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成功上报省中心的7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例ADR中,女性的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71.79%(5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8.21%(61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5%(41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5.9%(28例)。结论防止可能或潜在的ADR,关键在于临床用药监测,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宣传,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8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OR/ADE)报告20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中一般ADR194例(97.00%);性别、年龄与AD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院内门诊ADR39例;抗菌药引发的ADR最多(125例,62.50%),其次为中成药(20例,10.00%);静脉用药引发ADR166例(83.0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95例,47.5%);无死亡及后遗症报告;医师上报169例(84.50%)。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6,(14):169-17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年上报的862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2份ADR中,41~60岁患者比重最高(423份,达49.0%);静脉滴注引起的ADR位居首位(659份,达62.3%);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位居首位(次位)(235份,达22.7%),再则是抗感染药物(163份,占15.7%);消化系统损害为临床主要表现形式(225份,达24.0%);ADR上报人员以医生为主(639份,达74.1%);严重的ADR有105份,为12.2%;多数ADR经采取相应措施后好转或痊愈(842份,达97.6%)。结论加强ADR的监测,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本院2008~2010年收集的274例不良反应报告信息汇总分析,了解本院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4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者居多(60.95%),女性多于男性,抗菌药物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导致ADR发生率最高(76.28%),ADR的症状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52.01%)。结论:加强对抗菌药、中药注射剂的ADR监测,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收集到的442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59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38例,占31.2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49例,占78.96%);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209例,占47.29%),其次为中药制剂(64例,14.48%);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23例,占50.4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新的ADR11例,以中药制剂引发的为主;严重ADR32例,以过敏性休克较多(7例,占严重ADR病例的21.88%),其次为肝功能异常和高热。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13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1.97%(126例);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5.91% (10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总例数的71.53%(98例)。结论: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 相似文献
7.
我院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1-12月收集的220例ADR报告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20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62.27%),女性患者发生ADR的概率明显更高,男、女比例为0.71∶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循环系统药、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致ADR发生率高;ADR表现中,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0.45%);口服给药、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结论:抗微生物药、循环系统药、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应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4月~2012年5月所收集病历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86例进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发生ADR的前三位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中药制剂、维生素类用药,其中头孢他啶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阿奇霉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的损害为主,且以皮疹、瘙痒、面部潮红多见,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是头孢他啶,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占90.86%。结论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特点,能提高药物治疗作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使药物使用更加安全、经济、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度上报的163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63例不良反应共涉及药品12类104种,其中60岁以上人群ADR构成比38.04%;静脉给药ADR构成比66.92%;抗感染药ADR构成比25.00%;皮肤及其附件系统损害ADR构成比39.26%。结论: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并逐步提高ADR报告的质量,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以利合理用药。方法对2010年至2011年收集的179例ADR报告病历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79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69例,占38.55%;ADR涉及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和抗肿瘤药发生率高,各占43.58%,16.20%和13.41%;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占30.73%。结论抗感染药物、中成药和抗肿瘤药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医院应加强此类药物的管理和监测,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1年上报的353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居首位,占30.59%;女性患者较男性多,分别占56.94%和43.06%;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占79.05%;由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9.2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6.74%。结论:医院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尤其要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关注ADR的易发人群,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1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的187例ADR报告,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7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89例(占47.59%);女性患者发生ADR的22.几46率%明、2显2.4较6%男、性13高.(90男%)、女;A比D例R临为床0.表58现:1)中;消涉化及系的统药反品应中发,中生成率药最和高中(占药2注9.射95剂%、)循;死环亡系1统例药。、结抗论微:生中物成药药A和D中R发药生注率射高剂(、各循环占系统药、抗微生物类药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应加强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上报的151例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1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ADR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28.48%;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5.43%;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35.10%;抗肿瘤药引起的ADR占25.83%;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14.5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32.45%;严重的ADR报告占31.79%。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和持续改进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院近两年253例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国家ADR监测系统中,我院近两年2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ADR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患者是ADR高发人群,在253例报告中分别占18.97%和28.46%;给药途径也是ADR发生的重要原因,静脉滴注尤甚,占85.37%;引起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占40.71%,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占9.88%;抗菌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居首位,占37.86%;ADR累及器官/系统中,以皮肤损害最多,占46.24%,其次为消化系统的损害,占11.86%;ADR多为一过性损害,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或缓解的占40.71%。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监测,减少静脉滴注给药方式,重点关注儿童、老年人用药安全,密切观察临床用药中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的损害,提高用药水平,节约医疗资源,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44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7):646-648
目的:研究和分析山东省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2010年12月440例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440例ADR中,女性ADR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75;0~5岁人群最多,占33.6%;84.8%的ADR由静脉滴注引发;91.6%的ADR发生于用药后3 d内;在涉及的药物品种中,居首位的是抗感染药260例,其次为中药制剂83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总ADR的57.5%。结论: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是降低ADR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我院上报给山东省ADR监测中心的63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以及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639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34.90%;由抗微生物药导致的ADR最多,占32.25%;以静脉滴注方式为主,占81.48%;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30.9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尤其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院3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到的33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8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的ADR发生率最高(168例,占50.60%),其次为中药制剂(76例,占22.89%);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218例,占65.66%);药物剂型以注射剂为主(223例,占67.17%);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26例,占37.9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ADR转归中,331例ADR治愈或好转,1例出现后遗症。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需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提高ADR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1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2008—2010年收集到的163例ADR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3例ADR报告中,引发ADR的男女比例为1∶1.30,>60岁为高发年龄段;静脉滴注给药为引发ADR的主要途径,有118例(占72.40%);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位居前2位的是抗菌药物(84例,占51.53%)、中药制剂(19例,占11.66%);抗菌药物中,发生ADR的总病例数位居前3位的是氟喹诺酮类(27例,占32.14%)、头孢菌素类(19例,占22.62%)、大环内酯类(17例,占20.24%);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合理,应重视ADR,加强监测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