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蘑菇伞形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近期、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8例患者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2~ 5 6岁。PDA平均直径为 4 2 5mm(3~ 12mm) ,应用F5~F9长鞘输送封堵器封堵未闭的动脉导管。结果 全部患者封堵器放置成功 ,成功率 10 0 % ,术后即刻所有的患者心前区连续性杂音消失 ,仅 1例可闻及轻微收缩期杂音 ,术后 10min胸主动脉造影显示 7例PDA完全堵闭 ,无严重并发症。随访 3~ 9个月无封堵器的移位、再通或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蘑菇伞形封堵器行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封堵术创伤小 ,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Amplatzer封堵装置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文娟 《护理研究》2003,17(11):648-649
动脉导管未闭 (PDA)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占第三位[1]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开胸手术切断或结扎[2 ] 。PDA封堵术是一种非开胸治疗的新方法 ,它是用封堵器阻塞未闭的动脉导管 ,造成机械阻塞及随之发生的血栓形成 ,来达到阻断异常血流及通道。我院自 2 0 0 0年以来应用Amplatzer蘑菇状封堵器介入治疗PDA病人 10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0例 ,其中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2岁~5 8岁。 10例病人术前均经心脏X线平片和超声心动图证实为PDA。PDA直径 7mm~ 10mm ,分别…  相似文献   

3.
微创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3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已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 ,不少医院已实现零病死率 ,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进和提高 [1 ] ,但由于该解剖部位的特殊性 ,导管后壁无法直视下解剖 ,一旦破裂大出血 ,非常棘手。1997年 2月~ 1999年 4月 ,我们采用胸壁小切口 ,结扎线从胸降主动脉后方转移法 ,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术后随访无一例再通。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 31例 ,男 13例 ,女 18例 ;年龄 8~ 2 9岁。2 0岁以上 16例。9例术中证实伴有动脉导管后壁不同程度的钙化。导管直径 0 .4~ 1.2 cm,其中 9例大于 0 .8cm。排除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疾病。超…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一般采取经左胸腔入路行导管切断缝合术或导管结扎术。我院近年来采用不开胸而经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未闭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3~7岁,平均48岁。1例平时易感冒,较剧烈活动后出现轻度心慌气短,但无差异性紫组。其余4例除易感冒外无其它症状。5例均系自幼发现典型PDA心脏杂音。术前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报告均诊断为PDA,均示友向右分流。心电图检查2例左定高电压,1例左心室肥厚,其余2例正常心电图。X线胸片除均有轻度肺血增多外…  相似文献   

5.
Foley氏导尿管在心脏手术及心脏大血管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0年 1月~ 1998年 1月我们借助Foley氏导尿管手术治疗心脏病及心脏大血管手术意外或外伤出血病人 32例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 32例 ,男 2 5例 ,女 7例 ,年龄 5~ 45岁 ,平均 2 6岁 ,超过 30岁 6例 ;其中重症动脉导管未闭 2 5例 ,包括导管钙化 3例 ,未闭导管直径≥ 1 5cm 8例 ,在 1~ 1 4cm 6例 ,呈窗型 3例 ,合并室间隔缺损 4例 ,肺动脉收缩压 >9 33kPa 11例 ,6 6 7~ 9 33kPa 8例 ,<6 6 7kPa 6例 ;肌部室间隔缺损 2例 ,其中外伤性室间隔缺损 1例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房顶部出血 1例 ,二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腋下直小切口在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中的局部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左腋下腋中线直小切口,长约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背阔肌前缘与胸大肌后缘之间,显露前锯肌。纵切前锯肌显露第4肋骨,经第4肋床或第4助间隙进入胸腔。结果:76例2岁~12岁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左腋下直小切口实施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无手术并发症,也无手术死亡。均未输血,住院3~9天痊愈出院。结论:在熟练掌握局部解剖的基础上,左腋下直小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是安全可行的。此切口具有损伤小,术后痛苦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切口疤痕小、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未闭动脉导管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动态观察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的时间 ,新生儿动脉导管生理及病理特点 ,为临床早期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PDA)提供准确依据。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对出生 2 4h~ 7d的新生儿 (Ⅰ组 )及 6月~ 3岁患儿 (Ⅱ组 )未闭的动脉导管的内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进行测量 ,并比较测量结果 ,连续三次动态观察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情况。结果 新生儿动脉导管多数可自然关闭 ,关闭时间多在 2 4~ 72h内 ,少数 3d后关闭。本组仅 1例经 4月的连续观察 ,动脉导管依然未闭。未闭的动脉导管内血流速度Ⅰ组与Ⅱ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不仅能早期诊断PDA ,也可进行跟踪观察 ,动态检测动脉导管的关闭时间 ,对诊断PDA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的传统治疗是开胸手术疗法,创面大,住院时间长,病人痛苦多。与此相反,1966年Porstmann首创非手术未闭动脉导管(简称PDA)栓塞治疗方法。1986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报道栓塞法关闭动脉导管14例获得成功。我院自1988年1月至9月采用经皮穿刺法栓塞未闭动脉导管19例,女性15例,男性4例;年龄范围6~54岁,平均22.7岁;19例均一次栓塞成功,未发生任何意外和并发症,塞子材料为聚乙烯醇泡沫(PAF)。现将手术室配合PDA栓塞工作初步总结如下。一、术前准备 1.心导管检查包1只,另加3把粗头套有胶管大弯血管钳,并准备血管修补针线备用。 2.急救药品若干,以及石蜡油、肝素、氧气等物品。 3.导管:(1)血管扩张器8、12、14和16F4种,尾端接头内均有防漏瓣;(2)J型导管7F,长120cm,尾端接头内有防漏瓣;(3)网套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33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骨左缘第2肋间作长1.5~2.5cm切口,显露肺动脉并于肺动脉前壁缝荷包,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置人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结果封堵成功32例,失败1例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3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中 -大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效果 ,并探讨影响效果的因素。方法 :经导管堵闭 13例PDA ,男 2例 ,女 11例 ,年龄 1 5~ 10岁 ,体重 8 6~ 2 5kg。PDA最窄处直径2 5~ 6mm (平均 4 1mm) ,术前肺动脉压 2 2~ 6 0mmHg (平均 3 8 5mmHg)。结果 :12例成功 ,1例失败。术后 1月随访 ,仅 1例超声心动图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 :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中 -大型PDA ,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的非开胸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我院动脉导管未闭 2 3例术前超声心动图诊断与手术结果的对照 ,探讨超声对动脉导管未闭的分型及对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9- 0 1~ 2 0 0 2 - 0 7共收集动脉导管未闭手术 2 3例 ,男 10例 ,女 13例 ,年龄 10月龄~ 4 2岁 ,平均年龄 11岁。临床体征 :15例在心前区 2、3肋间可闻及明显连续性杂音 ,有周围血管体征 ;8例可闻及 ~ 级收缩期杂音 ,舒张期杂音不明显 ,无周围血管体征。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 GE SYSTEM- FIVE彩超 ,观察方法为取大动脉短轴 ,重点观察主肺动脉远端分叉处与降主动脉之间的…  相似文献   

12.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128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 :全组 13 1例病人 ,年龄 15~ 5 2岁 ,平均 ( 3 8 6± 9 6)岁。PDA最窄部位直径 2~ 12mm ,平均 ( 7 5± 2 8)mm ;术后 12 8例患者 (随访率为 97 7% )完成随访 2 5~ 72个月 ,平均 ( 4 0 7± 8 1)个月 ,中位数 44 7个月。术前、术后第 1天及 2 0 0 4年 4月间常规行大小便常规和血生化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成功 ,12 8例随访患者中 10例 ( 7 8% )术后 1d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 3例 ( 2 3 % )术后 1d轻度溶血 ,术后 3d恢复正常。随访中所有病人健在。未发现残余分流、溶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从 ( 4 7 3± 9 9)mm变为( 4 1± 5 4)mm (P <0 0 1) ;收缩末径从 ( 3 6 2± 6 1)mm变为 ( 2 9 7± 3 7)mm (P <0 0 1) ;肺动脉收缩压从 ( 4 0 1±3 9)mmHg变为 ( 2 2 4± 2 1)mmHg(P <0 0 1)。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的 ,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居第2位,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以女性多见[1]。患者多为幼儿,该手术创伤大,易产生多种并发症。我科于2004-2006年采用非体外循环的手术方法治疗4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4-2006年我科行非体外循环手术患儿43例,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1~10岁,平均(4·6±0·78)岁;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内径0.3~1.6 cm;术后住院10~16 d,平均(7·2±0·30)d。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心脏X线平片、B超及手术确诊为PDA。1.2治疗结…  相似文献   

14.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4岁,体重18kg。健康普查时超声检查发现“动脉导管未闭(PDA)”半月入院。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Ⅰ级收缩期杂音,无震颤。超声检查发现直径1.2mm的细小PDA。心电图及X线胸片未见异常。入院第5天于全身麻醉下预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成功穿刺右股静、动脉,分别置入6F、5F动脉鞘管,送入5F猪尾导管于左侧位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造影显示主动脉弓降部与肺动脉间有一长约10mm、直径0.6mm的细小管型PDA,  相似文献   

15.
1991年 1月~ 1999年 10月 ,我们对2 0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病人 ,采用背部小切口直视下实施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0例 ,男 9例 ,女 11例。年龄 2 5~ 10岁。体重 2 7~17kg。所有病人均无发热、紫绀。各项检查未提示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胸骨左缘第 2肋间闻及心脏 2~ 4/VI双期杂音 18例 ;闻及 3/VI收缩杂音 2例。X线片均示肺血增多 ,肺动脉段突出及右室肥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导管长度 0 2~1 1cm ,直径 0 2 5~ 1cm。导管型 15例 ,漏斗型 4例 ,窗形 1例。1 2 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0例PDA患者 ,在透视下通过输送系统 ,采用国产封堵器封闭未闭的动脉导管 ,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症状、肺动脉压力 ,心功能和超声下心脏参数的变化 ,以及随访 3个月后超声的评价。结果 :手术的成功率为 10 0 % ,无肺动脉瓣狭窄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测得未闭的动脉导管最小直径平均为 3.6± 2 .1(3~ 8)mm ,应用封堵器的直径平均为 5 .4± 3.6 (6~ 10 )mm。 5例患者术后即刻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 3d心脏彩超示 3例有残余分流。术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较前明显下降 ,分别为 2 5 .3± 3.6 (2 0~ 35 )mmHg和 32 .6± 5 .5 (2 0~ 4 2 )mmHg(P <0 .0 5 )。患者杂音消失 ,症状改善 ,肺血明显减少。 2 4例完成术后 3个月随访的患者 ,除 2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外 ,其余封堵器位置良好、无丢失 ,无残余分流。结论 :采用国产封堵器用于PDA患者的封堵在近期安全有效 ,远期安全性和效果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国产PDA封堵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年龄 5~ 6 5岁 ,男性 11例 ,女性 2 2例 ,PDA的直径为 2~ 12mm(5 .5 3± 3.38mm) ,肺动脉压力为 38.5 0± 14 .82mmHg(1mmHg =0 .133kPa) ,使用PDA封堵器的直径为 9.72± 4 .2 2mm ,患者在手术前 1d服用肠溶阿司匹林 2 0 0mg/d ,手术后 1个月后改为 10 0mg/d ,手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X线 ,体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其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 ,手术成功率为 10 0 % ,手术中和随访均未见严重的并发症 ,未见残余分流 ,经过 3~ 6个月的随访未见栓塞性疾病。结论 :国产PDA封堵器封堵治疗PDA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8.
对我们采用小儿体外循环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28例,年龄1.5~8(平均4、5)岁。非体外循环手术7例,均为动脉导管未闭(PDA);体外循环手术39例,其中法洛四联症7例,心内膜垫缺损2例,室缺加流出道狭窄5例,室缺加肺动脉高压6例,单纯室缺9例,单纯房缺10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方法:2002年7月~2004年7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3. 5~8. 0 cm)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92例,年龄10个月~63岁(平均32. 7±12. 4岁);体重7~67kg(平均36. 3±15. 4kg)。先天性心 脏病患者7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22例,室间隔缺损35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法洛四联症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主动脉瓣关闭 不全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10例,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7例;风湿性心 脏病患者19例,其中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6例,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例,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0例。结果:全组死亡2例,死亡率2. 2%。随访1~20个月,90例患者恢复良好,切口瘕痕小且隐蔽,无胸骨畸 形。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可行,适用于大多数心内直视手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显露好、恢复快、瘢痕小、切口美观,是 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弹簧线圈(SpringCoil)闭合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在腹股沟进行股动脉穿刺经导管将Coil送至PDA,从而堵塞PDA的非开胸介人治疗方法,此法简便、安全、创伤性小,适宜在PDA径<6的患者中使用。我科1997年9月~10月成功的为2例PDA患者实施了Coil闭合术。现将手术及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例患者临床及彩色Deppler均诊断为先天性PDA。女15岁,男9岁。PDA直径均<6mm。2物品准备及手术方法除需有左右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术的设备和器械外。应备专用器械,包括配套Coil推迭装置。Coil长为3cm,盘起直径2~8mm规格不等(附图)。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