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亚低温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应用冰毯导致亚低温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兔随机均分为3组:常温组、亚低温组和对照组。组织气体分析仪持续测定兔肝组织氧压(PtiO2);光镜及电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结果:亚低温组与常温组兔在肝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和60min期间的PtiO2值、血清ALT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亚低温组较常温组肝缺血再灌注的理性损伤明显改善。结果: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可以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亚低温能显著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程度,其作用机制与亚低湿能降低缺血期肝细胞的耗氧量、减轻再灌注后的微循环障碍和防治肝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缺血预处理 (IP)和亚低温研究[1] 的基础上 ,在犬全肝缺血再灌注 (I/R)损伤模型上观察亚低温对IP的增强效应 ,并探讨亚低温缺血预处理 (MHIP)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 2 4条 ,雌雄不拘 ,体重 9.5~ 11.5kg ,随机分为 4组 (各 4条犬 )。A组 (对照 ) :开腹后即抽取肝上下腔静脉血检测并取右肝组织标本。B组 (I/R) :游离第1肝门 ,以止血带绕扎肝十二指肠韧带 ,阻断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入肝血流造成肝缺血 ,松开止血带为肝脏再灌注 ,肝脏持续缺血 60m…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切除术中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单纯肝叶切除组(PH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状态下肝叶切除组(IR组)及缺血预处理组(IP组)。分别取术前及术后0.5、6、12、24、48h等时间点,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含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残肝组织中Ki67和Cyclin D1表达变化,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含量。结果 IP组术后24h内各检测点的AST和ALT值明显高于PH组和IR组(P〈0.05)。术后早期IP组大鼠的血清HA表达量明显高于PH组和IR组(P〈0.05)。PH组大鼠肝细胞Ki67和Cyclin D1表达在术后24h达到峰值,并且明显高于IR组和IP组大鼠(P〈0.05)。其中IP组大鼠术后Ki67和Cyclin D1表达量降低地最显著。结论 在合并肝组织大部缺失时,缺血预处理对残留肝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消失,它损害了大鼠残肝再生功能。  相似文献   

4.
局部低温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局部低温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分成常温,甘露醇,15℃,10℃和5℃共5组。血管夹阻闭股动脉。5h后放松,并施以保护因素,胫前肌镜检。静脉血生化检测。结果:各项检查均提示低温组有意义,15℃组及10℃组更好。结论:局部低温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缺血预处理模型,观察其保护作用,结果发现预处理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比清肝酶(ALT,AST),透明质酸水平及肝组织局部MDA含量均低,而组织ATP含量及能荷值均高,形态学损伤改变轻;同时发现预处理组织腺苷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实验表明缺血预处理能有效减轻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腺苷分子参与了这一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于亚低温能否在肝脏缺血/再灌注(I/R)后有效地抑制细胞凋亡和坏死,目前未明,本文报告大鼠肝I/R损伤模型上亚低温的研究结果。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 健康SD大鼠24只,体重200~35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亚低温(MH)对缺血预处理(IP)保护作用的增强效应机理.方法观察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和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4组犬肝上下腔静脉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TAX)能力变化. 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ALT、AST、LDH和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 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P<0.01); 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ALT、AST、LDH和M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增强肝组织自身抗氧化能力,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 亚低温对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8.
挥发性麻醉药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重要临床问题。挥发性麻醉药可能通过抑制枯否氏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上的氧自由基,减轻中性粒细胞和肝细胞内钙超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提高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期间的能量贮备,而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ang N  Ma QJ  Lu JG  Chu YK  Lai DN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3):1533-1536
目的探讨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肝冷保存时间100min,无肝期控制于18min以内,60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2只,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各24只。对照组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受体大鼠供肝切除前仅以肝素化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后处理组供肝植入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后处理组受体一半(6只)于再灌注后2h留取血液及肝组织,另一半(6只)于再灌注后6h留取肝组织。对照组于关腹后相应时间留取血液及肝组织。各组分别检测肝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Or.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根据酶促反应原理,利用分光光度仪测定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肝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血清肝功能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肝组织过氧化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则明显低(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肝组织抗氧化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则明显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是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肌红蛋白的表达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以腺病毒介导的肌红蛋白的表达对肝脏的ATP水平的影响及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 (I R)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携带有人体肌红蛋白基因的腺病毒转染至白鼠的肝脏 ,然后检测肌红蛋白的表达 ,同时检测肝脏的ATP水平和肝功能。对肌红蛋白对肝脏I R损伤动物模型的保护效应进行评价。结果 腺病毒介导的肌红蛋白可转染至白鼠肝脏。转染 72h后白鼠肝脏的AT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肌红蛋白的表达能减轻肝脏的I R损伤。结论 肌红蛋白在体肝脏的表达可提高肝脏的ATP水平 ,并可能成为减轻I R损伤的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黄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常温下制成部分肝脏( 70 % )缺血 -再灌注模型。术前 3d用大黄素灌胃 [60mg/(kg·d) ] ,3次。观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肝组织丙二醛 (MDA)的变化 ;并用荧光染料罗丹明 (Rh12 3 )和碘化丙啶 (PI)标记肝细胞 ,流式细胞仪 (FCM )测定线粒体膜电位 (ΔΨm )。同时取活体标本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缺血 -再灌注后大鼠血清ALT和肝组织MDA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肝细胞ΔΨm降低 ,Rh12 3 -PI- 细胞增多 ( 14 .1%± 2 .1% ,P <0 .0 1) ,病理变化明显。大黄素处理组与缺血 -再灌注组比较 ,ALT ,MDA明显降低 (P <0 .0 1) ,ΔΨm升高 ,Rh12 3 - PI- 细胞减少 ( 11.5 %± 2 .9% ,P <0 .0 1) ,病理变化轻微。结论 大黄素预处理对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己酮可可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早期释放及核因子κB(NFκB )活化对炎性介质表达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探讨其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部分热缺血模型 ,己酮可可硷 (PTX )组于缺血前 1h腹腔注射PTX 5 0mg/kg ,对照组同法等量生理盐水注射 ,另设假手术组。结果 对照组相比 ,PTX组TNF α浓度、NFκBp65含量 (IOD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2 (MIP 2 )和细胞间黏附因子 -1(ICAM 1)mRNA表达量 (IOD )、髓过氧化物酶(MPO )活性 (U/g)均明显降低 (均P <0 .0 5 )。再灌注 6hPTX组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丙氨酸转氨酶 (ALT)、乳酸脱氢酶 (LDH )含量 (U/L)和湿重 /干重 (W /D )水平也显著降低 (均P <0 .0 5 )。结论 PTX通过减少TNF α的早期释放 ,抑制NFκB活化 ,从而下调趋化因子、黏附分子表达和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 ,从而得以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内糖原含量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细胞内糖原含量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理。方法 对3组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兔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肝脏酶学、组织ATP含量及细胞膜Na K ATP酶,Ca2 ATP酶活性进行观察。结果 糖原含量高的肝脏,其细胞能量代谢旺盛、细胞膜Na K ATP酶及Ca2 ATP酶活性强、组织结构及功能损伤轻。结论 缺血前增加肝糖原负荷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肝缺血预处理 (IP )对缺血再灌注 (I/R )致肝外主要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IP ,I/R组及S(假手术 )组 ,每组 2 4只。建立IP及I/R模型后观察术后 2 ,2 4h及 1周时小肠、胰腺、心肌、肾、肺、脑及骨骼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  (1)小肠组织损伤程度 :在 2h及 2 4h时IP组及I/R组显著高S组 (P <0 .0 1) ,且I/R组显著高于IP组 (P <0 .0 1)。 (2 )肾脏组织损伤程度 :I/R组在 2 ,2 4h及 1周时均显著高于S组 (P <0 .0 5 ,P <0 .0 1,P <0 .0 5 ) ,IP组 2 4h及 1周时显著低于I/R组 (P <0 .0 1,P <0 .0 5 )。 (3 )IP组胰腺和肺组织损伤虽较I/R组有所以改善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但IP组及I/R组均显著高于S组。 3组的脑、心肌及骨骼肌组织未见明显损伤。结果 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能有效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对小肠及肾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对家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索高压氧 (HBO)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I/R )的作用及其干预时相。方法 阻断兔入肝血流 2 0min后再灌注。术后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时期HBO处理组 ,观察动物苏醒时间、不同时相谷丙转氨酶 (ALT)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丙二醛 (MDA)的变化 ,于第 11天取活体肝脏组织行电镜观察。结果 HBO立即组的ALT恢复较快 ,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高压氧处理组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各高压氧处理组的M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电镜观察结果 :HBO立即组 ,HBO 2 4h组 ,HBO 72h组和对照组的肝细胞凋亡数分别为 :偶见/片 ,2个 /片 ,5个 /片和 10个 /片 ;细胞水肿程度以立即组最轻 ,对照组最重。结论 HBO对肝I/R具有保护作用 ,处理越早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小鼠肝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 2 (TLR2 )的激活及其与肝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I/R组 ),假手术对照组 (S组 )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中TLR2mRNA及TLR2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门静脉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门静脉血清内毒素 (endotoxin, EN)水平。结果 肝脏部分缺血1h再灌注 4h后,I/R组与S组小鼠缺血肝组织TLR2 mRNA的表达 (ΔCt值 )分别为 1. 0 6±0. 9 1和5. 0 8±1. 3 2,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 1 ),I/R组缺血肝组织TLR2 蛋白的表达 (OD值 )( 4 3 3. 9 1±2 5. 5 3 )水平较S组 ( 1 0 2. 8 6±1 3. 5 8 )显著升高 (P< 0. 0 1 )。I/R组门静脉血清TNF α[ ( 1 1 2. 5 2±1 4. 4 1 )pg/mL]较S组 [ ( 5. 9 6 ±4. 4 3 )pg/mL]显著升高 (P < 0. 0 1 );I/R组ALT[ ( 8 4 8. 3 3±2 7 1. 3 7 )U/L]较S组 [ ( 4 2. 3 9±1 4. 7 5 )U/L]显著升高 (P < 0. 0 1 );而门静脉血清内毒素水平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TLR2mRNA及蛋白在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缺血肝组织的表达增强, 此变化伴有TNF α的升高及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温下肝脏缺血预处理后细胞凋亡调节基因C-jun和bcl-X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组),每组8例.在肝门阻断前和再灌30min时抽血查肝损害标记酶,同时取肝组织切片行肝细胞凋亡、C-jun和bcl-XL基因及PCNA表达检测,并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IR组和IP组ALT,AST,LDH及凋亡指数(AI值)在再灌注30min时均较阻断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IR组升高更显著(P<0.01),且IR组再灌注30min时有肝细胞坏死和超微结构不可逆性改变;与IP组比较,IR组再灌注30min时凋亡诱导基因C-jun和PCNA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与IR组比较,IP组再灌注30min时凋亡抑制基因bcl-XL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1)常温下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肝细胞凋亡调节基因C-jun和bcl-XL表达而实现的;(2)肝脏IR损伤可能与激活C-jun基因表达促发肝细胞凋亡发生有关;(3)IP可能通过激活bcl-XL基因表达而抑制肝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18.
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介绍有关移植肝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动向,方法:复习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性报告。结果:移植肝冷保存后的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有:(1)内皮细胞损伤和Kupffer细胞激活,导致一系列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移植肝损伤,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白细胞,血小板与肝血窦壁的粘附而损害肝细胞,并可阻塞肝血窦造成“无复流”现象;(3)pH值的变化,再灌注后移植肝的代谢恢复正常后,组织内pH值的改变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并可造成线粒体的肿胀,使肝细胞的功能降低,(4)复氧损伤,主要与白细胞释放活性氧(ROS)有关,结论:移植肝再灌注损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再灌注前后提高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活性,抑制Kupffer细胞的激活,减少ROS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产生将是今后预防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FK 5 0 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TNF 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离体大鼠肝脏再灌注模型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TNF αmRNA的表达 ,观察FK 5 0 6对不同时间保存的肝脏TNF 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FK 5 0 6组保存 16,2 4和 3 2h再灌注 ,TNF αmRNA表达分别为0 .83± 0 .0 7,0 .91± 0 .0 6和 1.3 2± 0 .0 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0 .98± 0 .0 5 ,1.42± 0 .0 9和 1.86± 0 .16。结论 FK 5 0 6能抑制肝脏保存再灌注中TNF αmRNA的表达 ,对离体肝的再灌注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