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2.
赵幸娟 《河南医药信息》2003,24(1):10-10,46
目的 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减轻后遗症及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要严密认真观察,并及时查TCD,掌握发生迟发脑血管痉挛的动向,及早采取治疗措施。结果 对于有发生脑血管痉挛倾向的病人采取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如钙拮抗剂可有效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减轻后遗症。结论 蛛网膜下腔了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是可以预防的,一旦发生,采取积极措施,能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及减轻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颜燕红  惠品晶  王中  张世明  郭亮 《江苏医药》2012,38(12):1407-1409,148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5例CT检查为SAH患者,均行CTA和(或)DS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并行动脉瘤夹闭术。于SAH后各时间段行TCD检测,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阻力指数(R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同侧大脑中动脉与颅外段颈内动脉之比(LI)指数,分析血流频谱形态等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且与SAH后7-10dCTA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CD检测显示,MCA Vm、LI指数于动脉瘤性SAH后3-6d开始升高,7-9d达高峰,持续至13-16d;以MCA Vm高于120cm/s及LI指数>3作为判断脑血管痉挛(CVS)的标准,CVS发生率51.4%(18/35),且TCD与CTA检测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27)。结论 TCD是判断动脉瘤性SAH后CVS的一项无创的检查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测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TCD检测5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伤后不同时间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伤后1—3d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5~7d达高峰,14d以后逐渐减轻。伤后5~7d的血流速度较其他时间段统计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沪〈0.05)。结论TCD检测能够早期发现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对于指导临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利多卡因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疗效。方法 将 44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2 0例 )和对照组 ( 2 4例 ) ,于发病 48h内接受治疗 ,对照组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利多卡因 1.5~ 2 .5mg·kg- 1 ·d- 1 ,连用 10d。然后均改用尼莫地平 40mg ,每日 3次 ,连用 2周。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动态监测DCVS的情况。结果  4周内治疗组DCVS的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0 .0 5 ) ,发病 2周时治疗组患者病情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再出血发生率及随诊半年预后情况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TCD监测tSAH后DCVS易于诊断 ;利多卡因治疗tSAH后DCVS疗效确切 ,能降低病人的应激性损伤、致残率和病死率 ,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 ,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和尼莫地平片对14 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预防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对照观察。结果 尼莫地平注射液组 (70例 )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片组 (76例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尼莫地平注射液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正>血管痉挛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国外报道称70%的SAH患者会出现血管痉挛,而30%的患者则继发缺血性脑损害。在超过7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病例中脑脉管系统会发生延迟性血管痉挛,并且通常发生于出血后4~17 d。它对于病死率和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含义,大约有25%的SAH患者由于血管痉挛发展为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但考虑可能是在蛛网膜下腔空间红细胞的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脑外伤患者不良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t-SAH后有40%-80%的病人发生脑血管痉挛(CVS),导致脑供血不足,严重的会发生脑梗塞甚至死亡等并发症[1]。尼莫地平的应用减少了t-SAH的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为t-SAH的治疗提供-崭新的手段。现结合我院三年来收治的120例t-SAH病人在尼莫地平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出血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于2010年4月~2012年9月收治的7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5例患者出现偏瘫症状,2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获得好转,健康出院。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出血痉挛实施治疗后,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助于患者尽快获得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TSAH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70)及对照组(n=66)。亚低温组接受32℃~35℃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除无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相同。比较2组患者的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及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ICP,CV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对TSAH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它可以降低TSAH患者的ICP以及CVS的发生率,从而改善TSAH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28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3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MCA Vp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颅内压和脑血管痉挛率以及再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3个月,研究组19例生活自理,7例部分自理,4例重残,2例死亡,生活自理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颅内压,降低脑血管痉挛率以及再出血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但其病理生理过程仍不明确。对治疗DCVS有效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离子通道阻断剂或开放剂,内皮素(ET)合成抑制剂及其受体拮抗剂,抗炎、抗氧化制剂,纤维蛋白溶解剂和祖国传统医药等。本文综述近年来对SAH后DCVS的基础和临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探讨各种药物的使用、疗效以及目前存在的争议。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 represents 3% of all strokes in the US. When the patient survives it can lead to permanent incapacity especially if the patient develops vasospasm. The vasospasm is 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and can lead to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DCI). Most of the drugs tested to treat vasospasm failed to improve outcome and the only exception is nimodipine.

Areas covered: In this review, the authors describe the multifactorial process of vasospasm leading DCI after aSAH, discussing the treatments available based on the past and latest researches.

Expert opinion: Nimodipine is the only FDA-approved medication with neuroprotective effect and able to improve outcomes after aSAH. Understanding nimodipine trials is mandatory to understand and criticize all the drug trials published until now. The mechanism to vasospasm is multifactorial and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and all the other attempts to find a better medication could not prove superior results. Newton and PEGylated Carboxyhemoglobin Bovine can be potentially effective to prevent vasospasm but we still need more data and large studie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investigate newer drugs,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drugs therapy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blood evacua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头颅CT颅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的特征性改变,提高对类似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ASDH)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方法 从临床表现、CT影像、治疗方法及效果、预后等方面对28例类似于ASDH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tSAH均表现为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手术5例。3例治愈;非手术治疗23例,20例治愈。结论 tSAH可表现为类似于.ASDH的骨缘下“新月形”高密度影,非手术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性脑脊液 (BCSF)对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 (brainmicrovesselendothelialcells ,Bm vECs)损害作用和蜕皮甾酮 (ecdysterone ,EDS)的干预效应。方法 :将培养的BmvECs分为对照组、BCSF组和EDS组 ,通过病理形态学改变、细胞计数、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评估其损害和增殖状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BCSF组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贴壁细胞数量减少 ,MTT吸光度下降 ,G0 ~G1期细胞比例减少。EDS对BCSF所致上述内皮细胞改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 :EDS对BCSF所致的内皮形态和增殖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可能在慢性脑血管痉挛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淡冰  易勇  曾义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9):2897-2898
目的:观察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对92例TSAH分为对照组44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冶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采用腰椎穿刺加腰大池置管脑脊液(CSF)引流疗法冶疗,对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总结评估.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45例,轻残3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2例,轻残17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1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TSAH具有疗效好、方法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费用低及材料易得等优点,便于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将8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 mg/d静脉泵入(5 ml/h),1次/d;治疗组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1200 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两组连续治疗14 d.对比两者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差异性,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脑血管收缩峰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防治 tSAH后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