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建立雪莲自微乳制剂处方。方法通过配伍实验和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的最佳配比和处方配比。结果雪莲自微乳制剂处方中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分别为:肉豆蔻酸异丙酯、司盘80-吐温80和1,2-丙二醇。制剂载药量为6.56%。结论雪莲自微乳制剂处方组成为雪莲提取物、肉豆蔻酸异丙酯、司盘80-吐温80和1,2-丙二醇。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质量比为5∶3.3∶1.7。  相似文献   

2.
胸腺五肽油包水型口服微乳的处方设计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胸腺五肽油包水(W/O)型口服微乳进行处方设计及评价。方法 Km值(Km=m乳化剂∶m助乳化剂)滴定法制备伪三元相图,考察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Km值、温度和药物对W/O微乳区域面积和载水量的影响,求出W/O型微乳的最佳处方组合。结果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且W/O区域面积和载水量均较高的W/O型微乳的最佳处方组合为蒸馏水/豆磷脂/无水乙醇/辛癸酸三甘油酯(Km=1∶1),制备温度为室温(20±1)℃。根据最佳处方组合,将水溶性药物胸腺五肽溶于水相中,制备了含药微乳的伪三元相图。结论蒸馏水/豆磷脂/无水乙醇/辛癸酸三甘油酯(Km=1∶1)组合具有较大W/O区域面积和载水量,可成功地将水溶性肽类药物包载于水相,并可将其应用于口服药物传递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伪三元相图法优化复方丁香油微乳的处方工艺。方法以复方丁香油为油相,蒸馏水为水相,强力搅拌,借助伪三元相图,比较微乳区域大小,以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并确定其最佳配比。结果吐温类作乳化剂的效果明显优于司盘类,且随着吐温类其分子量的增大乳化效果也增强;助乳化剂宜选用醇类;按适当配比可制得透明均一的复方丁香油微乳。结论以吐温-80为乳化剂,1,2-丙二醇为助乳化剂,复方丁香油为油相,按6∶2∶2的比例制得复方丁香油微乳的性质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环孢菌素A自乳化半固体骨架胶囊的处方。方法制备药物的饱和溶液用以测定药物在不同油相中的溶解度;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考察不同乳化剂形成微乳的能力和区域,绘制不同处方组成的相图;采用体外乳化实验筛选处方,并制备环孢菌素A自乳化半固体骨架胶囊。结果该胶囊中的乳化剂为Tween 80-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质量比为1∶1),助乳化剂为聚乙二醇-8-甘油辛酸/葵酸脂(labrasol),油相为辛酸/癸酸三甘油酯,半固体载体为泊洛沙姆188-硬脂酸聚烃氧(40)酯(质量比为1∶1)。该处方所形成的微乳平均粒径为40 nm。结论按优化处方制得的环孢菌素A自乳化半固体骨架胶囊能够提高环孢菌素A在水中的溶出度。  相似文献   

5.
油包水型药用微乳的处方筛选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琰  石小鹏  刘梅 《中国药房》2008,19(16):1240-1242
目的:筛选水溶性药物油包水型药用微乳的处方及质量评价。方法:选用Volp-5为表面活性剂,短链醇类化合物作助表面活性剂及不同的油相,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筛选处方组成及其质量比,考察组分、温度、添加剂等对微乳区的影响以及微乳的稳定性。结果:以适当的基质配比制得了稳定的微乳。油包水型药用微乳处方为Volp-5/乙醇/辛酸癸酸甘油酯/水(3∶2∶2∶4)。结论:油包水型微乳可作为水溶性药物新剂型载体,其质量稳定,易于制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优选中药复方苦参蛇床子止痒乳膏剂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 以复方苦参蛇床子坐浴药浓缩液为水相,根据浓缩液酸碱性选择乳化剂类型(离子型、非离子型),筛选乳化剂处方,采用反相快速加入法制备水包油(O/W)型乳膏剂,并对其外观性状、乳滴粒径、离心试验、pH适宜性、耐热试验、耐寒试验进行考察。结果 优选的工艺为以2倍复方苦参蛇床子坐浴药浓缩液为水相,以司盘-60和吐温-60为混合乳化剂,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为辅助乳化剂,以硬脂酸为主要固态油相,固态油相总比例为17.16%。结论 优选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所制得O/W型乳膏剂质量合格,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7.
硫酸沙丁胺醇油包水型口服纳米乳的制备及小肠吸收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硫酸沙丁胺醇油包水(W/O)型口服纳米乳的成乳条件及小肠吸收情况。方法采用两种制备方法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乳形成的影响;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考察油相与司盘80的不同配比对成乳区域的影响,求出W/O型纳米乳形成区域;采用HPLC法测定纳米乳中硫酸沙丁胺醇的含量;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循环法初步考察该纳米乳的口服吸收情况。结果在本实验范围内,稳定且含水量较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W/O型纳米乳的优化处方为豆油、司盘80、吐温80、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2.8∶22.8∶45.5∶8.9。根据最优处方,将水溶性药物硫酸沙丁胺醇溶于水相中,制得了W/O型纳米乳。大鼠在体小肠循环吸收试验初步证明了该纳米乳具有缓释作用。结论W/O型纳米乳可作为水溶性药物的缓控释制剂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亚微乳处方中乳化剂及油相因素对其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速剪切分散和高压均质乳化工艺制备亚微乳,单因素试验法考察处方中乳化剂与油相对亚微乳物理稳定性的影响;以平均粒径、D50值、D99值及ζ电位为指标,考察不同处方中亚微乳灭菌前后的物理稳定性,并留样观察其长期稳定性.结果 泊洛沙姆188与中链油相互配伍不能得到性质稳定的亚微乳,且单独以泊洛沙姆188为乳化剂的各处方制剂长期放置后平均粒径明显增大;聚乙二醇硬脂酸酯( HS15)与各油相结合制得的亚微乳均较稳定,长期放置后各项指标基本不变;聚山梨酯80与大豆油-中链油(1∶1)混合油或大豆油配伍制成的亚微乳在灭菌后产生较大粒径的乳滴,而与中链油相配伍可制得粒径较小且均匀分散的体系;蛋磷脂E80单独作为亚微乳乳化剂,乳化效果欠佳.结论 大豆油、中链油及混合油与不同性质的乳化剂相互作用可共同影响亚微乳的粒径,但不同制剂的处方对亚微乳ζ电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以油酸为油相的不同组成微乳体系的相行为特点,考察常见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增溶特性,获得水增溶及油酸增溶量均较大的O/W微乳体系。方法 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以微乳区域面积(AT)、最大增溶水量(Wm)及对应的乳化剂用量(Sm)为水增溶参数,O/W结构能容纳的最大油酸量(Om)为油酸增溶参数,通过比较筛选出最适乳化剂、助乳化剂及两者质量比,并通过体系电导率随含水量变化及相转变点绘出O/W微乳区域。结果 多元醇为助乳化剂时水增溶量有限且易形成凝胶;吐温类乳化剂中吐温20水增溶量最大,吐温80油酸增溶量最大,其油水增溶量与HLB值并不完全成正比;选用吐温80/无水乙醇为混合乳化剂,随着吐温80比例下降,最大油酸增溶量逐步下降,水增溶量先上升再下降,两者比例在1∶1时,所绘制三元相图的微乳区域面积最大,但形成的O/W微乳区域亦有限。结论 以油酸为油相,可采用质量比1∶1的吐温80/无水乙醇为混合乳化剂,其水增溶和油酸增溶量均较大,可形成一定区域的O/W微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制备葛根素自微乳制剂。方法:根据葛根素的饱和溶解度选取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通过伪三元相图,以自乳化效率及成乳后粒径为指标,确定最佳处方。结果:最佳处方为油酸乙酯∶吐温8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1∶2)∶聚乙二醇400∶葛根素∶三七总皂苷=15∶35∶35∶6∶9;微乳的平均粒径为32.9nm。结论:加入三七总皂苷的葛根素自微乳粒径小,稳定性好,这为自微乳制剂的增效减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蛇床子素微乳的制备及其透皮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勤  李华文  彭新生 《中国药房》2010,(27):2529-2531
目的:制备蛇床子素微乳,并考察其对离体小鼠皮肤的透皮能力。方法:通过测定蛇床子素在不同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中的溶解度,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空白微乳的处方。考察蛇床子素微乳的黏度、电导率和粒径;用药物渗透扩散仪测定蛇床子素微乳的透皮速率。结果:制得的蛇床子素微乳的黏度为8.07mpa·s,电导率为123μS·cm-1,平均粒径为58.0nm。微乳中药物经小鼠皮肤的稳态渗透速率为(33.042±3.1)μg·cm-2·h-1(r=0.9950),是蛇床子素饱和溶液稳态渗透速率的25.5倍。结论:蛇床子素微乳有很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蛇床子素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伊曲康唑自乳化液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油相与各种乳化剂、助乳化剂的配伍选择筛选自乳化液的处方。考察该乳化液经水稀释后形成微乳的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并测定载药量。结果:该自乳化液处方为油相维生素E醋酸酯,乳化剂TranscutolP,助乳化剂CremophorRH40,三者比例为3:12:5。微乳在透射电镜下呈球形,分布均匀,粒径为(296.1±90.7)nm,Zeta电位为(—13.2±1.6)mV,载药量为9.88%。结论:所制自乳化液质量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利用壳聚糖(chitosan,CS)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为载体,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为模型药物,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norcantharidin-chitosan-silk fibroin-microspheres,NCTD-CS-SF-MS)。并考察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微球表面形态以及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液体石蜡为油相,壳聚糖与丝素蛋白的物理混合溶液为水相,Span-80为乳化剂,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NCTD-CS-SF-MS。星点设计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及X-射线粉末衍射法(X-ray power diffraction,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表征微球特性;采用体外动态透析法测定微球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释药性能。结果:制备的NCTD-CS-SF-MS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约(184.0±5.0)μm,载药量(15.08±2.85)%,包封率(27.46±1.25)%。NCTD-CS-SF-MS在0.1mol/L HCl,PBS(pH=7.4)和9.0mg/mL氯化钠溶液的3种介质中的释放均遵循Weibull方程。结论:优化的NCTD-CS-SF-MS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载药量高,缓释作用良好。  相似文献   

14.
蔡霞  吕竹芬  陈燕忠 《中国药房》2010,(33):3121-3123
目的:制备盐酸氟西汀(FLU)微乳并考察其对离体大鼠的透皮能力。方法:筛选空白微乳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等的组成及质量比,制备FLU微乳并考察其粒径及分布等指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微乳的透皮速率,考察油相含量、混合表面活性剂含量及载药量对透皮吸收的影响以优化处方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空白微乳组成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聚乙二醇羟硬脂酸酯15(SolutolSH15)/聚乙二醇(PEG)400/水;样品平均粒径为44.6nm,呈正态分布,多分散系数为0.317;最优处方为FLU/IPM/SolutolSH15/PEG400/水(1∶9∶20∶20∶39),验证试验中3批样品稳态透皮速率平均值为(128.96±0.32)μg·cm-2·h-1。结论:所制FLU微乳有较强的透皮能力,可进一步开发为FLU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5.
匡扶  肖廷超  朱照静  钱妍 《中国药业》2013,22(14):83-86
目的研究红霉素自乳化制剂(EM-SMEDDS),探求其最佳处方配比。方法测定红霉素在各种油相、乳化剂和组乳化剂中的溶解度,选择溶解度高者备用;采用滴定法绘制了油-乳化剂/助乳化剂-水体系伪三元相图,确定处方组成比例;考察加料顺序对EM-SMEDDS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考察制备温度、混合乳化剂各组成比例、载药量与油相所占比例对平均粒径、粒径分布的影响,采用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分散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出EM-SMEDDS的优化处方。结果处方中油相十四酸异丙酯(IPM)、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与聚乙二醇-8-甘油辛酸/癸酸酯(Labrasol)组成的混合乳化剂可以获得较好的乳化效果。制备方法为首先制备混合乳化剂,其次将混合乳化剂与油相混匀,最后加入药物,所得EM-SMEDDS乳滴平均粒径小于50 nm。结论红霉素自乳化制剂的最佳处方比例,以IPM为油相,油相与混合乳化剂质量比为3∶7,混合乳化剂中LAS与Cremophor E质量比为7∶13,载药量为10%。  相似文献   

16.
黄林清  张恩娟  葛勤  刘同华  曹健  曾蓁 《中国药房》2007,18(13):1003-1004
目的:筛选维甲酸自乳化制剂最佳处方条件。方法:以维甲酸在不同种类及比例的油相、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为指标,通过溶解度试验及三相图绘制,筛选维甲酸自乳化制剂的最佳处方。结果:维甲酸的自乳化制剂最佳处方为维甲酸/肉豆蔻酸异丙脂/吐温-85/异丙醇(0·01∶0·938∶0·402∶0·15,g∶g∶g∶mL)。结论:按照上述比例配制的维甲酸自乳化制剂符合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张友智  杨晓艳  崔颖 《中国药房》2014,(13):1204-1207
目的:制备特比萘芬乳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以溶解度为指标筛选乳化剂和油相,以不同微乳体系的三元相图筛选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用量,采用直接溶胀法制备乳凝胶,并对其含量、体外经皮渗透性、皮肤刺激性、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乳凝胶的最优处方(100 g)为丙二醇辛酸酯14.0 g、聚氧乙烯-35-蓖麻油40.0 g、丙二醇2.0 g。制备的特比萘芬乳凝胶含量合格,12 h的体外累积渗透量为(1 283.7±33.5)μg/cm2,皮肤刺激反应评分24 h为0.1、48 h为0(无刺激),稳定性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该制剂制备处方合理,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