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情志因素与脾胃疾病的相关性。意义:通过讨论当今社会患者的情志因素与脾胃疾病的相关性,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治疗脾胃疾病。结论: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日益满足的情况下,出现许多精神心理疾病,负面情绪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脾胃疾病也随之而来。故情志因素与脾胃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情志因素作为病因或诱因参与并影响脾胃病发病及预后,研究情志与脾胃的关系、探析脾胃心身问题对诊治脾胃心身疾病十分必要。从中医心身关系、脾胃对情志刺激的易感性、情志与脾胃病的关系以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辨治四个层面对脾胃心身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脾胃心身关系研究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情志因素论治脾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情志因素与脾胃生理病理的相关性,论述情志因素致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强调调理脾胃与调肝养心兼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把社会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称为"心身消化病",王庆其将由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或由脾胃病引起的情志病症称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文章介绍王庆其教授对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思虑较多,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情志病、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全社会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明显。中医学认为:情志病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脾胃功能失常不能滋养各脏腑所主管的情志;同时,情志问题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脾胃与情志病的生理、病理机制及情志病的治疗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路志正教授认为脾主思,为情志之本,脾胃与情志常相互为患。情志的变化可影响脾胃的功能活动,脾胃功能的异常亦可引发情志的变化,故治疗情志病变当调理脾胃,治疗脾胃病变也常顾及情志因素。  相似文献   

7.
路志正教授认为脾主思,为情志之本,脾胃与情志常相互为患。情志的变化可影响脾胃的功能活动,脾胃功能的异常亦可引发情志的变化,故治疗情志病变当调理脾胃,治疗脾胃病变也常顾及情志因素。  相似文献   

8.
分析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脑—肠轴功能紊乱与中医学情志不畅、肝失疏泄的关系;总结以心理应激反应为切入点研究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所取得的现代研究成果;探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和协助脾胃运化功能与脑—肠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五脏藏五志,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刺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应答,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以反映体内的病理变化。肿瘤可归属中医岩、积聚等疾病范畴,多数医家认为,忧思郁结、情志内伤、正气不足是肿瘤的内在致病因素,情志异常是诱发肿瘤的重要因素之一。情志异常多责之心肝,"思出于心,而脾应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皆与脾胃功能紧密相关,故从"情志伤脾"的角度,探讨脾胃与肿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能够测量情志因素与脾胃病症状、辨证分型之间关系的调查问卷.方法:根据问卷设计的原理,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制定情志与脾胃病关系调查表,收集510例脾胃病患者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统计方法,研究脾胃病与量表各因子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10例脾胃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高于男性),脾胃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与情志因素呈显著性相关,各证型的脾胃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分布权重基本一致.结论:情志与脾胃病有密切关系,治疗当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重.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除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及感染因素有关外,情志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和复发也有密切关系。情志变化是引起本病的心理病理基础,该病的治疗,除从脾胃入手外,还应从肝论治,调畅气机,加强情志调护,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为临床常见的情感性心境障碍的表现,对患者的生活可产生极大的困扰。"脾胃衰则百病生",本文从脾胃的生理功能角度,论述其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脾胃的生理功能对五脏神、五脏所主情志、胸中大气以及其他四脏的影响,均可导致情志的异常,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通过探析脾胃与抑郁症的发病的关系,冀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伟锋  蒋玉萍  黄波贞 《河北中医》2014,(12):1810-1811
脾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的发生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脾胃虚弱等有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情志因素作为脾胃病的致病因素已显得尤为突出。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对脏腑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李培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对内科疾病,尤其脾胃病治疗经验丰富。李教授认为百病皆从脾胃生,而脾胃病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或素体脾胃不足。其临证特点为四诊合参、详细问诊,古今结合、中西互参,以人为本、顾护脾胃,顺应四时、寒热平调,其还非常重视生活方式干预,条畅情志首重肝。  相似文献   

15.
双心疾病以心血管疾病伴有情志失常为特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给人们更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导致双心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双心疾病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现代医家多从心肝入手,调达肝气以安心神,效果良好。脾胃在双心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亦是关键,文章从疾病特点、发病形式、病机演变、辨证分型等不同视角探析从脾胃论治双心疾病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由情致导致的身心疾病逐年增加,中医所说的脾胃病,包括胃痛、痞满、泄泻等。这些疾病除了有饮食不洁等因素外,还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情绪的蓄积很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本文阐述的脾胃病主要从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着手,以期能够更好的治疗脾胃方面疾病。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重视形神合一,认为气血津液是产生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是机体气血冲和并能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与情志活动尤为密切。本文通过对常见情志与脾胃相关的古代医案的学习分析,以临床常见病证为载体,指出情志异常与脾胃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转归中常互为因果,提示我们在治疗相关疾病时当以心身综合治疗为原则,但有孰先孰后、孰主孰次之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不仅仅是诊治"病",更是诊治"人"。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以腹痛或腹部不适感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基本特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一般认为,IBS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为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精神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能够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情志的调畅与否主要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IBS属中医“腹泻”、“便秘”等范畴。笔者现分别从肝、脾入手探讨IBS与肝脾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情志疾病影响身心健康 ,已引起广泛关注 ,中医辨证论治独具特色 ,对情志疾病辨治多从心、肝、肾、脑入手 ,较少论及脾胃 ,笔者认为治脾胃当为綮要 ,兹将缘由述略如下 :1 情志疾病与脾胃关系密切①脾胃为情志生化之源 众所周知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并非无源之水 ,必然有其物质基础 ,因为脏腑的功能有赖于气之温煦、推动及血和津液的濡养和滋润 ,故情志的物质基础可归结为气、血、津液。而三者俱源于饮食水谷之精。《灵枢·营卫生会》说 :“人受气于谷”。《灵…  相似文献   

20.
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为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情志致病,直中脏腑,影响脏腑气机,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恶化。脾胃病与情志致病关系密切。从情志致病角度,研究其与脾胃病的关系,探讨和分析脾胃病的防治,提醒广大脾胃病患者应注意调摄情志,注重心理疏导,同时也为临床预防和诊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