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以及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抗胆碱能药物在治疗急诊儿童急性哮喘中的应用。方法搜索自建库至今 Pubmed、Embase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关于抗胆碱能药物、β2受体激动剂在治疗儿童急性哮喘中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0.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β2受体激动剂组在治疗失败率和接受治疗60 min后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变化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方面明显优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组,OR及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2.27(95% CI:1.08~4.75)和12.6(95% C I:6.61~18.59),在住院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R及95% C I为1.11(95% C I:0.66~1.86)。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抗胆碱能药物组在治疗失败率、住院率和接受治疗60min后FEV1变化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方面明显优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组,OR及95% C I分别为3.67(95% C I:1.41~9.50)、2.28(95% C I:1.39~3.73)、10.65(95% C I:5.87~15.43)。结论β2受体激动剂以及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抗胆碱能药物在治疗急诊儿童急性哮喘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的药物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对帕金森病(PD)的深入研究 ,治疗PD的方法和途径也日益增多 ,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主要疗法。由于抗PD药物的品种、数量的不断增加 ,与抗PD药物相关的利弊关系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有关治疗PD药物的如何选择、使用的时间、剂量的掌握已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临床医生》2006,34(6):33-35
19分枝杆菌感染 19.1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19.1.1治疗原则 19.1.1.1贯彻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的“十字方针” (1)早期应尽可能早发现和早治疗。 (2)联合联合应用多种抗结核病药物,提高杀菌力,防止产生耐药性。 (3)适量剂量适当,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治疗,为临床治疗PD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统计81例PD患者帕金森病抑郁(PDD)发病率,比较PDD组与PD非抑郁(PDND)组年龄、病程、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评分、性别、Hoehn-Yahr分期、临床分型的差异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因子分差异。比较采用抗PD药物合并抗抑郁药与单纯使用抗PD药物治疗PDD 30天后UPDRS及HAMD评分的变化。结果81例PD患者中52例并发抑郁,其中轻度抑郁31例(59.6%),中重度抑郁21例(40.4%)。震颤为主型抑郁发生率44.4%,强直为主型抑郁发生率为69.8%。UPDRS分值越高、Hoehn-Yahr分期越高、女性、强直为主型更容易合并抑郁。PDD主要表现在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及绝望感方面。抗PD药物合并抗抑郁药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UPDRS及HAMD评分。结论PD合并抑郁比较常见,以轻度抑郁为主,UPDRS分值越高、Hoehn-Yahr分期越高、女性、强直为主型更容易合并抑郁。治疗上使用抗PD药物联用抗抑郁药优于单纯抗PD药物。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arkinson' sdisease PD)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对其治疗也日趋规范。一部分患者会伴发精神病性症状,不仅治疗困难,也阻碍了运动症状的进一步改善,严重影响晚期PD患者的生活质量。公认的处理帕金森病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第一步处理策略是减少抗帕金森病药物,但当此方法不能改善精神病性症状时,医生会选择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6.
朱晓临  张舸  任琳  李保国 《临床荟萃》2006,21(19):1408-140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老年人中患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目前治疗PD的药物都是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的,无法控制其进展。左旋多巴(及复方左旋多巴)是目前最经典有效的PD药物治疗方法,但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其疗效减弱,不良反应增多。为缓解病情、避免不良反应,新的抗PD药物及治疗方法不断被研制和开发,现将我科对部分早期PD患者超声治疗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 ,PD)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其与防御方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9例PD患者作为PD组,予帕罗西丁或文拉法辛治疗16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估治疗效果,采用防御方式问卷评估治疗前后防御方式的变化。同期健康人群40人作为对照。结果①PD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总分、中间防御机制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成熟防御机制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01);② PD组治疗后缓解23例(57.5%),不成熟防御机制总分、中间防御机制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01);无缓解的患者治疗前后各防御因子无明显变化( P>0.05);③HAMA得分、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是PD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年轻发病、HAMA得分高、病情重、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高与治疗效果欠佳相关。结论 PD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防御机制,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减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与HAMA得分、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不成熟防御机制相关。在对PD患者进行治疗时,要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瑜伽练习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所致便秘的效果。方法将63例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3d未排便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32)采用瑜伽练习方法,对照组(n=31)采用通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通便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有效30例,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29例,有效率为93.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P=1.000)。试验组无一例出现腹痛、腹泻及停药复结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9.498,7.275,37.394;P均〈0.05)。结论瑜伽练习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所致便秘效果明显,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抗甲状腺药不同剂量和疗程治疗Graves病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华  姜月秋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2):1002-1003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GD)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治疗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手术和放射性碘治疗三种,各有其优缺点,但临床上以药物疗法应用最多,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剂量和疗程长短对GD的效果仍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确定剂量和治疗时间长短的效果,我们进行了前瞻性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l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GD病人(妊娠妇女除外),均为首次就诊且具有甲亢临床表现,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均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纳多洛尔联合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1例室性心律失常(均经Ⅰ类药物治疗无效者),27例获满意控制。总有效率达87.1%,室早平均减少187次/小时(P<0.01)。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后左室收缩内径减少(P<0.01),射血分数增加(P<0.01)。提示纳多洛尔联合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控制难治性室性早搏,使用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1.
高丽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61-2061
震颤麻痹是好发于中年以后的原因不明的黑质以及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的疾病.症状可以有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动作减少且缓慢等.必须长期服用抗帕金森病(PD)药物,但抗PD药物副作用较多,比如’开关’现象、’剂末’运动不能与’耗尽’效应,多动现象以及精神障碍均为抗PD药物的副作用.其中精神障碍症状比较少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病人,总结治疗中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安全性,总结护理要点。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76例,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抗心绞痛药物等治疗,并进行严密的护理观察。结果:通过治疗和护理,病人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对凝血指标影响不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由(35±4.1)8延长到(38±5.2)8(P〈O.05)。结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药物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安全有效。因抗血小板药物会引起出血,对这类病人要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定期检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减少情况。结果31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出现白细胞减少299例,发生率为9.52%。单一用药者2641例,发生白细胞减少239例(9.05%),合并用药者500例,发生白细胞减少60例(12.00%),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率低,合并用药者较单一用药者发生率高。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几乎都有可能引起白细胞下降,是一种可逆反应,可完全恢复。定期监测血象,早发现、早处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张骐  赵丽  夏小红  刘江 《医学临床研究》2014,(11):2160-2162
目的 研究司来吉兰治疗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已用安坦、金刚烷胺、维生素E联合治疗的早期PD患者随机分为司来吉兰组和艾司唑仑组,前者在原用药物剂量不变的基础上添加司来吉兰片,5 mg/d ,后者添加艾司唑仑1 mg/d。疗程均为4周。9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调查,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同时在加药前后进行常规实验室指标检测,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PS Q I评分均明显好转,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1)。司来吉兰组和艾司唑仑组治疗后的 PSQI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在PSQI中睡眠质量、日间功能、催眠药物三个因子的评分,两组在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司来吉兰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艾司唑仑组为36.9%,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其中治疗后嗜睡和直立性低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司来吉兰组显著低于艾司唑仑组( P <0.01)。结论 司来吉兰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安全、有效,并且在减少催眠药物的使用以及改善PD患者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方面明显优于艾司唑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卞德轩 《临床医学》2013,(11):112-113
目的 观察罗红霉素对Parkinson's病(PD)患者卡麦角林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5例PD患者接受稳定剂量的卡麦角林治疗,给予口服克林霉素(300 mg/d,连用6 d)治疗前测定卡麦角林血药浓度,停止应用罗红霉素14 d 后再次检测.结果 PD患者使用克拉霉素后血浆卡麦角林浓度增加2.21倍.结论 合用罗红霉素可增加PD患者卡麦角林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丙戌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口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常规剂量治疗,研究组联合口服丙戌酸镁缓释片治疗,观察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1周末起,对照组治疗2周末起,简明精神病量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总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治疗各时点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P<0.05或0.01);研究组治疗2周、4周末副反应量表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丙戌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起效快,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药物治疗国内目前主要是他巴唑(MM)和丙基硫氧嘧啶(PTU),粒细胞缺乏症是抗甲亢药物应用中一种较少见却严重的副作用,其发生率0.1%。0.5%,易引起严重感染,甚至诱发甲亢危象,危及生命。本文回顾本科从2004年9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4例抗甲亢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及住院老年病人精神科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精神科药物使用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103例中单一用药者14例(13.6%),合并用药者89例(86.4%)其中两者抗精神病药物合用者5例,抗精神病药物与其他精神药物联用者12例,65例合用抗焦虑药,依次为舒乐安定15(14.6%)佳静安定11例(10.7%)4例(3.8%),合并安坦72例,预防性用药者33人(45.8%)。结论 老年病人治疗中合理用药尤为重要,应选择安全、有效,副反应轻的药物,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13a来厦门市仙岳医院住院精神病患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方法:对1998年出院570例精神病患和1985年出院530例精神病患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998年组单用1种药物较1985年组明显增多(P<0.01)。联用2种、3种以上药物及联用电休克较1985年组明显减少(P<0.01,P<0.05)。用药频率二组均显示氯丙嗪为首次。1998年组单用氯氮平和使用抗焦虚药、心得安显增多(P 值均<0.01)。1998年组用氯氮平132例,由1985年的第5位上升为1998年第2位。1998年组219例使用抗焦虑药,占38.4%,其中氯硝安定96例。使用心得安。1998年组用药剂量及联用抗胆碱能药显减少(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13a来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可能与人们对抗精神病药物认识的深入和新药的涌现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序言 老年高血压指:年龄≥60岁,收缩压(SBP)≥140/90mmHg或(和)舒张压(DBP)≥90mmHg。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患病率为43.7%。因此,高血压益日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要疾病。然而,药物治疗高血压的历史虽不长,却令人印象深刻。从20世纪起,大量的抗高血压药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就老一代抗高血压药而言,我们熟悉的有:胍乙啶、利血平、萝芙木生物碱、肼屈嗪、中枢a-受体激动药(可乐定、a甲基多巴)等。利尿药和β-受体阻断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于抗高血压病,并在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中占重要地位,且一直延续至今。随后,许多新型抗高血压药不断地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使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