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齿状突骨折的 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9月~2004年6月,对32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X线检查、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评价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结果X线片检查对齿状突骨折的漏诊率为28.13%(9/32),CT平扫漏诊率为6.25%(2/32),CT三维重建无1例漏诊。结论X线片对齿状突骨折易造成漏诊或诊断不确切。CT三维重建能直观、精确地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提供分型依据,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颈椎棘突骨折与颈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颈椎棘突骨折与颈椎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4例(15个)单纯颈椎棘突骨折,分为无椎板累及和椎板累及两组,分析受伤机制、病理特点、影像表现和治疗方法;使用AdobePhotoshop软件测量两组侧位X线片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SPSS11·0作均数t检验。结果无椎板累及者9例,椎板累及者5例,两组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分别为57·32°±7·27°和24·36°±6·91°,t=8·2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例均证实有颈椎不稳,4例行前路手术。结论累及棘突椎板线的颈椎棘突骨折存在颈椎不稳,治疗方法不同于常见的铲土者骨折,需常规摄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以便早期作出诊断与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螺旋CT对102例颈椎病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采用合适的重建参数及阈值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多层面拍片。结果 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主人翁基椎椎管、横突孔及椎间孔的狭窄情况,并可术前提供病变的逼真立体诊断信息。结论 三维重建CT简化了观察者的思维过程,可直观地了解颈椎狭窄症的三孔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组织的立体解剖显示,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应用颈棘突钢板加Luque环治疗颈椎骨折并截瘫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骨折脱位并截瘫 ,高位者常当场死亡 ,重者可致死亡。就手术治疗而言 ,治疗方法较多。自 1990年以来应用椎板切除减压、颈棘突钢板加Luque环内固定方法对 5例颈椎骨折、脱位并截瘫的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 ,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18岁~43岁 ,平均 31岁。致伤原因 :5例均系急性外伤所致 ,其中坠伤 3例、车祸伤2例。骨折部位 :颈4 ,5,6骨折、脱位 1例 ,颈4 ,5骨折骨脱位 2例 ,颈5骨折并脱位 1例 ,颈5,6骨折并脱位 1例。 5例患者均并有截瘫 ,其中截瘫指数为 6者4例 ,截瘫指数为 4者 1例。… 相似文献
5.
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上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2,6例寰枢椎损伤病例。统计骨折分类,诊断正确率。CT扫描参数,后期处理方法。着重观察上颈椎骨折的部位,椎体序列,椎体高度,骨折线,椎体附件骨折和旋转/脱位等的CT表现。并评价31)重建图像的傥势。[结果]2,6例中C1爆裂性骨折(Jefferson骨折)4例,其中1例合并C1,2脱位失稳;C2齿状突骨折17例,其中X线片漏诊1例;C2椎弓骨折(Hangman骨折)1例;单纯C1,2椎间失稳2例,其中X线片漏诊1例。枢椎椎体骨折,本组中2例,为椎体纵行骨折。骨折无明显移位。在26例寰枢椎骨折病例中,CT全部正确诊断。X线诊断正确17例。占65%,其中6例未能作出诊断。3例将寰枢椎骨折误诊为关节脱位。上颈椎即寰枢椎解剖结构复杂。有与其它颈椎不同的解剖学特征,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上颈椎的解剖关系、椎管形态、骨折块移位情况以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特别对于C1爆裂性骨折、C2齿状突骨折、C1,2脱位可提供逼真立体影像信息。清晰地显示C1侧块移位的大小,C1、2间移位的程度,可将图像任意旋转。以不同角度观察或展现任意断面。观察骨折碎片移位,断端锐利及其与椎管的关系,评估颈枕间和C1,2椎间稳定性。对伤情评估,是否手术,选择手术方式和手术风险的评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论]上位颈椎骨折的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可更好显示骨折的情况,可作为上颈椎损伤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的影象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肿瘤摘除术,评价其在治疗颈椎管内肿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03年7月~2006年6月,治疗26例颈椎管内肿瘤,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5~57岁,病程3~24个月。四肢肌力~级,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2例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术前MRI检查示肿瘤大小1.5cm×0.8cm~2.8cm×2.0cm,位于C3-6节段,其中C3、4节段8例,C4、5节段9例,C5、6节段9例。术前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患者颈椎平均活动范围,前屈30~45°,平均39.3°;后伸32~45°,平均40.5°;左侧屈20~45°,平均25°;右侧屈30~45°,平均36.6°。术后观察症状体征的变化,摄动力位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范围,其中15例患者复查MRI及CT。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感觉、肌力、肌张力、反射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生活全部自理。术后10例出现颈部酸痛,功能锻炼后逐渐缓解。术后7周复查MRI及CT可见棘突与椎板间骨性愈合,未出现“关门”现象,后柱结构基本恢复。术后复查动力位X线片示无颈椎不稳、椎管狭窄,颈椎活动范围:前屈28~43°,平均37.9°;后伸32~44°,平均41°;左侧屈25~45°,平均23°;右侧屈35~45°,平均36.2°。结论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既可充分显露肿瘤,又可在悬吊固定后最大程度保留后柱结构,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上颈椎损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MPR、SSD)在特殊部位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与传统的X线片和CT扫描相比,显示了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自2000~2003年对12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进行了该项检查,并对其临床价值和优缺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3例,术前进行常规x线平片、CT平扫、利用CT平扫描数据构建三维模型,与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折的分型上进行对照分析.以明确骨折的Neer分型分类。根据肱骨近端骨Neer分型分类折选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术后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①CT三维重建模型可明确诊断及分型的比例显著高于X线平片(x^2=8.653,P〈0.01)和cT平扫(x^2=6.360,P〈0.05);②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84±0.57)个月,未发生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12月平均Con—stant—Murlev评分为(87.63±8.64)分。结论利用CT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肱骨近端骨折骨折分型准确,利于临床医生选择适当、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9.
上颈椎骨折脱位是指由于创伤性外力因素作用于颈椎或头部而导致的枕骨、寰、枢椎的一系列病理性损伤。上颈椎骨折脱位常会导致患者产生如截瘫、四肢瘫痪,甚至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因此明确其骨折类型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及其重要。由于颈椎解剖结构的特异性,发生在上颈椎骨性结构或韧带的损伤常呈现一定的骨折类型。常见的上颈椎骨折类型包括枕骨髁骨折、寰枕关节脱位、寰椎骨折以及3种类型的枢椎骨折:齿状突骨折、Hangman骨折和枢椎椎体骨折。本文将对这些常见的上颈椎骨折类型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正确地选择上颈椎骨折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颈椎管狭窄症的术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颈椎管狭窄症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螺旋CT对 4 5例拟行手术治疗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 ,采用合适的重建参数及阈值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 ,多角度、多层面拍片。结果 :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评价颈椎椎管、横突孔及椎间孔的狭窄情况 ,并可提供病变的逼真立体影像信息。结论 :三维重建CT简化了诊断过程 ,可直观地了解颈椎管狭窄症的三孔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显示周围组织的立体解剖 ,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1.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常规以X线诊断为主。由于胫骨平台骨折复杂,临床诊断误诊率、漏诊率较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科收治6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笔者探讨CT三维重建诊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64例,男44例,女20例,年龄20~72岁。胫骨平台骨折分型:Ⅰ型17例,Ⅱ型15例,Ⅲ型11例,Ⅳ型10例,Ⅴ型7例,Ⅵ型4例。 相似文献
12.
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理的手术方式及相关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2月-2008年8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3例,其中前路手术12例,后路手术7例,前后联合入路4例,观察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椎体高度恢复、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5~32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神经症状无加重;7例完全截瘫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 A级)无任何恢复,14例不完全截瘫患者中,5例Frankel B级恢复到Frankel C级,4例 Frankel C级恢复到Frankel D级,3例Frankel D级恢复到Frankel E级,2例 Frankel D级术后仍为Frankel D级;2例Frankel E级术后无加重.Frankel分值平均由术前的1.6增加到术后2.1(P<0.05);所有病例均复位、颈椎椎体高度恢复;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3.5个月;术后X线片上提示钢板位置正常,椎体螺丝钉无折断及松动,无植骨块松动和脱出.[结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来说,应当根据不同的伤情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处理损伤椎间盘、即刻消除颈椎不稳;后路手术可以直接解除关节绞锁、脱位,但需排除颈椎间盘损伤的存在,以免在复位时加重脊髓损伤;前后联合入路可以同时处理脱位和损伤椎间盘,但手术创伤和风险较大,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相似文献
13.
颈椎矢状骨折7例报告金正帅1王道新1陶松年1李翔1颈椎矢状骨折为颈椎骨折特殊型,其断面位于椎体矢面。国外文献报道不多〔1~3〕,国内尚无报道。复习我院1987年~1996年间住院颈椎骨折病人的CT片,发现矢状骨折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脊柱三维重建软件模拟新医正骨疗法的拇指触诊法,重建棘突顶线,验证冯天有提出的棘突顶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因改装健康体检接受腰椎CT检查的军事人员18名,男性,年龄23-28岁,平均(24.94±1.08)岁。采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用容积漫游法高分辨率模式进行三维重建腰椎,显示受检者腰椎棘突顶部形态。结果棘突顶部呈山嵴样骨性标志,呈一条直线,可显示棘突顶线。18名受检人员共90个棘突顶线,其中73个棘突顶线与脊柱中心轴线重合或平行,17个棘突顶线偏歪与脊柱中心轴线交角。下腰椎(L_4、L_5)椎体棘突顶线偏歪率较上腰椎(L_1、L_2、L_3)显著增高(P0.01);椎间盘发生明显退变(膨出或突出)节段较正常椎间盘所涉及的棘突顶线偏歪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①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成功的显示棘突顶线。CT三维重建棘突顶线为脊柱手法诊断、治疗、机理探讨、学术交流及方法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客观及标准化的影像手段。②棘突顶线偏歪与脊柱负荷增大、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关,进一步验证了冯天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学说和椎体位移理论。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的影响及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片检查,同时行肩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根据Neer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比较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两种方法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并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经手术证实:20例中Neer二部分骨折4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7例,普通X线片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55%(11/22),螺旋CT SSD、MPR结合二维CT横切面图像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诊断的正确率为90%(18/2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螺旋CT三维重建资料均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结论 对有手术适应证者,术前行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分型及决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作者试图用临床医师触诊与螺旋CT脊柱三维重建为对照,探讨用影像学来表达棘突顶线的方法。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螺旋CT脊柱三维重建观察棘突顶端结构并与临床医师触诊棘突顶线作对照。结果(1)临床医师触及到线状结构,并可准确描述患椎顶线偏歪,患椎所涉及椎间盘均有突出。(2)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脊柱正位后前重建成像,棘突的末端膨大,呈不规则长椭圆状,与临床医师触及到线状结构无法吻合:结论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触诊棘突顶线判断椎间盘突出阶段,并通过手法治疗取得良好结果,证实了棘突顶线存在的真实性。螺旋CT只能显示骨性结构,无法准确表述棘突顶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CT三维重建分析肘关节损伤三联征Adams分型中尺骨冠突骨折块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58例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患者,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建造骨折模型。参照Adams分型进行分类,分为Adams分型为AdamsⅠ型、AdamsⅡ型、AdamsⅢ型、AdamsⅣ前内型(AdamsⅣ前外型α亚型、AdamsⅣ前外型β亚型)。测量不同分型患者的骨折类型占比及骨折块高度、表面积与体积。同时测量不同亚型骨折类型占比骨折块及高度、表面积与体积、骨滑车关节面面积及上尺桡关节面面积。结果58例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患者Adams分型为AdamsⅠ型19例、AdamsⅡ型5例、AdamsⅢ型5例、AdamsⅣ前内型5例、Ⅳ前外型24例,以AdamsⅠ型与AdamsⅣ型为主。其中AdamsⅣ前外型分为AdamsⅣ前外型α亚型13例、AdamsⅣ前外型β亚型11例;不同Adams分型尺骨冠突骨折块高度、尺骨冠突骨折块面积、尺骨冠突骨折块体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amsⅣ前外型α亚型的骨折块高度、骨折块面积、骨折块体积均显著高于Adam... 相似文献
18.
APOFIX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和评估APOFIX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后路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2例枢椎齿状突骨折、3例颈椎脱位、小关节交锁患者进行颈后路复位、植骨融合,并采用新型钛钢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系统内固定。结果:5例获3-9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无脊髓损伤症状加重,未见椎板夹脱钩,连接断裂及松动现象。结论:该系统可使固定节段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内固定材料相容性好,无磁性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椎板完整的颈椎骨折脱位引起颈椎不稳需后路重建稳定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国外将先进的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和CT扫描相结合 ,形成三维CT重建[1,2 ] ,此项新技术多应用于关节内骨折。作者收集了 12 8例关节内骨折的三维CT重建资料 ,就三维CT的关节内骨折临床应用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999年以来对 12 8例关节内骨折的患者进行三维CT检查 ,男 76例 ,女 5 2例 ;年龄 18~ 48岁 ,平均 33岁。其中髋 43例 ,膝 5 2例 ,肩 17例 ,踝 10例 ,肘 6例 ,所有病例接受X线平片、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等检查。2 三维CT重建技术螺旋CT扫描是一种容积扫描技术 ,其扫描方式不同于常规CT扫描。我们… 相似文献
20.
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 2003年2月~2004年5月对83例86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3岁(17~63岁)。左55侧,右3l侧,3例为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均摄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按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方法,对常规普通X线片与结合CT扫描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发现并比较隐匿合并的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结果 86侧中19侧(22.1%)参考CT扫描结果后更改分型,其中7侧(36.8%)更改内固定手术方法,占全部86侧骨折的8.1%,30侧胫骨髁间棘骨折及13侧腓骨近端骨折在常规X线片检查中未发现,后经CT扫描证实。各分型间合并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虽然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但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