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科病人应用血液制品情况临床十分常见。不同疾病导致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存在差异,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如创伤、失血、脓毒症、肝肾功能障碍导致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其应用血液制品的时机及剂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外科病人应用血液制品情况临床十分常见。不同疾病导致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存在差异,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如创伤、失血、脓毒症、肝肾功能障碍导致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其应用血液制品的时机及剂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符合标准的96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按〈2008年国际严重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分别检测PLT、PT、APTT、FIB,同时分别于1、3、5及7天检测BUN、Cre,并观察7天内两组患者发生肾损害的比例和需要连续肾替代治疗的比例,及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30天生存率.结果治疗组PLT及FIB均升高,PT和APTT均缩短(P<0.05),血Cre、第3天血BUN下降(P<0.05),而第5、7天时血BUN无显著下降(P<0.05),总体发生肾功能损害减少(P<0.05),需要CRRT治疗有降低,但无显著下降(P>0.05),同时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并且具有较好的近期生存率 (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减轻肾功能损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28岁。以黑便、呕血19h为主诉于2012-05-20入院。5月19日10时如厕时排黑便,量约100mL。5月20日3时再次排黑便量约800mL并出现晕厥,家属唤醒后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室。在急诊室呕血4次,呈鲜红色并混有血块,每次量约500mL,收缩压最低20~30mmHg(1mmHg=0.133kPa),伴有意识不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功能障碍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背景 凝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级联反应,与成年人不同,新生儿凝血系统是不断演变与发展的,一些凝血相关蛋白浓度都相对较低. 目的 综述国外新生儿凝血相关研究,用以指导新生儿出血、凝血障碍相关疾病的及早诊治及预防. 内容 正常凝血过程依赖促凝和抗凝系统之间的平衡,例如凝血过程由血管损伤触发,通过血小板黏附和活化的凝血因子Ⅶ启动,血小板结合von Willibrands因子(vWF)和胶原而进一步发展.蛋白C通过灭活一些凝血因子而抑制凝血.在新生儿中,这些分子都处于较低浓度,其中一些以不成熟的形式存在.新生儿凝血相关检验参考值范围采用成年人的标准,其不利于筛选新生儿潜在的凝血障碍.新生儿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原发性出血性疾病[即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yon willebranddisease,vWD)]以及心血管手术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趋向 应根据新生儿凝血系统特定的发展阶段建立相应的凝血检验标准参考值范围,且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充分认识新生儿凝血系统及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普通外科病人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有高凝状态、血栓栓塞和低凝状态、止血障碍。可通过常规实验室检查对其进行检测,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G)以及血小板(PLT)。血栓弹力图可以连续全程监测止血功能。中、重度危险的病人推荐采取药物或器械性措施,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对于出血病人,应根据床边、即时、快速试验结果和合理指征计算输入量,有针对性地输注浓缩凝血因子和新鲜冷冻血浆等血液制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ST36)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雄性SD大鼠192只,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组(SHAM)、脂多糖组(LPS)、电针非经非穴组(Non-EA)、电刺激足三里组(EA)、迷走神经切断组(VGX)、银环蛇毒素组(α-BGT).分别于注射脂多糖前(0时)、注入后2、4、6h4个时点取8只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后处死,离心取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水平,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Ⅲ(AT-Ⅲ)的活性.结果 在予以LPS2h后,LPS组(332.71 ±8.23) ng/L和VGX组(449.70±13.74) ng/L和α-BGT组(448.89±16.50) ng/L血浆TNF-α水平较EA组(268.64±5.48) ng/L升高(P<0.05);4h时,LPS组(681.27±7.72)ng/L和VGX组(776.29±3.23) ng/L和α-BGT组(769.97±5.50) ng/L与EA组(487.21±5.42) ng/L比较,血浆PAI水平升高(P<0.05);2h时,LPS组(22.51±0.47)ng/L和VGX组(27.10 ±0.30)ng/L和α-BGT组(27.01 ±0.57) ng/L与EA组(10.83 ±0.12) ng/L比较,血浆t-PA水平升高;2h时,LPS组(50.94 ±3.33) ng/L和VGX组(73.48 ±4.45) ng/L和α-BGT组(70.10±2.80) ng/L与EA组(29.47±3.58) ng/L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P<0.05);2h时,LPS组(368.76±13.83)和VGX组(244.69 ±4.88)和α-BGT组(241.85 ±5.51)与EA组(426.78 ±3.07)比较,血浆AT-Ⅲ的活性降低(P<0.05).结论 电针足三里能有效抑制脓毒症大鼠血浆TNF-α的水平,并能减轻炎症反应,对于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损伤后进行性凝血功能障碍是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基本问题之一,但其具体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提出的基于"细胞凝血模型"的理论对传统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作出了有益的修正,也为临床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检测及治疗带来改变。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凝血功能的检测上,血栓弹力图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PT、APTT等检测手段,更能全面反映凝血全貌,同时也更为精确、快速;其次,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目标导向性复苏策略,相对于按比例成分输血等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能更为及时有效地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少输血量,改善病人预后;此外,合理、有效、及时地补充重组活化因子Ⅶ,对控制急性威胁生命的损伤出血病人有益。  相似文献   

11.
外科危重病凝血功能障碍的监测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科危重病凝血功能障碍的监测及治疗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研所(武汉,430022)洪梅宋善俊外科危重病的情况下,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甚高,并易引起严重的出血和血栓形成,造成组织和脏器的不可逆损伤,进一步加重病情,危及病人的生命。现重点就其监测和处...  相似文献   

12.
13.
14.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是脓毒症患者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机制涉及诸多方面。其中,神经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故障,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异常反应是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免疫功能障碍对SAE的作用以及SAE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由于创伤、感染所致的失血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常伴有严重的获得性凝血病,是外科医生在围手术期最常遇到的临床问题之一。然而,二者所致的凝血障碍无论在病因、发病机制到治疗策略方面均截然不同,故外科医生正确认识与处理不同原因所致的获得性凝血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17.
脓毒症是外科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其实质是失控的炎性反应和凝血紊乱,二者相互影响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尽管祛除病因是治疗脓毒症DIC的根本策略,但在原发病未控制时,药物治疗仍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脓毒症DIC的药物治疗研究,尤其是抗凝和抗炎药物的基础及临床试验不断进行,凝血监测手段的进步亦推动了药物治疗的研发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后凝血障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外循环后凝血障碍心内直视手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后果和患者预后,本文就体外循环后障碍的原因及防治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低温常见于严重创伤病人,与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一起被视为创伤病人的“致命三联征”,导致病人死亡率的增加。本文对低温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变化及在创伤病人救治中可应用的复温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由于创伤、感染所致的失血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常伴有严重的获得性凝血病,是外科医生在围手术期最常遇到的临床问题之一。然而,二者所致的凝血障碍无论在病因、发病机制到治疗策略方面均截然不同,故外科医生正确认识与处理不同原因所致的获得性凝血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