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毒副作用应引起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达理 《光明中医》2000,15(3):31-32
大自然中一切草木根、皮、叶、茎、果、籽均可入药 ,五谷、五果、五虫、五金 ,乃至动物排泄物都可入药 ,因其各有不同性味、归经、功效 ,医者正是利用其不同的性味、归经、攻效针对不同的病人、疾病、证候等予以治疗。客观地说 ,药物的性味不同 ,内含着有不同的毒性。张子和说 :“凡药皆有毒也 ,非只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说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足以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 ,谷食之属是也 ,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 ,药饵之属是也 ,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 ,正以人之为病 ,病在阴阳偏胜尔……是凡可辟邪安正者 ,均可称为毒药 ,故曰毒药攻邪也。”其说甚是。《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 ,无使过尔。”告诫人们 ,用药要考虑毒性 ,不使太过伤人之正气。仔细体会 ,真辩证法也。不役使毒性 ,不能愈病 ;太过又伤正气 ,妙在“适度”尔  相似文献   

2.
中药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是因为中药的性味有偏颇。按照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就是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根据辨证选用适宜性味的药物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即以药性之偏,来调整机体阴阳之偏,这种调整作用,就是中药的功能。据此推论,由于每味药的性味一般来说是固定的,因此它的功能也应该是有限的。所以笔者认为,中药书上记述的中药功能很多,可能是除了它的性味所决定的固有功能之外,把有些药物的次生、衍化作用或经过配伍而产生的作用,也归之于前者所致,对于这一问题,似平讨论的不多,兹就笔者在学习和工作中  相似文献   

3.
“中病即止”是告诫医者治病不可孟浪从事。中医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脏腑阴阳的偏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药物都具有毒性,治病就是借助其毒性,以攻致病之邪气,病邪败退用药要适可而止。《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明训毒药治病不可过量,无毒之品亦不能尽  相似文献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与味之厚薄法天地气交而各有升降法则,为"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理论的滥觞。张元素发扬此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取象比类的推理方式,将药物理论与运气相结合,创立了"药类法象"之说。将药物按照气味之厚薄分为"风生升""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本文简单介绍这一理论,并用辩证的态度加以评注。药类法象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将药物进行架构,体现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辩证地了解其对药物性味的归纳,取其精华,以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
姚建平  马书娟 《光明中医》2010,25(1):100-101
药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味不同,作用亦不相同。不同药味配伍之后,又产生新的作用,称之为“气味和合”。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可概括为机体阴阳偏盛偏衰,利用药物的不同味可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而祛疾疗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药物气味的论述,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等。  相似文献   

6.
药物治疗是祛除病邪、清除病因,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衰的病理现象。中药也有偏性,是指以药物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这些均由于中药的药性,中医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均为它的药性。中药的气味即四气五味,四气也叫四性:寒、热、温、凉,能治疗寒证的药为热(温)药,能治热证的药为寒凉药;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味。中医认为,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是一般用于表证的药物;甘味具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辨病疗疾注重气味理论,用药精简效宏。通过研读叶天士著述,探寻叶天士对于气味理论治病的思想认识。指出叶天士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念,用药当参天地四时生气的变迁;依于阴阳偏离致病理论,指出攻病必藉药气之偏,以转偏就和,并谨仿昔贤制方理法,认为阳伤取药之气,阴伤取药之味;阐释《黄帝内经》药用气味配伍之意,指出药用气味遵循五行生克之理,攻病克制取药以偏胜,补虚益体须气味相生等。把握叶天士药用气味理论治病思想,方可更好地研读和理解叶天士医案原意。  相似文献   

8.
周岚  姜德友 《陕西中医》2023,(4):499-502
姜德友临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首创“定性-辨位-据味”三维一体用药思维。第一维度为“定性用药”,四诊合参先别阴阳寒热。姜师临证首辨病性,通过药之四气进行纠偏。并且善用药之性味调补,重视甘温扶阳。第二维度为“辨位用药”,脏腑经络理论指导用药。根据脏腑归经论、经络归经论、引经作用论、升降浮沉之性论择药,使药达病位。第三维度为“据味用药”,相伍合化以增药之效用。通过运用“五味合化”,产生新的功效。现将姜师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并列举一医案,望对医者临证遣药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有关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这对于进一步揭示中药的性质,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大有裨益。中医学关于升降浮沉和归经等理论,是对中药性能的高度概括,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各种中药均有自己不同的特性和作用,陈士铎谓之“偏性”,“……药物未有不偏胜者也,人之阴阳气血,亦因偏胜而始病。用偏胜药以治偏胜之病,则阴阳气血两得其平,而病乃愈。然则奇方妙在药之偏胜,不偏胜则不能去病矣。”可见,中医最初用单味药治病就是在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下,主张以偏纠偏,调整阴阳气血的平衡,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自和稳定状态,从而形成“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基本用药规律。现代药理证实,中药大多具有多种化学  相似文献   

10.
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平 《江苏中医药》2005,26(11):44-45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味配伍则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其应用规律择其精要,探讨如下。1中药性味配伍意义1.1性味配伍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配伍是中医用药特色,经过适当配伍,方能达到既用药性之偏以疗疾,又防其偏之有弊,“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的制方目的。而性味是进行药物配伍的重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  相似文献   

11.
张锡纯习用的对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名医张锡纯毕生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不少见解有独到之处,而其所制方剂之药物配伍方法更具特色,值得借鉴。本文仪就张氏习用的对药作~粗浅分析。祖国医学认为,“阴平阳秘”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而阴阳失调即属病理,调其阴阳,“以平为期”则是总的治疗法则。具体遣方选药,又当依据药物性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操,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索问·至真要大论》)用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令阴阳归于平衡,使疾病向愈。然而,某些药物,特别是性味偏胜较著…  相似文献   

12.
《本草纲目》是一部医药学专著,又是一部具备了初期植物形态分类学内容的巨著。从原药采集到形态分类,从生药真伪鉴别到炮制制剂,从药物的性味功能到临床应用,都作了比较详尽地论述。现仅就《本草纲目》中有关毒药的炮制,简述如下。毒药的分类“毒药”一词,常见于古今医药文献中,至于药有毒无毒,则与其用药剂量、药物积蓄,以及个体体质有一定的关系。张景岳说:“药以制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因此,广义地说:“毒药”即药物的总称。一般把急性中毒或久服积蓄而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的药物,视为毒药。关于毒药的分类,古今尚无系统分类法。  相似文献   

13.
陈姝娴 《养生月刊》2016,(8):676-679
中医学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以“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阴阳平衡”“辨证施治”为主要特点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中医在养生方面讲究“三分调,七分养”,也是顺应中医理论中的自然规律,认为药物都具有其特有性味归经,是药三分毒,故要求在人体功能阴阳失调时,少用带有偏性的保健药品或药物进行调整,主要还是通过在日常睡眠、饮食、情志、运动等诸方面养成良好习惯,使人体尽快恢复“阴平阳秘”状态并持续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4.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 ,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 ,注明“有毒”或“无毒”字样。“毒药”一词 ,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  相似文献   

15.
药物的双向治疗作用是指某些药物有特殊功能,能调节人体阴阳偏盛或不足的一方,使之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达到“精神乃治”的目的,从而使人体保持健康。能用于治疗两种表现症状相反的疾病,如泄泻和便秘。这符合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许多中药有这样的作用,也是西药所无法比拟的。仅择一味黄芪稍加论述。  相似文献   

16.
2000年7月21日,余治刘某,男,53岁。患复发性口腔溃疡2年,到处求医,病总不愈,辗转至今,痛苦异常。其体质素健,嗜好吸烟,有30年吸烟史,回想起来,即在戒烟半年后而发此病。治疗中发现,每吃生鲜、熏烤之肉食或辛辣燥热之品则复发加重。其病明显与肉食、辛辣热品有关。之后,笔者忽从丹溪翁诊治天台周进士医案中悟出,病虽不同,但其机理有类似之处。吸烟者,烟气薰入体内也。烟气中含以尼古丁为主的有害物质,其“味辣,有刺激性,剧毒”,为烟草中的生物碱。它与药物、食物一样,本身有性味的偏胜。一般认为,味辣者,性偏热;有刺激性者,味偏辛。因此,尼古…  相似文献   

17.
中药减毒方法琐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的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药 ,泛指中药而言 ,如《周礼·天官冢宰》所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类经》解释为“凡可避邪安正者 ,皆可称之为毒药” ;又说“所谓毒者 ,以气味之有偏也”。由此可见 ,广义的毒 ,指的是中药的偏性而言。中药有寒、热、温、凉、补、泻、升、降、散、收、润、燥等不同的偏性 ,中医治病 ,也正是运用药物的偏性 ,补偏救弊 ,以纠正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 ,寒热虚实 ,升降失常等病理 ,以恢复脏腑的生理机能 ,达到除病的目的。如寒证用温热药 ,热证用寒凉药 ,虚证用补益药 ,实证用泻(…  相似文献   

18.
王燕平  孙明杰  周艳华  隋宇 《中医杂志》2006,47(11):875-876
中医辨证论治既是中医治病的过程,又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方证相应是指方剂的主治病证范围与人体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病证或病机以及功能状态相符合。换言之,方证相应的基本思想即是以药物(方)的固有属性(性味、归经)来调整机体阴阳寒热之偏(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1方证相应理论渊源及现代研究虽然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载方283首,且已摆脱单纯经验用药的状况,武威汉简《治百病方》已开始有辨证论治的思想,但将中医理法方药上升…  相似文献   

19.
中医方药治疗疾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机体脏腑阴阳的偏性,使人体从病理状态转变为生理状态的一种方式,强调用药应小心谨慎,"中病即止"。医圣张仲景对此原则最为重视,在《伤寒论》中以汗、吐、下三法为主,对太阳病、阳明病等邪盛正不虚疾病的将息法描述十分精准巧妙,认为药物既然有偏性,则用之不可过度,过度则伤人正气;亦不可不及,不及则病邪难除。正确认识"中病即止"原则对现代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药食同源”,是我们祖先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性味、养生方面的经验。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以药治病,以食疗养,应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和需要,与“气”、“味”紧密结合,以达阴阳平衡、性味和谐、养生延年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