便,表情痛苦等,因此,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病患的痛苦。而活血化瘀不但能够调节骨伤者的伤势,还可以改善其血液循环,促进瘀血的吸收,起到疏通气血作用,使瘀滞、肿胀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3.
岳阳张氏正骨流派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又宗蔺道人、薛己等骨伤名家,以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损伤当以气血为先,治疗需内外相合,筋骨并重,内治着重调气活血,外治以手法整复、药物外敷、夹板固定、练功活动相结合,并独创君臣佐使的正骨理筋手法。  相似文献   

4.
对药是体现中医治疗原则的相对固定的药物配伍,在中医骨伤科应用较多,具有明显的专科用药特色。笔者试从中医骨伤对药的证治特点、类型及其临床不同运用进行初步探讨。 1骨伤科疾病分类 一般地,骨伤科疾患分骨伤、骨病、骨科杂症3类。《外台秘要》卷29曰:“此病有两种,一者外损,一者内伤。”外损是指骨伤,即皮肉筋骨的损伤。内伤,是指外力作用引起机体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的损伤性疾病,实与骨科杂症相同,如损伤兼有表证、损伤后期阴虚邪热不解、损伤后脾虚湿胜等,都是损伤后机体功能失调的病症,属于骨科杂症范畴。因此,损伤包括骨伤和骨科杂症,与骨病并列,构成中医骨伤科疾患。故中医骨伤科疾患的药物治疗可从损伤和骨病两方面着手,包括损伤内治法和骨病内治法两类。  相似文献   

5.
便秘 ,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其在伤科临床中较为常见 ,若处理得当 ,不但能减轻患者痛苦 ,还可以加快骨折愈合。若妄施泻下之剂 ,则损伤气血 ,使全身和骨折局部恢复延迟。1 病因病机便秘的病机 ,主要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大肠传导功能失常。骨伤早期 ,皮肉筋骨损伤引起气滞血瘀 ,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失调 ,使肠胃消化、传导功能障碍 ,通降失常 ,糟粕内停 ,不能下行 ,加之骨伤失血或瘀血内停均会加重经络受阻 ,使气血损伤 ,血虚火炽 ,引起便秘之症 ,非用利导剂则不能排便。骨伤晚期 ,便秘多为肠胃气虚或肝肾阴虚 ,使肠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慢性筋骨病临床可归属于中医"骨痹"或"痿证"范畴,其常见病因病机有气血失和、肝郁脾肾阳虚、筋骨并损、情志失调、久病久痛难愈等。药对是临床组方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针对不同病机选用合适的药对治疗慢性筋骨病有其独特优势。明辨病机,合理选药配伍是中医治疗疾病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而掌握慢性筋骨病的对药应用,可使中医内治骨伤疾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胸胁损伤是皮肉筋骨外伤和气血经络脏腑内损之复杂性损伤。笔者遵“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之义,近年以内伤施治为主,治疗36例,效果良好,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介绍国术点穴疗法的发展源流,及其治疗筋伤骨病的临症经验,阐述其治病机理,诠释中医整体治疗观在国术点穴疗法中的内涵:气血同调,国术点穴把调理气血、恢复气血之平衡作为伤科治疗大法,强调治疗慢性劳损以行气为主,急性损伤则活血为先;筋骨并重,以筋为主,并强调矫正机体筋骨应力平衡失调,减缓筋骨形态、功能发生退变,从而减少疾病的发...  相似文献   

9.
王国军 《江苏中医药》2019,51(11):41-44
中医骨伤"筋骨并重"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成熟。筋骨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保持动态平衡。通过系统查阅近年来中医骨伤"筋骨并重"理念的相关文献,发现此理念在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及骨代谢疾病临床中多有应用。临证时要辨明筋伤与骨病两者生理病理的联系,在诊断、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都要注重"筋骨并重",将此理念融会贯通到现代骨科技术中,更好地发挥"筋骨并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0.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石氏伤科治疗此类骨折具有较大优势,特色鲜明.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集前辈骨伤疾病诊治经验之大成,在中医骨伤领域独树一帜.石老治疗四肢骨折的经验和理念可总结为"复位固定,突出手法","筋骨并重,内合肝肾","三期论治,气血为要","功能锻炼,动静结合"等4个方面.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平乐正骨是我国中医骨伤学科中有较大影响的正骨流派,平衡理论是平乐正骨学术思想体系的基础。平乐正骨平衡理论注重气血共调、筋骨互用、动静互补、五脏协调、形神统一、天人合一、标本兼顾、起居有常及膳食平衡;对于膝骨关节炎的防治,平乐正骨主要以气血辨证为纲,注重筋骨并重及合理的功能锻炼,强调对患者情志的疏导和膳食起居的调护。本文对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在膝骨关节炎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正>数年来笔者以复元活血汤为基础方治疗跌扑损伤引起的瘀血证,疗效颇佳,兹述如下。1对跌扑损伤瘀血证和复元活血汤的认识中医认为损伤分为外损和内伤。外损以伤皮肉筋骨为主,内伤以气血、经络、脏腑、津液为主。但外损与内伤、筋骨与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伤患多由皮肉筋骨病损而引起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津液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导致脏腑不和。反之,由于脏腑不和,由里出表,引起经络、气血、精津的损害,导致皮肉筋骨病变。痛与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合并Colles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骨科疾病,临床易出现并发症,从而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导致预后不佳。刘寿山先生临床治疗骨伤病,主要采用整体辨证和局部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其内治疗法以骨伤3期辨证为基本原则。损伤早期治疗选用祛瘀止痛方药;损伤中期治疗主要内服接骨紫金丹以活血止痛、接骨续筋;损伤后期筋骨未复,肢体活动不佳,需养气血,培补肝肾,治疗可选择补肾壮筋汤。刘寿山先生运用接骨紫金丹,重视因人制宜,灵活化裁,临床疗效肯定。该文探讨刘寿山验方接骨紫金丹治疗骨质疏松合并Colles骨折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丸在骨伤科临床中的运用体会湖南省衡山县伤科医院(421331)陈松权主题词补中益气丸/治疗应用,骨折,中医药疗法骨伤疾病,伤骨伤筋,气血俱伤,肿痛并见,治疗时每以活血化瘀为先。但有素体虚弱加之骨折的患者,由于久服辛温耗散之活血化瘀药物,以致于...  相似文献   

15.
邓运明教授乃江西樟树人氏、全国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受家乡文化影响,青年时期考入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前身),潜心研读骨伤,主要学术思想包括提倡气血辨证为首,肝脾肾三脏为核心,筋骨并重为治疗灵魂等。  相似文献   

16.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恒古骨伤愈合剂由三七、红花、人参、黄芪、杜仲、鳖甲、钻地风、洋金花、陈皮组成,是现代中医临床“异病同治”的一种代表性药物。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骨折、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均取得了较好疗效。虽然现代医学认为这4种骨伤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但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均为瘀血、风湿痹阻、肝肾气血亏虚、经脉筋骨失养所致。恒古骨伤愈合剂针对这4种骨伤疾病“瘀血阻络、筋骨失养”的共同病机遣方用药,具有活血化瘀、散结生新、滋补肝肾、荣筋养骨的功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圆机活法”“异病同治”“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同时恒古骨伤愈合剂的现代药理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也为其“一药多用”和“异病同治”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本文从中医对4种骨伤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恒古骨伤愈合剂的方解及其治疗4种骨伤疾病的药理机制和临床运用4个方面,探讨并揭示了恒古骨伤愈合剂能“一药多用”和“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陆氏伤科学术特色撷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陆氏伤科的学术源流。治疗损伤之症重在气血,筋骨之病动静结合,针法创新创制银质针。  相似文献   

18.
“筋骨并重”是治疗骨伤疾病的四大原则之一,历代医家对筋骨关系的认识一直很重视,中医的“筋骨并重”理念在现代脊柱微创外科技术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两者均同时体现出整体观和微创观。脊柱微创技术发展迅速,治疗的疾病几乎扩展到所有脊柱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今后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应继承中医骨伤传统优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脊柱微创技术更好地服务大众。  相似文献   

19.
最近文献上有不少关于中医对骨折治疗理论研究的报导。在这些文章中,均以“肝主筋”“肾主骨”“筋骨损伤内动肝肾”等论点为基础,加以阐发,颇具精义。但笔者体会,气血的温养与运行对筋骨的强弱、骨折后愈合的迅速尤具  相似文献   

20.
《中医正骨》2012,(6):8-8
水针刀三氧消溶术及筋骨针法是由中国骨伤微创水针刀学术委员会会长、张仲景国医学院教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吴汉卿教授在水针刀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三氧治疗仪所研发的新技术,研制发明的多用系列筋骨针具已获国家专利,并创立了十大筋骨针法(已编入骨伤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