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焦玲 《河南医药信息》2010,(9):39-40,42
目的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吸氧、应用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传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病例在发病24h之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以后每晚10mg睡前口服;氯吡格雷75mg早晨1次顿服,连用6个月,入院24h及治疗后8周抽空腹静脉血测定TC、LDL—C、HDL—C、hs—CRP,同时观察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TC、LDL—C、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独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的对照组,检测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E峰值、E/A比值、LVEF、LVEDD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人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常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C、TG、HDL-C、LDL-C、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心脏不良事件,并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42/45),对照组为7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7,P <0.05).两组治疗后TC、TG、HDL-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5.34、4.78、4.56、4.92、4.31、3.92、4.11、4.62,均P<0.05),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t=4.20、4.08、3.98、4.03,均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6.22、5.78、4.12、4.02,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t=4.23、3.99,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心脏不良事件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2例,心脏不良事件3例.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人心绞痛既能调脂,又能改善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经研究比较分析,观察组的症状和体征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8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及对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116例A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溶栓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再梗死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2周及4周后Hcy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观察组的再梗死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MI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Hcy 水平,并显著降低再梗死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孔雪丽 《云南医药》2021,(4):391-392
脑梗死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进一步加重病情,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将会威胁到生命安全[1].脑梗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肢体偏瘫、大小便失禁等,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其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因此,针对脑梗死患者应及早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文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接受对症基础治疗,对照组(33例)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每日75 mg,而治疗组(33例)则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氯吡格雷治疗每日75 mg,阿托伐他汀每日20 mg,对两组的近远期疗效进行随访比较。结果两组的近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发率为12.12%(4/33),非致死性脑梗死发生率为9.09%(3/33),对照组1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发率为33.33%(11/33),非致死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7.27%(9/33),两组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用氯吡格雷治疗效果不佳,而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则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海  刘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69-137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霄治疗短暂惟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150 mg/d口服,3 d后氯毗格雷减量为75 mg/d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于开始治疗后3 d、5 d、7 d观察TIA发作控制情况,于3、6、12个月随访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28%和69.7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血脂有显著改变,对照组改变不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能够在短期内控制TIA发作,并通过调节血脂等作用而减少远期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分析某三甲医院微生态制剂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口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散剂、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为关键词,通过医院计算机系统检索出该院感染性疾病科、肝胆外科2010年1-12月份住院病历共171份,对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用药目的、用药起止时间、合并用抗菌药物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微生态制剂的所有病例中,以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使用率最高,占87.13%;与抗菌药物联用率为63.16%;非适应症用率15.79%。结论:微生态制剂在某院感染性疾病科、肝胆外科应用广泛,对慢性肝病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疗效显著,但也有使用不合理之处,通过药物利用评价严格适应征,减少经验用药,有利于提高微生态制剂的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百草枯中毒后MODS患者血清TNF-α和IL-10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APP)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TNF-α、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32例APP后MODS患者与30名健康人血清TNF-α、IL-10水平,分析APP后MODS患者血清TNF-α、IL-10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指标的关系。结果APP后MODS患者血清TNF-α、IL-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NF-α、IL-10水平与APACHEⅡ评分、BUN、Scr呈正相关(P〈0.05),与Pa02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TNF-α、IL-10参与了APP后MODS的发病过程,且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血清TNF-α、IL-10水平可作为APP后MODS患者多器官功能损害程度评估与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药物性肝损伤9355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姚飞  汪燕燕 《安徽医药》2011,15(10):1312-1314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临床分型和预后。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病"为关键词,检索2001~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记录文献中患者性别、年龄、用药种类、临床分型和预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8篇文献记录了9 355例患者性别,其中男性4 737例(50.6%),女性4 548例(49.4%)。平均年龄(42.3±13.1)岁。88篇文献记录了9 355例用药信息,其中中草药1 979例(21.15%)、抗结核药1 898例(20.29%)、抗微生物用药1 135例(12.13%)、解热镇痛用药740例(7.91%)、抗肿瘤药662例(7.07%)等。83篇文献记录8 552例临床分型,其中肝细胞型5 005例(62.73%),胆汁淤积型2 039例(23.84%),混合型1 508例(17.63%)。83篇文献记录了8 748例预后,其中治愈好转8 144例(95.23%),无效、自动出院、恶化及死亡604例(6.90%)。结论国内文献报道药物性肝损伤男女比例相当,导致肝损伤的前5类药物分别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微生物用药、解热镇痛用药、抗肿瘤药,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居多,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葛根素注射液十年致热不良事件600例综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进一步了解葛根素注射液致热不良事件发生特点及动态变化。方法 :查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 1994~ 2 0 0 3年 )医药卫生辑专栏 ,输入相关关键词 ,检出有关文献 ,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 30篇原始文献 ,6 0 0例次。致热发生率 8.2 6 % ,男女性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平均年龄 6 4 .0 5岁 ,发热前用药疗程多数>10d ,剂量多数 >0 .4 g·d-1,热型以弛张高热多见 ,伴随症状较少 ,以单纯型药物热为主 ,预后良好 ,抗生素治疗无效。 10年来文献报道的病例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而病例资料主要来源于 2 0 0 0年之前。结论 :使用葛根素注射液后引起的发热多数具有药物热的临床特征 ,推测与葛根素的药理作用、机体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帕瑞昔布联合右颈交感神经干离断(TCST)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模成功后,采用右TCST治疗和(或)给予帕瑞昔布8 mg·kg~(-1)·d~(-1)治疗。于建模处置4wk后行右颈总动脉插管测定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收缩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_(max))和左心室收缩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_(max));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血栓素A_2(TXA_2)和前列腺素I_2(PGI_2)的浓度;体视学三维形态定量分析左室重构,测定左室心肌细胞体积密度Vv、心肌组织总体积Vt、心肌细胞总体积Vc。结果心肌梗死制模后各组LVSP、±dp/dt_(max)明显降低,而LVEDP升高(均P<0.01),PGI_2、PGI_2/TXA_2显著降低、TXA_2增加(P<0.01),Vv、Vt、Vc均明显升高(P<0.01);右TCST或帕瑞昔布治疗后LVSP及±dp/dt_(max)升高(P<0.01或P<0.05)而LVEDP降低,PGI_2、PGI_2/TXA_2显著增加而TXA_2降低,Vv、Vt、Vc均降低(P<0.01);右TCST联用帕瑞昔布后心功能改善更显著,Vv、Vt、Vc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帕瑞昔布与右TCST单用及合用均能显著提高心肌舒缩功能,调节PGI_2与TXA_2的相对平衡,延缓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左室重构过程,但两者合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王红雁  杨文波 《中国药房》2011,(44):4182-4183
目的:比较3种银杏叶制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成本-效果。方法:将10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不同的用药方案分成A组(34例)、B组(35例)、C组(34例)。A、C组分别给予生产厂商及规格不同(2mL vs.5mL)的舒血宁注射液20mL、B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3组均静脉滴注,qd,治疗14d后观察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3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0.59%、91.43%、73.53%。成本分别为5207.86元、3575.46元、5065.06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7377.62、3910.60、6888.43。结论:与A、C组比较,B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比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