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万宏 《中国药房》2014,(19):1823-1824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襄阳市中医医院近2年中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ADR中,女性患者较多,以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为常见;诱发ADR前5位的中药剂型全部是注射剂。结论:应加强中药ADR监测,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某三甲医院2005—2011年100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上报的10 097例ADR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类、可疑药品的药理分类、ADR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 097例ADR报告中,各年度上报例数呈上升趋势;其中21岁以下和7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ADR的男性多于女性;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32.05%),其次为抗肿瘤药(占29.81%);注射剂型引起的ADR最常见,尤其是化学药品(占86.2%),中药口服剂型导致ADR为30.7%,高于化学药品(12.4%);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表现最为常见,占33.38%。结论临床用药应注意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静脉给药,关注未成年人和7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男性)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志宏  康茜  李淑兰 《北方药学》2017,(12):170-171
目的:通过对我院2014~2016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的回顾性分析,关注中药制剂ADR,为保障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安全合理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我院数字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提供的2014~2016年用药信息;下载我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查阅资料,计算统计分析.结果:中药制剂ADR发生率较高,比例接近化学药品,且中药制剂ADR新的一般和新的严重报告发生率高于化学药品.结论:关注中药制剂的使用和ADR的监测,使我院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更加安全、合理,充分发挥中药制剂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06年~2007年收集的59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生素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循环系统类药物;临床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结论:临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用药监测。  相似文献   

5.
孙志明 《中国药房》2014,(18):1692-169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2012年收集的223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较多,分别占42.60%和29.1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占总报告例次的37.22%;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6.5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重视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608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院3年来药物引起的608例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608例ADR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55岁以上患者居多,占40.63%,引起的ADR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8.59%;抗感染药物ADR的发生率最高,占49.18%,其次为中药制剂,占30.4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38.98%.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化,需要加强ADR的监测,在临床用药时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制剂,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中药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情况、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数据。方法:收集某院10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16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患者、ADR/ADE类别、涉及药品及合理用药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6例报告中66.3% ADR/ADE临床表现未被载入药品说明书;所涉中药98.2%为注射剂型,复方制剂ADR/ADE发生比例高于单方;51.2%的ADR/ADE涉及不合理用药,其中最常见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为超剂量用药(30.7%)。结论:静脉用药、复方制剂以及不合理用药等因素增加中药ADR/ADE风险,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8.
我院209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琳  郭桂明 《中国药房》2014,(31):2949-295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2012年上报的209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9例患者中有63例>7080岁患者发生ADR,占30.14%;最易引发ADR的药品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抗肿瘤的中药注射剂;ADR损害类型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98例,占46.89%;新的一般ADR 65例,新的严重ADR 2例。结论:中药注射剂致ADR与用药人群、患者体质、用药剂量、溶媒选择、联合用药、静脉滴速等有关。临床应加强辨证论治、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璇  刘红建  旷南岳 《安徽医药》2018,22(2):285-285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临床特点、规律和相关因素,提高ADR的监测和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某院2012年—2016年807例ADR报告.结果 807份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52例,女性患者455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构成比较高,占52.8%;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74.29%;引起ADR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物(占比25.77%)、中成药(占比15.69%);引起ADR前10位药品的剂型大部分为注射剂,ADR报告中最多的药品是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应注意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尽可能减少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用中成药制剂,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荔芬  李秀霞 《齐鲁药事》2008,27(4):252-25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9月1日~2007年9月30日收集到的169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患者年龄及引起ADR的前十种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9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感染药物97例,占57.40%,中药提取物22例,占13.02%,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130例,占76.92%,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加强儿童及老年人用药过程的监测,把好药品质量关,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2年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上报的ADR报告6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上报的63例ADR中,抗茵药物ADR为35例,占55.56%,中药注射剂ADR为13例,占20.6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为60例,占95.24%;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43例,占68.25%;联合用药致ADR有22例,其中以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联用引发的ADR最多,为7例,占联合用药ADR数的31.81%。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管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72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56例次,占总例次数的59.6%;新的一般的ADR为18例,占25%,严重的ADR较少,为3例,占4.2%;西医科室上报ADR的比例较大,为50例,占69.4%。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选择溶剂,避免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7月收集到的398例ADR报告,按来源、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报告中,涉及抗感染药242例,占55.4%;中药注射剂66例,占15.1%;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387例,占97.2%。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红斑疹、瘙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乏力、心悸和身体不适等。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以达到用药合理。  相似文献   

14.
136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晓荣  石春生  宫淑艳 《中国药房》2011,(23):2191-2193
目的:了解中成药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集的136例中成药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6例ADR涉及药品41个品种,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119例、26个品种。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心脑血管疾病药品。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重视中成药ADR,慎用中药注射剂,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09—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北省京山县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表现及其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收集的360例药品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损害几乎涉及机体的各系统,最多累及系统为神经系统(33.6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占81.39%(其中抗感染药占38.5%,中药制剂占11.39%)。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及中药制剂,慎重选择给药途径,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宣传,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黄枝优 《中国药房》2014,(22):2074-2076
目的:了解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诱发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的心血管系统药物ADR报告329例,按患者年龄、性别、ADR严重程度、引发ADR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等有关,329例ADR报告涉及56个药品,引发ADR最多的为降压药,其次为中成药;皮肤及其附件为ADR报告损害最多的器官或系统,占27.96%。结论:临床应加强心血管系统药物的监测,以减少该类药物ADR,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集的219例ADR报告,从患儿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药物剂型、ADR累及器官和系统及其临床表现、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9例ADR中,男142例(64.8%),女77例(35.2%),1~5岁患儿129例(58.9%);涉及药品29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137例,62.6%),其次为中药制剂(51例,23.3%);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213例,97.3%),药物剂型以注射剂为主(215例,98.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82例,83.1%);新的不良反应18例(8.2%)。结论:我院ADR的发生主要与患儿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因素有关,临床应进一步规范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78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目的 通过对我院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归纳整理,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分布状况及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行监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上报的178例中药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178例中药ADR报告中,女性居多(66.29%),涉及药品105种。178例中,141例(79.21%)发生在开始用药1小时以后;12例(6.74%)发生在开始用药后10分钟内。100例(56.18%)首次用药出现过敏。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发生频率排序,前3位均为中药注射剂;中成药的新的ADR共99例(55.62%)。 结论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控力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12年度发生的38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385例报告中,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87.5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26.33%),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8.23%);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抗微生物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0.
孙云川 《中国药房》2009,(3):225-227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报告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利用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导致ADR的中药注射剂涉及17个品种,其中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或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类发生率最高,尤以注射用葛根素(20.4%)和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19.8%)最高。最常见的ADR为神经系统损害(30.4%),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3%)。结论:建议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提高其质量,并在应用中注意辨证施治,同时加强ADR监测,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