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和分析鼻咽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方法 采用LDH释放法和免疫花环法对69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细胞亚群进行观察。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鼻咽癌患者NK细胞活性、T3、T4、T4/T8细胞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T8与正常人相比稍有下降(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免疫系统的平衡制约失调,出现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LAK细胞回输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29例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CAH)患者及14例正常人外周血NK及LAK细胞活性;检测21例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前、后CAH患者外周血NK及LAK细胞活性。结果CAH患者NK及LAK细胞活性较正常人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NK及LAK细胞活性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自体LAK细胞回输疗法治疗CAH有效,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提高了CAH患者的NK及LA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心肌炎NK和LAK细胞活性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系统地观察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柯萨奇B组病毒(CVB)心肌炎患儿自然杀伤细胞(NK)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活性,并分析两者的内在关系,以及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5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年龄3 ̄12岁,男26例,女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年龄3 ̄12岁,男16例,女14例。采集静脉血,应用^3H-TdR标记法测定NK和LAK细胞活性。结果:(1)心肌炎时NK和LAK细胞活性均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酶标法对22例脑肿瘤和12例脑内血肿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脑肿瘤CD3^ 、CD4^ ,CD10^16 56和CD4^ /CD8^ 比值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胶质瘤组较其余两组明显下降。34例患者术后4期CD3^ ,CD4^ ,CD16 56^ 比值均发生变化。胶质瘤组在术后1至2周明显低于其余两组。术后3至4周才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脑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被抑制。且恶性胶质瘤较良性肿瘤更为明显,手术应激能导致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变化。脑肿瘤切除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呈现暂时抑制至逐渐恢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食管癌患者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病理学分期及转移率、转移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红细胞花环法和125I释放法测定56例各期食管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变化,并和健康对照组相比。结果:食管癌患者总T淋巴细胞数目、TH细胞降低、Ts细胞升高、TH/Ts比值及NK细胞活性降低(P<0.05),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食管癌的病理分期及转移情况有关。结论:食管癌患者存在显著的免疫抑制现象,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于判定食管癌病情进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44例Graves病初治患者于治疗前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显示CD_3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_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_4/CD_8值及NK细胞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发现这些变化与T3、T4无显著相关性。对Graves病的细胞免疫改变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恶性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淋巴瘤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本文总结 1999~ 2 0 0 1年本院 5 0例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观察组 5 0例 ,其中男 34例 ,女 16例 ;年龄 2 1~ 70岁 ,中位年龄 4 0岁。初诊 14例 ,缓解 2 4例 ,复发 12例。缓解及复发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对照组 36例 ,为健康成年人 ,其中男 2 1例 ,女 15例 ,年龄 2 0~ 5 5岁 ,中位年龄 35 .5岁。1.2 方法 将肝素抗凝后的外周血分别与CD3 + 、CD4+ 、CD8+ 、NK单克隆抗体混和后 ,用流式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源于肝癌患者与健康人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抗癌活性.方法 提取肝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常规诱导培养CIK细胞,动态观察其增殖活性、细胞表型及细胞毒活性.选BALB/c裸鼠SMMC-7721肝癌模型,接种肿瘤细胞10d后,选择荷瘤大小相似的裸鼠30只,腹腔注射化疗药物后平分成A组(单独化疗组)、B组(健康人CIK治疗组)和C组(肝癌患者CIK治疗组),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结果 两种来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表型及细胞毒活性均差异无显著性,体外抗癌活性相似,均可提高化疗的效果.B组和C组治疗后肿瘤受抑制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但均明显大于A组.结论 源于肝癌患者CIK细胞与源于健康人的CIK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及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同种异体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 对21例经同种异体NK细胞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1年随访,通过对其生存期、影像学指标、血液学指标、生物化学指标及免疫学指标分析,评价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患者经过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1)2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11例患者治疗1次,5例患者治疗2次,5例患者治疗3次,患者治疗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10例患者有一过性发热,1例患者出现肝区疼痛,1例患者出现头痛,未经治疗均于8 h内自行缓解;(2)在一年随访中,总疾病控制率为76.2%,其中Barcelona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A期患者中疾病控制率为100%, 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 SD)10例;BCLC B期患者中疾病控制率为60%,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1例,SD 2例;BCLC C期患者中疾病控制率为50%,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1例,PR 2例;(3)患者治疗后24 h外周血NK细胞和CD8+T细胞频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CD4+T细胞频率和CD4/CD8较治疗前显著上升。结论 同种异体N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消炎痛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在口服呋喃氟尿嘧啶的基础上加用消炎痛 (吲哚美辛 ) (治疗组 )和不加用消炎痛 (对照组 )外周血自然杀伤 (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发现 :治疗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较治疗前及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提高 (P <0 .0 5 ,P <0 .0 1) ,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消炎痛能增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NK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四种不同组织来源LAK细胞的体外扩增及抗肿瘤作用。方法:选用脐带血制备LAK细胞,并与临床常用的外周血、胎脾及胸腺LAK细胞在体外扩增及抗肿瘤作用方面比较。结果:脐带血的扩增能力显著高于其余3种LAK细胞(P<0.01),每份脐带血LAK细胞总数可增殖至2.5×1010;抗肿瘤活性以脐带血LAK对SMMC-7221肝癌细胞出现最早(第3d)、活性最强(85%±3%),明显强于其余三者(P<o.01);对K562的杀伤作用仍属脐带血LAK最强;而胸腺LAK的活性最弱。结论:脐带血LAK细胞体外增殖快,杀伤活性强,可用于肿瘤的过继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其人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免染色法技术对50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并与50例健康人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CD3下降(P〈0.01),CD6升高(P〈0.01),CD4/CD8比值下降(P〈0.01)。结论 提示恶生肿瘤患者免疫平衡失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NHL患者120例为NHL组,另选同期体检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NHL患者均单用化疗.于化疗前及化疗后1个月,检测T细胞及NK细胞水平.结果:化疗前,NHL组CD3+、CD4+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D8+、CD25+、CD4+ CD25+ Treg及NK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较化疗前明显升高,CD4+ CD25+ Treg比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及临床结局的NHL患者化疗前T细胞及NK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越高、疗效越差,CD3+、CD4+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越低,CD8+、CD25+、CD4+CD25+ Treg及NK细胞比例越高.结论:NHL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及NK细胞与NHL存在密切关联,有望通过动态监测NHL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及NK细胞水平来观察疾病发展及化疗的效果,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枯否细胞、肝脏自然杀伤(NK)细胞在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组织中分布规律,探讨其在P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1例人体肝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和NK细胞标志物CD57的表达,对阳性细胞数进行形态定量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CD68阳性细胞数随PHCC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少,而CD57阳性细胞数在PHCC不同分化组中无显著差异;在PHCC中CD68、CD57阳性细胞数呈线性正相关。结论:枯否细胞数量与肝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并与肝脏NK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肝淋巴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后者通过影响天然免疫抵御肝内病毒感染及肿瘤转移。而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近来一些研究表明NK细胞可通过产生具有抗纤维化作用的IFN-γ以及直接杀死活化HSCs,起到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因此,刺激NK细胞活化极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途径,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需进一步通过临床研究来证明。 相似文献
20.
隐球菌病患者中NK细胞活性降低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孙孝 温海 陈江汉 顾菊林 邓安梅 CHEN Sun-xiao WEN Hai CHEN Jiang-han GU Ju-lin DENG An-mei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2):120-124
目的:研究隐球菌病患者中NK细胞和隐球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隐球菌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40例的外周血标本.(1)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2、CD3、CD4、CD8、CD28、CD18、CD19、CD56表达水平;(2)以K562为靶细胞,采用MTT法分析NK细胞毒性活性以及IFN-α或IL-2对其的作用;(3)经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FN-γ水平,并检测培养上清液的细胞毒性活性;(4)定量PCR分析穿孔素、颗粒酶和颗粒溶素的转录水平;(5) 将新生隐球菌与NK细胞共同孵育,探讨NK细胞对新生隐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隐球菌病患者PBMC中CD56 细胞显著减少(P<0.01),CD8 、CD19 、CD18 细胞显著增加(P<0.05或P<0.01),CD8 /CD28 比例升高(P<0.05),CD4 /CD8 比例下降(P<0.05),而CD2 、CD3 、CD4 细胞无显著变化.隐球菌病患者PBMC中NK细胞的细胞毒性活性显著降低(P<0.01);加入IFN-α或IL-2后其活性显著升高(P<0.01).隐球菌病患者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隐球菌病患者中穿孔素、颗粒酶和颗粒溶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隐球菌病患者NK细胞抑制新生隐球菌生长的程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5).结论:隐球菌病患者中NK细胞数量和活性降低,利用IL-2或IFN-α等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NK细胞的杀伤活性,提示了一条新的高效低毒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