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慢肝汤对慢乙肝轻度、中度和肝炎后肝硬化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慢性乙肝轻度,33例慢乙肝中度和12例肝炎后肝硬化稳定期患者口服慢肝汤,回顾性统计分析和比较检查结果(症状、体征和血清ALT、AST、SB、HBsAg、HbeAg及抗-HBc等)。结果:慢性轻度总有效率为85.7%,慢性中度和肝硬化稳定期总有效率均为66.7%。结论:慢肝汤为一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剂。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南宁地区(肝癌高发区)HDV 感染的血清学调查,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中的抗 HD,共检测212例,抗 HD 阳性25例,阳性率11.79%.其中急性肝炎的阳性率16.6%(2/12),慢迁肝为12.56%(7/56),慢活肝为20%(2/10),肝硬化为0%(0/4),肝癌为40%(2/5),HBsAg 携带者为9.6%(12/125).证明南宁地区有 HDV 感染.并提示 HDV 感染可促进或加重肝病的慢性化、与肝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阐明慢性乙型肝炎中是否也存在肝特异性自身抗体及其在病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以猴肝细胞切片和可溶性肝抗原为抗原基质,用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37例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结果:免疫荧光法显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自身抗体总的阳性率(24.07%)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4.29%);且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蛋白质印迹的阳性率各为43.42%和42.59%,两者无显著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乙型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hepatitis C vims.HCV)核心抗原(HCVAg)和p53赁白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肝硬化,78例HCC及癌旁肝组织HBsAg、HCVAg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硬化,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HCVAg、HBsAg并HCVAg和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5.0%、40.0%、25.0%、20.0%;9.07%、6.4%、2.6%、87.2%;80.8%、44.9%、29.5%、21.8%,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HCC与癌旁肝组织之间HBsAg、HCVAg、HBsAg并HCVAg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甜显著性差异(P〈0.01)。在肝硬化和HCC无肝艇化组,p53蛋白表达与HBsAg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HCC合并肝硬化组p53蛋白表达与HBsAg、HCVAg、HBsAg并HCVAg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HCC的发生与HBV和HCV的感染密切相关,肝细胞癌变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索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腮腺组织中HBsAg、HBcAg和HBV DNA的表达情况。方法 对22例血清学HBV标志阳性的腮腺肿瘤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腮腺活检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应用PCR技术对免疫组化阳性病例进一步检测腮腺组织HBV DNA。结果 22例腮腺组织中HBsAg阳性10例。阳性率为45.5%;HBcAg阳性9例,阳性率为40.9%。总阳性率为54.5%(12/22),其中HBsAg和HBcAg同时阳性7例。占31.8%。阳性信号呈棕褐色细颗粒状,弥漫分布于腮腺腺泡细胞。12例免疫组化阳性患者检出HBV DNA7例,阳性率为58.3%。结论 腮腺组织对HBV有较强的亲和力,唾液中HBV的出现可能源于受染的唾液腺组织,含HBV的唾液是乙型肝炎生活接触性传播的媒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五华县HBsAg阳性携带者转归及其家庭成员HBV感染情况。方法对在2006年血清学调查中发现的60例HBsAg阳性携带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肝功能及HBV相关指标检测,并进行分类诊断。结果60例HBsAg阳性携带者3年后分类诊断为HBsAg阴转5例(8.33%),HBV携带者47例(78.33%),慢性乙肝7例(11.67%),肝细胞癌1例(1.67%)。检测其家庭成员126人,检出HBsAg阳性25人,阳性率19.84%,分类诊断为HBV携带者21例(84.00%),慢性乙肝4例(16.00%)。结论HBsAg阳性携带者家庭成员HBsAg阳性率高于普通人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肝硬化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对38例小儿肝硬化进行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和转归的分析,并与同时期成人肝硬化对比。结果:小儿肝硬化23例(60.5%),其中乙型肝炎19例;其次胆汁性肝硬化4例(10.5%)、前瞻性静脉海绵样变性3例(7.9%)。小儿肝硬化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浮肿,体征以肝脾肿大、腹水、黄疸多见,肝掌、蜘蛛痣少见。结论:实验室检查对小儿肝硬化无特异性诊断价值。小儿肝硬化的预后除与病因有关外,还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延边地区135例乙型肝炎患者及HBsAg携带者中的HDAg和抗-HD.其中急性乙型肝炎41例、慢性迁延性肝炎1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1例、肝硬化和肝癌各4例、HBsAg携带者65例.各种肝病患者和携带者中HDAg阳性率分别为7.1%和3.1%,但抗-HD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9.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引发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CHB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全国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V总感染率(包括曾经感染和现症感染)为57.6%,HBsAg阳性率为9.75%。估计CHB患者约有3000万,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对于慢乙肝患者的转归和预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的因素,而如何选择、首选哪种、与哪种联合?现就临床体会谈谈抗病毒药物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状况以及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源性溃疡的关联。方法:肝硬化患者406例,采用ELISA法检测HBV—M及抗HCV,PCR法查HBV—DNA和HCV—RNA,金标法查Hp—cagA。14↑C尿素呼气试验采用HTY1001HP测试仪,如≥0.1dpm/molCo2判定为有Hp活动性感染;血氨采用比色法。胃镜下取胃窦及胃体黏膜组织2块,行HP的组织学涂片检查。选117例HP感染的肝硬化高氨血症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给予枸缘酸铋钾、克拉霉素及替硝唑进行根除治疗。对照组53例用乳果糖治疗。用PCR法对肝组织进行HpDNA扩增分析。结果:Hp在慢性肝病中的感染率(47.2%)明显高于对照组(24.7%,P〈0.01)。Hp阳性组中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6.4%(4/11例),对照组为60.0%(6/10例),对照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Hp根除治疗后,治疗组血氨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p阳性组出血率为40.2%(47/117例),阴性组出血率为13.7%(18/131例),两组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Hp阳性率60.5%(26/43例)高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Hp阳性率53.8%(35/65例)。肝源性溃疡组Hp的感染率为60.9%(39/64例)与非肝源性溃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3例患者肝组织中扩增出Hp的16SrRNA基因。结论: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Hp阳性率明显增高;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源性溃疡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存在Hp感染。慢性肝病并有Hp感染的患者根除治疗对预防和治疗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逢梅 《华夏医学》2002,15(2):167-168
目的:提高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18例(56.3%)与肝病同时出现,其他疾病在肝病1-9年后出现,以肝病临床表现为主,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轻,无慢性并发症,入院后肝功能均升高,26例(81.3%)HBsAg阳性,空腹血糖轻度增高8例(25%),中重度增高各12例(37.5%)。10例(31.3%)OGTT检查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均呈糖尿病曲线。结果:全部病例在护肝和控制饮食治疗上,或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随着肝病恢复,空腹血糖理想控制10例(31.3%),好转18 例(56.3%),未愈3例(9.4%),死亡1例(3.1%),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及时诊断及时诊断,有利于原发肝病恢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属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的高发区,几次较大规模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为10%,依1991~1995年调查结果可推算出我国有近7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约1.2亿人携带HBsAg,140万~150万人系乙肝病毒、丁肝病毒混合感染,按我国育龄妇女HBsAg阳性率为7%,其围生期传播发生率40%推算,每年约有60万新生儿成为HBsAg携带者,其中25%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凯西莱片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初治肺结核患者194例,予以2HRZS(E)/4HR方案抗结核化疗,治疗组98例,全程加服凯西莱片;对照组96例,全程加服葡醛内酯。结果治疗组出现肝损害7例(7.14%),其中HBsAg阳性患者出现肝损害3例(11.1%),老年患者2例(9.52%);对照组出现肝损害28例(29.17%),其中HBsAg阳性患者出现肝损害12例(48.0%),老年患者5例(23.8%)。结论凯西莱片在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中疗效显著,尤其是HBsAg阳性患者及老年肺结核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了解肝硬化转归的相关因素,我们将五年来在我院住院诊治的110名肝硬化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性肝硬化病人的初诊年龄;复诊次数;肝硬化病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child分级);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病人死亡的情况及原因,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1.110例患者平均年龄58.8岁。男女性两组的年龄差别无显著性(P>0.05)。2.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3.第一次就诊时肝功能损害程度:①Child C级58.0%;②Child B级,38.2%;③Child A级3.6%。其中出院者中,BiL异常41.3%;死亡者中,BiL异常76.7%,两者差异较显著(P<0.01)。4.病人转归情况:110例患者中,1次或多次住院后好转出院的患者为69.1%(76/110);1次或多次住院后,死亡的患者为27.3%(30/110)。5.并发症及其转归:①消化道出血37.3%(37/110人);②感染30.9%(30/110人),其中颅内感染5例;③肝性脑病18.3%(30/110人);④原发性肝癌15.5%(17/110);⑤肝肾综合征12.7%(14/110);⑥其它合并症11.8%(13/110)。其中好转出院的病人中有并发症的占51.3%(41/80;死亡患者中存在有并发症的占93.3%(38/30)。两者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1)。6.死亡原因:1)肝性脑病40%(12/视);2)消化道出血26.7%(8/30);3)肝肾综合征10%(3/30);4)其他23.3%(7/30)。7.存活时间:死亡者平均存活时间为4.7年;好转出院者乎均存活时间8.3年。结论:与肝硬化的转归相关因素有:①首诊的肝功能损害程度,特别是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有关,肝功能损害重,胆红素水平高,预后差。②有严重并发症存在预后差。存活时间明显缩短。②对慢性肝病患者在早期进行干预和健废教育指导,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郧西县现阶段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开展人群血清学检测。结果①郧西县3—12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HBV感染流行率经调整后分别为5.03%、29.10%;疫苗免疫人群分别为3.63%、26.88%;未接种疫苗人群分别为11.19%、47.03%。②郧西县城关镇、其它农村乡镇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r7%、8.17%;疫苗免疫人群分别为1.96%、6.65%;未接种疫苗人群分别为2.39%、10.84%。结论我县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HBV流行率明显下降,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HBsAg、AFP在肝细胞癌(HCC)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3例附癌旁肝组织的HCC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BsAg、AFP的表达,结果:HBsAg、AFP阳性细胞棕色颗粒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43例HCC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阳性率分别为69.8%(30/43)和90.7%(39/43),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FP阳性率分别为72.1%(31/43)和69。.8%(30.43),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阳性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者(P<0.05)。结论:HBsAg可诱发肝细胞产生AFP,促发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HBsAg阳性者占我国人口总数的9.09%,约1.2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约为3000万,其中10%~20%可演变为肝硬化,1%~5%可发展为肝癌。HBV的长期持续性复制,是引起肝损害的关键因素,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阻止由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哀竭的重要途径。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慢性乙肝256例患者,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凋亡基因bcl-2、bax、Fas及FasL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40例原发肝细胞癌组织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bcl-2、bax、Fas及FasL的表达。结果 癌组织中HBsAg阳性率为30%(12/40),癌旁组织中HBsAg阳性率为62.5%(25/40)。12例HBsAg阳性的癌组织中bcl-2和bax的阳性率比值为1:1.5(2/12: 3/12),28例HBsAg阴性的癌组织中bcl-2和bax阳性率比值为1:1.25(4/28: 5/28);25例HBsAg阳性和15例HBsAg阴性的癌旁肝细胞中bcl-2和bax的阳性率比值分别为1:3.2 (5/25:16/25) 和1:3(3/15: 9/15)。12例HBsAg阳性和28例HBsAg阴性的肝癌中Fas 和FasL阳性例数分别为6、5和1、1;25例HBsAg阳性和15例HBsAg阴性的癌旁肝细胞Fas和FasL阳性例数分别为17、5和4、3。两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肝癌组织中HBV感染与bcl-2和bax阳性表达比率无明显关系,而与Fas和FasL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性胸水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3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4例,酒精性肝硬化13例,肝功能child—PughB级40例,C级25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气促占46.2%,呼吸困难占7.6%,无明显症状占46.2%,伴有腹水者60例,无腹水者5例。胸水位于右侧占76.9%,双侧占18.5%,左侧占4.6%。所有胸水均行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检查,均为阴性。经治疗胸水完全消退者52例,明显减少13例。结论:肝性胸水是肝硬化较少见的并发症,以右侧多见。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用小柱层析法测定38名正常成人,93例病毒性肝炎,19例无症状的 HBsAg 阳性“健康人”,12例肝硬化和18例肝外疾病患者的血清乳酸脱氢酶-5活力。正常值21.9±8.9单位,最高上限值为40单位。96%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82%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74%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25%肝硬化患者和11%HBsAg 阳性“健康者”SLDH_5活力升高。与 SGPT 活力对比,证实 SLDH_5活力升高是肝细胞损伤的一个敏感性的生化指标。SLDH_5活力正常,排除肝炎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