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影像引导神经外科、内镜辅助神经外科和锁孔入路是微侵袭神经外科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颅底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尸头解剖研究发现导航引导下内镜辅助远外侧锁孔入路能够良好的显露腹侧颅颈交界区的结构。 方法:对5例(10侧)尸头标本模拟远外侧锁孔入路,术中用神经导航实时定位,并做定量研究,分别用显微镜和内镜观察颅底结构。随后磨除后内侧1/3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再次用显微镜观察,最后测量和比较内镜和显微镜下各标本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实验数据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研究。 结果:借助神经导航和角度内镜,通过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间的三个间隙能够近距离观察颅底结构,还能观察被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遮挡的结构。0度内镜辅助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时岩斜区的显露面积为756.28 ± 50.73 mm2,明显大于单纯手术显微镜下的显露面积756.28 mm2,0度和30度内镜辅助下的显露面积分别为1147.80±159.57 mm2 and 1409.94±155.18 mm2,优于远外侧经髁经结节锁孔入路(1066.26±165.06 mm2) (p < 0.05)。 结论:借助内镜和神经导航,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能够良好的显露腹侧颅颈交界区,角度内镜能够明显扩大岩斜区的显露范围,避免磨除颈静脉结节和部分枕髁。  相似文献   

2.
李则群  兰青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9):2754-2758
目的 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尸头颈解剖量化评价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人路,探讨其可行性和手术适应证.方法 将6具10%甲醛固定的尸头颈标本,经有色乳胶灌注后用于实验,首先行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解剖,观察各个步骤显露的解剖结构,第四脑室底的面积和中脑导水管下口与双侧外侧孔连线与正中沟交点处的垂直和水平观察角度,与去除寰椎后弓后的参数比较;并与扩大骨窗成常规人路时寰椎后弓去除前后的相应参数作比较.结果 通过调整尸头颈标本位置和显微镜的投射角度,枕下正中锁孔入路下分离小脑延髓裂后可逐层显露脉络膜、下髓帆、第四脑室底、侧隐窝、外侧孔、小脑下蚓部及中脑导水管开口.虽然锁孔入路下角度显露不如常规入路下宽(P<0.01),但显露第四脑室底的面积与常规入路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寰椎后弓也不能增加锁孔人路下第四脑室底的显露面积(P>0.05),但可增加各点垂直观察角度(P<0.05),对水平观察角度没有影响(P>0.05).结论 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与常规入路具有相似的显露面积,可以安全、微创地进行第四脑室内、脑桥延髓背侧以及小脑下蚓部等部位肿瘤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入路及经鼻 -蝶窦入路的内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 ,探讨二者联合应用治疗巨大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 ,为颅底外科手术提供相关形态学参考数据。方法 :利用 2 5具成人尸头 ,模拟内镜眶上锁孔入路 ,观察所能达到的解剖部位 ,并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从前方和上方达到鞍区及斜坡上段 ,清晰显露垂体、垂体柄、视交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结构 ;经鼻 -蝶窦入路可从下方显露垂体及鞍隔等鞍区结构。结论 :内镜眶上锁孔与经鼻 -蝶窦联合入路是一种微创外科技术 ,二者联合应用可治疗巨大鞍区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Zhang HZ  Lan 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36-739
目的将微创锁孔手术理念融入远外侧入路,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远外侧经髁经颈静脉结节锁孔入路,以探讨精确磨除部分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在导航系统用不同颜色标出需磨除的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范围。采用枕髁后锁孔手术入路的“S”型7cm切口,逐层游离翻转肌肉,做枕髁后直径约3cm骨窗,在神经导航辅助下依次磨除枕髁1/3、1/2以及颈静脉结节,观察显露结构的差异并测量显露长度,计算枕髁磨除前、后最大视野显露角度。结果(1)枕髁后锁孔手术入路的切口可完全满足经髁经颈静脉结节锁孔入路的要求。(2)在术前规划的前提下,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枕髁的1/3~1/2和颈静脉结节,从而避免了盲目磨髁造成的颅颈不稳定。(3)枕髁磨除前、磨除1/3和1/2的最大视野显露角度分别为:(39·2±3·3)°、(51·5±2·5)°和(57·5±2·7)°;磨除枕髁1/3和1/2后的最大视野显露角度与磨除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远外侧经髁经颈静脉结节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磨除部分枕髁可显著增加术野显露角度,磨除颈静脉结节可增加中斜坡的显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锁孔硬膜外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行性及其解剖。方法5例(10侧)成人干性颅骨,测量棘孔、卵圆孔及圆孔的相互距离及其连线与水平线的角度以及颧弓后根到棘孔、卵圆孔及圆孔的距离。5例(1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观察三叉神经及其分支等结构。2例(4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平颧弓根部向上在颞骨上凿开2cm×2cm大小骨窗,暴露硬脑膜。在0°鼻内镜下垂向深部中线剥离硬脑膜,显露脑膜中动脉与三叉神经上颌神经与下颌神经支。结果棘孔到卵圆孔距离为8±2mm,其连线与水平线角度为40°±10°,卵圆孔到圆孔距离为11±2mm,其连线与水平线角度为70°±8°,棘孔到圆孔距离为18±2mm,其连线与水平线角度为50°±11°。颧弓后根与棘孔、卵圆孔以及圆孔的距离分别为32±8、41±9与50±7mm。内镜锁孔入路能完全显露三叉神经及其分支。结论内镜锁孔硬膜外入路能满意显露三叉神经及其分支,创伤小,是治疗三叉神经病变的一种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巨微解剖,为眶上锁孔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颅骨标本的鞍区骨性结构进行研究和测量,对5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探讨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并应用此入路对12例鞍区病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通过使用不同角度的显微镜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可达WILLIS环和鞍区。结论解剖数据对于选择手术器械有参考价值,眶上锁孔显微结构的确认有助于鞍区肿瘤切除,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探讨鞍区显微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其是否具有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鞍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显微手术入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探讨适合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入路及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结果:本组30例鞍区肿瘤患者,其中,垂体腺瘤12例,颅咽管瘤7例,鞍区脑膜瘤5例,蛛网膜囊肿3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翼点入路19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者13例.术后采用MRI观察手术效果,19例眶上入路患者中,肿瘤全部切除15例,部分切除4例;11例经眶上锁孔入路者中,全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翼点入路开颅的手术方法比较简单,操作也较方便,对于大多数患者均适用;经眶上锁孔入路联合颅底外科技术可减少对额叶的牵拉,对鞍区显露较大,增加手术视野,缩短了手术操作路径,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 ,对 39例采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36例传统经额下入路治疗的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病例的临床结果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 :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与传统额下入路相比 ,肿瘤切除程度、主要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锁孔入路手术创伤小 ,术中出血少 ,输血率低 ,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提示 :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创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为眶上锁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成人尸头标本的鞍区和颅前窝骨性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对15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进行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下Willis环及其附近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额骨颧突内板到同侧前床突尖的距离最短,为(58.1±2.8)mm;到对侧后床突尖距离最长,为(75.8±2.6)mm.额骨颧突内板与同侧后床突尖的轴位水平夹角最小,为32.8°±2.1°;与对侧前床突尖的轴位水平夹角最大,为49.8°±4.4°.结论:眶上锁孔手术暴露同额下入路,可达鞍区,且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采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和30例传统经额下入路治疗的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病例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与传统额下入路相比,肿瘤切除程度、主要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锁孔入路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结论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创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技术,开放相关脑池,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并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中均经神经内镜观察证实夹闭满意。17例于术后近期做影像学复查。结果28例前交通动脉瘤全部一次成功夹闭;其中4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无手术死亡及严重的手术并发症。随访28例全部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技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较常规手术更精细、准确、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下眶上硬膜外入路海绵窦区的显露范围及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神经外科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20具新鲜尸头使用4 mm 0°、30°内镜观察,鉴别与入路有关的解剖标志。结果 内镜下眶上硬膜外入路可分为3个步骤:内镜进入前颅窝底、内镜进一步进入中颅窝及眶骨膜、内镜下暴露海绵窦上壁及外侧壁。该入路内镜下可以清晰地暴露海绵窦侧壁显微解剖,尤其是Dolence三角、Parkinson三角和Mullan三角。结论 内镜下眶上硬膜外入路可以通过微侵袭手段较好地显示海绵窦区显微解剖,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到达小脑桥脑角区及岩斜区的一种手术入路方式 ,即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进行评价。方法用正常成人尸体头颅标本按照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途径手术操作步骤进行解剖学研究 ,借助内窥镜技术对操作过程各层次中的组织解剖结构进行细微观察 ,并与枕下入路及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后入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到达内耳孔的最近距离为 (19 18± 0 6 5 )mm ,小脑被牵离岩骨面的最大距离为 (13 96±1 0 4 )mm ,操作角度为 (11 4 1± 0 6 2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后入路途径的相应指标为 (37 74± 1 11)mm、 (2 5 91±0 95 )mm、 (16 72± 0 75 )°,常规枕下入路途径的相应指标为 (49 95± 2 5 3)mm、 (34 94± 0 5 9)mm、 (2 3 0 9±0 5 7)°。与后 2种手术入路相比 ,前者操作距离明显缩短 (P <0 0 5 ) ,小脑被牵离的程度明显减小 (P <0 0 5 ) ,术者对小脑桥脑角区的血管、神经及脑干前外侧面的结构能直接清晰观察 ,静脉窦损伤可能性小。结论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与传统入路比较具有优势 ,是一种值得尝试和进一步研究的手术入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锁孔经后颞下联合经脉络裂入路至环池的显微解剖并定量测定显露范围.方法 在8例16侧成人尸头标本上,采用锁孔经后颞下联合经脉络裂入路显露环池,并在导航下定量测量显露范围.结果 选择合适的锁孔骨窗行经后颞下入路时,Labbe's静脉多数不影响操作,可较好显露三叉神经、大脑后动脉P2a段和脑干外侧面.在同一骨窗中行经脉络裂入路时,向尾侧牵拉海马体后,穹隆伞至外侧膝状体垂直距离由5.28±0.46mm增至11.18±0.57mm,除1例外,均可较好显露大脑后动脉P2p段. 结论锁孔经后颞下和经脉络裂入路可以分别显露环池下部和上部.MRI冠状位上,海马旁回内缘中点可以作为两种入路选择的解剖标志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到达鞍区的显微解剖学,探讨其入路特点及为临床提供形态学数据。方法分别在11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及4例新鲜成人尸头上,行前缘距眉间3cm,大小为3×2.5cm骨窗,交替使用显微镜和内窥镜模拟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进行解剖研究;并同眶上、翼点锁孔入路及以往大骨瓣开颅进行比较。结果此锁孔入路可以近似垂直地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视交叉、终板等鞍区重要结构,暴露充分,操作简便,通过内窥镜又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盲区。结论经胼胝体前纵裂锁孔入路可适用于纵裂内、三脑室前壁、中线处鞍内、特别是鞍上、甚至部分鞍后区域病变的切除。  相似文献   

16.
向勇  陶裕川  邱俊 《西部医学》2012,24(1):96-97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摘除垂体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07月~2010年10月,对27例垂体瘤采取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并对手术的安全性、疗效、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4例,大部分切除3例,除2例并发暂时性尿崩症外,其余均无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眶上锁孔入路能充分显露鞍区的结构,有利于暴露及切除向鞍上生长及浸润的肿瘤;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不失为治疗垂体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黎玉珍  秦坤明 《微创医学》2013,8(3):274-278
目的 比较眶上锁孔入路与单侧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手术效果,评价眶上锁孔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目前中文及外文数据库中全部有关上述两种手术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文献报道,从中收集手术病人的相关资料及手术结果数据.按手术入路分组,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各组数据按亚组分层,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组纳入26篇文献相关数据,共643例病人;单侧经额入路组纳入7篇文献相关数据,共122例病人.两组病人的性别比、术前症状、肿瘤病理类型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视力及激素水平改善、术后短期死亡率及复发率在两组间基本相似.术后并发症中,尿崩在眶上锁孔入路组的发生率(25.2%)较单侧经额入路组(25.7%)为低(P =0.002),垂体功能减退在眶上锁孔入路组的发生率(17.1%)较单侧经额入路组(13.0%)为高(P =0.039).术后电解质紊乱、癫痫、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同等大小的中小型鞍区肿瘤,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效果与传统的单侧经额入路相似,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好,结合神经内镜及导航后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Wu CY  Lan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06-610
目的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探讨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结构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经40%甲醛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成入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在导航系统中用不同颜色标出重要结构的范围。采用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耳后7cm“C”型切口,分层翻开皮瓣和肌筋膜瓣,做耳后约3.5cm×3cm骨窗,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轮廓化乙状窦、骨半规管、面神经管,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观察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前后显露结构的差异,测量术野范围和乙状窦前间隙最大术野角度。结果(1)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切口完全满足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的要求。(2)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减少盲目磨除造成的重要结构的误伤。(3)该入路可广泛显露岩斜区、桥脑小脑角、桥脑前区和海绵窦后部的重要结构。(4)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后的水平视野为:左侧(18.8±1.6)mm),右侧(17.7±1.2)mm;最大术野角度为:左侧(59.3±9.2)°,右侧(57.0±11.0)°。垂直术野的增加值为:左侧(10.0±1.0)mm,右侧(10.0±0.8)mm。双侧术野范围和最大术野角度的增加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可显著增加术野范围和术野角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主要介绍额眶外侧入路切除颅眶区肿瘤手术适应症及优缺点。方法 :在 2 2例颅眶区肿瘤中 ,9例采用了额眶外侧入路。男 5例 ,女 4例。年龄 14~ 44岁。肿瘤最大 5cm× 4cm× 4cm ,最小 2cm× 2cm× 2cm。介绍额眶外侧入路切除肿瘤的方法和经验。结果 :9例经额眶外侧切除颅眶肿瘤中 ,眶内球后肿瘤 4例 ,蝶骨嵴脑膜瘤、眶内沟通瘤 2例 ,涉及中颅窝及颅眶鼻窦沟通瘤 3例。 6例全切除 ,大部切除 3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 ,没有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额眶外侧入路是治疗颅眶区肿瘤比较好的入路 ,因入路低、广显露 ,适合切除眶内肿瘤又兼顾中、前颅窝肿瘤切除 ,尤其对颅眶沟通瘤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20.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应用神经内镜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后窝内耳道周区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 ,为临床手术定位提供形态学依据。②方法 对 30例成人尸头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 ,描述神经血管毗邻关系 ;以星点为基点 ,测量与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及其与矢状面的夹角。③结果 锁孔位置为取耳后 4cm以星点为上点垂直纵行切口 (3.5± 0 .5 )cm的位置。星点后下方骨孔直径 (2 .5± 0 .5 )cm。手术通道在硬脑膜内、蛛网膜外 ,位于颞骨岩部后面和小脑前外侧面、绒球前面之间 ,与正中矢状面呈 4 5 .0°± 2 .5°夹角。该神经内镜的锁孔入路虽然通道窄小 ,但辐射范围夹角可达 35 .8°± 1 .5°,向上达展神经平面 ,向下至颈静脉孔区。④结论 在硬膜下隙中神经内镜按照沿途定位标志前进 ,就能准确到达解剖目标 ;对手术相关解剖学结构的认识及熟练的神经内镜操作技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