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输血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不良反应廖清奎,孔佩艳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输血是一种古老和行之有效的治疗和抢救手段,应用合理可治病救人,应用不当则后患无穷。目前我国大医院用血量每年以8~10%的速度递增,年供血量达数百万吨,这是不合理的,可能与对输血的不良作用重视不够有关。输血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及类型,以增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该院2009-2015年245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与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各种血液成分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结果 45 103例次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5例,发生率0.54%;输注成分以血浆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主;有输血史/妊娠史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输血存在风险,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严格按照输血程序,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类型,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对本院71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与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各种血液成分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结果 12 768例次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71例,发生率0.56%;输注成分以血小板、血浆、红细胞悬液发生率较高;红细胞悬液主要引起发热、血浆主要引起过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特别是血浆输注指征的把握,积极开展输血新方法、新技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阐述不同成分用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各类成分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成分用血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3 850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反应65例,总输血反应率为1.69%,悬浮红细胞1.25%,冰冻血浆3.75%,血小板2.50%,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90%,滤白细胞冰冻血浆1.80%,冷沉淀2.50%。血小板与冷沉淀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为1、2、3和大于或等于4次输血反应构成比分别为1.45%、1.61%、2.00%和3.80%,由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占输血反应的53.85%,妊娠史占输血反应的30.77%。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4.8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60%。结论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反应。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频次和血液成分的相关性,为区域内的输血安全预警和临床安全用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市城区内3家三级医院输血病例46 804例,对181例各类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市平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9%,病毒灭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0.78%(占比45.3%)、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0.61%(占比17.68%),冷沉淀不良反应发生率0.27%(占比4.97%)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不良反应发生率0.21%(占比30.39%);其中过敏反应(ATR)占81.2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占14.36%、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2.21%、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和迟发性溶血反应(DHTR)均占1.11%。结论本市3年间、3家医院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主要以病毒灭活血浆引起的过敏反应为主。详细了解区域内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旨在为输血安全预警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并执行采供、用血机构为一体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探讨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措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在总结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采供血机构,并与用血机构的输血信息联系起来,构建共同协作机制,实现输血链的所有过程的监控。结果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输血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计输血11 414例,反馈不良反应检测报告79份,占总输血人数0.69%。结论形成预防和控制输血不良反应的完整体系,最终建立血液预警系统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军  王金枝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2):160-160,F0003
输血是临床上作为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输血不良反应在临床输血中十分常见.为了提高医院输血服务质量,石河子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要求临床对患者输注的每一袋血液及血液制品,无论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均要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相似文献   

8.
成分输血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一个医疗单位输血技术水平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发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降低。在输血技术发达的国家,成分输血已达到临床输血量的95%~98%。本文对2003-2007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用血情况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9.
输血不良反应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输血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的医疗措施。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临床输血可能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是了解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现将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0月回报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近年来收治1例患者,输血后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廖清奎  孔佩艳 《华西医学》1994,9(2):185-186
输血不良反应(续)廖清奎,孔佩艳华西医大附一院(接上期P.62)疟疾于输血后1~60天发病,A型受血者发病较多(95.6%),供血员献血后发病者占86%。三、溶血反应输血常有临床无症状的轻度溶血。严重的急性溶血反应常固误输ABO血型不合的血所致,Rh...  相似文献   

12.
自体输血相关性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输血所发生不良反应的回顾、对比和统计,探讨如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和措施,除去已发现和可能的过敏性物质,采用先进的现代的手段,把输血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使输血抢救危重患者的措施得以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时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开展血液安全监测的哨点单位报告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985例,分析其报告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特征。结果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类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6.60‰)远高于输注红细胞类(1.64‰)和血浆类(1.25‰),所有血液成分的过敏反应报告发生率(1.24‰)高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0.63‰)和其他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呈现偏态分布、前高后低的特点,输注红细胞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散分布在前140min,占79.56%,输注180min后仍有较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血浆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前60min,占56.92%;而输注血小板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 min~100 min,占80.33%,在不同时段发生反应的例数波动较大。过敏反应发生比较急骤,输注30min~60min其发生数量相对最高;FNHTR发生相对较缓,输注部分血液成分时发生反应的数量有在不同时间段出现高峰的现象。结论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去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去白细胞输血)与参考组(常规输血)各50例,比较2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输血后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输血前,2组间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输血后,2组以上指标都有所改变,观察组改变程度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与常规输血比较,去白细胞输血可减少不良反应,减轻输血引起的炎性反应,对机体免疫抑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对我院近5a来发生的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抽取本院2002-01~2007—06的13725例受血者进行调查统计。  相似文献   

17.
东莞市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方法 收集东莞市4家医院在2009-2012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记录162例,采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6%,其中女性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多于男性受血者(χ^2 =41.2,P<0.05),有多次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多于首次输血者(χ^2=101.7,P<0.05),输注血浆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0.79%,明显高于其他血液产品(χ^2=78.4,P<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临床用血科室和ABO血型无关.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74.1%),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4.1%).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0.26%,以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为主;临床规范合理用血和尽量减少血浆应用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自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类ABO血型以来,输注全血抢救危重患者,在临床上曾经历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医学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盲目输注全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发现成分输血的优越性,于是输血技术由原来的全血输血发展到成分输血的时代,这是当今国际医学输血史上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探讨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对2009~2010年8 532例接受输注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532次输血治疗中共有121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其中机采血小板发生率最高,为3.55%,冷沉淀1.83%,悬浮红细胞1.73%,血浆0.97%.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发生率为1.15%,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发生率为0.79%,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根据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贾波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4):793-795,801
目的探讨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特点及预防策略。方法统计近1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按照反应病例的性别、年龄、血型、输血史、孕产史、科室分布、预防性用药、血液成分种类、输血量、症状、分级、救治用药、好转时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21%(145/70674),男性为0.21%(74/34979),女性为0.20%(71/356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反应占53.79%(78/145),FNHTR占40%(58/145),46岁以上占71.03%(103/145),输血史占60.69%(88/145),孕产史占98.59%(70/71),以外科、血液科发生率较高。预防性用药占8.28%(12/145),单纯输注红细胞、血浆分别占40.69%(59/145)、26.90%(39/145),红细胞搭配血浆占28.97%(42/145),输血量在200ml以上占60.00%(87/145),具典型症状占69.66%(101/145),严重反应占2.07%(3/145),使用≥3种救治药物占9.66%(14/145),120min内好转占83.45%(121/145)。结论严格输血指征,降低红细胞搭配血浆输注率,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救治药物,对既往反应者再次输血采用针对性去除反应成分,可进一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